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涇油田三疊系延長組長9致密油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2022-03-15 03:59孔為逄建東康弘男張昊韓冬
遼寧化工 2022年2期
關鍵詞:烴源運移鄂爾多斯

孔為,逄建東,康弘男,張昊,韓冬

鎮涇油田三疊系延長組長9致密油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孔為,逄建東,康弘男,張昊,韓冬

(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天津 300457)

鄂南中生界上三疊統延長組致密油已成為現今石油地質研究的焦點之一,致密油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的研究對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下組合的深入勘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鎮涇油田構造特征、烴源巖、儲層特征、生儲蓋組合以及運移動力等綜合地質特征的分析,總結三疊系延長組長9致密油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結果表明,鎮涇油田長9油源來源于上覆長7的張家灘油頁巖;長9油層組儲層物性較差,孔隙度平均為13.2%,滲透率平均為1.7×10-3μm2,運移動力以源儲剩余壓力差為主,石油通過優勢通道垂直向下運聚,在源儲剩余壓差的驅動和斷裂的輸導作用下,選擇性的長距離運聚至長9優質高滲儲層中成藏。鎮涇油田三疊系延長組長9致密油成藏模式可以概括為“烴源巖控制油氣分布,異常高壓和斷裂控制油氣運移,多因素匹配擇優成藏”。

成藏模式; 控制因素; 長9油層組; 致密油

近幾年,在鄂爾多斯盆地南部長9油層組有了更多新的發現,已鉆遇的多口高產井顯示出中生界長9具有良好的油氣勘探潛力。鎮涇油田延長組長9油藏分布顯示出分散性,且以研究區東部長91為主,并且前人對于鄂南中生界長9致密油油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源分析、沉積相,儲層特征以及運移路徑等方面,而對其油藏富集規律和成藏機理研究甚少。

基于此問題,筆者通過對鎮涇地區烴源巖、沉積與儲層、油氣運聚等多方面分析,以期明確鎮涇油田三疊系延長組長9致密油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1 地質特征

鄂爾多斯盆地是中國中部中、新生代大型陸相沉積盆地之一,中生界三疊系延長組是該區油氣勘探的主要目的層,具有烴源巖發育,生儲蓋組合配套,勘探領域廣及潛力大的特點。鎮原-涇川(鎮涇)區塊在構造上位于鄂爾多斯盆地天環坳陷南段,面積約為2 511.15 m2(圖1)。由于印支運動末期構造抬升,研究區普遍缺失長4+5段以上地層,部分井區缺失長6段;上覆侏羅系延安組沉積完全受控于前侏羅紀古地形,延安組自南向北依次超覆[1-2]。鎮涇地區中生界構造平緩,為一簡單的單斜,發育一系列低幅鼻狀構造。鎮涇地區三疊系延長組發育大型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沉積,分流河道砂體極為發育[3-4]。三疊系延長組、侏羅系均構成了河流-湖泊-河流的完整旋回。每一旋回的中部為湖盆發育的鼎盛時期,發育了較厚的烴源巖。鎮涇地區中生界烴源巖主要發育在三疊系延長組三段及二段,其次為侏羅系延安組二段。長8、長7及長6的烴源巖分布廣、厚度大、有機質豐度高,有機質類型中-好且成熟度適中,為中生界油氣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圖1 研究區位置圖

1.1 烴源巖

早期延長組長9中的油來源存在爭議,制約了鄂爾多斯盆地對于長9勘探的步伐。有些學者認為中生界三疊系含油系統油源主要來自長4+5-長10的暗色泥巖,以長7中泥巖為主,局部地區是長8-長10混源和長9和長7混源[9,15]。經研究發現,在整個研究區延長組長7段暗色泥頁巖大面積發育,厚度主要集中在10~15 m之間,這套烴源巖作為了延長組最重要的生油層系。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對中生界的油源認識趨于統一。通過對盆地不同地區的長9油源對比表明,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鎮涇油田長9的油源是來源于上覆延長組長7段。

1.2 沉積與儲層

鎮涇油田在長9發育時期是以湖侵為主,基本上以泥質類細粒沉積為主。長91油層組是以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為主,為下細上粗的沉積旋回,巖性自下而上從泥巖漸變為泥質粉砂巖和粉砂巖,最終變為細砂巖[11,14]。長9油層組儲層物性較差,孔隙度平均為13.2%,滲透率平均為1.7×10-3μm2,總體上屬于低孔、低-特低滲儲層,長91段水下分流河道發育,其砂體物性良好,具有良好的儲集空間。

