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同一”理論的英語演講修辭策略研究

2022-02-25 00:24張一鳴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22年8期
關鍵詞:理論

張一鳴

摘要: 新修辭學代表人物肯尼斯·伯克提出的“同一”理論,是一種極具解釋力的話語分析方法。近年來,對該理論進行解釋以及探究該理論在具體領域的實際應用的文章數量呈上升趨勢。然而,鮮有學者對其認同策略的代表性標志詞或詞塊進行研究,闡釋如何借助這些詞語或詞塊有效實現“同一”。鑒于此,本文基于自建的英語演講語料庫對“同一”理論進行驗證,對各種認同策略的對應標志詞或詞塊進行詞頻分析及語義/語用分析,幫助讀者透過演講語言的形式特征,理解其深層語義功能,并最終揭示“同一”理論對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同一”理論;英語演講;新修辭學;講好中國故事

0? 引? 言

在修辭學視角下的話語分析研究中,肯尼斯·伯克( Kenneth Burke) 提出的“同一”理論已成為重要的方法之一。這一方法是一種對話語運用方法進行有效且全面分析的語言理論[1]?!巴弧崩碚摰某霈F,一方面為話語分析提供了全新視角,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修辭目的由“對語言接收者進行規勸”到“實現語言接收者的認同”的有效轉變。

新修辭學理論是在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古典修辭學( Classical Rhetoric) 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亞里士多德最先提出了修辭學理論的邏輯基本原理,將修辭歸為一個統一的思想主體,認為修辭的聚焦點在于“對受眾進行規勸”。步入20世紀,新修辭學( New Rhetoric) 逐漸發展起來。它不僅從古典修辭學中汲取營養,也結合了語義學、語言學、社會學等諸多其他學科的有關發現,使之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理論。新修辭學理論最早被帕爾曼( Ch. Perelman) 和泰特卡( Olbrechts-Tyteca) 系統地運用于演講與辯論的語篇分析之中[2]。伯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提出了經典的“同一”理論。

受到觀察視角的制約,先前的基于同一理論的話語分析研究[3-11]集中于對“同一”理論本身含義的解析,以及該理論在商務、翻譯、語篇教學等領域的應用。這些研究雖較為客觀地揭示了該理論的基本含義以及在某些領域的實際應用,但缺少對各個認同策略標志詞或詞塊的提取,以及對“同一”理論具體語義實現的討論,即認同是由哪些詞語或詞塊的有效使用得以實現的。這些研究的共同局限在于,無法驗證“同一”理論是否在真實文本中得到體現。對認同標志詞或詞塊的語料庫研究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這同時可為認同語言的形式-意義特征探索提供一種全新的分析路徑。

鑒于此,本文基于自建的英語演講語料庫對“同一”理論進行文本驗證,在語料庫中檢索能夠反映“同一”理論每種認同策略特點的標志詞或詞塊,驗證其在真實英語演講文本中的出現頻數,并對其中的代表性語句進行進一步的話語分析,幫助讀者透過演講語言的形式特征,理解其深層語義功能。

1? “同一”理論概述

“同一”是指表達者與接收者取得某種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來自于他們共同具備的某些屬性,包括年齡、稟賦、喜好、價值觀等等。享有共同屬性是達成“同一”的充要條件。我們可以從這一視角去分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國籍來看并不相同,但可以在“人類”這一屬性上實現“同一”。鞠玉梅[5]認為,在取得這種一致性的基礎上,表達者就很容易讓接收者認同自己的觀點。

