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教育媒體化的實踐邏輯與出版審思

2022-02-28 01:11王曉梅
出版廣角 2022年2期
關鍵詞:媒體化學習者數字

【摘 要】 在線教育的興起是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不斷滲透的結果。審視在線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發現在線教育在萌芽、探索、快速成長和初步成熟四個階段經歷了從教學內容媒體化到教學組織形式媒體化再到教育主體媒體化的過程。本研究基于“模仿”視域,解構在線教育媒體化的實踐邏輯,分析教育對技術經驗的“模仿”容易造成的問題,并提出數字教育出版機構要從教育發展的角度發掘在線教育的價值,推動在線教育的轉型與重構,實現在線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 鍵? 詞】在線教育;新媒體;互聯網+;模仿

【作者單位】王曉梅,浙江中醫藥大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時代新人’視域下大學生紅色基因培育研究”(21JDSZ3193);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研究”(21GXSZ064YBM)。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2.017

在線教育依托互聯網產生了傳統知識產品存在形式和傳播分享方式的革新[1],彌補了常態教育及傳統教育在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及階段性上的不足,是信息智能時代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在線教育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新媒體,它在原有教育機制的基礎上呈現對傳播媒介的依賴和對傳播效率的追求,是常態化教育的補充。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必然性、覆蓋性需求使在線教育逐漸常態化 [2],由此引發了新媒體技術有關信息效率和信息情感的博弈。本研究基于教育人類學“模仿”視域,從歷史、現實角度對在線教育的發展邏輯進行分析,審視在線教育的發展困境,把握在線教育的發展規律與趨勢,為數字教育出版機構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在線教育發展的歷史敘事

在線教育是依托互聯網等數字化媒介技術進行教與學的教育形態,也被稱為“互聯網教育”“網絡教育”“網絡遠程教育”[3]。就教育傳播學的視角來看,在線教育是新型技術環境下傳統教育的媒體化形態,具體體現在兩個層面:教育內容所指向的對象,由被線下空間(如教室、培訓班、工作坊等)限制的部分人轉向更為廣泛、平等的互聯網空間內的全體人;教育內容傳遞的媒介方式與策略,從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差異轉向更加關注對群體的篩選和對技術的應用。誠然,傳統教育也有媒體化的一面,但在更多時候,它的教育意義前置于傳播意義,或者說傳統教育受時空限制而弱化了對傳播效率的追求。

我國在線教育發展經歷了大致四個階段。20世紀末,國內互聯網興起,在線教育體驗感相對較差,教育內容、教育主體、教育組織形式尚未出現明顯的媒體化傾向。隨著網絡帶寬服務的逐步拓展,視頻課件漸漸發展成在線教育的主流形態,實現了教育內容的媒體化,但教育主體“真實感”的體驗尚不突出。2013年是在線教育元年,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升級為在線教育提供了發展的空間,網絡直播課、短視頻等相對成熟的在線教育模式開始涌現,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與教育內容一同出現媒體化傾向,一定程度上凸顯教育的“真實感”[4]。隨著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虛擬數字技術與現實融合,可助力技術與情感的聯結,實現教育組織形式、教學內容、教育主體媒體化重構與創新,重塑教育主體的在場感[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各行各業造成沖擊,在線教育行業為了順應教學的需求,意外地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在近乎半年的時間里,在線教學成為各級教學單位繼續推進教育的唯一選擇,而對教師、教育管理者、學生和學生家長等而言,這一段時間也是在線教育真實有效的體驗期。在此期間,“騰訊會議”“釘釘”等在線會議平臺成為教學單位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陣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在線教學用戶對這一教育形式的長期接觸式體驗,以及在線教學在此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數據樣本和平臺經驗等,都將助推在線教育進入全新的媒體化發展階段。因此,厘清在線教育媒體化的實踐邏輯,對在線教育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在線教育媒體化的實踐邏輯

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認為實踐邏輯由習性、意圖、實踐和場域等要素構成[6]。在線教育的實踐邏輯是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的實踐場域中對習慣的“模仿”。依據媒介情境論,互聯網等新媒介使教學場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物理限制,形成了新舊情景融合的新信息流動模式,促使在線教育實現媒體化轉變[7]。在線教育媒體化意味著更精準的教育資源推送和即時的教育關系調節[8]。在線教育起源于技術的革新,并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不斷建構新的教育供求關系和教育互信原則。但技術的強勢介入在某種意義上也會造成盲目的技術崇拜和教育者對在線教育核心價值的誤判,帶來教育主體角色失位、言語失范以及行為失當的風險[9]。以文化人類學“模仿”視角溯源,其根本癥結在于在線教育在媒體化過程中對技術經驗的模仿[10]。

