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巧類小說與嚴肅主題

2022-03-27 10:36張泰侖
文學天地 2022年2期
關鍵詞:哈代托馬斯

摘要:《貝妲的婚姻》一向被認為是哈代的失敗作品之一。研究者在分析其遭受批評的原因時,大多圍繞哈代對風格和素材的熟悉程度、其流派是否屬于“人文寫實主義”(humanist realism)、小說與其自身經歷的關系等角度來論證,雖然承認早期的負面評論有片面之處,但基本認為這部小說在成熟度上遜色于其他作品。除了進行文本細讀之外,本文通過研究文獻,結合傳記對這部小說進行分析,認為其相較于哈代其他早期作品,在主題的深度上有著本質的突破,體現了哈代的創作范式從典型的維多利亞小說向現代的過渡。同時,哈代在這部小說中的大膽嘗試以及挫折,為其后期作品中呈現的偉大悲劇性奠定了基礎,對于理解哈代創作理念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托馬斯·哈代、《貝妲的婚姻》、維多利亞小說

托馬斯·哈代創作的第六部小說《貝妲的婚姻》發表時受到了評論界的批評,這對于當時的哈代實屬意料之外。自從發表的第二部小說《綠林蔭下》獲得關注之后,他便以其鄉村題材和突出的寫作技巧被出版商寄予厚望,而其創作的第五部小說《遠離塵囂》更是廣受好評。所以,評論界對于緊接著發表的《貝妲的婚姻》在題材和風格上的突然轉變感到詫異和無所適從也就不難理解了,而早期的負面評價至今還在影響著對于這部作品的研究 。本文將首先指出現有研究沒能解釋的問題,然后結合現有文獻與傳記,分析哈代的創作動機,提出重新審視這部小說的視角,并且說明這部作品對其之后創作風格的影響。

理解這部作品真正價值的一個關鍵,在于托馬斯·哈代本人的看法。從表面上看,哈代對自己的作品以及創作生涯有過清楚的評價,并且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哈代認為這部作品是一次失敗?!敦愭У幕橐觥钒l表并受到批評后,又有編輯找哈代約稿,但他表示不想再動筆,除非弄清楚之后創作應當采取的方向。 在給1912年版本的作品集寫前言時,哈代將自己的小說分為幾大類,其中暗含褒貶,尤其是評價“智巧類小說”(Novels of Ingenuity)時,認為它們是“實驗性質的作品”,只是“為了一時而創作”,并且為了迎合大眾與刊物的需求而部分犧牲了原本的創作理念。

這一明顯消極的評價極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來的研究基調,以至于當西蒙·蓋特雷爾試圖重新審視哈代的作品時,也只是提出要重新發掘一些價值“位于中間”的作品,而對于最杰出與最差的作品并沒有異議。 作為哈代由早期向成熟期過渡的作品,《貝妲的婚姻》不僅發表時受到批評,更在1911年被哈代歸入“智巧類小說”,是一次“體面的失敗”。 而且,在出版作品集時,相比于哈代對其他小說的反復刪改和完善,《貝妲的婚姻》只受到了極小程度的改動,仿佛是被刻意遺忘和回避了。

然而,哈代在少數情況下為這部小說作出的辯護暗示了一種截然相反的看法。他認為自己在“刻畫人物真實性和一貫性上”做了認真的努力。 這一主張令人困惑,因為正如許多評論家所指出的,以當時對小說的評價標準,這部書中主人公的塑造是矯揉造作甚至自相矛盾的。 哈代作為一位當時已經比較成功的小說家,不應當對自己技法的效果出現如此低級的認知偏差。對這一明顯的矛盾現象,一些研究者將原因歸結于哈代沒有認真對待這部作品,在序言中為了粉飾其失敗而不得不想出一些說辭。 這一解釋顯然難以令人滿意。也有的研究者指出哈代當時在嘗試學習其他作家的風格,但這一努力并不成功,反而使該作品在表面上顯得求新,實則是對其他小說家作品的拙劣模仿與綜合。 這些研究探討了哈代寫作時采用的方法,但并未能說明哈代為何要在題材與風格上嘗試如此大的轉變。

如果哈代對自己刻畫人物方面的強調只是使評論界費解,那么他的另一辯護足以暗示其創作這部小說有著難以明言的深刻動機。哈代宣稱其在《貝妲的婚姻》中對社會的描寫領先于時代至少三十年。 研究者從這一角度出發,發掘出哈代在小說中試圖重新審視女性角色的跡象,包括使主人公符合英國女性文學表演者的傳統形象而又顛覆了這種形象等。 持相反觀點的學者從社會研究的角度,試圖通過分析使哈代被定義為一個小說家的社會因素,來說明公眾對于哈代作品的理解并不體現其本人的看法,尤其是傳統上認為的哈代對社會階層與性別的批判可能只是一種誤解,從而不認同哈代的創作屬于“人文寫實主義”(humanist realism)的范疇,并且間接否認了哈代的上述“領先于時代”的主張有任何實際意義。 尤其是由于這部作品并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影響力,哈代的這一大膽宣言也就沒有再引起研究者的重視。盡管有其道理,這些研究仍然并未真正解釋哈代所指的“領先于時代”意味著什么,也沒有能夠定義這一表述所揭示的哈代的創作意圖,以及他是否認為自己的作品成功實現了這一目的。