“同一”理論包含以下兩個主要觀點:(1) 獲得觀眾認同的過程是一種“無意識的規勸”( Unconscious Persuasion) [12]。認同最顯著的特點是該過程的無意識性。與規勸相比,認同并不具有某一明確的目的,而是包含無意識的部分。古典修辭學所強調的規勸,會給語言接收者以刻意設計的感覺,而認同可以說是一種更加自然的規勸。(2) 表達者和接收者之間是合作而非對立的關系[12]。在古典修辭學中,語言表達者之于接收者是影響與被影響、規勸與被規勸的關系,兩者之間存在某種對立。在表達者向接收者單向輸出過程中,被規勸的一方顯得十分被動,并未參與其中。然而,“同一”理論認為,語言接收者也在積極地參與到語篇的建構過程之中。表達者通過使用與接收者一致的語言和動作,或遵循其思維和觀點,尋求與接收者達成一致,并最終實現“同一”[13]。

2? 文獻綜述

在國內,早期對肯尼斯·伯克“同一”理論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對術語進行解釋和說明[3-7]。比如,顧曰國[3]指出,人類運用語言符號進行溝通的目的是促成彼此之間的合作,而取得合作的前提便是在理性、感性等方面達成“同一”,這是國內對“同一”理論最早的研究成果。鞠玉梅[5]則在她的研究中點明了伯克新修辭學思想,即通過“同一”來影響乃至轉變他人立場與舉動。劉亞猛[6]表示,通過探究使我們實現“一體”( consubstantiality) 的具體因素,我們能表現出與語言受眾一體的“表征”( signs) 。

近年來,對同一理論的研究逐漸轉向應用層面,且已有一些探究該理論對廣告、電影、翻譯、語篇教學等領域的應用價值的文章發表[8-11]。其中,吳艾玲[8]發現,“同一”理論可以很好地運用于外宣翻譯之中,能有效提高翻譯語言的可接受性。劉森、吳鴻皓[9]以美國總統就職演講為例,探究了“同一”理論對語篇教學的指導意義。

以上對“同一”理論的研究較為系統地闡釋了該理論的基本含義和在具體領域的實際應用,但是鮮有學者對各個認同策略的詞語實現進行研究,闡釋語言使用者如何借助具體詞或詞塊有效實現“同一”,即具體交際語境中語言使用者如何使用習慣性表達來實現認同功能。研究可對“同一”理論的有效性進行驗證,同時也能為認同語言的意義探索提供一種全新的分析路徑。鑒于此,本文基于建立的英語演講語料庫采取對經典英語演講進行認同標志詞或詞塊的詞頻分析,并對其中的代表性語句進行語義/語用分析,以期對“同一”理論進行驗證。

3 研究方法

3.1? 語料庫

本文使用已賦詞性碼的自建英語演講語料庫作為研究語料庫,共包括105篇英語演講名篇。其中,100篇為收錄在American Rhetoric之中排名前100的經典演講[14],另5篇為近5年“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總冠軍在決賽上的演講。演講名篇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是因為其在較大程度上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贏得了廣泛認同,因此它們是驗證伯克“同一”理論的有力素材。該語料庫中收錄的演講橫跨教育、科學、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語料庫中的演講皆為獲得廣泛認可的演講名篇,能夠很好地體現優秀演講在取得觀眾認同過程中所使用的修辭策略,具有代表性。該語料庫的基本信息見表1。

3.2? 分析概念

本研究涉及如下幾個重要概念[15]:

1) 同情認同( sympathy) :當兩方擁有相同的情感經歷時,一方就傾向于對另一方的遭遇產生共鳴,很容易對另一方陳述的內容表現出關切和理解,這就產生了同情認同。同情認同是“同一”理論所提及的三種認同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種,又具體分為滿足受眾需求、展現共同價值觀和激發共同情感三種方式。

2) 對立認同( antithesis) :對立認同是通過確立共同的對立面而實現“同一”的方式。這里的對立面并不局限于單個的人,也可能是某個團體,事物或環境,如恐怖組織、環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當人與人擁有共同的斗爭目標時,會迅速達成共識,為了達成目標而團結起來。

