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時代的塑造與重構

2022-03-16 01:56
智族GQ 2022年2期

1被科技影響的他們

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是世界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和開放。就像是現代世界里的“魔法”,科技也讓更多神奇發生。這種“魔法”會帶領我們走向哪里還是未知,但就在當下,拿起這根“魔法棒”的人越來越多了。

何同學:用問題解決問題

從5G測速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到采訪Apple CEO Tim Cook,再到最近做的一張升降桌帶火樂歌股份。B站數碼Up主何同學(何世杰)一直在話題的中心。豐沛的想象力和極強的創造力,讓他總能在各家爭鳴的互聯網場域打造別具一格的“爆款”。但是在何同學心中,做視頻首先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再去創造趣味。

做有意思的事

去年從北京郵電大學畢業后,何同學在杭州成立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每天,他的鬧鐘都會準時在9點25分響起。和視頻里一樣,睡覺前何同學會把手機放在距離較遠的位置,醒來第一件事是賴幾分鐘床而不是刷手機。

到了工作室,他第一件事就是改稿,視頻的腳本文案會隨著工作的推進不斷更新。雖然每天要和各種工程、電路問題打交道,但他還是很喜歡打磨文字。對何同學來說,文案是指導視頻的方向,也是最后凝練表達的方式。所以,他格外關心文案的信息密度,希望能讓觀眾每15秒就樂一次,最好每100個字就有一條出人意料的內容。

從大一想做視頻到現在,何同學依然覺得視頻是最適合他的表達方式,甚至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表達方式。

高中時候,何同學拍了一次班級晚會,視頻獲得了全班的稱贊和轉發。那時起,他發現了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但那時已經沒時間參加藝考并考取相關的專業了,于是讀本科時,他利用課余時間成了B站視頻博主。

2019年6月,正在讀大二的何同學制作了一則5G測速的視頻,這一天,恰是工信部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的日子。第二天,他的視頻被全網轉發,人民日報點贊,何同學由此“出圈”。后來,他又采訪了Apple CEO Tim Cook,對科技產品的獨到見解配合流利的英文,讓無數同齡人稱羨。最近,何同學在去年的Apple秋季發布會后,造了一個“能充電的桌子”,1300萬播放量拯救了連年股價低迷的上市公司,推動了樂歌股份一天之內股價暴漲13.51%。

很長一段時間里,何同學都會在工作室待到凌晨。后來他開始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時間,便給自己定了個零點鬧鐘,到點就下班。和想象當中不同,他沒有繼續沉迷工作忘記時間,后來反而會不時地關注那個鬧鐘什么時候會響,然后就可以下班了。緊湊的每一天里,他依然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

從月更到季更,在流量時代,何同學的更新速度看似“逆流”,卻始終維持著視頻的高質量。

有料,且有趣,是他內容創作的準繩。為了慶祝自己成為博主三周年,何同學和自己600萬粉絲拍了一張2000億像素的“合影”。畢業時,他發布了視頻《我畢業啦》,將大學時光的碎片整合進了7分鐘的視頻里,表達著自己的不舍。

最近,為了拍新視頻,他買了個大可樂柜,就是把杯子推進去可樂就能出來,和快餐店里的一模一樣。

何同學說,他只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真正優質的內容才是視頻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

從解決問題里學習

雖然被歸類為“數碼科技”博主,但何同學并非對所有數碼科技產品都有興趣,他更看重一樣產品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具體功能。這點上何同學奉行“實用主義”。

因此,平時除了手機和電腦,何同學使用最多的是樹莓派(Raspberri Pi)。

這是一款教大家寫簡單拍攝代碼的小型計算機。比如要做一個設備,就可以把這張信用卡大小的樹莓派塞進去,寫好的代碼就會開始運行。

前陣子,他讀了“著名”的《富爸爸窮爸爸》,與其他人看到理財商機不同,何同學在其中看到的仍然是如何攻克問題,主動解決問題。

每天他都要面臨無數要攻克的“工程小難題”。工程問題是何同學不太擅長的,沒有整塊的理論學習時間,他只能來一個任務學習一點,邊摸索邊試錯。

前兩天他要畫一個智能開蓋垃圾桶,本以為很簡單,但他卻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雖然懊惱,但還是老老實實自己畫。他的實踐準則很簡單——從解決問題里學習。

起初,何同學也是拍視頻的門外漢,從燈光、構圖、調色到后期,全部流程都是跟著B站其他up主學習的。在開放的網絡世界里,總能找到學習的途徑?!伴_始嘗試之后才會有反饋機制,才能不斷校準自己的路線?!彼孟鄼C對焦舉例:“你不可能先拿著相機想半個小時放哪里能對焦。只能不斷調整距離,不斷對焦才能找到合適的位置?!?/p>

在他創作的過程里,解決問題才是第一順位的。在和所有粉絲的ID拍合照那期節目里,何同學展現出了他的溫柔和浪漫,但這種浪漫并非刻意為之。

之前,哈蘇廠商給他看了一款相機,相機可以隔著60米給目標對象拍照,甚至能將紙上的小字都清清楚楚地拍進去。何同學覺得驚訝也有趣,便產生了一個疑問,這款相機的極限在哪里,正好趕上有沒有可能將所有粉絲的ID都拍進一張合照里?

何同學的底層驅動力仍然是對一件事的興趣。視頻上傳后,所有人都被理科生的浪漫感動,但在過程里他只是考慮如何實現這件事,而不是“討好觀眾”。

“我就是為了博得大家的開心,所以要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這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p>

關于樂歌升降桌的視頻,也是一個簡單的動機,他需要一臺能夠隨時給手機充上電的AIR POWER,市面上沒有現成的產品,那就自己動手做。

解決問題就是在學習和進步。在關于升降桌的視頻里,他把一塊價值4萬元的透明屏幕燒壞了。檢查修理的過程里,他學會了使用示波器,即動態顯示電壓電流圖表的一個儀器?!耙獙W習,一個是靠犯錯,一個是靠花錢?!彼f。

事實上,在開始拍視頻之前,他也花了很多時間“空想”。思考大學選什么專業,如何讓皮膚更好,后來有了拍視頻的愛好后,這些雜念也逐漸被拋之腦后。

對何同學來說,找選題并不太難,他不太關注抽象和宏大的課題,對身邊的小問題格外感興趣。何同學就是這樣一個能對生活中的“常態”提出新問題、新思考,并付諸行動,解決問題并創造“新東西”的人。

他曾在一期視頻里講到如何戒手機,靈感就是從一本教讀者了解并抑制自己的上癮行為的讀物《這本書能讓你戒煙》里得到的。他將戒煙延伸到戒手機,采用了書中的原理和實驗方式,在視頻里,他使用控制變量的方式將志愿者分成幾個不同的小組,依次得出實驗結論并拍成了視頻。

“ 最根本的辦法還是找到一件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事情,一旦找到一件不給你錢你也愿意干的事情,基本上就和成癮行為說再見了,因為你生活中最大的‘癮就是你的工作了?!?/p>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幫助別人,用視頻的方式展現科技的本質,幫大家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

“我的人生意義很明確”

何同學3歲的時候,奶奶家就有一臺電腦,他總是跟著哥哥一起打游戲。5歲的時候,何同學的爸爸又塞給他一臺DV,讓他錄下全家人吃飯的視頻,當時只叮囑了他兩點:手不要抖;過程里不要改變焦距。何同學對這件事記憶猶新,原來只要完成這兩點就可以拍出一支視頻。那也是他最早接觸的視頻拍攝。

11歲時,爸爸又買了一臺iPad,給何同學帶來了巨大震撼。當時他所接觸的觸摸屏體驗都很糟糕,屏幕小、亮度低。

拿著iPad玩游戲,成為了他的科技啟蒙點。

在央視的一檔紀錄片中,何同學感覺自己“過早地輸出”。雖然認為實踐大于理論,但他還是覺得自己沒有系統學習過理論知識就開始做視頻了。即使常常被身邊的人羨慕,他還是覺得身邊的同齡人在專業技術上比自己優秀。

在學校里的日子是一去不復返的,沒時間唏噓感慨,何同學只能將視線繼續聚焦在眼前的一個個難題上。也正因如此,當同齡人困惑人生時,何同學眼前的世界和問題清晰具體?!拔业娜松饬x都是很清晰的?!彼f。如何更快完成一期視頻?如何完成一項操作?每天都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小難題聯結而成的——解開它。

何同學并不是一位“5G沖浪選手”,但他不刷微博,也沒有朋友圈,同齡人熱衷談論的時事八卦從不在他的議題列表里。他每天查閱和關注的信息都是為了拍視頻,比如最近他正在大量吸收關于3D打印機的知識。

他也無暇顧及生活中的其他面向。只要和工作無關的事情,統統都不在他的興趣列表里。不看新聞,不看公眾號文章,作為少有的人文類內容攝入,他很喜歡三國的故事。

最近,他正在讀《三國》,和有些虛構的《三國演義》不同,這本書講的是完全真實的歷史。晚上十幾分鐘的閱讀是他為數不多的自我時間。

即使已經被視為是“工作狂”,他依然渴望節省出更多時間。如果能開個腦洞,何同學最想發明一個“外賣傳送管道”,把等外賣的時間也省下來。他曾在一期視頻里講到,為了節省時間,他也會買很多條一模一樣的褲子,每天只點麥當勞。這樣就不用思考穿什么和吃什么。

何同學不思考生活,也沒空去思考宏大的議題,他會把每天的具體計劃寫進備忘錄里,“當目的性很強的時候,焦慮就會自然降低?!?/p>

但他也知道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所以打造一支一起創造內容的團隊,是他目前最關心的事情。招人面試的時候,他還是看重對方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會出一套試題,題目也是關于具體的問題,看對方能夠給出怎樣的解決方案?!澳阆胍粋€人建一棟大樓的話,這輩子都建不成,所以把自己的事干好就差不多了?!?p>

flypig :在等下一個更美妙的改變

科技領域悄然發生的一切令他覺得美妙,他期待下一場可以讓他抓住趨勢去創造的改變。

flypig的一天,從開車上班開始——雖然他經營自己的公司,由自己主控日程。摸上方向盤是他不可或缺的工作儀式感的一部分,提醒他即使環境沒有本質區別,他也要去到另一個地方開始上班——在路上的這種感覺,最為重要。

他的新年也“在路上”。2021年末,他用iPhone拍攝了一支賀歲短片,和Tim(“影視颶風”主理人潘天鴻,下同)合作策劃制作;2022年的第一天晚上,他半夜回了北京,馬不停蹄地開始剪手頭的素材。

他是廣告導演,是互聯網產品的創造人;網友可以認證他是科技博主、視頻博主,甚至是意見博主。怎么稱呼他呢?叫飛豬、flypig或是本名林嘉澍,都行,他自認身份相對自由:“我現在什么身份呢?其實也沒什么變化,一方面還是在做產品,比如這次的小片子就是用我們公司自己做的產品拍的?!?/p>

“我的公司是做軟件的,我們做了NOMO、Protake等等。Protake是一個專業的拍視頻的軟件,Tim那邊也用過,大家都很滿意,我們這回就用它了。在決定拍攝后,我們加了很多功能進Protake,確保它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我們拍片子的需求。比如我們做了一個圖傳,在片場拿iPad就可以看到手機里的畫面,不需要單獨租賃監視器,用Apple設備以很低的成本去實現;我們還臨時做了一個手糊版的跟焦器,上面有個旋鈕,可以通過藍牙直接控制iPhone上面的對焦等等?!?/p>

用手機拍攝影片的時間非常緊張,杭州拍攝的兩天里,每天拍100+個鏡頭——拍電影一天是差不多6到12個鏡頭。flypig說,速度快跟用iPhone 13 Pro Max拍有很大的關系。比如一個小朋友在家翻箱倒柜的畫面,如果是電影機,要做假柜子,把后面拆了塞巨大的機器在里面,還有各種打光需求。用iPhone拍很簡單,塞一臺機器進去,再用無線圖傳直接控制機器去錄制。速度、運動鏡頭都在機器夠小的時候才方便?!坝幸粋€鏡頭是放在碗底拍人往碗里倒面粉,iPhone放在透明的碗底下就能拍,如果是電影機就相對麻煩?!?/p>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flypig和Tim聯合創作,一起寫劇本,晚上開五六個小時的會;他們遠程共享文檔,開電話會,實時修改反饋:“這是一個在過去不能想象的事情,但在疫情還未結束的2021年尾、2022年開頭,我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p>

2005年,flypig入行做過記者,采訪了許多硅谷公司的創業團隊,以遠程互聯的形式完成工作。到了2021年,縱然人類擁有實際前往天涯海角的能力,但隨著科技發展和生態變化,一切像是一個輪回,早年的工作形態又變成了新的常態。

他覺得這個過程非常奇妙——是整個過程奇妙,而不是這個節點本身有多奇妙——2021并沒有什么名詞和新事物的出現令他覺得“大開眼界”??萍几淖兩?,是以點滴滲透的方式發生:“人們對于在線上做一件嚴肅的事情已經習以為常了,沒有人會覺得這是在偷懶,或者不自然。所有人都將線上變成了第一選擇,這個變化非常沖擊。疫情改變了所有人,改變了整個社會:科技、電影、音樂…… 方方面面的科技民用化被加速落地?!?/p>

在flypig看來,若以10年為尺度,科技對于人類生活的改變尤為顯著:“我10年前到現在只換過1次車,沒那么遙遠;我跟10年前有什么變化呢?好像也沒什么變化——但這中間,許多東西漸進式地讓你的生命及生活品質發生了變化,它們悄無聲息地進入你的生活:你的Apple Watch知道你的血氧、心跳、步數;你身上有多少感應器?水平儀、高度、海拔、GPS、光線感應器、色溫感應器…… 不知不覺,你已經穿戴了幾十個感應器。你把手機、手表、耳機穿戴在身上,然后它們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

你戴上AirPods Pro開啟降噪的那一刻,你已經進入另外一個宇宙了,并不是今天才有元宇宙的概念?!?/p>

過去10年間悄然發生的一切令他覺得非常美妙:可穿戴設備延展現代人的生活邊界,互動智能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質量,使人類能夠合情合理地變懶:“現在大家已經習慣了互動智能家居的存在,電視、音箱、掃地機器人、燈、空氣凈化器等等?;氐郊?,把手機內容投到電視上面看,投歌給智能音箱放;你的車的攝像頭可以識別你的地理位置,配合GPS會知道你的路況,一個城市里每一天的變化都能夠通過無數輛奔跑在這個城市里面的汽車記錄下來,變成一個世界、一個城市的鏡像,定向到它們的服務器上。這些都是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的進步,虛擬現實又增強現實?!?/p>

這種美妙的現實,會不會在某一刻給人帶來割裂感,一邊享用科技的發展成果,同時又對科技大范圍獲取個體隱私留有后怕?