眾所周知,哈代是維多利亞晚期作家,并且哈代是現代文學的先驅之一幾乎已成學界共識,而目前關于哈代作品中現代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晚期偉大的悲劇性小說,以及其在世紀更迭之后發表的詩歌。但是,關于哈代作品中的現代性是如何萌芽并逐步發展的,現有文獻并沒有太多關注。如果試圖對《貝妲的婚姻》這部作品進行深入探討,應當將其置于哈代整個創作經歷中進行研究。尤其是,如果通過哈代作品中現代性萌芽的視角進行審視,那么前文所指出的矛盾之處便能夠得到解釋。

《貝妲的婚姻》一個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其主人公的矛盾身份。在這部小說中,盡管人物設計顯得矯揉造作,但這仍然是哈代第一次對身份的多重性進行認真的探討。無論是第一部發表的小說《枉費心機》中的青年建筑師,還是之后作品中的史密斯、奧克等,都有著清晰的階層定位和身份認知,可以說哈代在之前的作品中使主要角色的社會身份顯得簡單和連貫,這也是《綠蔭下》和《遠離塵囂》的鄉村特色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而《貝妲的婚姻》中的主人公卻同時擁有多重身份并且相應地與不同社會階層互動。哈代借鑒笛福等作家的文體,在敘述中加入了大段的議論,表明這種多重身份的設定已經不僅是情節設計的需要,而且還是哈代試圖探討身份認同這一主題的方式。但是女主角游走于各個階層之間的設定與哈代對上層社會并不準確的描繪引起了當時評論界的反感。評論家直言哈代此次創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是一個“鄉村”作家“對上流社會風尚的簡單幻想”。 顯然,評論家認為哈代筆下的主人公同公眾在社會生活中所習慣的人物設定相差甚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代在描寫主人公內心活動時讓人無法忽略的的真實感,以及他夾雜在敘述中的評論經常出現的“聰明的議論”。 哈代辯稱的自己在該作中對于人物的認真刻畫,也許不僅僅停留在使人物形象符合社會預期的層面。哈代已經開始思考個人自我意識之中的身份同社會建構下的身份之間的差別,而后來的現代文學理論主流也認為個人的個性是先天給定的,“是一種用語言和行為表述的內在本質”,將個人主體性同社會因素進行了區分。

相反,維多利亞社會的價值觀對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有著強烈的期待,這種個體身份依托自然道德秩序與群體身份而實現的思想有著久遠的歷史,古羅馬斯多葛主義便是其濫觴。在小說中,哈代試圖將主人公個體的身份認同從社會因素建構的身份認同中獨立出來,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是超前的,無怪乎哈代堅持認為自己使人物真實而一貫,卻無法被評論家理解。直到二十世紀才開始興盛的關于性別與身份的理論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和政治因素被解構和重新審視了,而在維多利亞社會中這種理論基礎顯然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哈代在本作中第一次使女性角色成為主導絕大部分篇幅的主人公,這使得該作在構思時便存在許多潛在問題要解決。由于維多利亞時期有關女性社會地位的保守觀點,讀者對于作者如何描寫與評價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有著預先的期待,而一部以女性為主人公的小說顯然必須直面這些預設。從最后的作品看來,哈代并沒有打算讓主人公的心理與行為迎合傳統觀點,而是希望強化個體身份認知與社會認同之間存在的潛在沖突,恰好貝妲的女性身份讓這種沖突成為了可能。

哈代通過借鑒彌爾頓等作家使用過的敘述方式,使女主人公自然地與傳統文學中關于女性道德的寓言產生對照,而哈代沒有預料到的是,這種對照的結果并沒有引起讀者關于身份認同問題的思考,而是被當作了針對貝妲的行為所代表的潛在社會道德問題的批判。這種錯誤的理解很容易與小說標題中的“喜劇”以及人物對話中經常出現的詼諧基調聯系起來,并且使這部小說被歸于喬叟等創作過的滑稽諷刺作品之類。