3) 誤同( inaccuracy) :誤同是指讓聽眾對自身處境產生錯誤的判斷,在無意識中進入演講者所描繪的圖景中,想象事情按照演講者所描述的方式發展,從而與演講者達到“同一”。常用的誤同手法有兩種::營造畫面感以及使用第一人稱。

3.3? 研究步驟

本研究基于英語演講語料庫,對“同一”理論進行驗證。具體方法如下:選取能夠反映“同一”理論中各認同策略特點的標志詞或詞塊,對經典英語演講進行標志詞或詞塊的詞頻分析,探索優秀英語演講的語言使用特征,以期對“同一”理論進行驗證。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首先,對標志詞或詞塊進行篩選。我們參照肯尼斯·伯克[16]提出的與“實現認同”相關的詞語,采用AntConc檢索軟件,檢索其語言實例,篩除實例頻數為0的詞語,最終得到28個標志詞或詞塊(總詞頻≥30 次)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僅選取每種認同策略下頻數最高的18個標志詞或詞塊( I know,I understand,you ask,we believe,share,genius,story,my father,my mother,light,beacon,darkness,issue,problem,enemy,we,our,us) 作為研究對象。標志詞或詞塊與認同策略的對應關系見表2。

其次,在語料庫中檢索表2中的詞語。之后,對檢索出的索引進行人工細讀,剔除未能表達認同意義的實例。最終得到每一認同策略下的標志詞或詞塊在語料庫中所對應的實例。

最后,統計每種認同策略下的標志詞或詞塊在語料庫中出現的頻數,并對代表性實例進行語義/語用分析,觀察標志詞或詞塊在對應演講中的索引詞分布。由此揭示1)“同一”理論用于分析演講文本的有效性,2)在演講中使用認同標志詞或詞塊實現“同一”的方法。

4? 結果及討論

本節展示按照上述步驟對經典英語演講進行認同標志詞或詞塊的詞頻分析結果。語料庫數據表明,“同一”理論中有六種修辭策略在高水平演講中使用頻率最高,即滿足受眾需求、展現共同價值觀、激發共同情感(講述故事)、激發共同情感(隱喻)、對立認同、誤同六個策略。我們基于“同一”理論對分析結果進行分類,從以上六個方面對“同一”理論在演講文本中的實際運用進行討論,對其中的代表性語句進行語義/語用分析,并以“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的賽題為例,運用該理論進行破題分析,以期對“同一”理論進行驗證。

4.1? 滿足受眾需求

滿足受眾需求是“同一”理論提及的第一個修辭策略。所謂滿足受眾需求,即在演講中將觀眾想聽的內容放在首位。一般來說,在一個演講開始之前,觀眾本身對該演講是有一定預期的,即觀眾會有自己想要聽到的內容。讓演講內容與觀眾預期達到一致,就取得了“同一”。在大多數情況下,一篇能夠得到廣泛同情認同的演講,首先會陳述觀眾想聽的,其次會講述觀眾愿意聽的,最后才會論述自己的觀點。該修辭策略在本研究語料庫中的特征性標志詞或詞塊為I know,I understand,you ask,語料庫檢索的具體結果見表3。

從表中可以看出,I know這一詞塊出現的次數最多,達到了132次;I understand次之,達到了102次;you ask排在第三位,共在語料庫中出現了67次。這些詞語或詞塊后大多緊接著觀眾想要聽到的內容。該語料庫檢索結果表明滿足受眾需求這一修辭策略在演講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

我們再以具體文本的話語分析,對I know這一詞塊實現的認同功能進行闡述。馬丁·路德金在著名演講“I Have a Dream”中,便采用了I know這一詞塊來達到滿足受眾需求的目的。雖然馬丁·路德金在為黑人運動發聲,但是并不希望他的黑人同胞們采取暴力的手段,而是希望能夠平息眾多狂熱的黑人運動者心中的怒火,做到“非暴力不合作”。不過,如果他直接將這個想法提出,則大概率會遭到當時已經十分激動的黑人同胞們的強烈抵制。因此,他首先用I know引出黑人同胞對于獲得平等權利的迫切需求,展現出與黑人同胞們一起斗爭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之后才提出自由不應生長于仇恨的土壤,告誡聽眾切勿飲鴆止渴。這既鼓舞了黑人同胞們斗爭的士氣,又避免了暴力行為的產生。I know在該演講中共出現了10次,分布在演講的各個階段,索引詞分布見圖1。

