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實踐哲學革命性變革澄明

2022-03-27 10:36岳勝
文學天地 2022年2期

摘要:面對當時世俗世界的分裂與異化,黑格爾哲學與費爾巴哈哲學均為其設定了理論任務卻滯留于理論領域的反復糾纏,均未曾設定實踐的革命任務。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觀點充分體現了實踐哲學的革命性,其理論對“實踐”的全新提煉與闡發,是對歐洲古典哲學的史無前例革命性超越。文章著眼于馬克思哲學的革命性變革、人的感性活動、人的本質、市民社會與國家以及現實的政治批判與革命實踐五個視角的扼要論證,意在簡牘和澄明馬克思實踐哲學思想的革命性變革。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實踐哲學;革命性變革;簡牘與澄明

一、馬克思哲學的革命性變革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簡稱《提綱》)蘊涵著本體論意義的新世界觀,文稿持續受到馬哲史學界的廣泛關注?!短峋V》闡明了馬克思哲學革命性變革的基礎和獨特視角,對西方形而上學,尤其是對德國觀念論哲學傳統進行了革命性的根本變革。任何大理論家都有其革命性的基本變革。比如,海德格爾理論對整個西方形而上學最基本的變革是從“存在者”轉向“存在”,就此,他認為,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均是從“存在者”的視野探究形而上學,而“存在”的意義問題經由柏拉圖提出來以后被遺忘了,他要重新從“存在著”轉向“存在”去研究這個被遺忘的“存在”問題。胡塞爾從自我意識轉向本質直觀等等。馬克思在《提綱》中的革命性變革轉向、立足點或出發點:實踐?!皩嵺`”這個古老而常新的哲學范疇,始于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認為,理論、實踐和創制均是人的活動。理論預設西方人的所有實踐及其選擇均應以某種善為其目的,且將其實踐置于倫理道德語境中加以論證與考察,這成為一種獨特的以反思人類自身行為要求的哲學范疇、人類學概念,進而賦予其實踐以非常濃厚的理性的人文精神內涵。

對待“實踐”不能照抄照搬或進行隨便的理解。馬克思通過對“實踐”范疇的全新理解與把握以超越舊哲學。通過馬克思的文本可以得知站在什么樣的唯物主義立場上才能保障其科學性?舊唯物主義即便它是唯物主義,也不能確保其真理性、客觀性或必然可靠性,其中,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就存在著根本性理論偏差。哲學經由馬克思的獨特的革命性變革與超越后,哲學演變成關于人類現實歷史性生存論的社會批判哲學,這是馬克思哲學的一大貢獻。

馬克思理論(哲學)革新到實踐基礎范疇之后,就可以以此作為其基礎去審視以往的任何有關難題或困局,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1] 真理性問題均應依據實踐邏輯加以理解和掌握,次絕非是純粹的理論問題。