這種誤解引發了這部小說究竟是真誠的嚴肅作品,還是披著諷刺外衣來迎合大眾的商業小說的爭論。有研究者認同哈代有著“嚴肅而明確”的寫作動機,結合哈代創作時的處境,提出貝妲出于婚姻與事業的目的對自己上層身份的精心設計,其實暗示了哈代本人為了追求詩歌理想而不得不先成為商業小說家的苦惱。 殊不知,哈代在詩歌創作上的追求,同其本人對自己階層身份的認同危機和青年時期性別特征的焦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哈代的詩作從最早期便與個人經歷密切相關。例如,在得知自己因為希臘語水平和經濟條件限制而無緣入讀劍橋,從而不可能像期望的那樣供職于教會時,他寫下了《一個年輕人關于存在的省思》(A Young Man’s Epigram on Existence),詩句中充滿了由于擔憂前途命運引發的個人認同危機。 可見,哈代一直以來的詩歌理想同他由于自身經歷引發的對個體身份與存在問題的反思是密不可分的。雖然《貝妲的婚姻》顯然跟隨了當時商業小說中流行的借鑒諷刺文學風格的傳統,但不能忽略其試圖進行的對如何解答身份問題的探討,這是這部作品深層次的主題之一。

哈代對文學體裁的大膽探索在《貝妲的婚姻》中得到了最初的展示,這種體裁的變化體現了哈代所受到的十九世紀末期歐洲戲劇的危機的影響,也是他使小說這一體裁向現代風格轉型的最初嘗試。就像巴赫金提出的,小說雖然被定義為一種體裁,但是仍然是“動態、可變通”的,并且“在形式和主題上擁有寬廣的范圍” ,這在哈代的小說創作中表現得非常明顯。雖然“體裁”的定義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變化,但在十九世紀,小說作為一種體裁確實與哈代所借鑒的戲劇、史詩等存在明顯的區別,而哈代對體裁的調整最初表現在對古典悲喜劇的借鑒,最終逐漸“統合了對情節、意象、敘述結構等多個要素的改變”。

哈代將《貝妲的婚姻》設定為一部喜劇,但是也僅僅在滑稽荒唐的方面符合了亞里士多德的喜劇是“模仿低于平均水平”的“荒唐”人物的觀點。 從整個情節設計上來看,無論是女主人無視社會習慣費盡心機試圖維持其地位,還是一直追求貝妲的音樂家最終與充任其女侍的妹妹結合,都難以被定義為喜劇,反而近似于悲劇。在小說中,認真遵守社會準則的人被階層因素所限制,這是作品中的悲劇成分,而行為荒唐并違反準則的人實現了目標,又符合諷刺滑稽劇的傳統。

這種將悲劇元素融入喜劇的做法是哈代的一種嘗試,這樣安排的效果使得小說中的荒謬喜劇成分并不帶來愉悅,反而引起讀者的反感,并且增強了次要角色的悲劇色彩。哈代之前創作的帶有悲劇性質的作品,比如《一雙藍眼睛》等,由于僅僅限于表現社會條件對個人的限制而并沒有能夠震撼讀者的深刻性,而《貝妲的婚姻》雖然是喜劇作品,但是主人公對扮演不同社會角色的危險地嘗試,恰恰帶來一種荒唐感,反過來同配角的悲劇相對照,從而突出了個體在社會中失去了主體性這種更深層次的迷茫與無助。在后來帶有悲劇性的作品中,哈代繼續了從《貝妲的婚姻》開始的嘗試,使主人公的失敗不只由于社會對其前途的阻礙,更是由于社會因素暗示了個體對于自身身份認同的迷茫與最終的毀滅,這正是哈代最成功的作品中偉大悲劇性的來源。

總之,《貝妲的婚姻》是哈代的一次重要的嘗試,是建立在他關于身份、階層、自我意識的思考之上的作品。同時,為了表現這種新的創作動機,哈代在體裁和技法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雖然最終的結果存在各種問題,在當時沒有得到評論界的肯定,但是哈代在創作這部小說過程中進行的實驗,為其后期作品中呈現的偉大悲劇性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Aristotle. Poetics. trans. James Hutton. New York: Norton, 1982.

Bakhtin, Mikhai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 by M. M. Bakhti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Cecil, David. Hardy the Novelist: An Essay in Criticism. New York. c1943-1946.

Culler, Jonathan.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Dolin, Tim. Introduction. The Hand of Ethelberta: A Comedy in Chapters. London: Penguin Group, 1997.

Gatrell, Simon. Middling Hardy. Thomas Hardy Annual No. 4, 70-90.

Hardy, Thomas. Millgate, Michael. ed. The Life and Work of Thomas Hard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984.

Lothe, Jakob. Variants on Genre: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he Hand of Ethelberta. Kramer, Dal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omas Hard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Millgate, Michael. Thomas Hardy: A Biograph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2.

Millgate, Michael. Thomas Hardy: A Biography Revisit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rel, Harold, ed., Thomas Hardy’s Personal Writings. London: Macmillan, 1967.

Roberts, Patrick. Ethelbert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Women: Love and Ambition. The Thomas Hardy Journal 10, 1994.

Widdowson, Peter. Hardy in History: A Study in Literary Sociology. London: Routledge. 1989.

作者簡介姓名:張泰侖性別:男出生年月:1995年9月23日籍貫:山東省濟南市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無 ?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哈代托馬斯
怎樣與一只熊分享
畫與理
托馬斯的一節課
哈代之家
徐志摩與托瑪斯·哈代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無私的蘋果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