“怎么說呢,我是QQ號7位數的人——我覺得我在某種意識上很早就放棄了自己的隱私?!北热缢⒛樦Ц?,要登機了,如果刷臉能買瓶水,flypig就覺得很方便,但是入住自助酒店,刷臉后酒店電梯自動按層,門口刷臉進入,機器人把外賣送到屋里,仍然會讓他感到震驚。

“我只需要在酒店房間里坐著,過一會兒房間的小音箱會響音樂,伴隨音樂,機器合成音告訴我,林先生,您的外賣到了,請開門。我打開門,一個機器人打開自己的艙門,里面是外賣。機器人說,祝你有愉快的一天,然后自己下樓?!背酝赓u時的flypig不禁陷入沉思,這跟《黑客帝國》或者科幻小說有什么區別呢——一個機器人自行坐電梯,知道你住哪給你送飯吃,科幻就在我們身邊。

這是一種混雜不定期的擔憂和焦慮,仍以新鮮、有趣、便捷為主導的享受體驗。那么,黑客帝國里,代表美好的虛幻世界的藍色藥丸和代表殘酷的現實世界的紅色藥丸,你選哪一個?

“懶惰如我,我會選擇藍色藥丸,讓生活質量更高的世界?!弊鳛橐粋€靠軟件賺錢的人,flypig和所有人一樣,都在等待下一個大平臺?;ヂ摼W是,5G也是,智能手機是,手表也是…… 新的平臺在不斷地涌現,誰能夠成為那個劃時代的平臺?劃時代意味著改變生活,也意味著創造一種之前的平臺所無法創造的生活方式以及財富和機會。flypig在等待那種突破想象、腦中的一堵墻被打破的感覺。這種出現會帶來一整個行業的質變,甚至會產生一個新的行業。

“我覺得,這正是新年讓人興奮的東西,你會沒有來由地相信這一年會出現一些改變世界的東西。我希望有人會帶來這種改變世界的變革,而我能夠抓住這個趨勢,去做一些讓我覺得很酷的東西。會是什么,2022年2月的我告訴不了你,但是如果發生了,我希望我會知道這個東西要改變世界了?!?p>

Tim :變的是形態,不變的是去講述內容

科技并非改變了他的生活,科技打開了他的人生。

2014年,一位學了3年視頻特效的高中男生在網上發布教程。

作為“初生牛犢”,他的原始心態簡單中二,“發網上嘚瑟一下”,沒想到,真有人喜歡看。逐漸收獲了忠實觀眾的他,在那年年底創建了“影視颶風”頻道——這是Tim潘天鴻創業故事的開始。

Tim是B站的百大up主,他經營的B站主頻道“影視颶風”,專注在影視技術、影視相關科普、各類電影幕后揭秘以及趣味拍攝的內容。2018年他有5萬粉絲,2019年是20萬;到2020年的100萬,再到2021年300多萬,基本每年都在以雙倍速增長。2021年末,他在“影視颶風”公開了新的項目“寫下心聲”,收集大家如果有機會將心聲帶入太空,最想說的那一句話。

帶大家的心愿上天這件事,要追溯到2015年:當時的他萌生了送氣球去近太空的想法,因為技術和環境限制,在2019年得以最終完成。Tim帶領團隊拍攝制作了《上升:我們一起飛上3萬米》,用高空氦氣球把相機送到近4萬米的高空,以第一視角記錄傳回8K分辨率、360°全景的近太空地球外貌畫面影像;同時搭載釋放的,還有大家的夢想紙條。

這一次,他們希望能更進一步,把人們的心愿帶出卡門線(離地球80公里到110公里左右的范圍)——過了卡門線,才算是進到外太空。Tim還不敢百分百打包票,但或許會利用能夠搭載的火箭,送一顆衛星搭載其他小東西去軌道上,并且把圖像順利傳回來。

這些“大夢想家”式的項目給了Tim“一炮而紅”,獲取廣泛關注度的契機??萍冀o了他最起始的目標,成為一名特效合成師;因緣際會做了自媒體,在行業內廣泛涉獵成長后,他懂得點線相連,才有更多創作優質內容的可能性。比如除了“上天夢”,他還有“下海夢”:他想在藍鯨身邊拍下一張真正清晰的影像。7年前的他覺得拍下照片就可以;現在,他想以更高清的視頻把這個地球上存在的最大的生物記錄下來:“藍鯨在格陵蘭島那邊更多一點,現在出不去;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我們團隊能再強一點,做一個真正對人有啟發的紀錄片,再去更有意思地講述這個故事?!?/p>

科技設備、技術、平臺…… 這些都是他創造、傳遞內容的工具和手段:“我們的優勢在于用過許多設備,有許多技術方案。比如專門拍鋼鐵廠高溫熔爐的鏡頭,我們了解;超級高倍力的顯微鏡,也有使用的經驗;高空拍攝、特種拍攝、車拍…… 我們都有經驗。當我們想要做這些創意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該怎么辦。很多時候,知道和不知道,是決定了你這個片子能不能拍的必要要素?!?/p>

講述一個好故事對他尤為重要。他的創業團隊,從一個人發展成有90位員工的公司,業務覆蓋電商和產品、內容、TVC廣告。他說自己是乘了時代的浪潮,但堅持深耕內容的初心不變:“平臺會變,媒介會變,但是內容本質上不會變化。以不斷迭代進取的商業模式向世界輸出高質量的作品。將來無論是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或者進入到另外一個狀態里面,用另外的形態來講述我們的故事,來講述有意思的內容,都可以?!?/p>

不過長篇敘事暫時還不會被提上日程,他覺得自己還不夠強,但今年的工作重心會放在短片之上。2021年末,Tim和flypig合作策劃用iPhone拍一支賀歲短片。他們需要在短時間內講述一個打動人的故事:“手上就只有一臺手機,一個最普通的裝備,怎么能夠拍到有意思的畫面,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有點像命題作文,當你手腳都受到了一些限制以后,反而會有更多的想法爆出來?!?/p>

“其中有一個鏡頭,因為iPhone可以和椅子很輕便地夾在一起轉,再用上iPhone的超廣角,就讓一個普通鏡頭有了很強的透視和張力。我們很興奮地一遍一遍地拍。這是事先完全沒想到的?!?/p>

忙好手頭的項目,Tim飛來北京參與《智族GQ》的拍攝。剃須刀和Onewheel獨輪滑板是他的日常必備:“胡子半天就長長,我經常在街上邊走邊刮;而Onewheel獨輪滑板能幫我拓展最后幾公里。比如某個地方下車后要走3公里,它能幫我很快速地到達目的地,跑各種地形,整個過程像滑雪一樣,非常好玩?!彼约合矚g,就買來送朋友。拍攝當天,他發現送給flypig的還沒拆,索性替他拆了,從辦公室玩到天臺。

除去本職工作中常接觸的科技產品,2021年他鼓搗得最多的就是智能家居。Tim研究了各種奇怪的智能家居方案:“我們在家里拍視頻的,不是影視燈的燈都要關掉,其他家電也要關掉,保持安靜。所以我會設置一個影視燈一鍵打開,其他電源一鍵關閉的特殊自定義解決方案?!?/p>

他覺得這件事情拓寬業務的可能性極大。他用妻子的賬號做了一次基于Apple操作系統的教學,在B站上有十幾萬的播放量。最近,他還在研究一套新方案,利用Apple的動態日出監測,反向控制GoPro每天清晨在陽臺上幫他攝影,記錄一年中家門口的變化,再自動生成一支視頻?;蛟S明年這個時間,就可以看到他的改造智能成果了。

劉茵夢:用技術點亮藝術

2021年底,劉茵夢和她的數字內容平臺OUTPUT搬到了坐落于蘇州河畔的上海郵政大樓,雖然這棟古典風格的建筑和虛擬科技似乎毫無交集,但在數字藝術領域,劉茵夢早已適應這種不期而遇的變化和驚喜。

劉茵夢畢業于波士頓大學藝術管理專業,在美國傳統藝術行業工作了4年,洞察到數字藝術領域的發展浪潮后,毅然回國創業,創立數字內容平臺OUTPUT。OUTPUT簽約了一大批媒體藝術內容版權和藝術家,陸續做了很多有影響力的項目,有活化傳統文化的“故宮中國節-宮里過大年”數字沉浸體驗展,有為品牌發布NFT這樣的先鋒新銳的項目,也為從奢侈品行業到新消費領域的品牌策劃多元的數字藝術內容?;蛟S數字藝術對普通大眾來說,仍然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但OUTPUT讓這個概念逐漸被大眾所知。

最近,OUTPUT為騰訊和故宮聯合主辦的展覽策劃了精彩的數字展項,在展覽的主展項中呈現了高達5.3米的裸眼3D“數字文物”。并利用360度環幕,將包括“粉彩鷺蓮紋盤”在內的三件文物進行數字化的處理,讓文物上的紋樣在光影中重煥光彩,呈現出一個充滿紋樣的沉浸式體驗空間。觀眾可以通過揮手與裝置投影進行體感互動,實現了現代科技、藝術時尚與歷史文化的夢幻聯動,這是非常典型的數字藝術表現形式。對數字藝術而言,技術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藝術家們更像是程序員和高級工程師,他們用VR、AR等等技術,讓藝術變得可感知、可互動,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

OUTPUT成立之初,劉茵夢和很多雄心勃勃的創業者一樣,想要做出一條行業的“鯰魚”,去創造新事物,顛覆舊環境。在隨后的4年里,“她很強烈地感受到科技浪潮的翻涌,幾乎每兩個月認知都會被刷新一次”,劉茵夢認為,重要的是去擁抱變化。在科技勃興的當下,萬物皆可互聯,要保持“獨善其身”已經越來越不現實,跨學科、跨行業的互動是數字化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以數字藝術為例,它是一個非常多元的跨學科的內容合成,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作品,都需要整合藝術設計、技術應用、硬件開發等方面的力量,技術中又包含著沉浸交互、沉浸立體影像、融合渲染等等。所以,比起做一條“鯰魚”,時代給每個像劉茵夢這樣的創業者提出的課題是,跳脫出“科技”或“藝術”的單一概念,去打造一個融合性平臺,在技術和其他行業間、在不同技術間創造鏈接,連接市場和受眾。

技術的目的是人,只有服務于人的物質、精神生活,技術才有價值和意義,但普通人對于前沿技術的感知往往是滯后的。無論是區塊鏈、比特幣還是NFT、元宇宙,風口弄潮的不在少數,大眾認知卻仍然停留在虛擬世界、電影、小說層面,它們炙手可熱,同時又“高不可攀”。在劉茵夢看來,數字藝術能夠成為復雜又千變萬化的數字世界一個入口,帶領大眾去理解前沿科技、感受科技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因為數字藝術本身就是一種主動與觀眾,與消費者去交流的服務型內容,它能讓遠在深圳的人,近距離感受故宮文物之美,讓21世紀的人,與“未來”互動。同時,數字藝術的應用場景不僅局限于文化藝術領域,它的舞臺非常寬廣,例如城市空間越來越多的裸眼3D屏幕,商場里商戶提供的VR體驗等等,通過和新消費的結合,滲透進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場景中。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用數字藝術的形式,給普通人一根“魔法棒”,讓科技為更多行業賦能,將對未來世界的幻想變成現實,是OUTPUT和劉茵夢為之努力的目標。

Optillusion :科技是新的,游戲是老的

這個新生的游戲工作室——Optillusion,目前還只有兩個成員和一個作品:周棟和陳一加,他們在紐約大學Game Center的畢業作品《籠中窺夢》——一款有點實驗元素的解謎游戲,整個流程都在一個小小的方塊內完成。

Game Artist誠如其名,游戲以一個立方體為“籠”,以6個不同的面各為視窗,窺探窗內夢境般不太真切而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場景:一個港口,一個工廠,或一個小木屋的內部。玩家旋轉立方,尋找完美角度。溝通不同立面的元素,推進劇情。用線性的玩法,體驗非線性的游戲時間。

比起“畢業作品受到了這么大的關注”,更出乎周棟意料的是,“有這么多人愿意在手機上面嘗試這個游戲”。

這款游戲最初是為電腦設計的,人們用一個整塊的時間去玩,形成一個足夠沉浸的體驗;對于手機游戲,人們默認自己所玩的游戲是個很小的休閑游戲,于是碎片時間玩一下,停下,不知多久后再拾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太會用敘事的語言去考慮整個故事的劇情,很難有深度體驗。一方面,這是他們不太希望看到的。另一方面,他們也在想,這或許說明“手機游戲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了”。 與很多手機游戲玩家常接觸的游戲類型不同,《籠中窺夢》重點在于敘事。