在線教育的本體價值仍為教育,教育價值的輸出是其媒體化的立足點。在媒體化過程中,在線教育平臺作為一種適切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教育的內涵[11]。而在實踐場域中,教育者往往會做出另一種判斷:當新技術與傳統的教育形態耦合時,教育對這種外來事物的第一適應機制是一種類似經驗挪用的模仿策略。

在線教育的推行者對技術的模仿比對教育的模仿更加直觀。學界認為,新媒體是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相關聯的結果。以此為出發點,在線教育存在兩點特殊性:第一,在線教育的主要發起者普遍對教育較為熟知,但對技術較為陌生,教育者對技術的理解一般是不可更改的;第二,大眾對在線教育普遍認知的形成是源于特殊時期對它的關鍵性使用,這使得技術意義先于教育意義獲得認同。這兩點特殊性為部分教育者在教育與技術的博弈中倒向技術埋下了伏筆。在在線教育技術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前,多個前置技術已經出現,包括在線聊天技術、視頻通信技術等,它們是在線教育的模仿對象和經驗來源。教師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展示講解課件、錄制教學視頻、組織學生進行直播授課,這本質上就是對視頻通信技術的模仿,而相應的教育模式、教學流程并未因線上線下場域的挪移而發生結構性變化。這時,在線教育只增加了技術意義,而沒有增加教育意義,可能導致一系列潛在風險。

比如,在線教育媒體化的過程中,“教育模仿技術”與“技術模仿教育”是一組關于實踐邏輯的對比性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對其內容價值的判斷,以及對用戶、社群、媒介和模式的傾向性。顯然,前者將導致新媒體在人文主義層面上的缺失,并逐漸將在線教育的適用性定義為替代性手段。在特定范圍內,替代性手段的價值將得到體現。但從長遠來看,教育核心價值的確立和技術匹配方式的建立可以推動在線教育作為未來教育機制的實效發展,并使其獲得根本的獨立性。

三、在線教育媒體化帶來的實然困境

數字化浪潮中,在線教育媒體化的過程即教育時空的延展以及教育主體的延伸[12]。然而,教育模仿技術經驗的發展邏輯限制了教育主體的感官與思維延伸,教育主體淪為“單向度的人”,歸屬感缺失問題凸顯[13]。歸屬感缺少是“互聯網+”行業的一種普遍困惑。譬如,當下極具影響力的電子商務行業的前身是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商品信息展示,在業界未將在線交易作為行業核心價值之前,線上平臺商品信息展示只能作為實體交易的資訊補充,無法滿足用戶的歸屬感需求。直至電子商務行業將用戶對便捷性、透明性和私密性的需求納入在線交易的重點考慮范圍,其才發生質的飛躍。同樣,在線教育只有將滿足教育主體的歸屬感作為宗旨,才能真正實現常態化、高質量的發展目標。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證明,缺乏歸屬感會導致個體對所從事的工作缺乏積極主動性,甚至陷入自我抑郁的狀態。學習者缺乏歸屬感可能導致其在進行在線學習時產生“參與度低”“學習認知層次淺”“厭學情緒凸顯”等問題[14]。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談到教育的本質在于其人文關懷的情感屬性[15],這決定了教育要將滿足學習者的歸屬感作為旨歸。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提到:“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迭代升級,我們在解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生存模式的同時,也陷入數字化生存的困境?!盵16]首先,在線教育海量碎片化的教育資源引發了“獲取的知識越多,就離知識愈發遙遠”的悖論。知識獲取的便捷性讓學習者在技術世界里迷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在線教育對時空維度的延展消匿了傳統教育場域內的在場感與真實的社交體驗,師生關系的建構由物理空間轉向虛擬空間,學習場景在虛擬空間組合重建,學習者失去了與客觀世界和外界事物直接接觸的機會,學習經驗被數字化技術取締,充滿感情的情感交互教學活動被簡單機械地置換為組織教育活動、提供教育信息、完成教育任務,教育的歸屬感無法在線上交互中得到建立[17]。最后,數字技術不僅是教育傳播的媒介,也筑起了師生、生生交往的高墻,導致師生產生安全感缺乏、內心焦灼等問題。

