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互聯網視域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2022-03-15 08:45李園
南北橋 2022年1期
關鍵詞:思政思想大學生

[ 作者簡介 ]

李園,女,山東曹縣人,河北地質大學,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社會主義現代教育理念要求將育人的素質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獨特的教育課程設置,結合互聯網發展及信息化教育的推進,通過在大學各個階段的思想熏陶,確保了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明確正確的人生坐標?;诨ヂ摼W視域的高校思政課程改革,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發揮,符合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引導的信息化發展方向,具有正確的思想政治基礎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時代特點,既堅持了整體性,又強調了吸引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思政教育與互聯網融合,實現了一體建設、一體規劃、一體教學的思政教育改革創新,在社會主義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有重要的意義。

[ 關鍵詞 ]

互聯網視域;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在梳理互聯網理念的高效思政課改革建設過程中,應該根據德育課程標準和思政教學要求,不斷擴展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現思政課主題主線,讓高校學生愿意從教學過程中獲得精神的成長和思想的完善,從而用更為多樣的教學方式和交互式的教學方法,引起積極的課堂互動,形成具有中國教育特色的思政教學創新手段,達到積極的思想素質提升目標。

1 明確高校思政課互聯網建設改革的重點,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在開展高校思政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參考相關的德育教學體系,將傳統思政教學模式變為互聯網化、現場教學、多角度講述、課堂辯論、互通有無、共同提高的教學方式,增強高校學生的社會認同和實踐參與。

1.1 用互聯網牽引思政課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思政教學中,紅色基因是教學的重點和學習的關鍵,正因為這種紅色基因的思政教育內容的薪火相傳,形成了無私奉獻、努力奮斗的內在表現。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現實資源,中國傳統文化延續千年,具有很好的歷史意義和教學價值。在互聯網背景下,用主題主線一致的思政教學大綱貫穿大學思政教育全過程,不但可以更好地教育廣大學生樹立遠大目標,也能夠讓他們從中找到時代認可和社會認同,從而更加努力地將自己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形成強大的思想動力。在開展互聯網視域思政課程改革過程中,可以通過對一個熱點話題或社會議題的討論,組織學生開展課下調研、網絡分組互動研究討論,這樣不斷擴大學生參與思政辨析的范圍,給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提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形成較為共性的思政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做相關的引導,就能實現更為高效的教學效果。

1.2 用互聯網化的思政教學增強課程的感召力和號召力

新時代背景下,很多高校對于思政課程的關注程度還遠遠不夠。高校學生進入學校之后,由于課業、就業等壓力往往更多地關注專業課程教育本身的內容,雖然思政課程在大學教育各個階段都有編排,也有不少的課程教學內容,但高校學生在學習相關課程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記憶性的背記知識內容,甚至往往僅限于應對必修課考試,并沒有從思政課程的內涵出發,去入腦入心地主動學習。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與學生的認知情況有關,還與思政課教學的固定模式有關,沒有從互聯網化社會的發展出發,使信息網絡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在高校的思政課堂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是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天馬行空”,沒有形成教學的互補,只是一種課堂宣講與被動聽課,這種教學模式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地轉變重視教材和考試成績的傳統思想政治課程的思維定式,更多地將社會發展、思想進步和素質提升作為思政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參與思政課程的能動性和主動性,讓他們主動融入思政課程中,不但從中學習知識,還能從中思考并提出相關辨析問題,用質疑的形式,給思政互聯網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1.3 明確課程設計方向,用互聯網助推課程改革

將基于互聯網視域的思政課設計和推送形成體系化的教學模式,并積極對接社會現實場景,形成網絡思政教學改革的新局面,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思政課的學習,不但在課堂內能夠積極地與思政教師開展討論式教學,在課外,也能夠通過互聯網思政教育平臺,積極開展思政學習,不斷地將思政學習的內容和精神貫穿于整個高校學習時代,用新穎的互聯網思政資源,打造可復制、可推廣、可擴展的思政創新教學模式,確保大學生思政教育與時俱進,不斷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新發展。

2 把住高校思政課互聯網化的“脈搏”,落實課程改革要點

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德樹人教育重要的課程設置要素,如何為高校思政課通盤“把脈”尤為重要,只有建立迭代發展的互聯網思政課程設置理念,杜絕各自為政的思政課建設方式,才能根據思政課學科建設的整體要義,采用綜合研究、全過程管理、一體化布局、系統性設計、互聯網化實現等方式將高校思政教學分門別類,形成循序漸進互聯網化的教育改革模式,打好基礎,促進提高,真正發揮好思政課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關鍵作用。

2.1 優化互聯網思政資源,用信息化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水平

在組織高校的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課程大綱和教學重點進行初步網絡課程設計,同時積極地了解新時代高校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和網絡熱門話題的關注情況,并與教學大綱相匹配,以互聯網的傳播力提出思政課堂討論的議題,通過思維碰撞,形成較為活躍的思政學習互動模式。好的思政“議題”是一堂優秀互聯網思政課的關鍵,只有找對了討論的話題,才能吸引學生的關注度和注意力,同時也會給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和設問方向。正是因為“議題”課程教學中的話題是學生關注的熱點內容,這樣就會讓大學生形成較高的參與度和附和度,雖然是通過互聯網這種非“面對面”形式進行思政信息推送,也能形成積極的教學局面,引起較好的教學反饋。

