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產教融合陶瓷行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與實踐

2022-03-03 11:00
陶瓷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產教陶瓷

江 毅

(景德鎮陶瓷學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景德鎮, 333403)

2015年國家出臺的“中國制造 2025”戰略指明了未來十年中國將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發展的方向,人才是實現制造強國這一重大戰略目標的根本,高等院校尤其行業類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應培養出一大批行業急需的同時具備技術理論知識和較高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擔負起全面推進“中國制造 2025”戰略的社會責任。

當前高等教育當務之急就是建構校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產教融合工作,十九大、二十大報告中均強調了深化產教融合重大改革的任務。2019年10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六部委部門印發的《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強調要深化產教融合發展,促進產業、創新鏈與教育、人才鏈的有機結合,全面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可持續性發展。景德鎮陶瓷大學作為國內唯一一所陶瓷行業高校,培養的數萬名學生根植于陶瓷行業,經過與陶企數十年的合作,早已建立起一條產教融合的陶瓷行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 我國地方工科院校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的機械制造業正朝著“智能智造”方向轉型,催生了制造業對適應崗位要求的高技能、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正積極探索并開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利用、共享自身的人才、科研、資源優勢,拓展其社會服務功能,努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產教融合起步較晚,不同行業、產業其產教融合定位不準,缺乏合理設計、科學規劃,導致產教融合體系建設在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的進展緩慢。

1.1 運行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盡管十九大以來,國家出臺了多個產教融合相關文件;但是在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具體落實到企業、高校暫時還無相應的權責界定以及法律法規的保障;尚未修訂和完善與之相關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認證標準和評價辦法;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產業環境的不同,對產教融合定位也會不同,導致其組織形式、實施過程也不一樣,導致產教融合工作的規劃缺乏科學性、整體性。面向區域發展和行業需求,我們要進一步優化資源布局,在建立產教同和新制度體系和新融合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其制度化建設。

1.2 組織形式過于單一、不完善

一是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校企雙方尚未制訂和細化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技術創新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同時因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時間跨度長,加上企業不太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特色,短期內看不到產教融合帶來的利益,導致其參與積極性不高。

二是課程體系建設落后。目前大多校企融合仍然是單單以培養理論和技能為中心,實踐方式單一,創新能力不足。沒有將行業、企業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標準融入產教融合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建設嚴重滯后于行業的實際發展,導致人才培養模式適應不了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三是培養模式單一固化。學校在制定培養計劃時,過于偏重理論教學,教學條件的限制,實踐操作環節偏少,無法將傳統的課程教學與企業實踐教學有機地融合;再加上教師長期脫離企業實踐,不了解相關產業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知識脫節;導致培養的學生無法滿足現代企業對能力的需求。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三部委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對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進行了預測,重點領域高技能人才數量的空缺大大超乎預想(如表1)。

表1 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單位:萬人)

1.3 雙方目標不一致

作為產教融合的實施主體,企業和高校的目標不一致,學校往往注重畢業生就業率、社會效益,而企業要的是經濟效益。培養目標的不一致導致學校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不能適應企業需求,或者產教融合培養的技能人員因升學、擇業導致不能被企業“收入囊中”,大大打擊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目標的差異性嚴重影響了產教融合的發展。

2 陶瓷行業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有效路徑研究

2.1 完善合作機制,強化頂層設計

產教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單是高?;蛘咂髽I、政府一方的職責,需要多方聯動,協調發展。產業的轉型發展及科技的進步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只有將新技術、新工藝和大國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當中,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主體作用,才能不斷提高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于產業需求。政府部門要全力推進校企產教融合,強化頂層設計,創新合作模式、組織形式,完善制度、平臺建設,組建專家隊伍;同時,在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上予以傾斜,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工作。

2.2 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實現產教融合發展的根本保證是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關鍵要有一支同時具備實際深厚的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技能的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作人才保證。高校要健全人才雙向流動機制,拓寬“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途徑,優化隊伍結構,完善“雙師型”教師激勵機制。景德鎮陶瓷大學作為唯一陶瓷專業本科院校,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直重視年青老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每年都有計劃選送年青教師到地方企事業單位,深入到陶瓷企業內部駐廠參與生產實習教學活動,提高了專業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能力水平,從而提高學?!半p師型”教師隊伍的素養。同時,聘請一批陶瓷行業優秀技術、管理人才作為產業導師,充實學?!半p師型”師資隊伍;結合專業特點,教學過程中引入行業中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以彌補學校理論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不足缺點。這使得學生們更加容易掌握生產一線中所需的技能知識,避免所學知識與生產實際脫節的現象產生。學校建立一個由陶瓷行業的大中型龍頭企業高級技術專家、管理人員組成的“雙師型”教師庫,為學校產教融合發展搭建了優質平臺。

