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心”入“氣”
——老子哲學中的生命理想

2022-03-09 04:18王佳哲周可真
學術探索 2022年2期
關鍵詞:氣化老子萬物

王佳哲,周可真

(蘇州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中國哲學從產生之初就關注人的生命存在,并落實于現實中的一己之“身”,“身”在中國哲學中指形體與心靈合一的生命整體。軸心時代發生的思想突破形成了各民族的精神底色,中國在軸心時代產生的哲學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對生命的認識與反省,對自我超越性的追求與探索,都是以生命為核心進行的哲學思考,旨在為人的存在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具體到老子哲學,其以生命為基點構筑了宇宙論、人性論和政治論,對人的深切關懷貫穿其哲學體系的始終。老子推崇生命的自然本質,反對人為的造作和理性的自負,其哲學中的生命理想便是對現實心知、欲望的超越,以此合于宇宙之“氣”的大化洪流,復歸于不受一絲一毫人為因素影響的嬰孩狀態,實現生命境界的躍升。

一、“心”——身之主宰

陳淳指出:“心者,一身之主宰也?!盵4](P11)“心”是“身”之主宰?!吧怼痹谥袊軐W中指形體與心靈合一的生命整體,因而“心”對生命的主宰意義體現在生理與精神兩個層面:在生理層面對諸器官起著主導性作用,“心者,形之主也?!?《淮南子·精神訓》)在精神層面統括了人的一切認知情感活動,“總包萬慮謂之心?!?《禮·大學疏》)“心”對人的生命整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這種作用并非全是正面、積極的引領,還包括諸多負面因素。先秦哲學家孔子在其思想理論中強調“心”的正面作用,尤其是“心”所內蘊的道德性,因而在實踐論中重視對“心”的修養與提升?!叭省笔且_到的目標,以此仁心提點生命整體,拔升道德境界。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對“心”的正面作用進行了進一步闡釋,明確賦予“心”在人之生命中的道德主體地位,強調“盡心”“正人心”“存心”,認為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鬃雍兔献訉Α靶摹贝篌w所持肯定態度,強調以“心”為基點完善個體人格,進而推己及人??酌蠈Α靶摹敝娴赖铝x的強調,使儒家思想在根源處具有一種主動性,在整體上呈現出剛健、有為、進取的特質。

與儒家對“心”所持有的道德主體性不同,老子強調并肯定了原初之“心”的自然屬性,同時否定人為造作之“心”,因而在老子哲學體系中“心”對生命包含正、負兩方面影響?!独献印?王弼本)一書中“心”共出現10次,與之相關的“知”“欲”頻繁出現??梢?,“心”的作用為老子所重視,在其整個哲學體系中“心”占有重要位置。在《老子》一書產生之前,“自”“然”兩個字尚未結合成為一個詞語?!白浴北硎咀陨?、自己,如:“不敢自暇自逸(自己安閑逸樂)?!?《尚書·周書·酒誥》)“然”表示樣子,如:“南有嘉魚,烝然(眾多的樣子)罩罩?!?《詩經·小雅·南有嘉魚》)?!梆ò遵x,賁然(裝飾好的樣子)來思?!?《詩經·小雅·白駒》)《老子》中兩者結合起來,“自然”便指自己的樣子,自身如此。老子以“自然”為其哲學體系的最高價值理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5](P6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盵5](P141)一方面,“道”的本質屬性是“自然”。河上公云:“道性自然,無所法也?!盵6](P54)陳鼓應釋義:“道純任自然,自己如此?!盵7](P173)另一方面,“道”“德”生養萬物的功用為“自然”。蔣錫昌認為:“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貴,即在于不命令或干涉萬物,而任其自化自成也?!盵8](P317)“道”在屬性與功能上皆以“自然”為最高價值理想,而萬物均尊崇“道”,所以“自然”也同樣是萬物的最高價值理想。人作為萬物的一種,理所應當地在先天具有自然屬性;“心”作為人之生命的主宰,也理應葆有自然天性,遵循自然規律。張岱年指出:“人究竟言之,也是法道,即當法其自然?!盵9](P615)《老子》一書中強調“致虛極,守靜篤”,[5](P39)“柔弱勝剛強”,[5](P93)“見素抱樸”,[5](P48)認為人之生命在自然狀態下具有虛靜、柔弱、素樸的品質,作為生命的主宰“心”也同樣如此。老子推崇“心不亂”“虛其心”[5](P9)“心善淵”[5](P22)“愚人之心”,[5](P51)“心”在自然狀態下呈現出虛靜、柔順、混沌的特質?!暗馈笔抢献诱軐W中的形而上本體,是無限而又完滿的存在形式,是統合萬有的至上原則,但在現實世界中“道”是失落的,不被眾人推崇:“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盵5](P145)原因在于人心在后天環境中容易受到外物的干擾和牽制?!啊摹母拍钜馕吨硇怨δ?例如“思”和“知”),它的特征是‘動’,即接于物而起意?!盵10](P83)老子哲學中“心”接物而動的理性功能為“知”“知”的產生會導致“欲”的擴張。自“心”而出的“知”“欲”使人之生命失去了在自然狀態下混沌、虛柔的天性,變得“昭昭”“察察”,[5](P51)明晰是非美丑且爭強好勝,由此陷入世俗的紛爭,遠離“道”的規律和“德”的本性,給生命帶來禍患。老子主張對生命的修養就是針對現實社會中人心的造作和不安,通過“為道日損”的功夫去除人為心知和欲望,使得“心”回歸原初虛靜、無為、純任自然的狀態。對“心”的修煉所達到的極致便是一種氣化的存在形式,這是因為“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礎物質,是形體與精神得以形成的自然元素,具有虛柔、混沌、樸弱的存在特性。

