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研究現狀及對策建議

2022-02-26 02:14富世文梁超瓊任宏濤廖正平昝林森
陜西林業科技 2022年6期
關鍵詞:古樹名古樹管護

富世文,梁超瓊,陳 艷,王 薇,任宏濤,廖正平,昝林森,2*

(1.陜西省林業科學院,西安 710082;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 楊凌712100)

古樹名木是綠色珍寶,是大自然和前人留給我們的活化石、活文物,具有極高的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和科研價值。但就目前情況而言,許多古樹名木還未能被有效保護,一方面,由于氣候的變化、病蟲害影響和人類活動等原因,這些大自然饋贈予我們的自然瑰寶,生存環境遭受擠壓,數量在急劇減少。另一方面,由于措施缺位、技術落后、投入不足、重視不夠等原因,現有的古樹名木沒有得到科學有效的保護。作為生態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樹名木保護工作須引起高度重視,保護研究和科技支撐工作亟須加強。2019年12月,陜西省林業局印發《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提出要加強秦嶺珍稀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群落保護工作[1],為陜西古樹名木保護指明了方向。

1 陜西省古樹名木資源現狀

1.1 數量大,種類多

陜西省南北地域狹長,橫跨三個氣候帶,域內分布有沙漠、高山、丘陵、盆地、濕地等多種地理環境,為古樹名木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條件。部分南方樹種、北方樹種和高原樹種均在陜西有分布,因此,陜西省成為了古樹名木資源大省。根據第二輪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及補充調查結果,陜西現存古樹名木727 297株。其中,散生古樹名木11 390株,包括一級保護2 761株、二級保護2 678株、三級保護5 951株。數量居前三的樹種依次為槐樹3 261株、側柏1 411株、皂莢1 238株;古樹群271個共715 907株,包括樹齡500 a以上28個群50 869株、300~499 a 59個群84 222株、100~299 a 176個群580 563株,群生名木8個計253株。數量居前三的樹種依次為巴山冷杉391 312株、側柏135 051株、油松60 384株。

表1 陜西省樹齡5 000 a以上的古樹名木

1.2 古樹名木衰敗現象存在

1.2.1 自然因素導致

(1)氣候變化

古樹經歷了歷史的變遷,更遭受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反常、不規律的氣候都影響了古樹正常生長,導致古樹根系裸露、樹桿開裂、頂枝枯死等情況發生,甚至面臨死亡。

(2)病蟲害影響

古樹名木作為自然界里的“老者”,抵抗力和免疫力相對較弱。由于近年來生物入侵現象的發生和病蟲害的蔓延,古樹常常會遭受病蟲和寄生植物的危害,造成樹勢衰弱。如位于陜南的大部分松科植物容易遭受松材線蟲病危害,造成樹木枯死。在關中地區的華山松容易遭到華山松大小蠹的危害,最后死亡。

古樹名木的根、莖、葉、花、果實等也是很多野生動物、昆蟲的食物來源,也是一些寄生藤本植物的宿主,這些因素會間接影響樹木光合作用造成樹勢衰弱甚至死亡。漢中市勉縣武侯祠內有一株上百年的側柏被藤本植物凌霄纏繞,二者形成競爭關系,相互搶奪養分和陽光,目前,此棵側柏樹勢衰弱,生長情況不佳。一些皂莢、國槐等古樹由于樹齡較大,常有主桿中空現象,導致病原菌和一些腐生性病菌侵入,影響古樹正常養分輸送,加速了古樹衰敗 。

