?

揚州民歌音樂形態研究

2022-02-23 13:55閆林青
輕音樂 2022年2期
關鍵詞:主音號子譜例

閆林青

揚州民歌,是指多年來流傳于江蘇揚州、泰州兩大市轄區及其周邊地帶的號子、小調、山歌等民間歌曲。[1]位于揚子江和大運河交匯處的揚州,在此孕育出了具有獨特韻味的民歌藝術。受地理條件、方言土語和文化民俗的影響,揚州民歌有著多樣的音樂題材,大體上反映了人民的生產勞動、抒情感懷、民風民俗等多樣的生活面貌。

近年來,對揚州民歌的研究已有多方面的涉及。主要包括演唱技術、方言唱詞分析、文化特征、傳承發展等方面。在以上視域中,都留下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從筆者對揚州民歌研究文獻的梳理中發現,對揚州民歌的音樂本體形態進行研究和深入探討的內容尚有不足。因此,筆者以中國ISBN中心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中所收錄的揚州民歌為研究對象,力求全面地對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民歌進行旋律、調式調性、音樂結構等方面進行剖析,以此更好地感知揚州民歌的藝術內涵。

一、旋律特征

民歌的音樂語言風格、特性和色彩,主要表現在旋律的形態上,即旋律線條的流動過程。通過簡化旋律音高線的方式從整體把握民歌音樂的基礎結構,提煉出宏觀的旋律線條骨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區的民歌有共用一個核心音調的情況,這是共性。那么微觀的細部表層裝飾或音調的延長部分,往往是某個地區民歌個性化和獨特風格的體現。因此,筆者將從宏觀旋律骨架和裝飾性延長音調兩方面來討論揚州民歌的旋律特征。

從基礎結構的層面看,揚州民歌多見五聲性下行級進的序列,且完整形態多在句尾處出現,試舉一例。

譜例1:栽秧號子《拔根蘆柴花》(江都區)

譜例1是一個具有起、承、轉、合性質的三句體,五聲宮調式。通過觀察旋律骨架音,可以看出其核心音調為C-A-G-E-D-C,即一個完整的五聲宮調式的下行音階,并以不同的方式陳述了三次。起句以相同的節奏型重復強調了兩次宮音,之后在中間插入了一個具有羽色彩的三音列mi-sol-la。與宮調式的宮、徵兩種色彩形成對比,之后該下行音階最終在句尾處以完整形態顯現。第二次的陳述略有不同,當承句的句尾出現徵音后,角音與徵音形成六度大跳,為轉句明朗的音樂情緒做準備。在揚州民歌中,使用五聲調式的三音列和四音列來發展曲調的情況同樣常見,且經常與五聲音階下行并存或交叉出現。

譜例2:栽秧號子《郎愛姐姐會紡紗》(儀征市)

譜例2是一個上下片結構歌曲,領唱、合唱各一段。其核心音調由徵色彩的宮-羽-徵三音列構成。觀察旋律的走向可以發現,其宏觀結構就是從“sol-la-do”向上拋起,而后又從“do-la-sol-mi-re”向下回落的五聲性線條,形態呈弧線狀。整體上旋法以級進和滑進為主,但偶有4度的跳進。與之相類似的還有江都區的車水號子《早上起來天氣晴》(譜例略),五聲音階通過三音列“sol-la-do”的形式先行出現,而后逐漸發展為完整形態。但無論以何種方式,揚州民歌的曲調多是以五聲性音階為基礎進行變化展衍的。

譜例3:小調《高郵西北鄉》(一)(高郵市)

該例的結構音調并非在開始處就以完整形態顯現。起初,第一小節直行呈現了“la-do-re”三音列,后一小節角音到徵音的曲折進行使之再次落回到商音,兩個樂節為倒影的關系。第三小節連續的重復角音后七度大跳到徵音,句尾仍然止于商音。整體的旋律流向是一個由直行向上到曲折,平穩進行后突然下行大跳后反向折回的過程。該例徵音到羽音的下七度大跳和徵音的八度向上翻跳,體現了揚州民歌在旋律進行中動力性的特點。即便是短小的三句體結構,音樂的推動力也絲毫未減。在微觀表層裝飾方面,小調題材在加花潤腔方面比號子題材更突出。在同一首民歌中,旋律與襯詞相結合時,并不會只形成同一種音型,而是呈現出多樣化的節奏、形態,且大多數沒有規律性。其主要形態為輔助音或五聲音階下行。如該例中襯詞“哎呦喂子”是輔助音的形式(D-C-D-E),這是一字一音的情況。一字多音運用也較多,如高郵市《鬧花燈》中的第二句的襯詞“嚎”(G-A-G-E),句尾的裝飾性音調與第一句的平鋪直敘形成對比。而號子題材由于受制于集體創作,在領唱部分更易于發揮,和唱部分的旋律加花并不明顯。如邗江縣的《早上起來霧不開》,第一句句尾以一字多音的形式,圍繞宮音以二度音程進行加花裝飾。