二、“氣”——身之元素

“氣”之內涵在老子哲學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被普遍化、抽象化為一哲學范疇,不僅表示包括人在內的自然萬物形成之基本元素,而且參與了“道”化生萬物的過程,成為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萬物聯系的中間環節?!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盵5](P120)這是老子描述萬物生成的過程,大體趨向是由少至多,由簡入繁。其中“一”“二”“三”的意義并不明確,但可通過后面的描述推知這些數字的指代為何?!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笔侨f物生成之后的景象。其中,“沖”《說文解字》釋義:“涌搖也?!盵2](P1539)蔣錫昌認為:“此字老子用以形容牝牡相合時,搖動精氣之狀?!盵8](P280)因而,“‘氣’指陰陽之精氣而言?!汀?,陰陽精氣互相調和也?!盵8](P280)萬物皆由陰、陽二氣沖調、和合而成。王弼注:“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盵5](P120)由此推之,在老子所描述的宇宙萬物生成過程中必定有“氣”的參與。其中“二”即陰、陽二氣,此二氣由“道”所化生?!暗馈苯y合現象界中一切相對的存在,“一”便是形容“道”之超越、獨立、統一的特性?!痘茨献印ぬ煳摹丰屃x:“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萬物生?!崩献又皻狻眳⑴c萬物生成的思想在《莊子·田子方》一文中被繼承下來:“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背酥?,稷下道家同樣繼承了老子關于“氣”的思想,并提出“精氣說”,以“精氣”解釋“道”,認為“精氣”無所不在,是天地萬有的來源。由此可知,老子對“氣”的論述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陳鼓應認為:“氣化論的提出主要是為了便于說明道化生萬物的過程,以及萬物之間的同一性。因此,氣一般是作道和萬物之間的中間環節?!盵12](P6)老子之“氣”參與了“道”化生萬物的過程,這實際上是對春秋時期以“氣”為萬物之基本元素的進一步深化,解釋了“氣”通萬物的根本原因,即陰、陽二氣由包含萬有之“道”所派生,是“道”化生天地萬物的物質基礎。因而,“氣”是萬物的上位概念,現象界中彼此不同的事物在“氣”的層面可以互感互通,“氣”為天地萬物所共有。河上公云:“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盵6](P96)

上文提到,“自然”是老子哲學的最高價值理想,“道”之屬性與功能皆為“自然”?!皻狻笔堑赖牧鞑歼\行,是“道”化生萬物的中間環節和物質基礎,因而“自然”同樣是“氣”的屬性與功能。作為由“氣”之基本元素構成的生命整體在理想自然狀態下的存在形式是氣化的,即“專氣致柔”,[5](P25)“沖氣以為和”。[5](P120)老子認為自然生命中的陰、陽二氣是柔順、調和、平衡的,能夠達到這種狀態的存在形式是人作為嬰兒、赤子的初生階段:“專氣致柔,能嬰兒乎?”[5](P25)赤子“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盵5](P149)生命在后天的發展過程中,“心”容易受到外物干擾而失去自然本性,即“心使氣曰強”。[5](P150)心知、欲望的過度發展打破了原本調和、虛靜的氣化生存狀態。老子肯定了順萬物之自然,與萬物相通感應、和諧共存的“心”,此“心”被稱為“愚人之心”。與此同時否定了人為造作的主觀心知對純粹客觀、自然之“氣”的干擾。老子哲學對“心”的負面作用多有警惕。在現實社會中,人之“心”傾向于對自然萬物劃分標準,“按照自身設定的概念思維(借助于“名”)建構宇宙萬物的知識以及社會秩序和文化模式?!盵10](P83)從而形成世俗社會中的固著認知。這樣的做法是作為有限的人類企圖擁有無限之“道”的功用,并取代“道”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其結果必然給自我生命帶來危害。

