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體系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2022-03-02 12:43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英語課程思政大學

張 弛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北京市 100070

1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會上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使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 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通向通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一般開設兩年,是高校開設時間最長、受眾最廣的的課程之一。而語言又是文化和思想的載體,因此,大學英語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意義重大。

2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校通識課程, 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課時多、周期長、覆蓋面廣的特點,對于促進大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應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陣地。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中,再以隱性的方式融入到青年學子的生活中,既能豐富英語課程本身的內涵,又能賦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鮮活的生命力。[2]

大學英語課程的教材內容主題多樣,包括經濟、文化、科技、歷史、社會生活等不同領域,重點展現各國文化傳統和風土人情。 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學生,注意觀點的相互補充和碰撞,培養學生以多元視角看待個人、社會和世界的關系,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力與感知力,進而獲得文化自信,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內在要求。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中外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3]通過大學英語的學習不僅要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同時要增進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 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4]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歸根結底是要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 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在《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規定的范圍內,堅守政治底線,堅決擁護黨的領導,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發揮“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踐行“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教育教學理念,切實提升學生的政治素質和品德修養,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的實現路徑

本文分別從課文主題、詞匯習得、篇章理解和課后練習作業這四個教學流程中談一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的實現路徑。

3.1 課文主題

一般地,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時首先關注到的是課文主題。 因此,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教師可采用“主題式”設計,以一課一主題的方式,組織學生圍繞主題開展深入的讀、寫、討論等活動(見表1)。

表1 1-4 單元課文主題與相關思政元素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3》(第三版)讀寫教程前四個單元的課文為例,第一單元課文的主題是永不言棄,課上教師聯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觀以及他對青年提出的五點希望,引導學生進行了深入探討。 第二單元的課文主題是戰勝恐懼。在課堂討論以及寫作環節中,學生在談到恐懼這個話題時,總是回避、害怕恐懼這種情緒,教師則重在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判斷事物要一分為二,避免陷入絕對化、片面化的陷阱。 通過啟發,學生發現恐懼在一定條件下也有其積極作用,恐懼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規避可能的風險,還能為我們帶來“敬畏感”,使我們自覺做到筑牢防線、守住底線、不越紅線。 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賞析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的“美麗秘訣”,涵育學生的審美素養。 奧黛麗赫本帶給眾人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美的體驗,更是一種精神的激勵。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了“美”不僅僅是人成長與進步的外在目標,更是人的內在屬性的外化表達。 教師通過向學生介紹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引導學生以全新的視角發現美的人生、美的品德、美的境界,從而潤物無聲地滋潤學生心靈、培植學生文化自信。 第四單元是旅行主題,教師從多元文化對比的角度,引領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使學生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同時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獨有魅力,守正創新才能行穩致遠。

通過對課文主題的深入挖掘與思辨式探討,大學英語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3.2 詞匯習得

學生在詞匯學習中除了單詞釋義,最依賴的就是例句,教師除了給學生提供詞典里的例句,供學生掌握詞匯或短語的用法。 同時,每一課都會有一些重點詞匯出現在國家官方公文的英文版中,教師把這些句子摘取出來放入到例句中,增加詞匯學習的厚度,從而達到思政教育賦能詞匯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adverse這個單詞時,教師引用了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例子:

(1)Setbacks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to multilateralism, shocks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and especially the China-US economic and trade frictions, had anadverseeffe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s of some companies as well as on market expectations.

翻譯: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受到沖擊,國際金融市場震蕩,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給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市場預期帶來不利影響。

再如,在講解esteem這個單詞時,教師引用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中的句子:

(2)We should inspire the people toesteemvirtue, perform good deeds and emulate virtuous people. Moreover, we should encourage the whole of society to cultivate morality by practicing virtue and to exert a positive influence through ethical behavior. In this way, we will marshal strong spiritual and ethical support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newal.