在這個兩人團隊里,一加和周棟的角色都是Game Artist。在美國的語境里,這個詞有著更廣泛的意思:游戲美術,或者游戲藝術家。

雖然他們現在什么都做一些——獨立開發工作室體量小,工作內容環環嵌套:動畫改,音效就得改,代碼就得改,視覺也要再考慮。周棟常常這一刻還在寫程序,下一刻就要去修改美術——但兩人工作各有側重,周棟是游戲策劃,一加是Game Artist,游戲美術。但更廣泛地說,他們正在做的,未來想要做的事,都是Game Artist,游戲的藝術化表達。

通過新奇的玩法,讓玩家得到一段特殊體驗,和玩家共情。

一加提起《漫長等待》這款號稱400天才能通關的游戲。游戲里,統治地底世界的國王力量已消逝,需要安睡 400 天才能恢復,而你是他獨守這龐大地下宮殿的最后的仆人。游戲中,你是充裕時間的掌控者,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畫畫、讀書、攀爬、跳躍、生火、撿東西。

“非常孤獨非常壓抑的氣氛間,你看到一塊石壁,摸上去,感覺到了石壁后面細細的泉水流動……一個巖石壁間的細縫里,滲出來一點清涼的流水。超越了文字的隔閡……就是這種感覺?!?p>

情感聯系

對于比較“好玩”的游戲,它的設計者和玩家不是站在同一個立場中的。設計者更像是規則的定制者,玩家要遵循規則,并從中找到陜樂。而“游戲的藝術表達”更像是一種對話,設計者和玩家站在同一個視角,或者說是同一段情感之中。

為了共情,《籠中窺夢》勢必不能做得特別簡單、特別友好。解不開的謎題、無法返回收集漏掉的收集品,這些困擾、迷茫和焦慮,其實是出于對游戲體驗完整性的考慮。在一個不斷循環的夢境中尋找出口,得到救贖。如果你要獲得完整的體驗,必須經歷這段過程。

為此,周棟最初拒絕添加“幫助系統”,但公開的測試后,他們意識到了玩家的需求。周棟猶豫了,—加勸服他的理由是:設計者要和玩家站在同一個立場之中,位置不應該高于玩家—一是否運用幫助系統應當由玩家來決定,而不應該不給玩家提供這個選擇。

后來,這個幫助系統成為了諸多好評來源中的一個。它由3條文字信息和一個視頻組成,提示由淺及深,每次你需要按住按鈕,等一會,提示才出現,那份緩沖的時間,就是留給玩家的選擇。

在交互藝術、敘事、游戲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并沒有標準可言,只能不斷試錯,不斷妥協。不只是向玩家,也是向技術妥協。

無法實現的游戲渲染速度,無法實現的交互形式《籠中窺夢》誠然是個玩法有限的游戲,它的玩法新,但運用的技術并不具有領先時代的難度。但是,在手機上,這仍然是一款只能在今天玩到的游戲:看起來小小的一款游戲,其實很吃性能。放在幾年前,那時候的手機是跟不上的。

拓麻歌子

一個革命性的新作,需要依賴的是實體的技術變革,比如主機與輔助設備的性能和功能。問題是,在新科技出來之前,人們也很難設想新的游戲會有什么樣的玩法,并加之在設想中。就像Pokemon Go.得益于衛星定位系統,得益于AR技術,我們得以走出去,然后捕捉寶可夢。

如果可以,遠一點,所有人現在最想做的事隋,無非是把自己放到虛擬世界中去,通過各種形式,比如腦機接口;近一點,一加希望可以在游戲中體驗到更完整的五感,比如觸覺和嗅覺,當你在游戲里被打了一拳,可以被實時反饋到痛覺。再近一點?周棟很盼望谷歌曾說要開發的一款可以緩解3D眩暈的裝置,小小一片貼在耳朵,就可以控制你的平衡。

說到“出門一定會隨身攜帶的科技裝備”時,一加在回答數位板前,提起了一只她去買生活必需品時從超市貨架上發現的拓麻歌子。

那是最原始的一代,彩色殼子,黑白屏,連背光都沒有,第一次上市的時間還是1995年。玩的過程中,一加發現,如今的電子游戲已經遠遠地把這個小小的電子寵物拋在后面了,但它帶給自己的感覺和過去并沒有太大區別:它依然是多年前那個小小的電子寵物,它依然是需要照顧的。

拓麻歌子讓—加想起Mancala,這個投石子的游戲,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人們今天玩的時候,和曾經的人們其實是差不多的感受;讓她想起《動物之森》,從2001年發售至今,它每一代的內核都差不多:“科技再怎么發展,游戲最核心帶給我們的最底層快樂,是沒有太大變化的?!?p>

2未來之城

光的山

光伏發電板綿延起伏,覆蓋住山丘,遠處的層巒隱約可見,這派未來主義的田園畫卷,正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荒山上展開。光纖扶貧從屬于國家十大精準扶貧政策,從2014年起,這里就開始探索光伏發電扶貧模式和“光伏加種養”的農光互補產業模式。到了2025年,全國范圍內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占農村能源的比重還會持續提升,這種綠色、多元的新能源產業形式,將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補充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而俯瞰,那仿佛是只存在于未來世界的反光地球景象。

Apple Park

這是喬布斯生前最后一個作品,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辦公大樓”。當史蒂夫· 喬布斯在美國庫比蒂諾市政廳的會議上闡述Apple Park的設想時,他把這座大樓描述成“像一座降落在地表的宇宙飛船”。最終落成的大樓確實如他所描述的,如同充滿高科技感的宇宙飛船般,形態呈一個莫測的圓環。駛入Apple Park的過程就像進入侏羅紀公園,需要先驅車經過230米的隧道。隧道墻壁上鋪滿了白色瓷磚,而后豁然開朗,抵達這占地面積26萬多平方米的整個巨大環狀建筑——這里被網友戲稱為“最大的iPhone Home鍵”。在這個“Home”里,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除了人與工業建筑,還有9000多棵來自美國南加州的樹,以及堪薩斯州最好的采石場運送過來的石頭——如此,瑜伽室的外墻看起來就像喬布斯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鐘愛的酒店里的石頭一樣。

但你會吃驚于這巨大的建筑可以做到如此徹底的,對于能源的節?。哼@里一年中的9個月里都不用使用冷氣或暖氣?!癇reathing Building”的建筑是室內通風的調節器,園區內盡可能地使用自然風來通風,玻璃門都可以打開通風。地板和天花板的混凝土水管也可以調節溫度,讓室溫能保持在20~25攝氏度之間。而為全部園區26萬多平方米提供能源的電力,都來自主樓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這個電池板提供了14兆瓦特發電量,不僅可以提供建筑內所有的電力,剩余的電能還能用作備用能源,或者對外出售。

這一切都籠罩在異國情調和復古未來主義的圓形外殼之下,你不禁會想,它的超現實是如此理想,幾乎有點讓人眼熟,而你一定在20世紀的某本科幻雜志封面上見到過。

天眼

透過電波,我們可以聽到來自宇宙的聲音。2021年,中國科學院大學發出了首封本科生錄取通知書,和通知書一起的還有一張黑膠光盤。細聽,有的讓人想起風吹草原,有的讓人想起落雨噼啪,有的則像隆隆心跳……這些聲音是由國科大師生通過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 ,簡稱“FAST”)——天眼——捕獲的15顆脈沖星信號所處理成的音頻。這是全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主體光反射面由上千條繩索和上千個鏡面組成,口徑達到500米——足有30個足球場那么大。透過它,我們可以接受來自深空的無線電——遙遠到137億光年以外。整個巨大的構成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這里足夠空曠,雨水和人煙一樣稀少、安全,而且可以接收到很弱的無線電信號。包括那些射電脈沖星,這也是FAST最為核心的科學目標。對脈沖星的研究,指向了那些核心問題的答案:宇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大爆炸究竟發生了什么?星系和銀河如何產生?能量是如何進行轉化的?當然,這足以誘發巨物恐懼的壯景并非只能從圖片中欣賞,不妨親臨其境一睹天眼只存在于幻想中的真容,在天眼附近“平塘大射電景區”的觀景平臺上,可將整個射電望遠鏡盡收眼底。

酒泉

目前,我國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衛星發射基地,其中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是最早開建、規模最大,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

曾經這里飽含神秘色彩,但如今已經對外開放。2017年,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被文化和旅游部、中國科學院推選為“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游基地”, 2018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作為旅行目的地,它以“東風航天城”的名字著稱。不過,航天城并不在甘肅省酒泉市,而是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距離酒泉市區有210公里遠,是位于荒蕪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一個小城。

跨越戈壁沙漠,這座航天城向你徐徐展開,而你會發現:這里正如一座尋常的城鎮,由那些尋常的去處——電影院、菜市場、學校、體育館——共同構成。規整的建筑群和挺拔的白楊樹間,或可看見一些不尋常的存在——兩彈一星雕塑、航天展覽館,以及發射塔架——提醒你,正是你腳下的這個地方,中國航天在這里從無到有。

太空針塔

坐落于美國科技之都西雅圖的太空針塔,如今已有60歲。它的開放時值1962年的世界博覽會,時至今日,仍然是地標性建筑,游客在這里可以目睹他們腳下瞬息萬變的西雅圖。前兩年,太空針塔剛啟動了“世紀計劃”,希望通過對既有建筑的重新設計,剝去幾十年來偏離1962年原始設計純潔性的附加和修改,目的是讓游客更容易地去理解原始結構。這里當然不乏一些現代科技的輔助,從360度全景實景攝像頭到記錄著游客信息的大屏幕,但更重要的是針塔最初的指導原則:提供無與倫比的城市景觀。

上海天文館

俯瞰上海天文館,圓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轉穹頂,三個圓形元素彼此構形,互相成就,令人想起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行軌道。而若是從更大的尺度去看,滴水湖與天文館球體的尺寸比例,正是太陽和地球的比例。

自全球4000座天文館中脫穎而出,這是建筑規模最大的天文館,一進門,你即會被那股震撼俘獲。大門口長36米、跨度61米的鋼結構大懸挑,透過天窗,光束投射在地面,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緩慢移動,猶如日晷。大廳正對面,一架巨大的傅科擺,鋼球按順時針擺動,如催眠般開始引導你展開對于科學技術的幻想。

而幻想無處不在。內徑23米、外徑約30米的球幕影院,正如一個天體飄浮在空中;晴日正午陽光自鏤空的環形天井灑下,讓人想起土星的光環。模擬黑洞“吸引”,能看見光的逃逸的裝置,模擬隕石撞擊的模擬器——也有真實的隕石,“家園”展區,展示著約70件著名隕石,包括品種稀有的月球隕石、火星隕石、灶神星隕石。

建筑的美,科技的模擬,真實的天外來物貫徹宇宙哲學,讓人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出發,去思考月亮、太陽,還有那浩瀚宇宙。正如卡爾薩根說的那一句:我們DNA里的氮元素,我們牙齒里的鈣元素,我們血液里的鐵元素,還有我們吃掉的東西里的碳元素,都是曾經大爆炸時的萬千星辰散落后組成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星塵。

3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科技與藝術能有怎樣的奇妙交鋒,大眾傳媒視角下的信息傳播是否有全新的面貌,科幻作家眼中的AI、哲思下歷史學與未來學……在此篇章節中,我們訪問不同身份的專家學者,希望從他們的角度一起思考,在科技籠罩的時代下,我們與世界如何相互影響。

你能看到我們來到Apple Park與本期客座主編Joz的探討結果,藝術家曹斐的人文技術創意,媒體人劉沖的獨到觀點,以及科幻作家陳楸帆剝離小說之外的解答,哲學與政治學研究者施展的學術論斷。宇宙無窮盡也,我們的思考也如同科技宇宙的蔓延,變得寬廣而無邊。

茫茫時空無窮未來

Steve Jobs Theater (喬布斯劇院)從遠處看,就像一個宇宙飛船懸浮在半空中。它是由一個巨大的碳纖維屋頂和數十塊曲面玻璃組成的,推開玻璃門走進禮堂,大廳中沒有任何擺設,連一根立柱都沒有。這種撲面而來的未來感很像我們身處的無窮宇宙,沒有擺設和立柱,但人們創造出技術,不斷地探索別有洞天的茫茫時空。格雷格· 喬斯維亞克(Greg Joswiak)—— Apple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在這里接受了我們的拍攝與采訪,Apple的員工都稱他為Joz。他與我們一起在Apple Park(Apple總部)度過了一個下午,聊了聊他的故事。

一物之生,親與強力者為因,疏添弱力者為緣。東方人喜歡的因緣意蘊放在Joz身上似乎也無違和感。早在大學時代,他的同學們總在開一個玩笑,“你應該去Apple工作,因為你的名字(Joswiak )是喬布斯(Steve Jobs )和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 )合在一起的?!保▎滩妓购臀制澞醽喛耸茿pple最早的創始人。)當時Joz覺得很有趣,當然這并不是他進入這家公司的原因?!霸?986年,Apple就已經是個人電腦的領導者,它讓個人電腦變得簡單而強大,每個人都能使用?!盝oz回憶道?!拔Ψ▌t的故事”就這樣緣起。1986年6月,Joz 加入Apple,到今年為止,他已經為Apple工作了近36年。Joz在Apple的職業生涯開始于早期的Macintosh計算機,在開發和推出一些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產品(包括最初的iPod和iPhone)方面,他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的拍攝在冬季,加州的陽光還是把整個禮堂照得格外暖和。Apple Park里有許多連綿的山丘和小徑。曾經這里除了水泥和瀝青,別無他物。(當然,這里也正是12歲時的Steve Jobs第一次暑期實習工作的惠普大樓辦公室舊址。)建設Apple Park時,所有被挖出的泥土都用來建造這些小山丘了。Joz稱這是“ 舊時瀝青停車場的美麗轉變” ,他喜歡這里的一切,但最喜歡的是這些小徑。Joz說,在那里,有時候他會忘記自己是在庫比提諾。他喜歡在小徑上走路,加州有很多好天氣的日子,所以在小路走走很好,除了得到一些鍛煉,還能清理頭腦。