三、心知的危害

“知”的意思為知道、懂得、了解、明白等,如:“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尚書·周書·無逸》)“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國風·黍離》)“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誰昔然矣?!?《詩經·國風·墓門》)“知”的意義屬于思想意識活動領域,因此應納入“心”的范疇,因思想意識活動皆由“心”所發動。劉翔指出:“心,就其自然屬性而言,它是推動血液循環支持人體生命的重要器官,同時還具備了能思、知、感、應等支配人的一切感情意志的特殊功能?!盵13](P203)在《老子》(王弼本)一書中“知”共出現了57次,其中有對“知”的提倡,如“知?!薄爸埂薄白灾薄爸恪薄爸汀?;也有對“知”的摒棄,如“無知”“不知”“未知”。老子對“知”持既提倡又摒棄的態度,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知”的對象具體指向為何,依所指對象不同老子對“知”的態度也大相徑庭。

老子對一般意義上的“知”持否定態度,認為應加以去除?!疤煜陆灾乐疄槊?,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盵5](P7)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而偏舉也?!盵5](P7)在統合萬有的“道”的視角,沒有美丑善惡之分的人為評判標準,所有的存在皆依其本性自然而然。人在與外物交接互動之時,產生了分辨心,從而有了美丑善惡的分別之“知”,這是有悖于自然的,因為評判標準是由“心”的造作而產生。美丑、善惡成對出現且相依相存,認定美善的標準,丑惡便必然產生。世間一切相對價值觀念皆相反相成,互為彼此,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盵5](P7)相對價值產生的根源是“心”的偏執,這種分辨方式被普遍化便成為一般意義上的“知”,這是以人為方式強行對自然之物加以褒貶和揚棄。這一意義上的“知”表明了人類理性的自負,妄圖超越自身界限成為萬物的主宰。人們以善、美作為固定的價值標準,一旦標準僵化,對善、美的追求就失去自然,變得刻意、人為。除此之外,“知”的發展會導致“欲”的泛濫。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盵5](P9)其中,“尚賢”指對“名”的執著,“貴難得之貨”是對“利”的追求,“可欲”是對“名”“利”的統稱?!坝痹凇独献印?王弼本)文本中出現了26次,在自然層面指生命延續的基本物質需求,老子主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盵5](P198)但心知對名利的推崇使得“欲”溢出自然本能屬性,欲望的擴張反過來加劇了“心”的躁動與不安?!爸薄坝眱烧呋ハ嗤崎L,在不斷的擴張中使生命失去無為、虛靜的自然本性。因而,老子主張“無知”“無欲”,消除心知的理性分辨功用,超出自然范圍的“欲”也會消失?!暗溎笥诓恢?,咎莫大于欲得?!盵5](P129)“不知足”和“欲得”會給生命帶來禍患。老子思想的一大特點是重視生命,即“貴身”,而“貴身”的要義就是不標榜自我,對自我與他人不應區別對待,不將自我置于他人之上,即“不自貴”[5](P187)“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5](P58)一般意義上的“知”和超出本能層面的“欲”,這兩者必然有違老子的“貴身”思想,因為心知和欲望都會使人固執于人為的評判標準,不斷追逐被世俗所認可的功名利祿,如此的追逐有悖自然之最高價值理想。