二、實踐是感性的人的活動

馬克思將《提綱》的核心與基本精神定調:“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因而,他不太了解‘革命的’、‘實踐批評的’活動的現實意義”。[2] 高度凝練和概括了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與以往舊哲學的根本界限,此界限的標志為感性活動的實踐概念。通過感性感覺直覺直接看見、直接聽到,“眼見為實”的“實”,感性直觀什么即是什么。手中有瓶礦泉水,對此,可通過感性直觀去認識與把握其顏色、大小等性狀。馬克思批評舊唯物主義的觀點是,對于對象感性直觀無法真正的認識與掌握其本質,只能獲取片面的和感性的認識。感性直觀無法獲得其本質特征、產生過程以及其豐富的社會內涵。這瓶礦泉水是人類的勞動產品,作為商品就反映了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只能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把握。舊唯物主義只是直觀,卻將無法感性直觀的重要內核予以拋棄,或未曾從無法直觀的其它的意義上去理解和把握。因而,舊唯物主義只作了直觀解讀,其主要缺陷是直觀客體模式,立足感性模式去把握客體,而不是將其視為主體感性的人的活動,納入主體實踐中去理解。舊唯物主義無法捕捉這瓶水是人的感性活動的勞動產品,作為當前商品經濟形勢下人與人關系的產物。從主體人的活動、實踐和勞動的實際意義上去研究、透視和剖析此關鍵問題,以真正掌握和推斷這瓶水之為這瓶水之本質,這構成了馬克思的方法論視閾。唯心主義反而從主體人的活動視角去理解它,能動性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俺橄蟆钡膶α⒚鏋椤艾F實”,唯心主義未能抓住現實感性人的活動自身。唯心主義則過度從能動的主體方面去掌握諸多客體,這在馬克思看來,它沒能從真實的真正的人的能動的實踐活動去掌握主體性。作為不結果實的“花”,過分強調“精神本身”的唯心主義未曾抓住現實的感性活動,應于現實實踐(感性活動)中去證明其人思維之現實真理性以及其力量,換言之,應證明其思維的此岸性。黑格爾試圖竭力在其理論邏輯推演中證實其思維的必然可靠性與真理性。思維應具有的現實性和真理性及其包含的力量與此種思維的此岸性同理?!案行曰顒印笔邱R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基礎與核心概念,此問題與認識論在路向上有別。倘若,將其作為認識論概念加以考察與探究,“實踐”概念應聚焦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馬克思在此毅然反對或駁斥將思維與實踐的人為割裂以研討思維的現實性(此岸性)。一旦從主客體范疇關系中探討實踐問題,就會進入認識論領域。認識論路向的開啟源自于本體論基礎的瓦解,一旦作為對象性活動雙方出現了對峙關系,也就生成了主體與客體,就會導致本體論路向的分裂,轉而進入認識論領域。經院哲學則往往拋開感性活動、實踐為根基的存在論領域而糾纏于思維領域。因此,黑格爾哲學乃是經院哲學的理性化表達。為此,費爾巴哈將黑格爾哲學定位于理性化的宗教,且認為其整個哲學的矛盾即是哲學與神學的矛盾。用知識路向取締生存論、本體論路向,且將其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未曾觸及認識(思想)領域賴以為繼的本體論領域,即便涉足本體論領域,此本體論領域也是在精神或理念意義上發生,在思想領域畫圈是思辨論哲學的理論工作。筆者深切認為,馬克思此處的實踐解讀是本體論(而非認識論)意義上的探究。在本體論意義上探究的實踐問題所揭示的實踐活動,在本質上是現實個人的對象性活動,這是人生存的根基以及人類生活、人類歷史活動的的開端和根基,人的意識也在人的感性活動中不斷展開。在此,馬克思旨在從本體論意義上說明思維領域與生活實踐領域這二者的關系:知識源自實踐。當馬克思將感性活動作為其整個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基于此概念建構整個理論體系的歷程中,也要回答思維的此岸性或現實性的本質何在。理論一經進入認識論視域去探討主客體關系,在此領域所具有的實踐概念即是主體改造客體的活動及其能力。這就意味著在本體論路向上探究實踐問題時,不會再去設置或設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馬克思在此問題上也未曾聚焦主客體關系。

盧卡奇認為,強調從實踐出發是馬克思的觀點,但絕不能將馬克思的實踐概念作庸俗化理解。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明確區分了現存與現實,現存不必然應是現實,常有著隨機性卻無必然性,必然性與合理性應高度統一于現實性。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簡稱《終結》)中,恩格斯高度闡發了《法哲學原理》中的命題:“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3]恩格斯認為,表層上,黑格爾在對現實或是現存客觀事物的辯解,而在其實際上,現存的有別于現實的,假若,現存客觀事物不契合必然性、理性,就應被批判和超越,在此意義上,恩格斯洞穿了黑格爾思想中有革命性的一面,因此,黑格爾并非對任何現實性的事物都加以辯護。