2.2 優化思政課互聯網教學,不斷擴展息化思政的輻射面

通過互聯網與思政課程結合,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用具有針對性、現實性、漸進性的思政教學大綱統籌各階段思政教學內容,確保高校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都對經過互聯網融合改革的思政課程有較高的認可度,從而能夠身體力行,將思政教學的成果轉化為自己的一言一行,從而真正實現各個階段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利用互聯網的高效傳播和無縫對接,積極優化思政課堂的網絡教學方式,即重視課程建設,也重視課程應用,將互聯網平臺的思政課程擴展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形成綜合性的教學效果,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這樣才有機會讓他們主動掌握思政理論,獲得思想進步和素質發展。

2.3 用新發展理念綁定互聯網資源,將創新理論貫穿思政課程

因為社會經濟多樣化和思想多元化的環境,使得當前高校學生個性更強,不像父輩那樣對于大學“象牙塔”具有很強的歸屬感,而是更多地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個人的發展更具多樣性。在高校學習過程中,他們更加注重實際,對于無私奉獻、集體主義這種傳統的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認同度不高,在面對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選擇上往往選擇個人利益。了解了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就要因勢利導,用新時代的價值追求綁定互聯網思政平臺,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去指導他們人生的發展方向,通過紅色文化這一標志性精神,引領思想建設,煥發思政課教學活力。因為文化作為人的一種思想集合,是人類社會互動的基礎,所以文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引領。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大學思政課重要的傳播方向,因此,可以通過互聯網思政課,將新發展理念在社會發展中的落點進行投射,并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成果進行展現,從而讓大學生在互聯網思政平臺上受教育、引思考、見行動,這樣的思政課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使他們成為我國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3 遴選“紅色”內容融入互聯網思政,確保思政課教育核心競爭力

從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出發,應該根據不同階段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分類指導相關的思政課程應用,將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規范和紅色基因融入其中,并且構建適合不同階段大學生的網絡平臺思政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3.1 引入新經濟發展內容,提升互聯網思政課的現實意義

如今,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經濟是社會正常運行的“大動脈”,而消費作為保證經濟社會正常運轉的一種形式,能夠直接反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隨著信息化對經濟領域的嵌入,新經濟消費也漸漸成為當代中國社會重要的經濟消費形式,特別是作為永立時代潮頭的大學生,對于互聯網經濟更加關注,可以說當代大學校園每一個消費角落都有互聯網經濟的身影?;ヂ摼W經濟通過其高效的支付形式、便捷的攜帶方式和可靠的隱私脫敏保護,對大學生消費觀的變革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當代大學生日常消費中的最重要手段,互聯網消費平臺已經成為大學校園的獨特風景線。為了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應該借助互聯網思政課的平臺,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傳播形式,積極引導他們合理消費,并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與消費觀培育通過互聯網這個載體進行融合促進,這種蘊含于教育中的互聯網宣傳,很好地契合了大學生喜愛利用互聯網的心理特點,同時又將思政課的合理消費觀和艱苦樸素的價值理念融入其中,不斷拓展思政教學的領域,用這種現實的內容,言傳身教,對大學生在節制消費習慣的養成方面有積極的影響。

3.2 提升互聯網思政課的核心內容科學性,引導大學生開展學習

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是落實社會主義現代教育的重要一環,它不僅僅是思想建設的要求,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系統工程,只有不斷地促進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用更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道德標準嵌入教學過程中,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變為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動力,確保思政教育入腦入心,為思政課教育發展保駕護航?;ヂ摼W思政課程改革建設與應用必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在思政網絡教學的內容上可以多講精神傳承,并加以總結提升,以適應現代社會主義教育的特點,可以更好地對大學生從思想上、行動上產生積極的影響,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優秀的思想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內在需要與建設的支撐環節,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需要。用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作為現代思政教學的核心內涵,不但可以更好地教育廣大學生樹立遠大目標,也能夠讓他們從中找到時代認可和社會認同,從而更加努力地將自己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形成強大的思想動力。

3.3 重視互聯網思政課程科學化發展設計水平,去偽存真構建優質課程資源

為了使不同階段的大學思政課程的互聯網結合設計都能做到精益求精、凝聚共識,高校思政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通力協調,開展課程素材篩選,積極地從各種現實和歷史事例中找出符合思政課教學的經典案例,并且根據教學大綱進行設問、分析和模擬課件規劃,這樣才能將事例內容與教學重點融會貫通,確保大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教育學習階段從思政課中汲取養分,獲得成長,也讓高?;ヂ摼W思政教改更具有效性和延續性。在開展相關互聯網平臺思政內容的設置過程中,也不能一成不變,必須常換常新,讓網上思政課教學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也能促使他們進行積極的課堂思考和課下探討,從而將思政課的教學場景延伸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與思考獲得思想的凈化與提升,從而使其受益終生。

4 結束語

基于互聯網視域的高校思政課改與大學思政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是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一環,它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系統工程,只有不斷地促進互聯網思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將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變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動力,確保思政教育入腦入心,為社會主義教育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宋光海.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評《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論》[J]. 人民長江,2021,52(12):252-253.

[2]林佳麗. 新時代高校實現精準思政的路徑探析[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2):172-174.

[3]陳冬穎. 文化多元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 品位·經典,2021(24):120-121;152.

3370500338223

猜你喜歡
思政思想大學生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思想與“劍”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