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范化疼痛護理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機械痛閾值的影響

2022-02-23 01:56錢娟劉莉娜黃婷敏江蕊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1期
關鍵詞:髖部髖關節規范化

錢娟,劉莉娜,黃婷敏,江蕊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 骨科,江蘇 無錫,214122)

髖部骨折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直接影響,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髖部骨折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長趨勢,若不及時治療,則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進而加大治療難度[1]。目前,臨床上針對髖部骨折患者所采取的治療措施以手術為主,但術后疼痛會加重患者的生理應激反應,影響其實施功能鍛煉的積極性,對其康復狀態及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實施護理干預具有關鍵性作用[2-3]。規范化疼痛護理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對患者開展疼痛認知教育、規范疼痛程度評估等相關流程,并依照患者的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取得的護理效果較為理想[4]。本研究展開回顧性分析,旨在探究規范化疼痛護理在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手術期間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江南大學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一般資料。納入標準:① 符合《老年髖部骨折診療專家共識(2017)》[5]中的診斷標準;② 經CT等檢查確診為髖部骨折;③ 理解和表達能力均正常;④ 接受手術治療(如髖關節置換術等)。排除標準:① 合并多器官功能損害;② 近期服用過鎮痛藥;③ 對阿片類藥物成癮;④ 伴有下肢血管疾??;⑤ 有慢性疼痛史。按照護理措施的不同將120例患者劃分為對照組(62例)和觀察組(58例)。2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直至出院,同時接受3個月的隨訪。

1.2.1.1 術前護理 患者入院后,護士給予其心理疏導,對其加強髖部骨折健康教育,盡最大可能為其創建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護士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向患者及其家屬強調髖部骨折術后的相關注意事項,每隔2~4 h幫助患者翻身、叩背1次。

1.2.1.2 術中護理 護士協助手術醫師及麻醉師執行手術操作和給予對癥處理。

1.2.1.3 術后護理 護士幫助患者調整至舒適體位,將其患肢抬高30°;指導患者展開咳嗽、深呼吸、肌肉等長收縮、膝關節屈伸和直腿抬高等訓練;依照醫囑指導患者合理使用鎮痛藥。

1.2.1.4 飲食干預 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訂科學、合理的膳食計劃,保證營養物質攝入充足,且以高蛋白質、高膳食纖維食物為主。

1.2.2 規范化疼痛護理 觀察組患者接受以常規護理為基礎的規范化疼痛護理直至出院,同時接受3個月的隨訪。

1.2.2.1 疼痛認知干預 患者入院后,由具有豐富經驗的骨科護士對其開展疼痛健康宣教,指導其準確使用疼痛評估工具,評估其對于疼痛癥狀的認知水平。

1.2.2.2 健康宣傳教育 護士通過發放健康手冊、口頭講解、多媒體宣教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術后疼痛產生的原因、持續時間及影響因素。告知患者正確的疼痛控制方法及處理原則,提高其對于髖部骨折術后疼痛的認知水平。此外,強調鎮痛藥的用法、用量及不良反應等,促使患者正確掌握鎮痛藥的使用方法。

1.2.2.3 疼痛評估 為了保證鎮痛護理的合理性,護士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定期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時向醫師反饋VAS評分>4分的患者,并遵醫囑對其實施疼痛干預。

1.2.2.4 鎮痛干預 ① 超前鎮痛:術前1 d及術后,遵醫囑指導患者合理使用鎮痛藥,詳細記錄其疼痛評估結果,并以此為依據評估鎮痛效果。② 多模式鎮痛:通過放松療法和音樂療法等多種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疼痛感。③ 個性化干預:護士結合患者的疼痛耐受性和對鎮痛藥的反應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包含與患者的溝通方法、播放患者喜歡的電視節目等內容。④ 針灸干預:在麻醉解除后,實施腕踝針治療措施,取患側下4、5區,將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與皮膚成30°傾斜刺入,刺至皮下淺層,詢問患者是否出現酸、麻、脹、痛感,在出現上述癥狀后保持針體與皮膚自然緊貼,緩慢向真皮下推進,在露出2 mm針身時,使用醫用膠布固定針灸針。留針時間控制在30 min左右,每天1次,持續針刺7 d。

