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海洋文化在近代海洋文化轉型中的影響
——以近代海軍的媽祖信仰為例

2022-03-28 09:43
閩商文化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天后宮船政北洋

陳 悅

1840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階段。①張海鵬:《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載《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年。這一時期里,在西力東漸的巨大變局背景下,傳統中國社會經歷了走向近代化的嬗變、轉型,來源自西方的科學、思想、文化等不斷在中國大地上傳播,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外來文化的空前挑戰。二者之間,既出現了碰撞、摩擦乃至對立的情況,但也不乏巧妙地相互融合,乃至臻于中西合璧的例子。在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傳統海洋文化中的海神媽祖信仰,與學習歐洲制度而建立的中國近代化海軍之間,即出現了融合共存的現象,是中國傳統海洋文化在近代海洋文化轉型時所生發出的全新內涵。

一、船政天后宮

中國近代化海軍的歷史源起于1866 年在福建福州馬尾創設的船政。①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編輯部編:《近代中國海軍》,海潮出版社,1994 年。1866 年6 月25 日,時任閩浙總督左宗棠上奏清廷,鑒于鴉片戰爭以來暴露出的海防薄弱的慘痛教訓,為了“防海之海而收其利”,申請通過雇傭法國技術團隊進行技術傳授,學習西方的造船與海軍科技,設立西式的造船和機器工廠(船政“十三廠”)、工程技術學校(前學堂)、海軍軍官學校(后學堂)、職業技術學校(藝圃)等一系列全新的機構,從而實現建設近代化海軍、鞏固海防的目標。在巨大的海防危機刺激下,清王朝于當年的7 月14 日就對這一事關海防建設的方案做出了上諭批準,并異乎尋常地對這種破天荒的近代化變革方案做出高度評價,稱這一模式是“中國自強之道”②[清]左宗棠:《試造輪船先陳大概情形折》,《船政奏議匯編》卷一,光緒戊子船政衙門版。,船政即由此而獲準創辦。

船政以建設西式海軍為目的,其艦船建造完全采取西法,建造以蒸汽動力的近代化艦船,無論是造船的技藝、艦船的形式以及航海的技法,都迥異于既往中國傳統的造船和航?;顒?。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船政在艦船、海軍科技層面采取的是完全西化的路徑,但在傳統文化仍然對社會發生著巨大影響的時代,人的活動依舊會大量遵循傳統文化的生活經驗,作為涉海機構的船政,其內在的海洋文化方面,實際有著十分明顯的傳統文化印記。

1866 年左宗棠上奏獲準創辦船政后,旋因西北軍務緊急,在當年秋季被清廷調任為陜甘總督,奔赴西北。此后經清政府諭令,在福州原籍守制的原江西巡撫沈葆楨出任首任總理船政大臣,主持船政各項建設工作。根據沈葆楨本人的記述,在他到任船政大臣伊始,就在船政衙門中供奉天后媽祖,祈禱媽祖庇護船政這一全新的海事活動,“臣自奉命總理船政以來,深維事鉅才輇,恐辜委任,夙夜祇惕,冀托神佑,以牖愚蒙。每月朔望,即公所中設位行香,罔敢曠越”。③[清]沈葆楨:《擇建神宮,仰懇御書匾額片》,《船政奏議匯編》卷四,光緒戊子船政衙門版。到了1868 年1 月18 日,船政的第一艘軍艦在當天開工建造,在開工儀式之先,沈葆楨率領船政官員,以及外國技術團隊負責人提前在船政衙門內進行了一場祭告天后媽祖的禮儀,“于十二月二十四日親率在事員紳并日意格、達士博等祭告天后,出赴船塢。偕提調官周開錫、夏獻綸與諸員匠共捧龍骨安上船臺”。④[清]沈葆楨:《報明造船開工日期并船廠一切情形折》,《船政奏議匯編》卷四,光緒戊子船政衙門版。這些記錄,是媽祖信仰在有關船政、中國近代海軍建設活動的檔案文獻中留下的早期直接材料。

圖1 船政天后宮歷史照片,陳悅藏

媽祖,俗名林默,又稱林默娘,生于公元960 年,是中國傳統海洋文化中著名的海神,被視為庇佑航海乃至造船等海事活動的保護神。自宋代至清代,“廟食遍天下,赫濯所昭,代有顯應”①[宋]黃巖孫:《仙溪志》卷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年。,其尊號也在歷代中央王朝的加封下日益尊崇,直至“天上圣母”,其影響更是遍及了中國沿海各地,乃至傳播到周邊國家,“海疆天后靈貺尤昭昭不可殫述。是以列圣封號疊加,綸音累賁,海宇之內莫不尊親”②[清]沈葆楨:《擇建神宮,仰懇御書匾額片》,《船政奏議匯編》卷四,光緒戊子船政衙門版。。船政創辦的年代,媽祖信仰的影響正巨,以至與西法造船、海軍活動相互交融、輝映。