(3)自然災害損害

古樹名木一般樹冠較大,在遭遇大風、雷雨等極端天氣的時候,容易倒伏和受到雷擊,雷擊易造成樹體開裂甚至焚燒,輕則燒傷、枝干斷裂,重則使樹體焚毀,造成古樹死亡。

1.2.2 人為因素影響

(1)生產生活影響

一是對于身處于城市化擴張中的古樹名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城鎮化推進、工業化進程加快過程中,一批古樹名木未能得到有效保護。公路、橋梁和水庫等工程建設常常會以犧牲古樹名木為代價,沒有前瞻性和沒有規劃的施工作業極易對古樹的根系造成損傷,樹體遭到破壞。城鎮化和城市綠化中的“大樹進城”行為也殃及了一些古樹名木。自2001年以來,西安市就有20多株古樹因人為原因而死亡。2014年7月,安康市嵐皋縣南宮山崖邊的千年古樹刺葉櫟,在施工爆破作業中被折斷,15 m高的樹體目前僅只剩下4 m枯樁[10],古樹已死亡。二是文旅單位、公園等處,人流聚集,因樹下地面人流踐踏和鋪設路面等,古樹名木根系的正常水氣交換受到影響,造成根系窒息腐爛,導致古樹營養吸收受阻,樹勢衰敗。三是有些古樹名木位于居民區或城市空間,搭建棚屋、鋪設水泥地等擠占古樹名木生存空間;隨意在古樹名木根部或周圍傾倒生活垃圾,堆放雜物、排放污水等現象,造成古樹根際土壤污染,加之人為踐踏造成土壤密實;更有甚者為了拓展生產生活空間,隨意對古樹名木砍枝、撞擊、移栽,嚴重影響到古樹名木的正常生長。

(2)環境污染

古樹名木附近的化工廠、污水處理廠、工業區等排放的“三廢”,不僅污染了河流及空氣,也對土壤和地下水體造成污染,使樹體周圍土壤酸堿度改變、有毒有害物質大量積累,造成土壤特性改變,嚴重傷害古樹名木根系;空氣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還將抑制葉片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影響樹木有機物和營養物質的轉化、制造,造成樹木衰敗、枯死。

(3)保護不及時、措施不到位

一是部分古樹名木管護單位,由于管護經費缺乏,人員配置不足等原因,不能有效進行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和救護復壯,使得部分古樹名木遭受病蟲害侵襲,土壤肥力衰減,出現樹干中空等現象。華山景區有古樹200多株,自2000年以來,約有70株死亡,多是因為未能及時防控和補救病蟲害侵襲。佳縣白云山白云觀4株300多年的側柏也因管理不到位,于2005年自然枯死[9]。二是在管護過程中,不規范、不科學合理的養護、修復行為對古樹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保護性破壞”現象普遍。一些養護單位自以為有用的保護措施和方法,往往是造成古樹衰敗的首要因素。如黃帝陵軒轅柏在黃帝陵景區建成后出現樹勢衰敗的跡象,經專家會診發現是由于地面鋪裝造成樹木根系水氣交換受阻,地面鋪裝破拆后,樹木又逐漸恢復生機。

2 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政策細化不足,標準不夠統一

目前我國配套的法律法規有《森林法》和《環境保護法》等,為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陜西省制定了適應地域特性的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與省域內古樹名木保護實際情況相契合。但是,從各地市層面看,目前仍然缺少細化、適應不同地域環境的古樹名木保護辦法。在各地市執行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時,不同程度存在思想認識不一致、保護標準不統一、執行力度有差異的現象,影響了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效果。

2.2 民眾對于古樹名木保護的認識還需提高

在政府主管部門的層面,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還需要加強,雖然現在我國對古樹名木保護更加關注,但是實際社會重視程度仍需提升。有些地區的政府主管部門未能開展全面的宣傳、科普工作,社會公眾對古樹名木保護重要性認識不足,古樹名木保護知曉度和參與度不高,破壞、損壞古樹名木現象時有發生,如在枝干上涂鴉、雕刻以及攀折、砍伐樹枝等。另外,一些人為了獲得利益,挖掘倒賣古樹,不僅破壞樹木資源,也不利于生態文明健康發展。

2.3 古樹名木保護力量薄弱

古樹名木保護是一項綜合性跨學科工作,技術要求較高,需要相關專業人實施。另一方面,目前古樹名木保護人才短缺,培養不及時,造成古樹名木低端養護,加劇了古樹名木瀕危進程,同時一些地方古樹保護技術落后、措施不當,缺乏科學的養護方法,“保護性破壞”時有發生,古樹名木遭受的傷病不能及時、科學、有效地救治修復,加速了古樹衰退進程。

2.4 經費缺乏,難以支撐復壯救護工作

我國很多地方古樹名木保護缺乏專項資金,也沒有納入財政預算,使得古樹名木保護可用資金缺乏,難以滿足古樹名木保護需要。保護意識缺失阻滯了各級政府部門古樹名木保護立項決策,規劃資金也只有少部真正用于古樹名木保護,資金短缺致使保護措施不到位,瀕危古樹名木未能得以及時救護復壯,死亡率增加?,F階段,我國現存的很多古樹名木需要專人修復和養護處理,消除自然環境變化、病蟲害等對其傷害,但因資金不足,專業人員及救護措施無法落實,復壯救護工作難以正常開展。