與此同時,老子肯定了非分別意義上的“知”,即“知?!??!皬兔怀?,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盵5](P40)王弼注:“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盵5](P39)張岱年認為:“變化的不易之則,即所謂常。常即變中之不變之義,而變自身也是一常?!盵9](P186)陳鼓應認為“?!敝浮叭f物運功變化中的永恒規律”。[7](P138)由此推知,“知?!笔峭〞杂篮阒暗馈钡囊幝?,從而能不偏不倚,包容一切相對的存在,以此做到公平、周普,進而與天相通、與“道”合同。王弼云:“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兇也?!盵5](P39)“不知?!奔礋o法超拔于對立價值判斷之上,只能沉溺世俗相對價值的紛爭中,結果將會給自我生命帶來危害?!爸汀迸c“知?!贝篌w相當,“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盵5](P149)高明注:“‘和’指陰陽相交,對立面的統一,是宇宙間事物運動永恒不變的規律……‘和’所表示的統一包含著對立在內,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說‘知和曰?!??!盵14](P96)除了“知?!薄爸汀蓖?,老子還主張“知止”“知足”:“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盵5](P8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盵5](P125)“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盵5](P129)河上公注:“知足之人,絕利去欲,不辱于身。知可止,則財利不累身;聲色不亂于耳目,則身不危殆也?!盵6](P103)高明認為:“‘止’即‘足’之象形字……‘足’‘止’二字同源,謂‘知足’為‘知止’,甚是?!盵14](P50)“知足”“知止”便是通曉自我的界限,不逾越自然本性,不偏執于人為設定的標準,不追求世俗認定的名利聲色。以上的“知”都需要對完滿無限之“道”有所明晰,如此才能明白自身生命的有限性,即:“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盵5](P145)因而,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理性分判之“知”,老子所肯定并提倡的“知”,是“融入氣化流行的非分別之知”,[15](P253)這種“知”化去了心知、欲望,從而“呈現的模態是氣的感通,是內在于存在界的訊息的流動,它是超越認知主體與情欲主體的一種全體之敞開?!盵15](P254)這種“知”是超越了世俗對立與紛爭的洞察真理的透徹覺知,其對象必然與“道”相關,與生命之自然本分相連,在氣化流行的整全視角對萬事萬物“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盵5](P152)

四、氣化的回歸

在現實世界中,“心”一旦與外物相接便產生理性分判之“知”。人是社會性的存在,不斷與外在事物交接互動,無法生活在真空中。那么如何能夠去除心知危害并使生命回歸氣化自然?老子提出了“為道日損”的修養方式?!盀榈馈辈煌凇盀閷W”,“為學”指外在經驗知識的獲得,所以應日有增益;“為道”指對自我生命的修養,所以要不斷減損人為矯飾。河上公注:“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欲文飾,日以消損?!盵6](P115)陳鼓應釋義:“‘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識活動?!疄榈馈峭ㄟ^冥想或體驗以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盵7](P250)依據老子的哲學體系,“為學”無法離開“為道”,“離開”為道“的”為學“只能使心馳外物,往而不返,遠離自然之性。因而,“為學”應以“為道”為根基,以生命修養為歸旨,老子哲學更重視對“為道”的論述?!盀榈馈币蟛粩鄿p損、去除在實然層面的心知、欲望,回歸應然層面的氣化狀態,以此實現生命虛柔的自然本性。楊儒賓指出:“依據道家的理論,氣化流行才是世界的實相?!盵15](P254)通過不斷減損虛化,使得人之形軀與心靈皆合于自然之“氣”,如此呈現的氣化之“身”才可與天地萬物相感互通,順自身之自然而合于宇宙的大化洪流?!皳p之又損,以至于無為”,[5](P132)河上公注:“情欲斷絕,德與道合?!盵6](P115)減損到極致,便與自然之“道”相合?!皽斐[”是“損”的方式,指完全排除心知干擾,以達到澄明玄同、忘知忘覺的精神境界,此時的物與我、是與非、善與惡等對立觀念皆泯滅不見。

當一切人為因素消融化解殆盡,將復歸于沒有受到外在一絲一毫影響的嬰兒、赤子。人作為嬰孩的存在階段是自然之“氣”在生命之中最為和諧、調適的狀態:“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5](P25)王弼注:“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盵5](P25)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并不是讓人在生理上保持初生形態,而是指在精神上向至虛至柔、至真至純的嬰孩復歸。因而自然氣化的生命存在形式實質上是一種境界,是超越了世俗名利欲望之后所抵達的整全、和諧的存在方式。