1.3 運聚特征

油氣無論是向上運移,還是向下運移都需要一定的動力和疏導通道。研究得知,長7底發育較高過剩壓力,在整個研究區分布穩定,僅在研究區南部過剩壓力值較低??梢钥闯?,長7段超壓是油氣向下“倒灌”運移的主要動力來源。源儲斷裂是油氣向下“倒灌”運移的輸導通道:所謂油源斷裂這里是指成熟源巖區內連接長7段烴源巖和長9段儲油層的斷裂。通過地震三維解釋(圖2),研究結果發現:長7段烴源巖和長9段儲油層發育了大量近似垂直狀,具有走滑性質的斷層。在長7層超過剩壓力作用下,克服地層壓力、毛細管阻力和油氣本身浮力,長7層油沿著油源斷裂向下伏長9油層中“倒灌”運移。

圖2 地震解釋剖面圖(中石化華北分公司,2012)

2 成藏控制因素

2.1 烴源巖發育程度控制油氣分布

烴源巖發育為油氣成藏的提供了物質基礎。研究區長7段發育的大套暗色泥巖是整個油田延長組的主要供烴來源。從烴源巖的厚度來看,分布差異較大,并且主要集中在10~15m之間。從產油井來看,長9油層主要集中在烴源巖厚度大于5m的研究區東部。分析認為,烴源巖的發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油氣分布情況。

2.2 異常高壓和斷裂控制油氣運移

長7段產生的異常高壓是長7油氣向下“倒灌”運移到長9儲層段的主要動力。在超高壓力作用下,不僅克服了由于地層壓力產生的阻力,還克服了毛細管阻力和油氣本身浮力。從現金勘探成果來看,異常壓力值越高的區域,成藏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油氣運移不僅需要運移動力,還需要運移通道。研究發現,在長7烴源巖層和長9儲油層之間發育大量高角度的,具有走滑性質的斷層。這些斷層的發育為油氣運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長7層油沿著油源斷裂向下伏長9油層中“倒灌”運移。

3 成藏模式

根據烴源巖分布、沉積與儲層、輸導體系、運移動力及油藏成藏的控制因素分析等,認為鄂南鎮涇油田長9油藏受控于烴源巖發育程度,異常高壓和斷裂的發育情況,建立本區延長組長9油藏的成藏模式。長9致密油成藏模式可以概括為“烴源巖控制油氣分布,異常高壓和斷裂控制油氣運移,多因素匹配擇優成藏”(圖3)。

圖3 鎮涇油田長9油層組成藏模式圖

所謂烴源巖控制油氣分布是指長9油藏發育在烴源巖比較發育的地區;異常高壓和斷裂控制油氣運移是指長7段產生的異常高壓是長7油氣向下“倒灌”運移到長9儲層段的主要動力;長7烴源巖層和長9儲油層之間發育大量高角度的,具有走滑性質的斷層是油氣運移的主要通道;多因素匹配擇優成藏是指長7段作為油源層,下部地層長9段的石油來源于長7段烴源巖,相同條件下向長8運移比向長9運移更容易。因此長9的成藏需要各種條件配合擇優成藏。

4 結 論

1)鎮涇油田長9油源來源于上覆長7的張家灘油頁巖;長9油層組儲層物性較差,孔隙度平均為13.2%,滲透率平均為1.7×10-3μm2。

2)長7段超壓是油氣向下“倒灌”運移的動力來源;源儲斷裂是油氣向下“倒灌”運移的輸導通道。

3)烴源巖特征,源儲壓差和斷裂發育程度是控制油氣成藏的主要因素。

4)鎮涇油田三疊系延長組長9致密油成藏模式可以概括為“烴源巖控制油氣分布,異常高壓和斷裂控制油氣運移,多因素匹配擇優成藏”。

[1]丁曉琪,張哨楠,劉巖.鄂爾多斯盆地南部鎮涇油田前侏羅紀古地貌與油層分布規律[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08, 30 (4): 385-388.

[2]郭正權,張立榮,楚美娟,等.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前侏羅紀古地貌對延安組下部油藏的控制作用[J].古地理學報,2008,10 (1): 63-69.

[3]丁曉琪,張哨楠,劉朋坤,等.鎮涇區塊延長組層序地層格架下油層富集規律[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08, 30 (2): 49-54.

[4]熊偉. 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三角洲沉積環境演化[J]. 石化技術, 2020, 27 (12): 117-118.