2.3 創新合作模式,深度融合發展

我國產教融合起步較晚,受到國內體制機制等影響,模式單一。當前最主要的就是要發揮校企雙方的資源優勢,加強合作交流,根據產業集群發展要求來構建專業知識教育體系、技術技能培訓體系和實習實訓環境。通過共建實習實踐基地、產業研究院、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深化產教融合,實現互利共贏。

作為陶瓷教育行業的領頭兵,陶瓷大學首先是充分利用好學校與佛山市南莊鎮政府共建的“華廈建陶研發中心”平臺作用,政策和經費保障上鼓勵支持青年骨干教師到研發中心進行專業實踐,讓教師深切感受陶瓷產業轉型過程中生產技術的革新,與研發中心聯合攻關技術難題。共建研發平臺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和鍛煉其科研能力,還可加快學??蒲谐晒霓D化,促進企業產業升級,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學校2014年與福建九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產學研合作,在九牧集團設立了校企共建研究室,每年寒暑假派一些優秀的研究生、本科學生到企業做助理設計師、工藝師,通過該產學研的合作平臺,雙方共同完成“超薄衛生陶瓷生產技術”科技攻關項目,項目投資額度達到5600萬元,該項目成功培養了4名研究生,10多名本科生。二是可以與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學院。我校全面落實景德鎮市“五新”發展戰略,與景德鎮樂華陶瓷潔具有限公司、景德鎮歐神諾陶瓷有限公司和景德鎮景華特種陶瓷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了“現代陶瓷材料產業學院”,以陶瓷產業鏈和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瞄準江西省“2+6+N”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優化整合校政、校、企多方資源,突出區域辦學特色理念,大力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激發活力,為地方經濟和陶瓷產業的優化升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著力推動地方經濟騰飛。三是學校推出“產業精英進課堂”計劃;該計劃是全面落實中央、省市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相關工作精神,適應時代要求,強化產教融合,升級產學,充分發揮“產業教授”在專業領域的優勢,使學生在校都能深入了解“產業發展”,實現知行合一。

2.4 深化教學改革,注重科創能力培養

“中國制造2025” 戰略的實施對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融入最新的工藝、技術等環節,以適應經濟社會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2.4.1 重視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實踐教學是高校教學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實踐教學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實踐能力訓練,成為創新能力的“發力點”。

2016年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材料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成功批準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是培養陶瓷工程領域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依托學校特色優勢專業,實現教學內容與陶瓷行業、產業緊密融合,培養大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陶瓷行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助推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4.2 依托產業基地辦學,打造合作新高地

產教融合要求校企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在行業、科研、人才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共同為技術創新提供智力支撐,打造面向陶瓷行業發展的“新高地”,激發創新驅動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陶瓷大學作為全國唯一的一所陶瓷行業本科院校,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優化調整培養計劃,堅持產業基地辦學理念,根植于陶瓷行業,主動融入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探索區域經濟社會和陶瓷行業發展需要的產教融合育人模式,努力提高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質量。多年來,學校依托景德鎮、佛山等產業基地,充分發揮陶瓷工程和工藝美術兩大優勢學科,每年派出大量的學生深入景德鎮當地陶瓷企業和廣東宏宇集團、佛山市鷹牌陶瓷、廣東金意陶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陶瓷企業參加實習實訓。有效地化解了課堂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是把理論與實踐、實習與就業有機銜接,大大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共創“雙贏”的局面。

2.4.3 產教融合畢業設計模式多元化

畢業設計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最后一項重要的實踐性環節,是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一次實踐,該環節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未來發展。傳統的畢設選題缺乏新意,與實際脫節,甚至有些選題過于陳舊,無法跟上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畢業設計模式多元化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增強就業競爭力有重要的意義。一是創新“教學工廠”的畢設模式,學生在大四期間提前進入產業基地頂崗實習,全面提升綜合實踐能力,滿足企業對技能的高標準要求。二是進一步完善畢業設計管理機制,在企業組建由“雙師型”教師組成的生產性教學管理團隊,實現教學與生產的有機結合。三建立完善的畢業設計題庫,雙向選擇,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就業方向等自主選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 結語

產教融合是地方工科院校與行業之間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結合景德鎮陶瓷大學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實踐,重點從從合作機制、雙師型教師隊伍、合作模式創新等方面展開研究,理清校企融合發展的共生機制,探索出一條適合行業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地方工科院校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作以借鑒。

猜你喜歡
中國制造2025產教陶瓷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載歌載舞話陶瓷——瓷之舞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陶瓷藝術作品
德化陶瓷 閩中精粹
陶瓷鑒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