1.3 觀察指標

1.3.1 機械痛閾值 術前、術后2 d、術后3 d及出院時,采用觸覺測量套件在切口周圍2 cm處檢測機械痛閾值,測量值越大說明機械痛閾值越高[7]。

1.3.2 髖關節功能 術前、出院時、術后1個月及術后3個月,應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估量表[8]評估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關節功能恢復越理想。

1.3.3 疼痛感 術前、術后2 d、術后3 d及出院時,采用VAS評估患者的疼痛感,總分為10分,重度疼痛7~10分,中度4~6分,輕度疼痛為1~3分,無疼痛為0分。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2組機械痛閾值比較

術前,2組間機械痛閾值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2 d、術后3 d及出院時,2組的機械痛閾值相較于術前均增大(P均<0.05),且觀察組均大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機械痛閾值比較

2.2 2組髖關節功能比較

術前,2組間Harris髖關節功能評估量表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出院時、術后1個月及術后3個月,2組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估量表評分相較于術前均提高(P均<0.05),且觀察組均高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估量表評分比較分)

2.3 2組疼痛感比較

術前,2組間VAS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2 d、術后3 d及出院時,2組的VAS評分相較于術前均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見表4。

表4 2組VAS評分比較分)

3 討論

髖部骨折患者在術后常出現疼痛,其不僅會影響手術治療效果,若未能及時控制,則還會導致術后康復訓練受限,增加泌尿系統感染和壓力性損傷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9-10]。髖部骨折患者于手術結束后需要經歷較長的恢復期,疼痛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其康復時間,加重其心理應激反應,對其髖關節功能恢復產生阻礙[11]。因此,及早對患者采取疼痛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觀察了規范化疼痛護理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產生的影響,結果顯示,術后2 d、術后3 d及出院時,2組的機械痛閾值相較于術前均增大(P均<0.05),且觀察組均比同期對照組更大(P均<0.05),提示規范化疼痛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機械痛閾值。出現此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規范化疼痛護理于實施期間對護士具有嚴格的要求,要求護士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普及髖關節術后疼痛知識,以及依照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多模式鎮痛、個性化鎮痛及腕踝針治療等措施,這在保證各項護理措施順利執行的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疼痛耐受性及機械痛閾值[12]。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時、術后1個月及術后3個月,2組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估量表評分相較于術前均提高(P均<0.05),且觀察組均比同期對照組更高(P均<0.05),提示規范化疼痛護理可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主要原因在于,規范化疼痛護理通過健康指導、認知干預等措施提高了患者對于疼痛發生原因及影響因素的重視程度;此外,通過盡早采取鎮痛措施,不僅可以規避髖部骨折術后疼痛的危險因素,還能彌補常規護理措施存在的不足,進而幫助患者降低康復訓練的難度,推動其積極參與髖關節功能鍛煉,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13]。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2 d、術后3 d及出院時,2組的VAS評分相較于術前均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均比同期對照組更低(P均<0.05),可見規范化疼痛護理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分析其原因如下:規范化疼痛護理作為近年來倡導和推廣的鎮痛治療新觀念,其處理原則主要為消除疼痛影響因素,減少鎮痛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減輕疼痛和手術治療對于患者造成的心理負擔[14]。在規范化疼痛護理措施實施時,充分考慮患者的疼痛強度、疼痛部位、基本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對于鎮痛效果的需求,重視患者心理問題的識別及處理,進而提升了整體疼痛診療水平,可有效減輕疼痛感。

綜上所述,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接受規范化疼痛護理,在提高其機械痛閾值的同時可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盡早恢復,且對于減輕疼痛感也具有理想的干預效果,在臨床上可借鑒和推廣。

猜你喜歡
髖部髖關節規范化
半髖關節與全髖關節置換治療創傷性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
居家運動——髖部練習(高級篇)
居家運動——髖部練習(初級篇)
居家運動——髖部練習(中級篇)
逍遙散加味降低髖部骨折老年患者術后譫妄效果觀察
冰球守門員髖關節損傷與治療
價格認定的規范化之路
成人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分型與治療
髖關節翻修術Gross型髖臼骨缺損重建的研究進展
狂犬?、蠹壉┞兑幏痘A防處置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