譜例4:歌舞小調《鬧花燈》(高郵市)

譜例5:栽秧號子《早上起來霧不開》(邗江縣)

通過分析以上三例,我們能大體歸納出揚州民歌的旋律特點。揚州民歌的宏觀結構力,就是借助一個五聲性下行音階來進行貫穿與發展的,其形態有完整亦有不完整。旋律的裝飾性部分往往比較短小,且基于樂匯來發展,其形態主要表現為同音反復、短小的輔助音。音調進行常是三音列或四音列的直行或曲折。旋法以級進為主,甚至出現大的音程跳進音位。曲調的發展手法以重復、局部的回文、倒影為典型??傮w上注重反復,強調音級與音級之間的連接。這些都使得揚州民歌表現為簡潔、明朗、婉轉的音樂特色。另外,將變化音級作為經過音或輔助音來增加色彩性,以大二度變為小二度者為多數,并以輔助音的形式出現。如高郵市的車水號子《結識姐姐在丹陽》中的D-#C-D,揚州市的栽秧號子《遠望梨山青又青》中的G-#F-G等。

二、調式調性

揚州民歌在調式的表現上,以五聲調式居多。其中,宮徵二調占比平分秋色,其次為加偏音的六聲調式。在揚州民歌中大多不作調式、調性轉換。但亦有一部分的民歌在曲調展衍的過程中作調式調性的變化。轉調的方式通常為同宮系統轉調和非同宮系統轉調兩種,調式轉換的方法為“清角為宮”或“變宮為角”。

(一)同主音轉調

同主音轉調是主音相同的不同調式間的轉調,作為一種近關系轉調通常在上下句中間或句尾進行,形成調與調式之間的對置。

譜例6:車水號子《哪有機會再碰頭》(寶應縣)

該例前5小節是C徵調式。它的音列是C-D-F-G-A,以F為宮音。而曲調的后兩小節是C宮調式,音列為C-D-E-G-A??梢钥吹?,兩部分的主音和支持音是相同的,但因為調式音級有別(前部為F,后部為E),從而形成了同主音的調式改變。前半部分停在了支持音屬音上,為半終止。后半部分是C宮調式主音上的終止,并以“變宮為角”的方式轉換成了新的調式。這兩個樂句不同宮也不同調式,卻用同一落音結聲,使樂句之間形成了呼應。

(二)同宮轉調

同宮轉調是在不改變調號的情況下,主音移動的調式調性改變,由于強調新的調式支持音和主音而形成的轉調。該情況在揚州民歌中并不典型。該例的前兩句為E商調式,其音列為D-E-F-G-A-B,在最后一句轉為D宮。由于E商調的宮音也為D,從而造成調式交替。

譜例7:小調《思郎心也碎》(揚州市)

(三)異宮轉調

異宮轉調在揚州民歌中屢見不鮮。即當調式不變時,通過主音移動而形成調性轉移。如譜例8,這首民歌的前三句都是以bE為宮的bB徵調,從第19小節之后,連續出現了偏音清角F,曲調使之轉換為以bA為宮的bE徵調??梢钥闯?,這是一個通過“清角為宮”轉調的例子。

譜例8:栽秧號子《你打號子我來和》(揚州市)

揚州民歌轉調的方式有時也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方式相綜合,展現了不著痕跡、轉變自然的調式調性轉換。即便在篇幅短小精煉的民歌中,也體現著曲調豐富的色彩轉換,尤其在關鍵位置的轉調,往往能夠襯托唱詞,更好的表達真情實感。

三、音樂結構

揚州民歌的結構可以從三方面給予觀察。從唱詞的句法結構上看,揚州民歌可分為一句頭、兩句頭、三句頭、四句頭、五句半、多句式之分。不同句式的唱詞,承載了多樣的音樂內容,有著不同內容的表達功能。從曲式角度看,大多數揚州民歌屬中國傳統音樂的一段式范疇,二段式和三段式的情況較少。從句幅的長短來看,揚州民歌的樂句長短常體現著錯落性,這種非方整的結構形式給揚州民歌帶來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首先,最簡單的結構形式為呼應性質的兩句單樂段。如《耕種忙》,這是一個單句子樂段,結構為a4+a15,兩句合頭,且落音相同。只是第二句尾部的襯腔,使句幅長度擴充了一小節,打破了結構的方整性。