這個習慣來自Steve Jobs,Joz回憶道,開散步會曾是對Steve Jobs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喜歡邊走邊談?!?和我一起,讓我們邊走邊談?!盨teve Jobs總是這樣招呼Joz,那時還沒有ApplePark,他最喜歡散步的地方就是硅谷上面的斯坦福山(Standford Dish )。在Apple Park,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斯坦福山的一角。

5年前Apple Park正式啟用后,首次向公眾開放。由于新冠疫情來襲,Apple為員工提供是否來辦公室工作的選擇,很多員工繼續遠程工作,而Joz大部分時間都會在辦公室。他喜歡這里,這里的空間都是打開的,沒有墻,只有落地玻璃,從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一切。Joz最喜歡的是這里有很多空間留給人們相聚。

“這是Steve Jobs對未來辦公大樓的愿景,這就是他試圖創造的東西。他曾不斷地問我如何創建一個可以幫助Apple進一步走向未來的辦公樓?!?/p>

走向未來,這一直是 Apple 在做的事情。Apple將獨特且始終如一的創新精神貫穿于所有員工,它的公司文化也是鼓勵大家對于似乎無法解決的問題要“跳出框框想問題”。對 Joz 來說,Apple 一旦下定決心,則會下功夫把用戶放在首位來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創新并不意味著成為第一,而是意味著成為最好?!?讓Joz感到自豪的是,這種創新文化被融入Apple的每個人身上,沒有創造出最好的產品,他們不會止步。除了擁有世界一流的硬件和軟件人才,Apple的創新文化還在于他們并不看重等級制度?!拔覀兿嘈艂ゴ蟮南敕梢詠碜怨静煌瑢蛹壍拿總€人?!盝oz很慶幸作為領導者,可以傾聽那些偉大的想法,無論它們來自哪里。

雨果曾經說過:“未來屬于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盝oz與眾多公司的扛鼎角色一樣熱愛自己的工作,他說,創造偉大的產品需要大量的努力,試圖向世界介紹偉大的產品同樣需要大量的努力,這是一種愛的勞動。Apple是最早實踐產品營銷這一概念的公司之一,而且這里的產品營銷和任何其他公司都有一點不同——Joz帶領的產品營銷團隊會與工程師一起緊密工作,幫助定義和創造產品。眾多 Apple產品的故事都從Joz領導的部門開始。

Joz每天在4點半到5點之間起床,6點,他就到辦公室了,從來不會晚,只會早到。到辦公室后,他抓緊時間看電子郵件、讀行業中發生的重要事情,也許還會完成一些待辦事項。7點半,他的第一次會議總是準時開始。接下來就是持續一整天的各種會議,直到晚上6點左右才全部結束。但有一個例外,Joz熱愛美食,所以他會盡量留出午餐時間。他說,第一是他真的喜歡吃;第二,他確實需要一點休息時間。當天的午餐,他吃了生魚片。

每天下午6點之后,Joz會盡早回家,與家人共享晚餐時間,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一天的工作結束,還會有一些“家庭作業”等著他,待發的電子郵件、需要安排的工作等?!皼]有人強迫我必須在早上5點起床;沒有人告訴我,我必須工作多少小時。當你喜歡你的工作時,它就不再是工作了?!?/p>

最為果粉們稱道的是Apple的工業設計,你覺得什么是Apple的風格?

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我們有世界上最偉大的設計團隊,他們就在Apple,并且就在我們所在的Apple Park。我們是一個團隊來做所有的作品,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設計總是有驚人的一致性。每個產品顯然都有自己的重點,并試圖做最適合該產品的事情,以及如何使其美觀、真實和簡單。很多公司把設計外包給設計公司,這意味著他們有不同團隊來做不同產品,或者在公司內部有幾個不同的設計團隊。其結果是,不會像我們那樣有連貫性或一致性。

能分享一下你與Tim Cook以SteveJobs共事的難忘故事嗎?

這很有趣,我和他們兩個人,有史以來最好的CEO,都工作了很長時間。在Steve去世前的14年里,我與他密切合作。我與Tim共事,是在他擔任首席執行官的10年里,當然在此之前的很長時間也是。

關于Steve,我最喜歡Steve的一個特點是他的深思熟慮,代表著他是一個非常長期的思考者。而這正好和我一直尊重的中國文化一樣,就是它的思維非常長遠。通常首席執行官們不是這樣,他們只是為了賺取一季度的銷售額,沒有足夠的長遠考慮。我記得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互聯網公司開始坍塌。大多數公司都決定大量裁員,因為你必須取悅華爾街。而Steve說:“不,我們不打算這樣做。我們要做的是相反的事情,我們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地投資于我們自己。我們將花費更多,而且我們對此非常公開。我們將以創新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碑斘抑v述這個故事時,我仍然會起雞皮疙瘩。

他知道,事情會發生變化。所以,在我們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在犧牲他們的未來,大量裁員時,我們投資了我們的未來。我們創建了Apple零售店,我們做了Mac OS X的過渡,我們對當時只占我們銷售額20%的便攜式電腦增加了投資,而現在它們是我們銷售額的絕大部分,同時,我們還投資了iPod。

我們雇用了1000名應用工程師來為Mac創造App,在當時看來是一個瘋狂的數字,如果沒有這樣做,我們能得到的最好的東西就都是Windows上的東西。代價是整3年我們的銷售額沒有增長。華爾街非常討厭我們這么做,我們的股票跌得一塌糊涂。

但他堅持下來了。我們在2003年底開始增長,至今我們一直沒有停止增長,所有這些都是因為他在2000年作出的決定,具有這種長遠的眼光,并且有在情況不好的時候堅持下去的毅力,這為我們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喜歡Tim的一點是,Tim從未試圖成為Steve。Steve Jobs在退出時告訴我們所有人,不要試圖成為Steve那樣的人,只要努力做偉大的事情。而這正是Tim所做的。Tim一開始就非常坦誠,他不打算嘗試成為Steve。他將成為他能做到的最好的TimCook。如果你看看Apple從2011年Tim接手的時候起到現在有多大的發展,你會發現它變大了很多倍,Tim正是把Apple帶到另一個水平的正確人選。Tim有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頭腦,無論多么復雜的報道,他都能很快抓住核心。他以一種非常Tim的方式問問題。他那些非常有探究性和洞察力的問題,幫助引導所有人到正確的地方。

你如何管理時間?

我很幸運,Apple有非常多優秀的員工,因此,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與他們進行溝通,定期地、每天地溝通,了解發生了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正常的。當我與已經離開Apple的人交談時,聽到最多的可能是他們多么懷念Apple同事的優秀。我并不是想說我們是世界上唯一的聰明人,這不是重點。但我們確實有一個期望,即我們有偉大的人。我們盡己所能雇用優秀的人,提拔他們。正因為有這么多優秀的人才在打理公司上下事務,我才有足夠的時間來和你們談話。

Apple產品發布會在中國被稱為“科技春晚”,你在準備介紹時投入了哪部分工作?

這是一個很大的工作,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長期的大量工作。多年來,Apple確實為定義什么是主題演講設定了黃金標準——一個技術主題演講。Steve Jobs將這種形式搬到了舞臺上。首先是他,后來我們一直在超越自己。

但新冠疫情來了。讓我非常自豪的一點是我們不但適應了疫情帶來的挑戰,而且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活動。起初,我們想,疫情當前,人們還想看產品介紹嗎?但我們認為他們需要。我們全身投入到講述最好的產品故事中,因為講故事就是營銷的精髓。我們為什么做了這些設計和創新?他們為什么好?我們如何讓人用一種愛不釋手的態度聆聽我們的故事?高的制作價值,偉大的演講者,美麗的事物,通常是Apple Park或加利福尼亞的景色。我們重新定義了現代的主題演講。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的收視率更高了。人們喜歡這些活動,我們的每個活動都有數千萬人觀看。iPhone的活動總是最受歡迎的。它通常被來自世界各地的約1億人觀看,而中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我知道在中國人們管他叫“科技春晚”,我對此感到非常受寵若驚。這充分說明了中國人民與我們以及我們的產品之間有巨大聯系,我對此感到非常自豪。

Apple還想要探索和拓展哪些領域?

我不想過多地談論未來,只是因為我們喜歡保密。前面我提到了AR對我們的重要性和它的體量,而人工智能也很重要。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我們引以為豪的事情之一是我們設計的芯片,在我們的iPhone、iPad或現在的Mac中,有一個叫作神經引擎的東西,使它在處理機器學習方面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我們試圖在我們的設備上做盡可能多的事情,而不必像許多人必須做的那樣上傳到云端。這要快得多,在設備上做事情要私密得多。隱私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隱私還未被大眾所關注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努力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了,要保護人們的個人瀏覽隱私,創造他們健康數據的隱私,手機上存在的關于你的信息比生活中的任何其他信息都多。我們想做的是幫助保護這些信息。

對于吸引Z世代的年輕人,你會怎么做?

我家里就有一個這樣的年輕人——我女兒。我對這一代人很熟悉,我欣賞他們的一點是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愿望。我們剛剛談到如何讓它比你發現它時更好。他們有這種非常不可思議的理想,試圖產生積極的影響,又有這種愿望,做比自己更大的事情。無論是環境問題,還是社會問題,都有很多社會意識。

Apple的價值觀往往與他們非常一致。我們有一種非常理想的精神。Tim身上令人驚訝的一點是,他是多么不懼怕倡導價值觀,這不僅僅是關于銷售產品,還關于Apple的價值觀。因此,我認為那一代人和Apple的理想之間有很多的兼容性。那一代人中存在著一種創造力,一種創造性的精神。而我們制造的產品是最適合創造力的。

如果請你給當下的年輕人一些生活或工作建議,會是什么?

首先,找到你喜歡的東西。要想在任何事情上達到卓越,熱情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你必須找到你所愛的東西。我知道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當你找到它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對我來說,它是產品營銷,當我了解產品營銷的工作內容,我想,伙計,這就是適合我的工作,而且是正確的。再說一遍,要有熱情,才能卓越。

第二件事是,不管是什么工作,你都必須以成為最好的為目標,而不僅僅是足夠好。你就是要努力做到最好。如果你在某方面是最好的,它總是會被重視,總是會被贊賞,你將會感覺更好。無論你做什么,無論你在哪里,都要努力讓它比你發現的時候更好。那就是你知道你為某件事情增加了價值的時候。當你完成它的時候,它比你來之前要好。

曹斐:在田野

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的國際權威當代藝術刊物ArtReview,每年都會對全球的藝術人物進行一次梳理和總結,并在每年年底評出全球藝術人物Power100排行榜。2021年的榜單上,全世界活躍有影響力的藝術家排名中,曹斐排名第7。作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家,曹斐的作品會讓中國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與親近感。她敏感捕捉時代脈搏,用作品構筑極具人文情懷的賽博朋克場域,她感知技術為當下社會帶來的種種變化,用自己的躬身實踐到更大的田野里尋找靈感的種子。

與時代共振

曹斐出生于1978年的廣州,那時的廣州處在改革開放浪潮的前沿,城市正在經歷日新月異的變化。曾經騎車上學經過的菜地轉眼間變成建設的工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與此同時,港臺文化迅速登陸羊城,無處不在的歌舞廳、劇場、女人街,所有的景象都是琳瑯滿目。當社會變化成為生活日常,人的感知全都被打開,然后漸漸融為文化社會的一部分。

出生在藝術家庭的曹斐,很早就展現出了藝術天賦。

中學時代,港臺明星閃卡是學生的奢侈品,“因為當時我會畫畫,經常幫同學們畫偶像的素描,今天畫黎明,明天畫劉德華,同學們都來和我預約?!辈莒巢⒉谎陲椬约旱某砷L軌跡,“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有意思?!?/p>

時代變化的十字路口,人們會面臨多元的選擇。有人看到商業的可能,有人以藝術表達感受。在具有人文傳統的廣州美術學院讀書期間,曹斐嘗試導演實驗話劇《珠三角梟雄傳》,將一個個“平民梟雄”置于校園舞臺之上。自那以后,面對時代的創作成為曹斐的創作弧光。從早期以城市漫步者的視角記錄城中村的作品《三元里》、拍攝送奶工的短片《牛奶》、記錄青年在城市空間生存狀態的《角色》,到后來聚焦珠三角生產線的《誰的烏托邦》、以智慧物流為藍本的《亞洲一號》,再到以新冠疫情為背景的《不安之島》,時代議題成為曹斐創作一以貫之的命題?!盎剡^頭去看自己的創作,改革開放的歷程,以及后面的變遷,都與我的創作息息相關?!辈莒痴f。

創作者一旦找到一條線索,便可以不斷找到時間片段拼接到創作的拼圖中。

2021年3月,《曹斐:時代舞臺》在UCCA開展,展覽以“南方游戲”“都市樂園”“車間內外”和“另類實境”

四個主題展開,對曹斐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發展脈絡進行了集中呈現與梳理。

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為全面的對藝術家的中期回顧展,曹斐向所有人發出邀約,歡迎大家回到她曾經歷的時代,與她一同尋找共同記憶。

在策展期間,曹斐漸漸發現,自己出生的年份成為一個創作預言。

“時代就像包羅萬象的容器,展覽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進行情感記憶交流的舞臺?!辈莒痴f。和她本人的性格一樣,展覽很生動,沒有高高在上地“端著”,展覽甚至沒有明確地設計動線,任由觀眾自由行走,與曹斐不同時間的創作偶遇——恰如人與時代的關系。做這番設計,她希望藝術與真實時代、與生活不再隔離——于是,在這個沉浸式的時代樂園里,她將工棚和市場乃至一間真實的茶餐廳也搬來了。

在藝術展里遇見茶餐廳,讓人多少有些意外。蝦餃、鳳爪、糯米雞,熱氣騰騰,和從前在畫廊里邂逅的高冷美學,完全不同。食物的味道彌散在藝術品之間,構成了時代與藝術應有的互文?!八囆g不應該是被束之高閣地放置。這些味道連接起觀眾、作品和我所經歷的時代。因為記憶中就是這樣,大家在大排檔里很松弛。今天的美學有太多節制感,但我希望把我作品中的能量傳遞出去?!辈莒痴f。