“專氣致柔”“心使氣曰強”說明“氣”是最柔弱的存在形式。王弼云:“氣無所不入?!盵5](P123)“氣”無所不在,構成萬物的功能使其具有“虛”的特質?!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皻狻卑?、陽兩方面,而陰、陽是一切對立現象的概括和總結,因而“氣”包含了對立雙方,具有未分明的混沌特質。除此之外,陰、陽二氣的平衡使得萬物內部,物與物之間處于一種相對靜止、穩定的狀態。綜上所述,“氣”具有柔弱、虛靜、混沌的屬性,而這些屬性皆是老子哲學中生命修養所應抵達的目標?!叭崛鮿賱倧??!盵5](P93)“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盵5](P193)柔弱是使生命葆有生機的基本條件,在現實中保持柔弱品性的具體做法是“無為”?!疤煜轮寥?,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盵5](P123)王弼注:“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指無為之有益也?!盵5](P123)“無為”并非無所事事,否定一切“為”,而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盵5](P171)不強行作為,不加以主宰、控制,依自然順天性,以此葆有生命內在的無限生機。與“氣”同樣具有柔弱特質的“水”也是老子所推崇的對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盵5](P195)“氣”之柔方能無所不至,遍在萬物;“水”之柔方能無所不勝,包容萬有?!爸绿摌O,守靜篤?!盵5](P39)高明認為:“‘虛’者無欲,‘靜’者無為,此乃道家最基本的修養?!盵14](P299)人只有經過對“心”的修煉以達到絕對的虛靜狀態才能“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碧K轍云:“虛極靜篤,以觀萬物之變,然后不為變之所亂,知凡作之未有不復者也?!盵16](P13)即超越紛亂龐雜的現象本身,擺脫外物對生命的束縛,在“道”的高度領悟宇宙的規律?;煦缡切闹€沒有產生時的一種泯然不分的狀態,一切尚未明晰,體現了一種原始的素樸。處于混沌狀態的人老子稱之為“愚人”,表現出與眾人不一樣的存在方式:“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盵5](P51)“沌沌”即“無所分別”(河上公),“昏昏”“悶悶”與之類似,指暗昧不清、無所明晰的樣子。與之相對的俗人表現為“昭昭”“察察”,釋德清注:“昭昭,謂智巧現于外也。察察,即俗謂分星擘兩,絲毫不饒人之意?!盵7](P153)這實質上是后天心知、欲望泛濫后的生命存在樣態。王弼認為“絕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好欲?!盵5](P51)“愚人”沒有理性的明晰,因而沒有產生一般意義上心知、欲望,與眾人相比“頑且鄙”,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貴食母”,通曉“道”的奧義。王弼注:“食母,生之本也?!盵5](P51)《老子》一書中與“沌沌”“昏昏”“悶悶”類似的還有“樸”,只不過前三者重在強調未分別的原始統一,而“樸”更強調的是一種未經人為雕琢,未被社會化的原始、素樸的存在狀態。老子主張“見素抱樸”,[5](P48)“復歸于樸”。[5](P75)與“樸”相對的是“文”,人為的外在修飾,老子認為“文不足”,[5](P48)即“偽詐文飾其所不足也”。[14](P313)當生命呈現出柔弱、虛靜、混沌的氣化存在樣態,才能完全合于自然并去除人為矯飾,與宇宙萬物一體和諧共存。

結 語

中國哲學是以對人之生命的思考為核心的,一切理論體系中均有對生命本質的探討,對生命問題的反思,對生命理想的追求。因而,中國哲學中的主要范疇均與人之生命相關?!靶摹痹谥袊枷胧分械膬群哂胸S富的多樣性,不同的思想家對“心”有著不一樣的側重點,但“心”對生命的主宰意義為所有思想家所認同。老子哲學強調并肯定了“心”在先天所具有的自然本性,與此同時否定了在后天環境中受外物影響的人為造作之“心”。因而,在老子哲學體系中“心”對生命包含正、負兩方面影響?!皻狻痹谥袊軐W中是構成人之生命和天地萬物的自然元素,具有虛靜、柔弱、混沌的存在特性。老子哲學中的“氣”參與了“道”化生萬物的過程,是“道”遍在萬物的物質基礎,“氣”為天地萬物所共有。在自然之“氣”的層面,萬物與人,自然與社會之間互感互通,整個宇宙是氣化流行的場所。在現實中,由“心”而出的理性之“知”使生命失去了原本虛靜、無為的生存狀態,并使得“欲”溢出自然本能范圍,逐物而不返。心知與欲望相互推長,生命整體被“心”的人為造作所占據,使人陷入世俗固化的認知與紛爭中,打破了自然與社會,人與萬物、人與人之間的平衡,給生命帶來禍患。老子主張通過“為道日損”的修養功夫使得接物而起的“心”重新化歸于自然之“氣”,使生命復返柔弱、虛靜、素樸的存在方式,如此生命便呈現出不受心知、欲望等人為因素影響的嬰兒、赤子狀態,從而超越了理性的分判與現實的紛爭,在“道”的高度獲得對真理的透徹覺知,實現生命的和諧與完滿,融入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氣化流行中。

猜你喜歡
氣化老子萬物
萬物皆可折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萬物生
新型旋風除塵器在秸稈熱解氣化設備上的應用
小型LNG氣化站預冷方法對比分析
基于機器學習LNG空溫式氣化器傳熱性能預測
螞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智者老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