2020年“外研社杯”演講大賽第三階段的一道賽題要求演講者給外國人做新年演講,解釋牛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17]。演講者在構思這個題目時,需要充分考慮到牛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相同與不同內涵??梢韵胍?,外國人首先應該希望聽到自己所熟悉的牛的含義。因此,在介紹牛在中國的獨特含義之前,可以先說: “I know that bulls in the west symbolize strength and also recklessness”,以達到滿足受眾需求的目的。

4.2? 展現共同價值觀

展現共同價值觀為“同一”理論下轄的第二個修辭策略。價值觀是指一個人辨別是非曲直的思維方式,它決定了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兩個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更容易達到彼此認同的狀態。對于演講者來說,如果其價值觀與觀眾相契合,則很容易能夠得到觀眾的支持。該修辭策略對應的標志詞或詞塊為we believe,share,genius,語料庫檢索的具體結果見表4。

從表中可以看出,we believe這一詞塊出現的次數最多,達到了141次;share次之,達到了102次;genius排在第三位,共在語料庫中出現了53次。演講者通常會借助這些詞語或詞塊展現與觀眾共同的價值觀。該語料庫檢索結果表明展現共同價值觀這一修辭策略在演講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

下面通過具體文本的話語分析,對genius這一詞語實現的認同功能進行闡述。奧巴馬在2004年的著名演講“The Audacity of Hope”中便使用了該詞以達到展現共同價值觀的目的。該演講是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助選,但是在演講的前半篇中,他卻對約翰·克里只字未提,而是通過自己的故事闡明了“人生而平等”之后,展現出自己與民眾共同的價值觀:政府應該為人民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為兒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指出“That i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之后,他迅速以“我們給你提供選擇的機會”作為承接:“In this election, we offer that choice.”隨即自然而然地引出“主角”約翰·克里,表明他會不遺余力地踐行這一諾言。這樣就避免了直接拉票可能給觀眾造成的反感情緒,很好地實現了同情認同。genius在該演講中共出現了10次,主要分布在演講的中間位置,索引詞分布見圖2。

展現共同價值觀這一修辭策略在2020年“外研社杯”演講大賽的定題演講“Challenge to All”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應用[17]。該題目要求演講者闡述人類應如何共同應對新冠疫情之類的全球挑戰。在組織話語上,可將展現共同價值觀的標志詞或詞塊使用進去,具體示例如下:“Despite all our differences, we share much in common as human beings. There are some principles which I don’t believe are unique to one nation, such as the pursuit of health and happiness,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These are the true genius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上述標志詞指明,跨越國籍與民族,人類是擁有許多相同之處的,如對健康與快樂、和平與繁榮的追求。這樣就達到了展現共同價值觀的目的。在此之后再論述具體的應對挑戰的方法,會更容易讓不同國家的聽眾接受。

4.3? 激發共同情感(講述故事)

激發共同情感為“同一”理論所涉及的第三個修辭策略。人是感性動物,很容易被他人的情感所影響。優秀的演講家會通過各種方式,讓觀眾感自己之所感,急自己之所急,在情感達到統一的基礎上再論述自己的觀點。在眾多引起情感共鳴的方法中,有兩種方法效果最佳:講述故事與運用隱喻營造意象。該修辭策略的標志詞為story,my father,my mother。語料庫檢索的具體結果見表5。