基于于現實感性活動馬克思認為,舊哲學的缺陷是:應當從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來審視實踐。近代認識論聚焦的認識問題,思維具不具備客觀真理性的問題,并非僅僅只是理論問題,而更關鍵的則是關涉思維的現實性、此岸性與實踐性問題以及思維的力量問題,這是馬克思理論的要義和獨特之處。毋庸置疑,在西方理論史、哲學史的理解中,真理性問題是理論問題。理論活動的目標是真理本身,唯理論追求真理,始于亞里士多德而止于黑格爾,真理的獲得是認識問題、思維問題或理論問題,這是原有的基本觀點。真理追求什么?實踐理性追求自由意志,政治哲學追求(Justice)公正,對此,馬克思認為,它是理論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理論問題,直接針對黑格爾理論。黑格爾的理論體系為真理本身,真理本身到“絕對精神”即是真理的實現和完成。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式的完成不是真正的完成,是解釋世界的完成,止步于解釋世界。國家是對家庭和市民社會“正反合”的真理性超越,是客觀精神的體現,這是唯理論,而國家在現實層面上是否是客觀精神的體現,不能亦不是僅僅倚靠理論上的建構。在此,馬克思的轉變在西方理論史、哲學史上非常重要,此重要性被哈貝馬斯當成現代哲學四個特點之一,這是對歐洲形而上學理論和實踐傳統關系的反轉與超越,由傳統理論中所強調的理論優先轉向實踐優先,馬克思理論應是其重要的代表。

“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盵4]

馬克思認為,以往哲學理論中的悖論為,人是環境與教育的產物且教育者本身也是受教育的,而人改變著環境。馬克思認為,勞動作為現實人的對象性活動將人之本質力量投射于對象中使其發生改變,而改變了的環境即是人本質力量的對象性存在,此存在既是人的對象也是人本身。人的變化與環境改變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兩者的改變統一于實踐活動,這是實踐活動的本質,人的活動與環境的改變在革命的實踐中具有一致性,成功瓦解了以往的悖論性循環。

三、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5]費爾巴哈為不懂人的社會性的唯物論者,他只把人當作“類”存在物的抽象共同性,這是其整個理論的癥結,這種解讀是有問題的。費爾巴哈是理解人作為“類”社會存在物本質。費爾巴哈不是對人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而是把人異化的本質收歸于人本身,將附加于上帝上的所有的智慧、能力與本質力量等都還給人,上帝即是人本身,借此去理解人的本質:單個人所固有的純粹抽象的存在。費爾巴哈理論并非對人的現實的本質進行的批判,錯在:第一、將上帝的本質直接還原為人的本質以把握人的本質為理智、意志與心。理智、意志與心是上帝的本質,人將其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為上帝以使其在理智、意志上成為全智全能的神人。據此,人區別于動物,此觀點與黑格爾思想無異。將異化的抽象的理智、意志和心還原為人以闡釋人的本質。第二、在費爾巴哈將人解讀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非社會學意義上的人,即現實的社會性的人。第三、費爾巴哈整個理論批判集中于宗教批判且未曾找到宗教異化的現實世俗根源。

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把人的“類”本質作了還原以回到事實本身。人的本質不是思維抽象物,應當體現于現實的一切關系的總和之中。人的本質縱然和低等動物有區別(自由自覺的活動),應當從當時的社會關系總稱去掌握。相較于(現實)資本主義社會,原始人的自由自覺活動處在最低水平且所構建的社會關系的差距較大。自由自覺的活動觸及人的“類”本質,社會關系的總稱是人類的現實生活的歷史的具體實質(本質),社會關系依托自由自覺的活動去建構,從整體上掌握自由自覺的活動古今不一,由此表明,產生的社會關系亦就各異。自由自覺的勞動作為人的本質,然而,每個歷史時期的人的本質有具體的歷史性的普遍性的體現形式,人在不同時期有差異的活動也是現實的。

四、簡析市民社會與國家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盵6]

黑格爾首次劃分了市民社會與國家兩領域,這為馬克思深入探究市民社會與國家問題作了前期鋪墊。馬克思時刻關注著市民社會,他認為,德國唯心論所講的所有問題都應在市民社會層面上加以解決,而不能只滯留于理論上。黑格爾力圖著力于國家理論層面建構解決市民社會的辦法。在馬克思看來,應由市民社會自身解決自己的問題。黑格爾通過其哲學(辯證法)把原來分裂的部分給統一起來,但此種思辨的方法、唯理論的解決辦法在觀念之上實現的那種和解,注定是片面的。其體系的完成就意味著體系的封閉,而唯物辯證法所展示出的革命批評精神亦就不可避免的壽終正寢了。為此,恩格斯在《終結》中認為,黑格爾哲學的重大缺陷是體系與方法自身的矛盾。