仍然是在1868 年,因為考慮到在船政衙門中供奉天后媽祖不夠敬重,且船政衙門中的供奉場所空間狹窄,不便于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廨宇囂雜,不足以昭誠敬,且椽舍迫狹,秋霜春露,祭獻有期,興俯裸將,莫展儀節,心實歉然”③[清]沈葆楨:《擇建神宮,仰懇御書匾額片》,《船政奏議匯編》卷四,光緒戊子船政衙門版。??偫泶蟪忌蜉針E遂下令專門興建一座天后宮進行崇祀,這座稱為船政天后宮的建筑擇址于船政衙門正后方的鶯脰山上,在當年的夏至前后竣工落成,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專門庇護近代化海軍建設活動的天后宮。坐落于鶯脰山巔的船政天后宮,俯瞰著船政衙門,乃至整個近代化的船政生產廠區、教育片區,中西合璧,景象頗為壯麗。

船政天后宮落成時,沈葆楨邀請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名僧奇量兼任主持④福州涌泉寺藏光緒甲午年碑。,同時親自為船政天后宮撰聯:“地控制甌吳,看大江東去滔滔,與諸君滌慮洗心,有如此水;神起家孝友,貫萬古元精耿耿,望后世立身行道,無愧斯人?!雹萘州嬷沃骶帲骸陡V蓠R尾港圖志》,福建省地圖出版社,1984 年,第343 頁。聯文中即充溢了對天后媽祖的崇敬頌揚之意,同時也不難看出,沈葆楨還借著敬神而勉勵船政在事工作人員要對自己的工作保持敬畏,忠于職守,“立身行道,無愧斯人”,這種一語雙關,恰似傳統天后媽祖信仰與近代化造船、海軍事業的并存。

為了光耀船政天后宮,沈葆楨還專門上奏清廷,請求皇家賜予匾額,清廷隨后允準,賜予“德施功溥”四字,“天后神靈夙昭顯應,我朝封號疊加,欽崇備至,茲當閩省神宮落成,尤冀長承靈貺,著南書房翰林恭書匾額一方,交沈葆楨祗領,敬謹懸掛,以迓神庥”①[清]沈葆楨:《擇建神宮,仰懇御書匾額片》,《船政奏議匯編》卷四,光緒戊子船政衙門版。。此舉又使船政天后宮成為了為數不多的得到皇家榮典的天后宮。

此后,船政每有新造艦船開工、下水等事,都會在船政天后宮舉行祭祀典禮,至于每月的朔日、望日,以及天后媽祖誕辰的祭典,更是長存例行。在迄今保存的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的一些船政財務票據檔案中,還存留著有關船政天后宮舉行天后媽祖祭典的經費開支情況,成為有關船政天后宮以及近代海軍媽祖信仰的生動記錄:

天宮秋祭,雇禮生二名,工食錢一千三百六十文;鼓吹三名,錢一千二百文;果品等件,錢一千一百三十六文;香蠟等件,錢三千八百九十四文;干果等件,錢三千二百一十六文;豬三口,四百十六斤,錢六十千六百五十六文;羊三口,七十六斤八兩,錢九千四百八十六文;本署親兵轎班十一名,二十二日飯食錢一千一百文、二十三日飯食錢一千一百文。②《支應處呈送光緒二十三年八月十六日起至二十九日止收支銀錢各款并實存根單》,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藏油印本。

二、船政造艦船命名中的媽祖信仰印跡

船政自1868 年開工建造第一艘軍艦后,至1912 年為止,在清末時期共建成了不少于47 艘各型艦艇③林致燊、陳悅主編:《船說——船政造船圖鑒1866—2021》,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 年。,這些完全采用西式設計和建造工藝建成的近代化軍艦,也按照西方海事的傳統,均逐一加以正式命名,而非以往中國傳統造船慣用的編號命名。與船政日常崇祀天后媽祖的活動相關聯,在船政為艦船命名的活動中,也出現了關于崇祀天后媽祖的明顯印跡。