技術×人文

面對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曹斐的藝術創作在紀實與虛構間自由切換。如何進入到社會肌理之中,挖掘出最本質的社會議題,其實很考驗藝術家。

曹斐喜歡用藝術討論技術與人文。聚集了人和規?;a的車間和流水線的社會現場,成為曹斐的藝術田野。

2006年創作的《誰的烏托邦》是曹斐最具有辨識度的作品之一。21世紀初,是東南沿海制造業的一個關鍵時期。2005年,曹斐深入珠三角一家燈泡制造廠,和流水線上的工人生活在一起,并讓他們成為藝術作品的主角。曹斐覺得這個藝術項目發生在燈泡廠亦有帶著溫暖色彩的時代隱喻——“燈泡照亮我們黑夜中的城市,是代表一個溫暖的信息,那么生產燈泡的人,在其中有沒有被照亮?”可貴的是,曹斐并沒有立場先行地作道德判斷,而是做了藝術家無可替代的工作——記錄情感。藝術家請他們講述自己上班前的心情,下班前的一分鐘在想什么,請他們畫一幅畫……在她看來,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造就了時代的舞臺,時代命運里,是舞臺上的一個個人?!安煌谑袌稣{研或者學術論文,藝術應該去看到人們的內心、夢想或掙扎?!?/p>

此后,曹斐持續進行不同主題的創作,完成《誰的烏托邦》的11年后,曹斐來到了另一條生產線——“2016年至2017年前后,智慧物流、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都變成當時最重要的關鍵詞,《亞洲一號》和《11.11》很想記錄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轉型升級?!彼x擇“雙11”購物節的時間節點,記錄了京東物流各部門超負荷運作的場景?!皩撟髡邅碚f,技術之下,是對人的關懷?!秮喼抟惶枴?,講述了在京東智能設備控制的亞洲一號倉庫內,僅有的兩名男女員工之間充滿未來感的愛情故事?!凹夹g革新人的生活方式,在所有變化之中,情感是貫穿的?!?/p>

對技術與人文情感的關注,延續到了曹斐后面的創作中。

新技術讓她感到興奮,曹斐喜歡各式各樣的車間和生產線:在汽車企業流水線上,看到機械化汽車零部件生產,觸發關于速度的想象;在航天科技單位,她開始構思藝術與蒼穹太空相結合的可能性。

她的工作室里,擺放著兩把老式影院的木質聯排座椅,這是她在最新的跨學科項目《紅霞》中用到的?!秮喼抟惶枴分?,曹斐個人對中國歷史上“車間工業形態”進行了一次跨學科的探究。她選擇酒仙橋地區的紅霞影院展開研究——這里是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4年多的時間里,她做了大量調研,歷史文件與口述資料堆滿了房間。

“這里曾經的輝煌影響著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738廠當年得到蘇聯專家支持,制造了中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20世紀60年代末,也參與了中國的‘兩彈一星工程,有著一段非常榮耀的歷史?!背酥?,曹斐亦看重那些曾經生動的生活場景,“作為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這個工業之城有影院、飯堂、游泳池,里面的工程師和工人也來自五湖四海?!?/p>

基于時代舞臺上的真實故事,曹斐制作了電影、紀錄片、裝置、VR等作品,用藝術的方式呈現這些記憶?!皶r代舞臺”展覽中,她設立了一座名為“紅霞”的空間,營造了當年職工影院氛圍,在影院入口處寫了“星河燦爛、人間影畫”,這里更像是一個“時空宇宙”

的入口。VR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也作為項目的一部分,觀眾在戴上眼罩之后就可以開始時空旅行,新舊媒介融合在一起,呈現一個歷史、科技與藝術的故事。

“曹斐的創作指向快速變遷中的中國社會、技術和勞動過程,在冰冷的發展主義中尋找到抒情的可能性,借用本雅明的話,曹斐就像一個數字復制時代的抒情詩人?!北本┐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王洪喆說。2016年,因《紅霞》項目,王洪喆與曹斐相識,后來他們發現,彼此的關切和提問方式有諸多相通之處,便開始了長期合作研究,“曹斐創造了一個可以搜尋和回收時間的媒介,以對抗歷史必然流逝的命運,對我來說,這就是一種未來想象。也像她自己曾經提到的,‘我曾在過去經歷過未來?!蓖鹾閱凑f。

對曹斐而言,VR或者AR絕不僅僅是媒介,更是一種生態。她不想僅僅把新技術作為藝術表現的手段,僅用新媒介手段把花紋做得更細,或者呈現更抽象的裝飾,“我會去思考,這個世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技術;技術對社會,對人類的情感、生活方式,帶來怎樣的改變。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塑造這些?!?/p>

藝術與技術:在現代的田野里

“越是在屏幕時代,越要深入田野?!辈莒痴f。

對曹斐來講,田野,意味著廣闊的社會生活?!八囆g家要感知和表現世界的變化,就需要去‘田野、去現場,而不是停留在二手經驗和屏幕經驗?!辈莒晨粗剡@種藝術實踐,“在體驗、考察之后形成自己的見解,轉換成真正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p>

“曹斐對于當下正在發生的社會變化有著極高的敏感性,而且反應迅速,這是她作為藝術家的直覺;同時她是非常典型也非常出色的研究型藝術家,可以在跨學科的狀態下進行長期的研究與實踐?!碑敶囆g與電影研究者楊北辰說,曹斐的創作能量和熱情,能聚合起各個領域有意思的人,一起探索新的議題。

每當曹斐對一個新技術議題產生興趣,她會主動去敲門,躬身進入“田野”,而不是在自己的工作室等著誰拿著贊助來找她?!捌鋵嵾@樣介入宏大議題要投入很多精力。誰都知道在工作室泡壺茶、沖咖啡、畫張畫很舒服。但我就是對時代的信息技術天然地感興趣,所以不會畏懼?!?/p>

最近,曹斐被立體農業吸引,她跑到現代的田野里,敲開了立體農業企業的大門。更集約、更高效的新農業方式讓她耳目一新。她看到,數字化系統正在更新過去的種植經驗,亦帶來更多可能性,“年輕的女科學家、女大學生成為新農人,拿著iPad就可以調整灌溉、均勻噴灑農藥,用系統檢測土地情況。真的好棒!”科技與土地的新故事,是另一次藝術探索的起點。

“在今天,用手機可以拍出電影的時代,技術讓創作更公平?!痹诓莒晨磥?,今天技術并不是誰的特權,“技術的門檻越低,藝術越能傳播?!泵鎸θ巳硕伎梢詣撟鞯臅r代,藝術家同樣不能閉門造車。

就像曹斐在“時代舞臺”會提供身臨其境的觀展體驗,也離不開諸多數字應用的加持,數字與藝術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千絲萬縷。曹斐平時把iPad Pro帶在身邊記錄迸發的靈感,或來搭建流暢的AR體驗,那些色彩、線條以及具有挑戰性的視覺,都在屏幕轉換間無縫銜接。曹斐希望藝術作品不僅僅是對其創作觀念的一次新奇探索,更是一個可以徜徉、觀察、思考和游戲的現場。

課上,曹斐給同學們播放用手機拍攝的電影,邀請電影研究學者講述豎屏影像的新研究,找到市場營銷學者分享青年文化營銷,約請抖音藝術家為學生們講述短視頻平臺邏輯……曹斐給學生們留的作業是,完成一個短視頻藝術項目,要求是豎屏、有音樂、有故事、要帶貨。這是曹斐的與時俱進?!八且粋€非常不拘泥于工作室的老師?!睏畋背秸f。

最好的教育莫過于言傳身教。讓曹斐欣慰的是,學生們在廣闊的田野里尋找自己的藝術設計。學生們有人去了貴州的技術小鎮進行創作;有同學找到三線建設時期掩體和舊工廠開始藝術實踐;有同學采訪長途卡車司機,用VR的形式,讓普通人感受卡車司機的工作生活……年輕的藝術家也找到了自己的田野。這樣的傳承,像是老師把一顆顆種子播撒在田野上,靜待時間與氣候,守護新的秧苗成長。

曹斐相信,相比于“成為藝術家”,真誠地面對社會與時代即真誠地面對藝術:“當你不把藝術太當一回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做什么都是藝術的一部分?!?p>

劉沖:科技理性的媒體時代關懷人的可能性

困惑

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在向人性的浪漫發出挑戰。

哪怕是作為資深媒體人代表,帶領團隊運營出如“GQ實驗室”的新媒體樣本,在談到“科技是如何深刻影響當下各個領域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話題時,Rocco也依然保持著某種專業態度上的嚴謹。在他看來,科技確實給人類帶來了無數的進步和便利,然而與之同步的,卻是人類的工作時長變得越來越長了。

“工作時長的增加肯定會壓縮人們的生活時間。我們用于感受、創造和自我探索的時間變少了,就更容易在瞬間與永恒交匯的時刻產生巨大的焦慮。個體的焦慮疊加成時代的焦慮,然后再堆積到個人身上,可能會產生不太好的負循環?!?/p>

他認為,科技進步帶來內容增長和無限可復制性,不只是作為媒體人,身處在今天的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能感知到科技帶來的工具理性產生的改變,“人們對如何生活、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多了許多困惑,而這些困惑目前似乎也沒有什么太好的解法?!?/p>

前行

事實上,這種因技術帶來的大眾媒體革新與討論,并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專屬。在歷史上,大眾傳媒發展的底層邏輯,無不來源于所屬時代的科技大爆炸。

有西方學者認為,大眾傳媒的出現,當以15世紀50年代德國人古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印刷了第一批《圣經》為標志。正是由于工業革命的到來,讓西方社會迅速獲得了城市崛起、人口激增、教育普及、識字率上升、工商業發達的機會,促進了滾筒印刷機的誕生與使用,以催生出價格親民的新一代媒介——便士報。便士報不僅革新了報紙的發行方式,從訂閱變為街頭零售,更使讀者不需支付報紙的全部成本即可購買閱讀,從而改變了報紙只是富人階層專屬的狀況。

此后科技推動大眾傳播渠道的更新成為常態。隨著科技不斷向前進步,平面媒體之后,無線電技術讓遠程視聽成為可能,給受眾帶來了更為新奇的體驗。當廣播電視媒介殺入大眾傳媒的戰場,讓大眾傳媒成為最有競爭的文化形式之一,大眾媒體和內容生產形式在技術革新中迭代。

在我們置身的時代,互聯網帶著大眾傳媒進入“算法時代”。大數據分發,興趣和相似度推薦,萬物皆媒時代的到來,本質上依然是以科技為第一驅動力。對大眾傳媒而言,在每一次科技革新和發展之后的渠道變化之下,人們具體的生活生產方式都會發生迭代,時間的占用和人們的觀念都會與之相應地發生改變。

這當中,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

孤島

面對這樣的變化,Rocco說,自己的團隊也常常在摸著石頭過河,內容行業幾乎不存在所謂的“篤定”,“更多的時候還是熬過那最難熬的一夜,然后再開始新一天去解決問題吧?!?/p>

“面對今天的媒體形態,其實可預測的部分并不多?!痹赗occo看來,能夠確定的是,“以后的媒體依然會繼續往去中心化、垂直化、興趣圈層化的方向去發展?!睂Υ?,他打了一個比方,把每個人比為一個孤島,“如果還有一群和你年齡相仿、興趣類似、所謂的三觀一致的人,也許身為孤島的人并不會覺得過不下去?!盧occo并不想通過內容達成這樣一個單向度的孤島。

在他看來,如今盡自己所能,去打破圈層繭房,帶來更多交流,當是大眾傳媒的責任?!爱斚伦x者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短,越來越追求內容上的即時滿足,越來越喜歡讀‘證明我是對的的內容。如果能夠通過多元化的內容,讓不同圈層的人產生線上和線下的互聯,并且激發這一群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定會有一些精神和氣質能夠感染到更多人的?!盧occo說。

反向

當世界進入2022年,Rocco更關注的技術關鍵詞是共享——這恰恰是流量算法加持著興趣圈層化媒體時代里的奢侈品。

“我比較關注科學技術帶來的共享是否能給我們線下城市生活帶來一些利好。不管是城市公共設施還是社群內每個人的交互關系?!标P于最近一度甚囂塵上的“元宇宙”話題,Rocco直言自己“不喜歡這個概念”。相比較元宇宙一直致力于虛擬現實的努力,自己更在意當前科技發展之下,現實里每個生活的個體作為具體的人的細節和感受。他的不喜歡,并不是拒絕科技的發展,更像是出于一個內容從業者或者行業發展本身的思考和審慎。

他援引哲學教授陳嘉映的觀點——當所有人都朝著一個方向看過去的時候,總是需要有人往相反的方向深深看一眼。在今天大家都在談虛擬的時候,我們倒是應該要想想,擁有肉身的人類是不是還有別的可能性。

陳楸帆:科幻作家負責提問,無論未來是否作答

陳楸帆在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未來圖景,有些甚至比他預想的要更早到來。

作為第一批與世界科幻圈密切接觸的中國作家,陳楸帆將科幻文學視作一種近未來的可能性,而寫作者正是提出這種可能性的人,是危險迫近前呼吁剎車的聲音。

如今,科幻作品有時反而成了更加現實的現實,在另一些時候則是遲遲不肯到來的未來。

身處強烈的不確定性當中,陳楸帆能做的是讓自己接觸和理解技術的方式不斷迭代,并努力比大眾和純技術研發者多考慮一步或是兩步——這是一名科幻寫作者的功課。

那些工作被替代的人,應該怎么辦?