在線教育媒體化同樣使數字教育出版機構陷入困境??v觀數字出版發展史,初期受技術發展的限制,數字出版的主要形態表現為人類知識體系簡單移植于網絡之上,隨著數字媒介的不斷豐富,富媒體的數字教材成為主流。到今天,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迭代,使數字出版能夠實現精細加工、精致服務、精準推送的知識服務[18]。但數字技術在給出版內容形態與出版業態帶來巨大嬗變的同時,也給學習者的閱讀集中力、生活狀態、人身安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精神面貌、是非判斷等方面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19]。第一,數字媒體形態的日益豐富與深入閱讀的抵牾日益突出。愈發精細化、精美化的內容呈現越容易引發“信息超載”的現象,使學習者的閱讀停留在淺表層面,阻滯了其記憶力與思維的發展。第二,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精準推送的背后即信息繭房效應加劇,越是精準化的內容推薦,越讓學習者被動地接收單一的知識,從而成為“單向度”的人[13]。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線教育還是數字教育出版機構,若一直處于對技術經驗的模仿之中,歸屬感等問題便始終是阻礙其高質量發展的路障。誠然,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能夠通過技術的優化得到改善,譬如VR技術、AR技術能夠實現多模態數字資源呈現,構建沉浸式的教育場域,讓虛實融合的泛在學習成為現實。但在某種意義上,在技術快速迭代的進程中,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超越會加速教育意義的消解。

四、數字教育出版機構工作著力點審思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正推動教育的整體轉型和生態重構。在線教育作為教育變革的重要形態,目前仍處于對技術經驗的“模仿”階段,主要提供了一種單向度的新媒體體驗,或者說創造了一種僅存在于特定情境內的新媒體價值,并未實現對傳統教育的顛覆與重構。未來,教育主管單位要實現在線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無縫銜接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就應超越對技術經驗的模仿,從教育發展的角度審視和分析技術的作用,重新發掘在線教育的本體價值,讓技術成為服務教育本體的創新性工具。

首先,數字教育出版機構應理性審視數字出版的社會倫理與文化價值,強化人本性價值,防止市場與資本對內容傳遞價值觀的誤導,依托自適應學習技術,促使學習者進行個性化學習,提升學習者的成就感。其次,數字教育出版機構應充分發揮技術的多樣性價值,警惕技術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規避富媒體化、精準推送背后潛藏的淺表閱讀與信息繭房危機,利用多元智能技術,打造沉浸式數字學習環境,優化學習者的在線學習體驗,提升學習者的歸屬感。最后,數字教育出版機構應加速傳統出版部門與數字出版部門的有效融合,實現選題策劃、版權完善、用戶論證、產品開發、沙盤推演、運營推廣的全媒體出版流程再造,開發豐富的教育資源,注重信息化教學設計,優化學習設計生態系統,構建全媒體學習生態,實現在線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吉先,夏現偉,饒冠俊,等. 大規模在線教育育人場景構建研究:邏輯架構與實踐形態[J]. 遠程教育雜志,2021(3):75-83.

[2]唐雪萍,陳麗.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公眾對中小學在線教學的認識情況分析[J]. 中國遠程教育,2021(12):53-62.

[3]黃榮懷,虎瑩,劉夢彧,等. 在線學習的七個事實:基于超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啟示[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11.

[4]李群. “浸入”真實:影像內容新媒體化生存的路徑轉向[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11):105-109.

[5]劉革平,王星,高楠,等. 從虛擬現實到元宇宙:在線教育的新方向[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6):12-22.

[6]皮埃爾·布迪厄. 實踐感[M]. 蔣梓驊,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7]張詠華. 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8]郭小平,楊潔茹. 傳播在云端:平臺媒體化與基礎設施化的風險及其治理[J]. 現代出版,2021(6):30-37.

[9]黃勇軍,時已卓. 媒介情境論視域下教師線上授課的困境、癥結與對策研究[J]. 教育科學研究,2021(11):84-90.

[10]孫艷秋. 課堂教學中的“技術崇拜”:癥候、成因與治理[J]. 電化教育研究,2018(7):77-82+90.

[11]蔡月亮. “個體”何以成為“主體” 移動傳播背景下“媒介”概念的演變與厘定[J]. 傳媒觀察,2021(8):63-67.

[12]馬歇爾·麥克盧漢.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何道寬,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13]赫伯特·馬爾庫塞. 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 劉繼,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14]劉繁華,易錫添. 在線學習投入的分析模型構建及應用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21(9):69-75.

[15]懷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徐汝舟,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16]尼葛路龐帝. 數字化生存:20周年紀念版[M]. 胡泳,范海燕,譯.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

[17]劉璐璐,張峰. 后疫情時代數字化生存的技術哲學思考[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1-7.

[18]張忠凱. 新形勢下數字出版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分析[J]. 出版廣角,2021(22):14-16.

[19]周斌. 數字閱讀負面影響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 編輯之友,2018(3):14-20.

猜你喜歡
媒體化學習者數字
平臺媒體化與媒體平臺化建設的研究——由《新媒體廣告》課程改革引發的戰略思考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淺析利用媒體影響強化高校后勤管理建設
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
成雙成對
論遠程學習者的歸屬感及其培養
數字變變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