3 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措施

3.1 制定法規政策

早在2007年2月,銅川市政府就出臺了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2010年7月29日,陜西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8],為推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制止和查處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隨后,陜西省林業局和西安、漢中等地市相繼頒布實施了古樹名木保護相關政策文件(表2)。陜西省部分市縣林業部門對省內古樹名木開展了普查建檔、掛牌、公布保護名錄等基礎性工作。2020年11月,陜西省林業局印發《陜西省重點古樹名木擴繁苗使用管理規定》,標志著全省古樹名木保護又開辟了一個新方向。

3.2 保護技術措施

2016年2月,陜西省綠化委員會全面開啟陜西省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工作,為后續陜西省域內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提供基礎數據。2021年6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印了《古樹保護理論與技術》,綜合了包含古樹研究進展、古樹診斷技術、復壯技術等內容,具有里程碑意義。2021年7月,陜西省林業科學院組建了古樹名木保護研究創新團隊,并定期舉辦技術培訓,深入實地進行古樹名木傷病診斷和瀕危資源調查,為保護古樹名木提供了技術支撐。部分市、縣采取了筑墩加土、圍欄、施肥覆土、病蟲防治、安裝避雷裝置等保護措施,部分古樹名木恢復了生機。

表2 陜西省內古樹名木保護政策文件

4 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對策建議

4.1 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區域內系統保護機制

4.1.1 完善管護制度,落實養護責任 完善管護制度是理清古樹名木保護主體的前提,在政策方面,應著力推進制定和實施《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相關細則,并根據陜西省各地市實際情況,編制陜西省古樹名木評價標準、保護技術規范、養護管護標準等;設置專項財政資金,以保證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加強監管力度,落實每棵古樹名木養護責任單位和養護責任人。

4.1.2 強化宣傳引導,普及知識認識 廣泛動員和提高大眾古樹名木保護意識,使其了解古樹、認識古樹、愛護古樹,推進古樹名木保護普遍化、制度化、規范化。同時,借鑒先進經驗,如山東省濟寧市實行古樹名木保護“樹長制”,對所有古樹名木逐一落實管護單位和具體管護人,制定“一樹一策”保護方案,建立責任明確、監管有力、責任到人的古樹名木保護網格[11]。

4.1.3 建檔立卡,動態管理 充分利用現代網絡科技平臺,建立古樹名木檔案數據庫,做好古樹名木普查工作并定期完善更新信息,及時掌握其生長狀況。利用大數據分享資料,為政府決策提供信息參考。

4.1.4 探索新模式,合理利用資源 挖掘古樹名木的文化價值,利用古樹名木特色優勢資源,將保護、開發利用和研究相融合,大力發展綠色旅游經濟,帶動綠色產業協同發展;嘗試引入民間資本,探索開展古樹名木冠名認養保護活動,提升古樹名木的生態和歷史文化價值。

4.2 不斷改善古樹名木生長環境

4.2.1 保護古樹名木周邊原生態環境 古樹名木長期生存并適應了其生長環境,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微生態系統,適應當地的土壤、小氣侯、空氣質量、空間等環境,其保護重點在于防止人為破壞,一是設置生態柵欄,將人類活動與古樹生長隔開,保障古樹名木不受日?;顒佑绊?;二是設定紅線,即設定一定保護范圍,保證古樹名木生長空間,利于樹冠生長,保障光照,避免古樹名木因周圍建筑物阻擋而不見陽光,生長受阻。

4.2.2 及時介入,幫助瀕危古樹名木復壯 一是適當修剪、整理樹冠外側衰弱、干枯枝條,強化養分、水分,集中營養輸送至正常枝干,促進其發新枝干;對有樹洞、支撐不強的古樹名木,可實行環保填充、架三角架支撐等措施,增強古樹穩固性。二是對古樹周邊定期松土翻土,改善土壤結構及透氣性,保證根系呼吸,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樹勢。三是加強病蟲害防治,優先采用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無公害方法,對地下害蟲、葉部病害等分類防治,合理用藥。四是安裝專業設備,避免自然災害影響,針對部分地段古樹名木易遭雷擊的特點,安裝避雷針,以免樹木受擊傷害甚至死亡。

猜你喜歡
古樹名古樹管護
2022 年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啟動
2022年將農村公路管護領域就業崗位穩定在80萬左右
“首屆古樹名木保護攝影大賽”征稿啟事
寒冷天氣 咋管護羔羊
家鄉的古樹
古樹煉成記
保護好古樹名木亦是文化傳承
入秋養羊管護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護中GPS技術的應用
古樹綠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