從表中可以看出,story這一詞出現的次數最多,達到了70次;I understand這一詞塊次之,達到了46次;my mother排在第三位,共在語料庫中出現了36次。演講者在講述故事時通常會借助這些詞語或詞塊來激發共同情感。該語料庫檢索結果表明激發共同情感(講述故事)這一修辭策略在演講中得到了較高頻的使用。

下面通過具體文本的話語分析,對story這一詞語實現的認同功能進行闡述。奧巴馬在講述故事時經常使用該標志詞。在他的成名演講“The Audacity of Hope”中,他講述了自己祖輩與父輩的故事。當他苦澀地講述祖輩在非洲拮據的生活時,觀眾也感受到了苦楚與悲傷;當他激動地提到父親來到美國求學,追尋自由與機遇時,觀眾也感到了喜悅與希望。家境貧寒的他如今能夠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講話,仰仗于希望的力量。并在最后以“In no other country on earth is my story even possible.”收尾。觀眾聽到這里,心中也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希望。story在該演講中共出現了14次,主要分布在演講的開頭,索引詞分布見圖3。

諸多演講比賽的冠軍皆采用了通過講故事來激發共同情感的修辭策略。2018年“外研社杯”演講大賽冠軍吐格魯克·吐爾遜[17]就在定題演講“The Stone”中使用了這一策略,很好地講述了一個有關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18]。他以“This has been the story of thousands of families in China, including mine.”開頭,講述了父輩與自己所面臨的不同的時代挑戰,折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隨著他們家庭命運的變化,觀眾的情感也逐漸澎湃,與演講者達到“同一”。

4.4? 激發共同情感(隱喻)

另外一種激發共同情感的手法則是運用隱喻營造意象。實際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一修辭方法的頻率極高。據語言學家統計,一個人平均16個詞就會使用一次隱喻。我們利用隱喻營造不同的意象,從而鼓舞他人或者讓他人退縮。該修辭策略的標志詞為light,beacon,darkness。語料庫檢索的具體結果見表6。

從表中可以看出,light一詞出現的次數最多,達到了64次;beacon一詞次之,達到了51次;darkness排在第三位,共在語料庫中出現了42次。演講者在隱喻時常運用這些詞作為喻體,來喻指希望或絕境。該語料庫檢索結果表明激發共同情感(隱喻)這一修辭策略在演講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

下面通過具體文本的話語分析,對light這一詞語實現的認同功能進行闡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2020年圣誕演講中,就利用light來隱喻希望, 鼓舞飽受新冠疫情折磨的人們。她在演講開篇便提到:“Light does more than create a festive mood; light brings hope.”。light在該演講中共出現了13次,分布在全篇的各個位置,索引詞分布見圖4。

2019年“外研社杯”冠軍王嫣[17]在決賽第四階段的演講“Round Table”中便運用了這一手法,很好地講述了一個具有中國味、中國情和中國精神的故事。她營造了“圓桌”這一意象,隱喻了家庭的“團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兼容并包”。演講者由小及大地將圓桌的隱喻義進行擴展,將它在家庭、社會乃至世界層面上所代表的關愛、包容和尊重等價值觀提煉出來,實現了中國味、中國情以及中國精神的“三位一體”。事實上,圓桌并非中國所特有,在西方的傳統里,也早就有“圓桌會議”一說——與會代表圍坐在圓桌旁,沒有主席與隨從的位置差異,人人平等。因此,“圓桌”這一意象對于西方人也易于理解,能夠很好地激發共同情感,讓外國人得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

4.5? 對立認同

對立認同是通過確立共同的對立面而實現“同一”的方式。這里的對立面并不局限于單個的人,也可能是某個團體,事物或環境,如恐怖組織、環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當人與人擁有共同的斗爭目標時,會迅速達成共識,為了達成目標而團結起來。對于對立認同這一策略,該修辭策略的標志詞或詞塊為enemy,challenge,problem。語料庫檢索的具體結果見表7。