“AI并沒有那么智能?!边@是陳楸帆在過去幾年里,從不同身份的從業者口中聽到的一句話。

為了與李開復共著的新書《AI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的前期籌備,陳楸帆花了近兩年的時間,走訪人工智能實驗室,調研AI領域的科學家、企業家、研究人員和學者,試圖拼湊出2041年——將近20年后的近未來——最具現實可能性的人工智能落地路徑。

他非常認同從業者們的判斷,“至少在現在,AI還是處于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而且非常簡單粗暴,一個AI只能解決一個特定問題,它可能在那個領域里,都是非常狹窄的?!?/p>

基于現實基礎,陳楸帆以20年為時間尺度想象推進,創作了10個與AI進一步共存的未來社會故事,它們發生在2041年的孟買、上海、東京、布里斯班……

李開復則圍繞每個故事的技術點,撰寫技術評論,探討現實前景與挑戰。

在這其中,陳楸帆所承擔的,就是他眼中科幻寫作者的職責,即通過故事,來提出問題。在這本開創性結合科幻與非虛構的《AI 2041》里,陳楸帆所做的探索,既表現為一種難度極高的寫作方式,也是他一直以來這類實踐的自然延伸。

2017年,陳楸帆開始創作《人生算法》,在這本后來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原創圖書獎的中短篇集里,他探索的方式更為直接?!盀槭裁床挥肁I參與到寫作當中呢?”于是他找到自己在Google就職時的同事王詠剛,對方當時是創新工場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副院長,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科幻迷。

兩人最初做出的簡單模型,效果并不理想。陳楸帆回憶,那次嘗試的結果是一些缺乏邏輯性、前言不搭后語的松散句子?!暗蛟S你也會覺得它有某種詩意,”最終,他還是把這些段落用到了小說里,“但需要圍繞它去建立語境,比如把它放在一個AI或機器人的嘴里?!?/p>

在那之后,AI寫作就一直是陳楸帆積極探索的一件事情。

2020年,他的寫作AI進行了一次大的算法升級?!坝昧薌TP-2,算是當時在中文里比較先進的一個模型?!痹谑褂没ヂ摼W上大量語料進行訓練后,他們又用科幻小說對它進行了風格上的微調。

數據量和參數的提高所帶來的文本質量提升,在陳楸帆看來是進步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陳楸帆也在摸索中意識到了與AI更好的合作模式?!氨热缥也活A設情節的走向,有時候會發現,它把我引到了一個完全沒有預想的方向?!边@讓人機協作的寫作實驗變得更有意思起來。

在走訪AI從業者的過程中,陳楸帆感受到他們對于即將到來的變革的共同期待?!叭斯ぶ悄芸隙〞诮酉聛硪欢昀?,替代很多基礎重復的人類勞動,毋庸置疑?!钡c此同時他也看到,怎么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得平衡,是初展雙翅的行業并未完全思考好的。

“比如我們替代了這么多人類工作,那么多出來的這些人,他應該怎么辦?這塊我覺得大家都沒有太想清楚。如果真的發生了,對社會帶來一些沖擊,這都是超出技術范疇以外,需要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的?!?/p>

“我們提出問題,”陳楸帆再次說到這一點,“我們作為科幻寫作者,能探討它的方式,還是通過故事,提出各種可能性。這些解決方案不一定都切實,但是可以提起更多大眾的關注,那自然就會推動從政策制定者,到科技公司,到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一起去探討,去形成一些共識?!?/p>

非?,F實的科幻,正是值得寫的

2021年末,中國成都申辦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成功的新聞,在互聯網上熱鬧起來。陳楸帆也在第一時間知道了這個消息,事實上,自開始申辦起,他就積極跟蹤其進展,在世界范圍內為其聲援。

10年前的2012年,陳楸帆第一次參加世界科幻大會。那一年在芝加哥,后來為中國科幻走向世界起到重要作用的劉宇昆,憑借《The Paper Menagerie 》獲得了雨果獎最佳短篇故事獎,而當時距離劉慈欣的《三體》奪得最佳長篇故事獎還有3年。

長期的親身參與,讓陳楸帆更加意識到,中國作家的獲獎著實激動人心,但距離中國科幻真正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道路?!澳銜l現,這還是一個非常以西方為中心的活動和獎項,去參加的也都是以白人為主,”陳楸帆繼續說道,“而現在,我們要主辦這樣一場大會,我們在以往歐美人占絕對主導的領域開始發聲,甚至得到國際性的聲譽?!边@些在他看來,都是應當與這則消息一起被看到的。

作為最早一批被翻譯至英語世界的中國科幻作家,陳楸帆始終在思考,如何讓全球受眾接收到中國科幻的獨特性。疫情爆發以來,他去了內蒙古,去了甘肅,去了貴州和云南的山區,正是這些以往缺乏機會到達的地方,給了他創作上的新啟發,“這些地方的文化很少被書寫,比如中國少數民族的上古神話,里面很多都具有科幻元素,看你怎么把它和現有的科幻類型去融合了?!标愰狈J為,這會是令人耳目一新,并且是真正能走向世界的東西。

而對于普世的、國際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話題,如今的他更是感到,可能無須特意采風,疫情時代的日常生活就已經足夠貢獻出科幻創作的靈感?!氨热鏝etflix拍的《不要抬頭》?!痹谒磥?,劇中角色們在彗星撞擊地球面前的反應,正是對疫情下某些現象的全盤諷刺?!熬拖裼腥藭シ穸茖W,否定疫苗的有效性,有人會去針對其他族裔做一些極端的事,還有人會相信一些替代性的療法?!边@樣一部在他看來“非?,F實的科幻”,其中表現出的千變萬化的人性,正是他眼中“最值得寫的”。

這也是為什么在陳楸帆各個時期的作品里,許多故事發生的時代都被設定在近未來,與現實常常一墻之隔?!凹夹g變化可能體現在商業模式上,或是社會結構上,它甚至超過了技術本身的變化?!边@正是陳楸帆眼中,通過科幻文學去想象,從而產生的現實價值的所在。

如今的一個現實是,人們選擇的模糊不清,已經率先與技術革新同時到來?!澳闶占降臄祿呀涍h遠超出人類所能理解分析的量級,你只能通過機器和算法幫你去分析,而從它給出的有限選擇中去作判斷?!彼媒裉斓纳虡I模式打了個比方?!捌鋵嵰簿褪敲ず??!?/p>

在《AI 2041》里,其中一個故事講述了人工智能社會中的“再就業服務”——那些因被AI取代崗位而失業的人們,在找回工作和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同樣又不得不借助AI的幫助。

“要去保持所謂的自主性,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标愰狈姓J。但同時他也清楚地明白,“這就是歷史發展路徑中不斷中心化、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進程,它是不斷螺旋上升的,但它永遠不會到達一個所謂的平衡點。因為如果平衡了,就意味著這個系統固化了,它就死了,可能人類的文明也就到盡頭了?!?/p>

如果真預測準了,那也是瞎貓撞上死耗子

2022年,陳楸帆準備出版一本面向兒童的碳中和科普讀物,也開始了代表作《荒潮》的續篇創作。如今看來,《荒潮》這部2013年出版并獲得當年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的作品,講了一個前瞻性極強的故事,與如今最具討論度的環境問題、元宇宙都關系緊密。

續作的故事發展,也將會與現實中的全球化一致,跳出“硅嶼”這座虛構的電子垃圾之島,將視角放大?!澳銜吹礁鷼夂蜃兓?、跟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聯系?!?/p>

在《荒潮》出版至今的將近10年里,陳楸帆感受到,有些事情已經提前發生了?!氨热鐚Πl達國家電子垃圾輸入的應對,《荒潮》里的時間點是2026年左右,但實際比那個要早,我們有了一個拒絕、禁止的態度,是在2018年就發生的?!?/p>

而另一些技術發展,例如人類的電子義體,則比他筆下到來得更晚,至今尚未達到普及的前提。

這些都是陳楸帆眼中,科幻作品不可避免的遺憾。

“這種遺憾也會變得特別有意思,那就是你永遠無法準確預測一個事情,如果真預測準了,那也是瞎貓撞上死耗子?!?/p>

陳楸帆更關注的,是“技術能做什么”和“產生什么影響”。面對普通人對AI的擔憂——從被替代職位到人身安全性問題——陳楸帆看來,這種擔憂確實有必要?!八惴ㄊ欠駧в幸欢ǖ钠姾推缫??如果你開上一輛無人駕駛的車,它的算法優先級是保障路人的安全,還是司機與乘客的安全?這些都是非常切身的問題?!钡诩夹g真正普及前,他發現,會去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從業者還很少?!暗褪沁@些問題,最后會決定千千萬萬人的性命和切身的利益?!?/p>

在創作《AI 2041》時,此前的寫作AI所使用的模型GTP-2已經有了全面升級的GTP-3,但它的局限仍顯而易見——它沒有辦法知道真實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陳楸帆對此并非完全樂觀,“也有可能永遠達不到,機器理解意義這件事是非常難的,因為很多人類他都不知道什么是意義?!?/p>

“還有比如可控核聚變技術,這是讓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突破性技術,但似乎永遠都在說距離實現還有50年,可能50年前也是這么說的,技術上的難題依然無法攻克?!?/p>

可見的未來同時包含了無望與希望,而希望也不全然是人們想象中的樣子。另一件令陳楸帆感到意外的事是,2019年初,《思南文學選刊》頒發了一份由算法進行打分的AI文學榜,陳楸帆利用AI協助創作的短篇小說《出神狀態》獲選年度短篇第一名,比第二名莫言的《等待摩西》高了0.00001分?!斑M行評分和寫小說的AI可能連算法邏輯都不一樣,可它就是把另一個由AI參與的小說選了出來,打了最高分?!彼c榜單制作者發出同樣的感嘆。

“我的寫作有意義嗎?”陳楸帆于2019年《荒潮》再版時,在新增的別冊開頭這樣寫道。他還引用了一封來自美國加州城市貝克斯菲爾德的讀者來信——他事后了解到那是全美空氣質量最差的地方——這位名叫Anthony的讀者在來信里寫道:“我們把電子垃圾運到東方,丟棄在小城鎮里。

這太可怕了……直到今天,我還是盡量保留所有壞掉的電子設備……我們仍抱持著希望。你說得對,改變始于自我?!?h3>施展:歷史學與未來學

2020年底,施展推出了他的《破繭:隔離、信任與未來》,這是他繼《樞紐:3000年前的中國》《溢出:中國制造未來史》之后對深刻命題的再一次探索?!镀评O》的封面上寫著“一位思想者視野中的當下與未來”,這似乎正是施展對自身學術道路的凝練概括。作為大觀學術團體中的一分子,施展近年來將研究視野投向數字空間,并在與團體其他成員不斷地碰撞和交流之后得到了一系列關于技術與社會的新思考與新發現。歷史學出身的施展帶著他的作品正漫步于過去和未來之間,以嚴肅的態度眺望著深邃的世界。

逃離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議題是施展近年來一個新的學術錨點,他首先觀察到網絡中許多人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情緒激化的狀態,這種激化在一些有關疫情的討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熬鸵庖娊讳h而言,無論是贊成的那一方,還是反對的那一方,基于理性的討論比較稀有,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宣泄”,施展認為太多的討論最后都變成了一種基于動機論的爭吵,理性的聲音在爭吵中蕩然無存。

施展從這種情緒激化中得到了一些對人性的透視,“人性中有理性的部分,這部分推動人類產生智慧并不斷思考,但人性中更底層的驅動力卻是來源于感性或者是情感的?!倍鼮殛P鍵的是人性是恒定的,不會因為疫情出現或者是其他的事件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循著對人性的思考,施展開始關注一個問題,就是既然人性恒定,為什么幾年前社交網絡上不會出現像今天這般強烈的情緒激化,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種局面?

施展在《破繭》一書里提出了一種假說,即信息繭房可能是導致人們情緒激化的一個原因,而信息繭房來源于社交媒體愈加廣泛的滲透和算法推薦技術的應用。社交媒體的廣泛滲透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從“重社交”變為“輕社交”,而“輕社交”最大的特點就是使人際關系變得極度單一化,“這種單一化讓人們的社交少去了許多顧慮,更降低了人們節制自身情緒的需求,最終演變成情緒的肆意宣泄”?!拜p社交”塑造了一個“抽象熟人社會”,我們大量的社交關系將通過線上的方式獲得并維持,而這可能是未來社會的基本樣態。

關于算法推薦,施展對它的一個形容是“促使人變成井底之蛙”,通過算法實現的個性化推薦讓人不斷強化自身頭腦當中既有的觀念,用外在豐富但內在單一的內容產品不斷窄化人的視野,最終形成固有的偏見和狹隘的思維。而人往往很難意識到自己正在陷入這種狀態,因為人性中總有一種對自己高估的傾向幫助否定自己的不足,而當自己的偏見受到挑戰時,激烈的情緒就出現了。

施展的思考并未就此停止,面對被織造而成的越來越堅固的信息繭房,總要有一種方式去突破它,而不是站在原地等待作繭自縛。施展提到信息繭房對人有一個內在的牽引力,這種牽引來源于它塑造了一個人的舒適區,在舒適區中每個人都能找到完整自洽的邏輯和順應自我的觀念,而打破信息繭房就是一個突破舒適區的過程?!半x開舒適區,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辦法,對我來說,我的辦法之一就是在社交媒體上關注很多我很不喜歡的人。就是有可能他說的內容我完全不認同,但是我必須知道他們在說什么和在想什么,然后倒逼我進行思考。這個過程一定讓人不舒服,但突破繭房就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p>

與此同時,施展也提到算法倫理的觀點,過度精準的推送技術讓越來越多的人進入繭房,那么對技術的控制和改造也將是一個突破繭房的關鍵?!叭绻茉谒惴ㄖ性O定一些參數,使得推薦的內容60%是用戶感興趣的,40%是用戶不感興趣的,而不是無限制地對精準推送的追求,這將對逃離繭房有很大的現實意義?!?/p>