譜例9:拉犁號子《耕種忙》(高郵市)

其次,對比性的兩句單樂段也有存在,如江都區小調《李玉蓮》(譜例略),其結構也是4+5的非方整型。三句結構的樂段形態比較常見,如在第一節中分析的《高郵西北鄉》,其結構為a4+b4+b5,該例是一個由起承轉合式變化而成的三句體,第三句尾部帶有裝飾性的終止式造成了結構的擴充。

再次,還有通過重復上句構成的“二上一下”式結構,如上節的《思郎心也碎》。其結構為a8+a18+b3,為二長一短型句幅結構。第二句的曲調變化不大,因唱詞的影響使節奏略放寬。第三句通過轉調造成對比并減縮為3小節,整體上既相呼應又造成樂句上的不平衡。以上提到的民歌結構較為短小,兩句體多以在末尾加長句幅,句幅長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形成良好的節奏感,避免音樂上的雷同感。

雙樂段結構也較為常見,尤其在號子體裁中。這種結構形式屬于一段式結構橫向派生的結果。

譜例10:栽秧號子《十繡》(邗江縣)

該民歌為上、下片結構,為方整的4+4+4+4。后樂段由前樂段派生,形成“A+A1”段的關系。A1的變化體現在局部音高和節奏的變化上,并不導致后樂段結構的整體升級,具有“疊唱樂段”的性質。觀察樂句內部的發展特點可以看出,主要體現在樂節之間的呼應關系上,即下樂節的旋律常是上樂節的變化重復,使其具有平衡對稱的美感。上一節的《郎愛姐姐會紡紗》也是一個雙樂段。前樂段A為“a7+b3”的兩句結構,后樂段為“a16+b3”的兩句結構,雖然后樂段換了頭,但整體上看a1句是由a句變化而成,且起落音相同。因此不足以將后樂段的音樂材料作為新材料看待,所以該曲仍屬于雙樂段。從樂句的小節數看(7+3+6+3),與《十繡》的方整結構不同,具有長短相間的特點,可見揚州民歌在同一種結構層次下呈現出多樣性的一面。

四句體結構在各個樂句內有擴充或壓縮的情況,使樂段內部發生變化。如寶應縣《一對喜鵲站樹梢》(譜例略),通過節奏的拉寬,使起句擴展到14小節?!拔寰浒搿苯Y構在揚州民歌中頗具特色,多見于反映勞動生活的號子題材中。如寶應縣的《繡兜兜》(譜例略),不過該例的詞是五句半,因為一句曲調唱兩句詞而造成只有三個樂句,這是詞曲不同步的表現。

揚州民歌有一種以“三”為基礎的“起、開、合”結構,“起、開、合”指向音樂的結構功能。起句為音樂的原始陳述;第二句的“垛子”結構是“開”;而“合”具有收束的功能。如譜例11,起部是節奏稍自由的上下句結構,開部是四個在羽音上并列的垛句,字多腔少且節奏較為固定、緊湊,重復感較強。這種對局部的節奏組合作有規律的疊唱重復,一定程度上擴充了結構,使其具有發展的意味。最后合部的節奏較之前更自由,稱謂詞呼喚性的小句十分具有韻味。另外,該例“頂真格”手法的運用體現了旋律“承遞式”發展的特點,體現了樂句在展衍過程中的邏輯性。

譜例11:栽秧號子《一見姐姐苦凄凄》(高郵市)

綜上所述,揚州民歌體現了其地域性的音樂語言特色,唱詞與曲調的波折結合自然又不失靈動。揚州民歌在旋法上以五聲音階級進音程為主,唱詞襯詞與音調的緊密結合,使旋律的韻味濃厚,音樂情緒富于變化。在調式上以宮、徵二調為主,其間的調關系以四五度關系為主。轉調往往在歌曲的最后一句結合唱詞內容進行,過程自然流暢。在細部結構上講究呼應、平衡和對稱,而整體結構又會依據內容的不同而呈現出多樣的結構形式。

注釋:

[1]戈 弘.拔根蘆柴花——揚州民歌藝術[M].揚州:廣陵書社,2009:1.

猜你喜歡
主音號子譜例
吶喊中的精神力量——東臺弶港漁民號子
論豫劇唱腔中調式及調式運用分類與設計邏輯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漁民號子》研究
和聲小調音階
茶山號子的藝術特征與傳承
拯救交響危機的音樂創作
——以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為例
讀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試析不協和音程的實際作品訓練
關于拉莫鍵盤作品中裝飾音奏法的研究
長江8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