從表中可以看出,issue一詞出現的次數最多,多達187次;problem一詞次之,達到了98次;enemy排在第三位,共在語料庫中出現了75次。演講者在實現對立認同的過程中常使用這些詞語,以更好地確定共同斗爭的目標。該語料庫檢索結果表明對立認同這一修辭策略在演講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

下面通過具體文本的話語分析,對issue這一詞語實現的認同功能進行闡述。奧巴馬在在2009年訪華時在復旦大學發表的演講中便使用了該詞以達到對立認同的目的。他將新時代的中美關系定義為基于關鍵性全球問題的( on the key global issues of our time)、積極而全面的關系。隨后,他進一步解釋了關鍵性全球問題的含義,將一些人類共同面對的全球問題確立為中美兩國共同的對立面,如經濟蕭條、能源污染、核武器擴散、氣候變暖、恐怖主義等等,旨在通過這些問題與中國建設積極的、建設性的伙伴關系。issue在該演講中共出現了8次,主要分布在演講的中間位置,索引詞分布見圖5。

以“外研社杯”演講大賽2020年定題演講“Challenge to All”為例[17],在面對類似于新冠疫情的世界性挑戰時,我們便可以將疫情視為共同的對立面,提出“The pandemic is our shared enemy.”。在此基礎上呼吁世界各國團結起來,表明中國與各國一道攜手應戰的決心與信心,從而實現對立認同。

4.6? 誤同

誤同是指讓聽眾對自身處境產生錯誤的判斷,在無意識中進入演講者所描繪的圖景中,想象事情按照演講者所描述的方式發展,從而與演講者達到“同一”。 對于誤同這一策略,該修辭策略對應的標志詞或詞塊為we,our,us。語料庫檢索的具體結果見表8。

從表中可以看出,we一詞出現的次數最多,多達4712次;our一詞次之,達到了2843次;us排在第三位,共在語料庫中出現了1032次。使用第一人稱we/ our/ us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達到誤同的方法。該方法可以縮小演講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在潛意識里與演講者站到了同一立場,誤認為未來必定會像演講者所描述的方向發展。該語料庫檢索結果表明誤同這一修辭策略在演講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

下面通過具體文本的話語分析,對we這一詞語實現的認同功能進行闡述。丘吉爾在二戰期間發表的議會演講中,經常以we開頭構成排比。例如,在“We Shall Never Surrender”演講中,他以“we shall fight”開頭構成排比,表現出英國在海陸空與法西斯勢力斗爭到底的信念。丘吉爾作為首相,顯然不會親自到前線參與戰爭,但是還是使用了“we”而非“our soldiers”,這就很好地表現出自己與作戰官兵患難與共的決心,展現出作為首相的責任與擔當。更重要的是,這個演講成功達到了丘吉爾說服議會出兵作戰、停止綏靖政策的目的?!皐e”的使用功不可沒,它成功地讓議員們誤以為他們自己接受了參戰的建議。這番演講之后,丘吉爾得到了全體議員以及英國人民的大力支持。we在該演講中共出現了52次,分布在演講全篇的各個位置,主要在演講的中后段,索引詞分布圖如下:

下面運用該理論對2020年“外研社杯”第三階段的一道賽題進行破題分析。該賽題要求演講者介紹《黃河大合唱》這首歌曲[17]。演講者在開頭即可勾畫一副波瀾壯闊的黃河景象,讓觀眾好像置身其中;同時采用第一人稱,仿佛在與觀眾一起感受黃河的波濤洶涌。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達到誤同的效果。例如:“In this music, we will see the waves beating against the shore; we can hear the chanting of the boatmen; we may taste the dust as if we were there.”這直接體現了誤同修辭策略在講述中國故事中的具體使用。