歷史學是真正的未來學

“歷史學是真正的未來學”來自施展的著作《樞紐》,他用這句話強調了歷史學的研究意義,即歷史學能夠幫助人類看清我們當下是誰,找準自身的位置,并且更好地規劃未來。關照歷史,一方面可以獲得對于人性的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可以對人類歷史的演化邏輯有一個基本的理解。

“歷史學是未來學,并不意味著現在出現的新技術、新事物、新問題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對應物或者答案,而是要認清從歷史到未來中有一個恒定不變的要素,就是人性”,施展將人性放置在連接歷史學和未來學的“橋梁”

這個位置上,因為歷史是基于人的活動出現的,而對未來的塑造也是如此,我們要關注的是在一個新的技術條件或者新的經濟形態之下,這個恒定的人性是怎么被具體表達的。

帶著這樣的歷史學思考,施展走進了極具未來學色彩的元宇宙領域。施展在個人公眾號“施展世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元宇宙,到底位于數字世界的第幾層”,對數字世界與未來秩序的關系作了一系列深度的思考,其中最為矚目的一個觀點是,以元宇宙為代表的技術進步促進了社會秩序的均衡,進而實現了觀念層面的升維。

“重建均衡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精神均衡,即人們對未來社會的理想秩序達成了怎樣的共識;另一個是物質均衡,指未來會產生怎樣的分配機制能夠最有力、最有效率地激發創新和生產,并讓這個社會上多數人都感覺有尊嚴?!?/p>

而關于元宇宙未來會如何改造社會,施展也有一些大膽且獨特的觀點。元宇宙的出現首先使勞動力逐漸不再需要物理性的聚集,完全在虛擬空間中辦公,這進而使得辦公地產的價值會被重新定義,同時各類商業行為遷移至元宇宙之后,商業地產的價值同樣被重新定義,這些變化最終會導致人們的居住結構和交通結構也發生復雜的變化,最終完成對城市結構的徹底改造?!皬哪撤N程度上來說,元宇宙來自物質世界,如今要反過來改造物質世界,最終甚至會使物質世界坍縮入元宇宙之中”,元宇宙帶來的是一種嶄新的社會秩序,是一個被重建的均衡。

與此同時,施展也提出了他對元宇宙的擔憂,就是元宇宙的倫理問題。在一個徹底虛擬的世界中,適用于現實世界的道德標準和法律尺度要如何融入,由誰來主導新的道德和法律的建立,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他認為這些倫理的建立應當要走在元宇宙的廣泛應用之前,否則一個缺失倫理規范的元宇宙必然是一片混沌。

用歷史學的眼光透視未來,永遠熱愛新事物,堅持對人性的思考,這都是施展的思想中最為獨到的地方。

啟程:2021與2022

基于當下的信息科技發展,施展提出了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是從中國歷史的角度提出的,叫做“規?!?。施展強調了“超大規模性”的論斷,這種超大規模在極大程度上壓縮了信息科技發展的成本,創立只有中國才具備的獨特商業模式。

第二個是從世界歷史的角度提出的,叫做“創新”。世界上太多的新技術和新事物需要原創,而如果超大規模已經帶來了生產能力和復制能力,則創新方面還有更多道路要走。

這兩個關鍵詞,也是施展在2021年末時,對中國信息科技發展提出的凝練總結。

而回到施展本人的學術旨趣,他表示自己正在關注三個方面的研究。第一個就是數字技術,包括信息繭房和元宇宙在內,他要去考慮數字技術對人類秩序具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第二個是新能源技術,元宇宙的到來將對能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屆時傳統能源勢必面臨耗竭的問題,而新能源的開發進程將與元宇宙的實現息息相關。第三個是生物學技術,目前生物學技術正在大幅延長人的壽命,這將帶來新的人口問題,而人口問題能夠解釋多一半的經濟問題,也就進一步能夠解釋多一半的政治問題,人口結構與社會秩序的相互影響非常深遠。

施展延續了自己一貫的研究作風,在2021年涉足了遼西走廊、晉北走廊、茶馬古道等數條中國地理中的要沖位置,對“何謂中國”這一議題進行深入的調研探索。只有用雙腿實際丈量過這些鮮活的土地,才知道中國歷史文化中究竟有多少尚待揭示的奧秘。他同時闡明了自己對2022年的展望,一方面肯定了元宇宙的加速發展,也指出元宇宙必然帶來大量的互聯網泡沫,但當泡沫都破碎后留下的就是真正的未來。

而他更希望的是疫情早日結束,這場疫情已經讓太多研究和思考不得不停止腳步,高度的學術熱忱亟須更加多元而通透的環境來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

4以微見著

一株病毒能給世界帶來震動,科技領域同樣如此,很多改變都始于宏大生活中的細節,從智慧芯片、鏡頭到互聯網的新玩法、基因工程的一項突破……很多時候,這些新科技甚至都不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然后我們的思維,認識世界的方式就從此變得不一樣了。

永生命題

死亡或許是難以避免的事情,但衰老可以來得更晚一些嗎?世界上的生物學家們正在盡力回答這個問題。諾貝爾獎獲得者遺傳學家Liz Blackburn發現了谷胱甘肽這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為細胞和線粒體提供能量和保護,它被好萊塢一眾人稱為“神奇分子”,但過量使用也會有肝腎副作用,反而會讓皮膚更快衰老。還有更多科學家提出來,衰老應該和HIV、癌癥一樣得到足夠的重視,事實上,世界每天有超過15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與衰老相關的疾病。對抗衰老可不只是明星們對美的追求,我們誰又不希望能夠健康地多活些年呢?

絕大多數長壽科學家是健康學家,而不是永生主義者,他們想要的是給我們一個更健康的生活,然后是一個快速而無痛的死亡。這些科學家專注于健康時間延長。健康學家認為,我們也不會達到永生,我們也不應該永生。他們擔心由此自然資源和社會保障迅速流失、人類會失去創新性,還有關于永生的無聊。古希臘人曾在神話中警告掌握神力的危險,黎明女神厄俄斯乞求宙斯給予自己的愛人提托諾斯永生,卻忘記請求給予他永恒的青春,這一點非常糟糕,衰老的沮喪伴隨著提托諾斯,讓他痛苦不已。

愛因斯坦相對論文件

2021年11月,一份愛因斯坦早期關于廣義相對論的手稿以1300萬美元價格被拍賣,這份手稿是記錄廣義相對論起源的工作文件之一,為廣義相對論的思辨以及理論形成工作留下重要記錄,是愛因斯坦偉大研究探索的見證。從1915年11月25日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后,這個理論持續影響后世對宇宙的觀測和研究,永遠改變人類對世界的了解。在這份手稿中,26頁由愛因斯坦親筆書寫,另外25頁由他的好友,同樣也是另一位物理學家米歇爾·貝索書寫,貝索將這份手稿放在家中保留完整,直到1995年去世為止。

比起古典時期某一位天才憑借個人天賦做出突破性成果,科研在今天的時代越來越成為人類集體智力勞動,不再依賴個人的靈光一現,是全球頂尖學術研究機構科研人員的交流合作與共同努力的結果,而愛因斯坦的手稿為科學發展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節點提供了寶貴的象征。

機器人進化

1959年,美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當時的機器人形態還類似于數控機床,1965年,第一臺具有視覺功能的機器人由麻省理工學院發明,之后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如今,類人機器人Sophia不僅擁有沙特阿拉伯國籍,并與人類一起工作,在世界各地接受采訪。

到了今天,全球機器人領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著力研發仿生感知與認知等前沿技術,推進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提高機器人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在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共融機器人挑戰賽”和“BCI腦控機器人大賽”在智能制造、助殘康復、特種救援等領域集中展示了協作機械臂、醫療康復設備、腦機接口設備等頂尖創新應用成果,而“機器人應用大賽”突出的是工業設計能力和機器人操作技能,機器人研發與應用已經成為衡量科技與工業水平的標尺之一。

我們可以發現,除了與人類進行情感溝通這些涉及人工智能領域過高的需求之外,曾經科幻電影里機器人基礎的操作功能正在被科學家逐步一一實現。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達到的技術水平將會超越人類對機器人的想象極限,那些科幻作品中試圖探討的人與機器人生命倫理的過于超前的想法,將會成為現實中要思考的命題。

量子計算機

對于大眾來說,量子力學是一個非常陌生但是炫酷的科學名詞,會用在“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樣的網絡梗中,這個詞自帶的深奧效果讓它出現在文藝領域的頻率遠超過科普領域,還會被一些廣告商用于商品宣傳,看起來科技含量很高但實際上和真正的量子力學技術運用毫無關系。不過對于科學家來說,量子計算機卻是正處于努力研究階段的實用性技術,從目前學界普遍公開的信息來看,量子計算機代替傳統計算機還需要很長的研究時間,可想而知,如此前沿的技術,目前在普通民用、商品領域,大概就只能是頗為高深但可信度存疑的廣告宣傳。也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量子力學最大的用途就是用來給一些影視作品中理工科背景的角色提供看起來很驚艷的大段學術臺詞。

NFT時代

在區塊鏈與加密貨幣開始被更多人接納參與的當下,NFT這種非同質化代幣呈現方式為藝術家們創造、探索和進化帶來新的空間,相對于元宇宙這個尚且處于建構概念階段的名詞,NFT的實際創作和交易已經相當發達,其中包括知名藝術家作品的NFT化,更多的是普通人的作品在區塊鏈世界中得到價值延伸。雖然不可避免地在新興混亂階段,天價交易炒作是最能吸引眼球的新聞,人們還在探索這種藝術表達方式合適的價值定位,但我們應該看到,這種技術給創作者帶來了非常務實的啟發,讓他們探索新時代藝術家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以及作品與受眾之間的關系。

對于普通人來說,帶來沖擊最大的觀念大概是“如何證明我擁有一件物品”,甚至是“如何定義擁有”。2021年3月街頭藝術家Banksy的作品《Mornos 》被以9.5萬美元的價格買下,隨后購買者直播燒毀了這幅畫,并將NFT版本掛上交易平臺以4倍的價格售出,這件作品的實體消失了,但它永遠保存在了區塊鏈中,似乎預示著一個新的藝術時代的來臨。

5啟示錄

我們把這個章節命名為啟示錄,試圖用多元的思維去撩撥信息時代中的一些音節,在啟示錄中,你可以聽到劉慈欣勾勒的未來藍圖,美國前環保署長對環保議題的探討,中國社科院與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們對科技與時代的哲學思考……在科技巨輪的航行中,每個人都是匯聚成波濤巨浪的點點滴滴。

劉慈欣的意料之中和預料之外

對照幾年前國際自由通航的情景,新冠疫情下的現實像人們共同參與的一場大夢。人與人,人與公共空間的關系發生劇變,很多人都在感慨,疫情下的世界“就像科幻世界里才有的場景”。

但對于劉慈欣,這算不上科幻??苹檬侨祟悮v史上從沒出現過的。但從遠古到現在,從古希臘到歐洲到后來的現代世界,大規模的疫情從未中斷。而人類正面臨的不過是個在歷史中明明滅滅的正常場景。

“人類發展的過程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低谷和波折,像過去的30年那樣特別順利,沒有什么大的起伏,倒是少見的。目前這些困難—一無論是新冠疫情,還是環境災害——都很正常,應該在意料之中。人類得不斷克服,才能向前走?!?/p>

在科幻作家的潛意識里,未來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而科幻描寫的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一旦不確定的因素真的出現了,科幻作家的思想準備往往比一般的人更多。同樣地,在無數的事件面前,科幻作家所期待的也永遠比震撼的更多。

劉慈欣還記得第一次知道“光年”時感受到的那種震撼。1975年,12歲,書里說光以每秒30萬公里的速度跨越寂靜廣漠的太空。從此他為星辰大海的設想著迷。

時至今日,他的確仍能感受到類似的震撼。比如中國可控核聚變的高溫等離子體運行持續時間剛剛突破了1000秒;比如在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探測中,人類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那極其微弱的波,原子震幅的震動,相當于在太平洋的一邊用手拍拍海面,在太平洋的另一邊得到的波動。

但科技似乎已經不再像科幻的黃金年代那樣讓人驚奇了。很多領域還處于重大突破的前夜,而黎明何時到來還不明朗。分子生物學、能源、航天……哪個科技發展,哪個停滯,白有科技發展的內在邏輯。劉慈欣最期待能得到突破的航天領域,恰恰也是發展得最慢的:航天的基本原理早在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時代就確立了,但如今,航天技術和五六十年代沒有什么本質區別:火箭推進,擺脫地面引力,進入太空。相對的,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和信息科學的結合可能會發展得快些,也就是人機結合,賽博格。這漫長的演變將從醫學應用開始,漸漸延伸到日常生活。彼時,那種技術可能極大加快人類進化的速度,也可能極大改變現有的倫理道德價值觀—一但那都很遠了,很難預測。

近一些,他最關注的是去年末韋伯望遠鏡的上天。那無疑是一個工程學上的偉大成就,它花了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財力,由5億美元一直增長到100億美元。因為它離地球100多萬公里,壞了就沒有辦法再修了,必須可靠。劉慈欣不知道這個望遠鏡會看到什么,他期待的是,望遠鏡調試完畢后,透過它能看到剛誕生不久的宇宙。

“星鏈”計劃如今已經向太空發射了約1900顆衛星,最終發射數量可能多達4.2萬顆。同樣地,劉慈欣不知道如此巨大的數量對進一步的太空探索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軌道資源畢竟是有限的,會不會影響通訊頻率?他期待的是,人類把幾萬個衛星發射到太空后,那會是何等壯觀的場景。

作為一個寫科幻的人,在書中,劉慈欣向無數種可能性開放,在書外,他不做預測。遠處的韋伯望遠鏡和近處的賽博格,同樣具備千萬種可能。而科幻作家和科幻讀者一樣,都在等待新的時代到來。