[5]張衛剛, 陳剛, 郭望, 等. 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延長組下組合油源特征綜合研究[J]. 西北地質, 2020, 53(04): 140-152.

[6]馬文武. 鎮涇油田紅河12P40與HH12P142水平井壓竄技術分析[J].化工管理, 2017 (16): 74-75.

[7]段毅, 于文修, 劉顯陽, 等. 鄂爾多斯盆地長_9油層組石油運聚規律研究[J]. 地質學報, 2009, 06: 855-860.

[8]李惠明, 李永豐, 郭志東, 等. 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奧陶系巖石孔隙特征分析[J]. 當代化工, 2021, 50 (03): 669-672.

[9]王傳遠, 段毅, 杜建國, 等. 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油氣運移[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2009, 03: 7-10.

[10]王瑞陽.大牛地氣田致密砂巖應力敏感性研究及應用[J].遼寧化工, 2021, 50 (08):1221-1224.

[11]陳全紅, 李文厚, 高永祥, 等. 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延長組深湖沉積與油氣聚集意義[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7,S1: 39-48.

[12]劉江斌, 李文厚, 任戰利, 等. 鄂爾多斯盆地涇川地區三疊系延長組烴源巖特征及其沉積環境[J]. 地質科學, 2020, 55 (04): 989-1000.

[13]薛林青.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組儲層分形特征研究——以紅河油田為例[J]. 遼寧化工, 2021, 50 (04): 549-551.

[14]楊華, 竇偉坦, 劉顯陽, 等. 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長7沉積相分析[J]. 沉積學報, 2010, 02: 254-263.

[15]張曉麗, 段毅, 何金先, 等. 鄂爾多斯盆地華慶地區延長組下油層組原油地球化學特征及油源對比[J].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1, 05: 866-873.

[16]張園園, 任戰利, 何發岐, 等. 克拉通盆地構造轉折區中-新生界構造特征及其控藏意義——以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鎮涇地區延長組為例[J]. 巖石學報, 2020, 36 (11): 3537-3549.

[17]任帥鋒. 鄂爾多斯盆地中西部鐵邊城區塊延長組中下組合烴源巖條件與油源對比分析[D]. 西北大學, 2019.

[18]趙舉舉. 鄂爾多斯盆地吳起-志丹地區延長組下組合烴源巖特征及油源分析[D]. 中國石油大學 (華東), 2018.

Accumulation Mode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hang9 Tight Oil Reservoir in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f Zhenjing Oilfield

,,,,

(CNOOC EnerTech Drilling & Production Co., Tianjin 300457, China)

The tight oil reservoir of Mesozoic Triassic Yanchang fromation in the south of Ordos Basin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current petroleum geological research, tight oil accumulation model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depth exploration in the Triassic of Ordos bas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and cap combination and migration dynamic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Zhenjing region in the southwest of Ordos Basin, forming patter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ight oil reservoir in the Chang9 were summed 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ng 9 reservoir’s source in Zhenjing region was derived from the Chang 7. Chang 9 section had low porosity (13.2% in average) and low permeability (1.77×10-3μm2in average), migration dynamics was given priority to the presence of overpressure, oil accumulated in the reservoir with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il was selectively accumulated in Chang 9 high permeability reservoir by the residual pressure differential and conducting of the fracture with long distance migration.The accumulation patterns of Zhenjing Triassic Chang 9 tight oil reservoir can be summarized as “source rocks control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abnormal high pressure and faults control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multiple factors are matched to select the best reservoirs”.

Accumulation patterns; Controlling factors; Chang 9 section; Tight oil

TE12

A

1004-0935(2022)02-0269-03

中國石化華北油氣分公司(項目編號:34550000-13-TZ0499-0004)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編號:2011ZX05004-002)聯合資助。

2021-11-19

孔為(1982-),男,山東沂水人,工程師,博士,2013年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研究方向:非常規油氣勘探與開發。

猜你喜歡
烴源運移鄂爾多斯
頁巖油多孔介質孔隙尺度運移殘留規律分析
黃河口凹陷烴源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分析
蘇德爾特地區南一段斷裂向砂體側向分流運移油氣形式及其與油氣富集關系
磁化微咸水及石膏改良對土壤水鹽運移的影響
二連盆地伊和烏蘇凹陷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與生烴潛力
川東北地區陸相烴源巖評價
曲流河復合點壩砂體構型表征及流體運移機理
鄂爾多斯的婚禮 曾征 丙烯 150cm x 165cm 2020年
地理盲
鄂爾多斯盆地姬嫄地區長6段超低滲儲層敏感性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