歸納可見,上述六種修辭策略所對應的典型詞語在本研究的語料庫中均高頻出現,這些數據,體現了修辭策略在演講文本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們為“同一”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證據,表明其真實性及系統性。另一方面,具體演講語篇的話語分析表明,“同一”理論及其下轄的各種修辭策略具有重要的語篇功能和語用意義…

5? 結? 語

本文以英語演講名篇語料庫數據為支撐,以具體演講語篇的深入話語分析為補充,分析了同一理論關鍵的修辭特點,揭示了演講話語的“同一性”特征,對“同一”理論進行了文本驗證。研究發現,在演講話語中,說話人與聽話人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劃分,演講者采取與觀眾合作而非對立的態度,利用多種修辭策略與觀眾達到了“同一”,其具體有效手段有:( 1) 將滿足受眾需求放在第一位,即先說觀眾想聽的,再說觀眾愿意聽的,最后再論述自己的觀點;( 2) 展現與觀眾共同的價值觀,尤其注意求同存異;( 3) 通過講述故事或隱喻的方式營造意象,激發共同情感;( 4) 將恃強凌弱、恐怖主義、全球變暖等問題確立為共同的對立面激發對立認同;( 5) 通過使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讓觀眾進入自己描繪的圖景中,產生誤同。研究表明,“同一”理論可為演講話語分析及其他類型文本的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上述發現可為“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演講任務及題材提供重要啟示:掌握重要的修辭策略及其語言資源,有助于演講者在國際舞臺上傳遞中國聲音時克服文化障礙、贏得觀眾認同。須指出,伯克的“同一”理論涉及到修辭內容與修辭形式兩個層面,本文僅從修辭內容的角度進行了闡述,至于如何從修辭形式的角度對英語演講語篇進行分析,探究其對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啟示意義則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胡曙中.美國修辭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 Ch. Perelman. & Olbrechts-Tyteca. The New Rhetoric: 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 Trans. J. Wilkinson and P. Weaver. Notre Dame: U of Notre Dame P, 1969.

[3] 顧曰國.現代英美修辭學漫談[J].當代修辭學,1983,(04):35-36.

[4] 李鑫華.博克新修辭學認同說初探[J].外語學刊,2001,(01):54-58.

[5] 鞠玉梅.鞠玉梅.肯尼斯·伯克新修辭學理論述評:關于修辭的定義[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01):72-76.

[6] 劉亞猛.西方修辭學史[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7] 鄧志勇.新修辭學的體驗觀——兼論新修辭學與認知語言學的交集[J].當代修辭學,2016,(03):40-49.

[8] 吳艾玲.從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辭學理論來看外宣翻譯中“同一”的作用[J].外語教育研究,2015,3(03):35-39.

[9] 劉森,吳鴻皓.“同一”理論對英語語篇教學的啟示——基于美國總統就職演講的修辭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9,(04):67-72+80.

[10] 陳芙.西方新修辭學視角下的方言電影解讀[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03):7-10.

[11] 梅婷婷.同一理論視角下的群體言語行為研究——以代言人廣告為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41(08):108-110.

[12] Burke, K. A Rhetoric of Motiv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13] 顧曰國.柏克的“同一”理論——兼論漢英修辭學思想的差異[J].當代修辭學,1989,(05):7-9.

[14] American Rhetoric. Top 100 Speeches [EB/OL]. http://www.americanrhetoric.com/newtop100speeches.

[15] [美]肯尼斯·伯克等.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與話語批評[M].常昌富、顧寶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6] Burke, K. Counter-Statement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17] 外研社.外研社杯全國英語大賽官網[EB/OL].https://uchallenge.unipus.cn.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養創新項目(2020zyrc007)、安徽財經大學校級科研項目(XSKY21147)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理解“第三次理論飛躍”的三個維度
PIRLS項目幾個理論問題及實踐意義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論的高一氧化還原反應教學
曹文軒的理論研究作品
“理論”與“實踐”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延伸閱讀
理論與實際
投資組合理論發展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