現實的社會分化為經濟(系統)社會與國家政治(權力)系統,這兩大系統有其各自不同的運行原則。黑格爾首次將現代社會的特性從術語層面上予以確定下來:市民社會與國家,并作出了重要區分,這個框架對馬克思理論有直接影響。

市民社會(居民社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產物。面對市民社會,黑格爾憂心忡忡(矛盾重重)。在黑格爾看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功利主義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準則是“摧毀的王國”。在歐洲思想傳統中,處理市民社會領域之主流理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以亞當·斯密為其主要理論代表。

“在《論自然法的科學研究方法》中,黑格爾借用政治經濟學,根據物質需求和勞動及其積累來把普遍相互依賴的系統作為財產和權利的系統加以分析?!盵7]

受黑格爾的啟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也展開了財產與權利系統分析。因此,在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在談及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動因時,常追溯到這兩方面。一方面,源于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啟發;另一方面,馬克思為解決市民社會的物質利益而必須展開研究時,遇到困難。事實上,黑格爾于此將“市民社會”概念化了,這是馬克思后來集中研究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剝削體制)制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基礎。

市民社會領域是“毀滅的王國”,其表現為,不平等、剝削、貧富差距等。這是黑格爾與馬克思著重關注和力求解決的哲學問題與社會理論問題,也是馬克思理論要解決的中心問題。黑格爾的哲學思辨辯證法,用一個新的階段來對于它展開揚棄的辦法,以解決市民社會的關鍵問題。面對現實世界“應有”與“現有”、“應當”與“是”之間無限的對立與分裂,黑格爾力圖在理論上搭建“絕對精神”以妥協的立場強硬的姿態調和這種對立與分裂。絕對精神即是對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這兩個環節的揚棄。在需求系統與勞動系統中發生對立的緣由以及此種對立為何不可以由市民社會內部的自我調節對此加以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社會對立問題、公正正義問題以及平等問題等,應當靠國家才能獲得妥善解決。這就造成了在基本功能上,需要將沖突社會置于倫理領域當中。黑格爾以君主立憲“揚棄”市民社會以實現“和解”的理路,以更高原則去“揚棄”市民社會的經濟利益原則與需求原則間的矛盾,毫無疑問,其理論努力最終以失敗收場。馬克思吸取了此教訓,為破解難題,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與《論猶太人問題》這兩著作中科學建構了理論(策略)框架。

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與國家是不同的兩個領域,不應被混淆,僅僅靠國家的基本功能應是不足以破解市民社會中存在的問題。資產階級掌權后設定了自由、民主與平等理念,這恰恰也說明國家是個特殊領域,現實層面上呈現的客觀情況是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設定的“天國”,不是“塵世”,是意識形態,這就生發出馬克思理論的獨特方法:意識形態批判。馬克思認為,國家以及法律法規之上虛假“設定”的自由、民主、平等,不是市民社會能得到的。塵世的生活在馬克思眼里便應是人的本質的真實展現,資產階級的法律在現實上是以市民社會的非自由、非民主、非平等為背景的(前提),其法律亦是虛假的。君主立憲的國家功能,不能解決現實中市民社會的難題。妥善解決市民社會的關鍵問題,須依賴市民社會(內部)自身的力量從根基上實現轉變,“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8] 無產階級是與現實市民社會運行原則相對立的力量,這是源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科學斷言。對無產階級而言,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取得政權后所制定的制度才具有現實性。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盵9]舊唯物主義并不缺少革命(或革新)、批判及解放的努力?,F實的市民社會是階級社會,馬克思認為,舊唯物主義總是站在某個階級或等級立場上,馬克思專門就此關鍵問題展開了推斷。無產階級是個特殊的整體,其特殊性就在于其代表普遍性立場上的整體性。農民階級擁有了土地和生產資料就達致解放,而無產階級的解放則是重獲其失去的所有以達致普遍的解放,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以解放其自身。