翻譯:激勵人民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鼓勵全社會積善成德、明德惟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

類似這樣的例子既融合了課文中出現的重點詞匯,也使學生了解了如何用英語來表達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達到了思政元素的滲透效果。

3.3 篇章理解

在語篇理解與學習的過程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

語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載體,大學英語的特殊性在于既是語言輸出,同時也是文化輸出,因此如何對西方文化進行解讀與辨別,并施加正面的引導,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環節。 大學英語課文篇章中涉及經濟、歷史、地理等諸多方面,蘊含了西方文化、理念、思維、習俗等,教師都可以從中找準切入點,通過跨文化對比的方法進行思辨式解讀,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力與辨別力,理解并接納中外文化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多樣性,真正踐行“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哲學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3》(第三版)讀寫教程第一單元為例,課文中分別講述了愛因斯坦、安迪生、林肯、丘吉爾勇敢面對挫折、決不輕言放棄的勵志故事。 在篇章解讀的過程中,教師會給學生觀看電影《無問西東》的片段,在討論環節中,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有的同學談到看到西南聯大學生在艱苦條件下依然刻苦認真學習,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深深地打動了他;有的同學感受到了民族危亡之際西南聯大師生背負著振興國家之志,和衷共濟、辦學不輟的國家情懷;有的同學則講到了師生克服苦難“靜坐聽雨”的君子之風。 在篇章理解的過程中,教師潤物無聲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4 課后練習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更要融入到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中,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維度。

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聽力作業,要求學生課下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簡稱CRI)的節目。 CRI 為中西結合的廣播頻道,不僅有中國的時事新聞欄目,還包括許多有關中國文化的欄目,內容豐富多彩。教師要求學生收聽時事新聞欄目和中國文化欄目,對聽力文本進行整合與梳理,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圍繞相關話題作進一步的討論與分享。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引導學生在學好英語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可以提升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能力。

大學英語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堅持讀“中國日報” (China Daily)、“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等。 學生通過閱讀有關中國的英文版報紙,能夠隨時跟蹤國家各個領域發展的動態,學習國家領導人治國理政的方略,提高詞匯量和閱讀理解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的課后翻譯練習包括英譯漢和漢譯英兩部分,主要內容涵蓋中西方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發展。 以第三冊第二單元的翻譯練習為例, 英譯漢的內容是“American Dream”,漢譯英的主題是《中國夢》。在進行這兩個翻譯練習之前,教師引導學生拓展對比中國夢和美國夢的背景信息知識,分析其在表達、語言及內涵等方面的異同,引導學生在語言習得的同時獲得啟發,在提升翻譯實踐能力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播灑到學生心田。

在這樣的引導下,教師可以把“思政”元素融入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維度,學生可以在課下形成一種自學氛圍,自主總結、自主思考。

4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積累

在備課中英語教師要廣泛積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利用各種渠道展開資料搜索,分類整理進行篩選,結合課文的各個教學環節選取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所選取的思政素材應具備典型性、針對性、時效性和創新性四個特點。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來源主要包括:(1)中央權威發布的文件和出版的書籍以及相關資源,例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英文)、政府工作報告等。 帶領學生研讀文件書籍的過程中,首先從解讀其中具有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語表達入手,進而分析其中不同的英語表達方式,直至掌其豐富內涵,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地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時事政治教育;通過向學生介紹紀錄片《習近平的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China: Time of Xi),幫助學生了解世界眼中的中國發展成就,從多角度認識新時代的中國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對整個世界帶來的深遠影響,系統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以及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和強化,從而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相關資源,主要包括中國古代詩詞歌賦、歷史傳說、名家名作等。 例如向學生推薦外語紀錄片《中國故事》(The Story of China 2016)、《中國春節》(Chinese New Year 2016)、《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等,將我國文化瑰寶通過英語為載體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使學生受到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進而堅定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3)各類網絡知識平臺和主流媒體,例如“學習強國”、“中國日報” (China Daily)、 “人 民 日 報” (People’ s Daily)、新華網等APP 中的英文文本和視頻材料。 通過結合當下熱點和學生的興趣,精心篩選語料,將課本內容以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更加直觀立體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5 結語

孟子云:“教者必以正”,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不但要有堅實的專業能力,更要具備高尚的人格素養。 “吐辭為經、舉足為法”,必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才能更好地擔當起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本文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梳理以及初步探索仍是零散的、未形成系統,希望今后能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將豐富的思政元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融入到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到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當中,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猜你喜歡
英語課程思政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大學》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針對崗位需求的高職英語課程改革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