創造一道綠色漣漪

2013年,麗薩·杰克遜(Lisa Jackson)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離開了美國環保署(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署長的位置,加入Apple,擔任環境、政策和社會事務副總裁。深耕在環保領域多年,麗薩非常清楚環保是需要每個人參與進來才有意義的事情,只有以大規模的影響力去促進生產前端與消費習慣的改變才能為下一代保留一顆美好的地球。

沒有規模,不成環保

這項挑戰對麗薩來說再合適不過了,從1987年環保署的初級工程師,到 2009年被奧巴馬總統任命為環保署掌門人,多年來,她對環保事業的熱情從未削減。這和蒂姆· 庫克(Tim Cook) 對團隊提出的要求“不能只做對Apple有利的事,要‘ 在池塘里掀起一道波浪,讓漣漪擴散出去( like ripple in the pond) ”不謀而合。從公共部門轉型私營企業領導層,麗薩的工作維度只多不少:現在她站在了政企關系中的另一端,同時必須兼顧平等、發展等議題。相同的是,這是兩個有著巨大規模和影響力的職位,而 “規?!?正是麗薩頻繁提到的一個詞。

作為環保署的負責人,麗薩負責監督該機構制定政策,確保為美國人提供清潔的空氣、水和土地,同時盡量降低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在企業卻需要不停地跳出既有的框架去創新,去探索更大膽的可能性?!?速度一直都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我們最看重的是可復制性或者可借鑒性,環保創新要能被各種規模的供應商執行,解決方案不是只適用于大型企業,而是在中小型企業也能夠行之有效?!?確實,要達到2030年實現供應鏈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這一目標,Apple 自身、全球供應鏈伙伴甚至消費者的參與要層層推進,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無法形成“規?!?。

供應鏈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執行起來,就是不斷降低產品中的碳足跡,同時提高再生材料的使用。創新從產品的設計階段就開始了,僅僅是去掉包裹在手機外面的透明塑料保護膜這一項,一年就能減少600噸塑料的使用。類似的創新顯然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設計師和工程師們無數次設想和測試出來的,“規?!狈糯罅嗣恳粋€小創新的影響力。

實現規模的下一步是把供應商逐步納入進來。目前有24個國家和地區的175家供應商加入了Apple的清潔能源計劃,這一數字還在加速增長中。中國就有50家企業加入了清潔能源計劃,包括大部分的總裝工廠,這讓麗薩很自豪。她也提到,能源轉型不只為了環保,也有更廣泛的現實意義。Apple的2030碳中和計劃以及推動供應鏈的改變,也符合中國綠色轉型的趨勢。Apple自身的運營已經實現碳中和,100% 使用清潔能源也已經3年了。

更綠,但并不會更貴

環保產品是否一定更貴?麗薩說道:“像清潔能源和再生材料這種創新的初期都會有很多費用用于研發等,但這是值得的,等真正商業化的時候,它的成本必須能夠降下來。我們的要求是,所有的環保創新都要能保證價格不變甚至更低,消費者不應該支付‘綠色溢價。這是能做到的。其實在不少地方,太陽能和風能已經比傳統電能還便宜了。原因很簡單,只要規模上去了,成本就會下降?!?/p>

環保創新還能帶來工作機會和經濟發展,甚至讓社區直接受惠。這就是麗薩所說的“企業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但是要改變做事的方式”。

環境問題不是孤立的某個地區的問題,解決環境問題也就是在推進公平、發展、平權,這些問題都是互相連接的。在肯尼亞的凱烏魯山地區和哥倫比亞,Apple分別參與保護和修復當地的熱帶稀樹草原和紅樹林,也帶來了顯著的碳清除效益。為什么要跑到那么遠的地方做環保?“人們很容易理解空氣污染和海水污染是全球問題。事實上,我們更應該關注那些生態最脆弱的地方,因為它們最需要我們的幫助?!丙愃_說。在中國,Apple幫助保護了600萬畝的森林,很多都在欠發達地區。

請把你的手機交給我們

一個產品從設計、制造、購買、使用到回收是一個完整的消費過程,而消費者是后面3個環節的積極參與者。既然還無法做到“零購買”,那么就盡量購買負責任制造、經久耐用的產品。麗薩提醒我們,消費者往往關注芯片和軟件的更新而忽視了產品本身的耐用性,“ iPhone都出到13了,但iPhone 6依然可用。等到它確實不夠用了或者說已經跑不動最新的iOS了,你要買新設備的時候,我們真誠地希望你把舊設備交給我們來回收,這些產品里的配件包括稀土、錫和金等金屬都可以回收后用到新產品上。說實話,我們也更愿意使用從我們自己的產品中回收來的東西,因為它們原本的質量就非常好?!?/p>

雖然身處管理崗位,但是工程師思維仍然貫穿麗薩的日常工作。工程師思維的核心是分析問題、用數學去解決問題,再應用到現實世界中。理解工程師語言對于帶領一家全球科技公司確實有其優勢,“我能更好地理解不同職能的人在想什么,以及我應該做什么去幫他們實現?!弊铌P鍵的是,人們在技術中看到了機遇,技術和人一樣,只要放對了地方,就能推動進步。

技術與社會相遇

劉永謀曾在自己的個人公眾號上寫道:“做學問的人,與其說是時代的解惑者,不如說是時代的困惑者?!弊鳛橹袊嗣翊髮W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身處于“困惑”和“解惑”中的他不停地思考未來的學術之道。在這個知識冗余的技術時代里,劉永謀向技術帶來的困惑發起了挑戰,他的一系列著作,《技術的反叛》《技術有病,我沒藥》以及即將出版的一部重磅作品《技術治理》,都在嘗試著洞察技術的內核邏輯,以“解惑人”的身份不停向前探索。

從“技術的反叛”反思技術

“我們生活的時代,與其說是科學時代,不如說是技術時代。這是人類技術發展的一個新階段?!边@是劉永謀對人類技術發展的基本判斷。但技術時代衍生出的大量新技術為社會帶來福利的同時也必然會帶來許多問題,“技術的反叛”這一概念就是劉永謀對技術問題最集中的凝思。

何為“技術的反叛”?它來源于技術與科學之間的關系,19世紀下半葉時,科學與技術一改過去分裂的情形開始不斷融合,“科技”這一詞匯的出現正反映了二者相融的關系。而到了21世紀之交時,劉永謀認為技術不再需要借助科學支撐自身的合理性,已從“真理的陰影”下掙脫出來,這即是“技術的反叛”。

“可以說,技術與科學在知識上開始‘平起平坐,在社會重要性上已經超過科學?!倍祟惸酥劣谡麄€社會,也都面臨著技術失控的風險。

面對“技術的反叛”,“我們有沒有決心和勇氣控制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為控制技術,我們愿意付出何種代價甚至犧牲呢?”換言之,如今技術發展在重視“油門”的同時也應重視“剎車”,而對學者們來說,傳統的“科研無禁區”的想法已經不合時宜。

劉永謀認為,新技術的焦點是人與技術的關系,而不是單純思考如何加快技術創新進程。所以,反思新技術可能導致的社會風險和社會沖擊要尤為關注,目標是使新科技發展真正造福社會,與此同時它也不是哲學一家的事情,更需要跨學科的聯動。

“反思新技術,并不只是學者的任務,而是與每個人相關,因為新科技發展的一個根本性特點是影響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工程師、廠商、政府、NGO、知識分子和普通公眾的加入,也就決定反思新技術不會僅僅停留在思想上,而是會逐漸走向現場,走向行動?!?/p>

哲學家走進元宇宙

元宇宙究竟是什么?劉永謀借助話語分析方法,建立起了“元宇宙四術”,即元宇宙技術、藝術、話術和學術。他通過這四種元宇宙話語的分析厘清了這一術語,可以較為清晰地呈現元宇宙的含義。

關于“元宇宙四術”的具體含義此處不再贅述,更為關鍵的是,劉永謀通過對這四術的研究發現,無論如何理解元宇宙概念,它必須對社會有推動作用,否則無論怎么炒作,都不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因此,對于元宇宙技術的發展,國家和社會要支持,技術人員的精力要放在技術進步上,避免摻和到元宇宙話術推銷中。

對于元宇宙話語,要審慎批判和切實表達,尤其要警惕和反對虛假宣傳和過度炒作。對于元宇宙藝術,同樣要辯證地接受,去其糟粕,存其精華。

對于元宇宙風險的思考,劉永謀給出了4個關鍵詞,分別是“真理之死”“擯棄超越”“隱私瓦解”“極權盛行”,分別指代了元宇宙潛在的過度虛擬化、虛無主義、隱私消解、極權統治等可能出現的問題。

元宇宙究竟能走多遠?元宇宙只是又一種科技應用,并沒有什么特殊或奇怪的本質。任何關于元宇宙極善或極惡的修辭學宣傳,都將被現實發展所證偽。與元宇宙相關的一些技術,尤其是VR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就熱過一波。20年過去了,元宇宙相關技術有一些進展,但完全不是修辭學極化言說的情況。

“總之,元宇宙的發展是有取舍的,取舍的標準在于是否有利于社會福祉?!边@是劉永謀對元宇宙的根本判斷。

文化重構與浪漫思考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如今大有成為無遠弗屆、無所不能的泛在賦能技術的趨勢,技術內涵不斷被豐富和延展。如今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討論已經遠遠超出技術一隅,更受到一眾頂尖人文社科學者的關注,聚焦于科技哲學領域研究的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段偉文正是其中之一。段偉文以“智能科技的社會倫理影響”這一主題為研究錨點,從哲學和倫理角度對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進行不懈探索。

人工智能引發“文化重構”

什么是人工智能?段偉文給出的定義是“大量基于計算思維和控制論思想的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感知、認知和決策應用”。在超大規模的預訓練模型等技術基礎上的進展推動下,人工智能技術在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機器翻譯、智能語音、自動駕駛等領域有很多新進展,如機器翻譯的質量有大幅度提升、智能語音助手的應用日益普遍等。

而當我們越過技術實踐視角,從社會文化建設、藝術創造乃至文化產業方面對人工智能進行思考時,會發現人工智能技術的普遍應用不光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在推動新一輪的“文化重構”,而人工智能本身也在形成強大的文化張力。

何謂文化“重構”?在人工智能時代,從企業管理到社會治理,從社會分工到疫情防控,都出現了一種圍繞著數據和人工智能再造流程的趨勢,“算法代碼和數據驅動的智能環境及其實時響應系統正在構建可編程的世界,各種自動認知與決策技術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法律等現代社會制度,而且重構了人們的日常經驗和感知能力”,而上述這一切都使這種專屬于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術文化逐漸形成。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深化和文化蔓延,全社會在接納技術紅利的同時也應當時常反思技術本身的問題。段偉文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技術不應該帶給人類一個魔幻的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要考慮社會許可與期待,人機關系需要有走向協調共生的“回調”。同時智能監測社會需要確立新的社會契約來限制人工智能技術的邊界,而人類也應培養必要的數字素養乃至美德來對抗技術的“致命誘惑”。

人工智能的“哲學預言”

人工智能并非完美,事實上它存在的問題廣泛而深刻。首先是在倫理方面,以人臉識別這項典型的人工智能技術為例,人臉數據作為生物特征數據,其特征性使得人臉識別的濫用具有極大的潛在風險,而隨著技術的發展,人臉識別更會進一步發展到情感識別階段,這會對人的精神隱私和自由帶來根本性的沖擊。

“數據正在成為我們的新皮膚。

雖然不知道是誰在為我們化妝和描繪臉譜,卻在智能輕推下演繹著我們的人生,難道我們的宿命竟是人工智能未來的牽線木偶?”這是段偉文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一項深刻的發問。

除倫理難題外,許多人還“主張或默認機器智能是人類智能的新進化,進而貶低人類智能,認為機器智能替代人類智能是大勢所趨”,這種技術思想忽視了人類智慧在機器智能發展中發揮的作用?!皩⑷斯ぶ悄艿募铀侔l展當作太上老君的急急如律令,無異于給人類文明貼上催命符?!?/p>

這些問題加深了人工智能技術的不確定性,也使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未來走向進行預測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在段偉文看來,當前技術界熱衷于的“自主的機器智能超越人”的愿景應當放慢腳步,不應拋棄人類智能而將人工智能神化為一種幻術。段偉文以媒介理論家道格拉斯· 羅西科夫的著作《人類團隊》為例,指出當下的技術嵌入了一種反人類的破壞性力量,人工智能時代應該致力于恢復人類應有的主導地位。

而段偉文對人工智能技術也有一份浪漫的思考,“作為哲學家,我想說由機器主導的、人類成為牽線木偶的未來不是我們想要的未來。我想通過我的思考,激發人們一起來,什么樣的人工智能未來才是人類想要的有意義的、有趣味的、值得一過的時光?!?h3>6向未來提問

取景框看世界:知識區UP主/B站大學輔導員計算機后,下一個大學性價比最高的專業是什么?

Eva的科技生活:知名科技博主未來的科技產品能不能成為一個藝術品?

大陶:Modern Woman主理人未來人們會如何談戀愛呀,元宇宙的戀愛會犯重婚罪嗎?

蘑菇:Chao大地野食主理人未來是否是一個被科技占領的未來,我們的大自然會怎樣?

迪仔Dizzz :數碼科技博主,是女孩子,還是一個數碼寶貝對于連健康碼都找不到的老年人,元宇宙是天堂還是地獄?

崔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電子競技會成為大學體育選修課嗎?

光頭怪博士:天文相關知名科學科普博主我很想知道未來的小朋友從小看著人造衛星不停閃爍的夜空,會不會好奇更“純凈”的星空是什么樣的?

劉博洋:青年天文學家 連線創始人2100年的火星上有多少常住人口?

Yuanxi :靜物造型師未來會有更多獨居的人嗎?大家會更加享受孤獨嗎?

Hyman-L :星空宇宙攝影師真實的元宇宙還有多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