五、現實的政治批判與革命實踐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因此,對于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被消滅?!盵10]受(黑格爾)宗教異化論啟迪,費爾巴哈理論以自我異化作為出發點,把宗教世界歸結到其世俗基礎。費爾巴哈理論力圖將宗教歸于世俗基礎,立足于宗教與現實世界的二重化,建構愛的宗教,未能成功或未開始設計怎樣讓宗教充滿愛,使世界變成其心目中那美好的人間是此理論的局限性:止步于理論(思辨)工作而未能走向實踐?;诖?,馬克思認為,異化(分化或分裂)的世界,有上帝的與人,欲使上帝世界還原為人之世界,緣何世俗世界發生分裂而生成異化的天國的世界呢?應著眼于矛盾生發之源頭以排除矛盾,于革命性實踐中消滅世俗世界矛盾,應消滅世俗世界使自身發生分裂的矛盾,如此,方能能真正將天國世界收歸于人自身。是故,倘若,不瓦解或消滅世俗世界中存在的自我分裂的矛盾,天國的世界會永存于此。當神圣家族思想淪落的秘密被揭示后,對現實世界的批判已不再止步于(滯留于)理論任務和宗教任務,而是現實的政治批判及其現實的革命活動。因此,“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類感性的活動?!盵11] 滯留于或止步于純粹思辨的黑格爾哲學將現實過程抽象為唯理論之過程,將現實人之歷史抽象為思想之歷史,最終走入“絕對”的困境,壽終正寢。費爾巴哈致力于將純粹的思想世界還原為糟糕現實世界的感性直觀,而并未曾(未能)將感性理解為人類感性實踐活動,未曾探究到現實感性實踐中所造成的各種異化(分裂)之根源。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12]費爾巴哈立足于現實的人對宗教的人本學批判并“尋到”妥善解決或實現現實人的自由解放途徑,走向宗教亦就被視為一種理想,使得宗教充滿愛,依賴于充滿(感性)愛的宗教將世界演變成美好的世間。繼續追問:關鍵應是怎樣才能讓宗教信仰充滿愛或是經由什么方法或是途徑就足以讓世間(世界)充滿愛。對此,馬克思卻認為,倘若要讓世界充滿愛,最關鍵應是變革這個現實世界本身。

結語:

概言之,費爾巴哈哲學未曾成功超越黑格爾哲學理論框架,其理論只是黑格爾哲學的碎片或支脈,而馬克思(感性)實踐唯物主義才是對此二者的超越與真理性概括。黑格爾提出的對象性活動(勞動),但整體上講,其理論均是局限于理念世界,從概念到概念的思辨推演,其所有理論均在“絕對精神”中完成,可惜黑格爾只是在表面上取得了“成功”,而主張感性直觀的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以“超越”黑格爾理論)也不是實踐的。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局限性則表現為遙相對應黑格爾思辨唯心主義理論的另一極端,這兩個極端性錯誤的共同性為:離開感性活動?!短峋V》始終圍繞著感性活動(實踐)展開的理論概括,圍繞(感性)實踐以劃清其理論與舊哲學的界限。著眼于感性活動的馬克思哲學將《提綱》總結為:“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13] 黑格爾哲學與費爾巴哈哲學均是滯留于理論領域的反復糾纏,他們為自己設定了理論任務而未曾設定實踐的革命任務。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現代性哲學思想,緊扣現時代西方世界復雜的時代話語,著力于感性實踐視角以破解“生活世界”理論與實踐困境,這是史無前例的重大理論策略創新。

參考文獻:

[1]、[2]、[4]-[6]、[9]-[1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19.

[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1.

[7] 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東 譯.江蘇:譯林出版社,2008:41.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作者簡介:

岳勝(1980.1-),男,四川遂寧,法學碩士,川南幼專思政部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自籌項目(CSZ21099);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2020年一般項目(20JDSZK062)階段性研究成果;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自籌項目(CSZ21077);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專項)2020年自籌項目(SZQ2021059);川南幼專思政專項2020年一般項目(CNYZ2020B21)。

作者聯系方式:

姓名:岳勝 ? ? 通信地址:四川省隆昌市隆城1號19棟8樓3號 ? ?郵編:642150

電話:15908356071 ? ? ? 郵箱:2274357446@qq.com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