1869 年6 月10 日,船政建造的第一艘軍艦下水問世,船政大臣沈葆楨親自為該艦取名為“萬年清”。隨后不久,開工于1869 年2 月8 日的船政造第二號軍艦在當年的12 月6 日下水,沈葆楨為之取名“湄云”。有關船政最早建造的這兩艘軍艦的艦名寓意,沈葆楨曾在給總理衙門的一封公函中進行過扼要介紹:“第一號船擬名曰‘萬年清’,迓天庥也。第二號船擬名‘湄云’,昭神貺也?!雹堋逗7罊n·福州船廠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 年,第162 頁。即,“萬年清”艦的艦名取了清王朝的國號,寄寓王朝萬年的吉祥含義。而“湄云”的艦名,則是為了祈禱神的庇佑。由其中的“湄”字,不難聯想到媽祖的故鄉福建湄洲島。

圖2 中國近代海軍中第一艘艦名與媽祖信仰直接相關的軍艦“湄云”號

有關于“湄云”艦艦名寓意的更直接說明,來自于當時在中國出版的西文報紙《北華捷報》(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69 年12 月27 日,《北華捷報》登載了一篇介紹船政建設情況的新聞,其中提及船政剛剛建成的炮艇“湄云”號,并非常直接地說明了“湄云”的艦名寓意:

……The name given to the new gun-boat is 湄云Mei-yun.Mei-chow 湄洲,a seaport of Fookien,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T’ien-how 天后,who is now supposed to reside in the clouds of Mei——hence the name of “Mei-yun”.①“The Foochow Arsenal”,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December 27,1869.

按《北華捷報》這則新聞的介紹,“湄云”艦的艦名意指媽祖故鄉湄洲上空的云霓,而那里正是天后媽祖神居之所,為這艘軍艦選取如此詩意的名字,實質就是為了紀念媽祖。將媽祖信仰寄寓在近代化軍艦的艦名中,無論在媽祖文化的歷史中,還是在中國近代海軍的歷史中,都可謂是開創之舉。

艦名取意崇祀媽祖的“湄云”號,屬于一艘木制的蒸汽動力炮艇,排水量515 噸,裝備有160 毫米口徑主炮1 門,100 毫米口徑副炮4 門,火力較強。建成之后在1871 年調防至浙江寧波、溫州一帶,旋于1872 年被北調至奉天,此后長期以奉天的通商口岸牛莊(今營口)為駐泊港,四處巡弋,負責遼東至鴨綠江口一帶的海上捕盜、巡防等工作,這艘軍艦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侵略軍俘虜,戰后歸還給中國。②陳悅:《近代國造艦船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 年,第49—70 頁。作為題外話,清末長期擔任“湄云”艦管帶(艦長)的是一位名叫屠宗年的船政水師軍官,浙江寧波籍,其曾孫女屠呦呦是中國現代著名的科學家。

繼“湄云”艦之后,在船政所造的艦船中還出現了多艘艦名與媽祖信仰存在某種關聯跡象的軍艦,如“福星”(炮艇,515 噸,1870 年下水)、“安瀾”(炮艦,1258 噸,1871年下水)、“永?!保ㄟ\輸艦,1258 噸,1873 年下水)、“海鏡”(運輸艦,1258 噸,1873 年下水),“開濟”(巡洋艦,2200 噸,1883 年下水)、“鏡清”(巡洋艦,2200 噸,1885 年下水)、“通濟”(練習艦,1900 噸,1895 年下水)、“吉云”(拖船,135 噸,1898 年下水)等,這些軍艦艦名的寓意值得未來深入研究和探討。

受此種文化習慣的影響,后來成軍于黃、渤海地區的北洋艦隊中也存在有類似的現象,如北洋艦隊的“利運”“寶筏”等艦船,其艦船的名稱也具有明顯的與媽祖信仰文化關聯的跡象。

三、媽祖信仰在近代海軍中的制度化

1871 年,船政以自身所造的艦船作為裝備基礎,以自身培養出的海軍人才作為艦員骨干,奉旨編練成了中國最早的近代化海軍艦隊——輪船,并在1872 年實現了派艦駐扎沿海各通商口岸的布防模式(除馬尾和臺灣外,船政輪船還分派軍艦駐扎于牛莊、天津、煙臺、上海、寧波、溫州、廣州等地)。1874 年日本侵略臺灣事件發生后,清王朝調整海軍建設戰略,籌建南、北洋海軍,后更以事關京畿海上門戶防御的北洋海軍作為重點建設,以此取代了船政輪船艦隊的地位。不過由于船政開近代海軍建設風氣之先,無論是人才儲備、經驗積累,在當時的中國都無出其右,北洋海軍開始籌建后即立刻受到船政輪船部隊的諸多影響,北洋艦隊從船政大量調用富有經驗的軍官、水兵,艦上的規章制度、操作習慣也深受船政影響,潛移默化之中,流傳于船政的天后媽祖信仰也導入進北洋海軍,并隨著北洋海軍的正式成軍而制度化。

1883 年5 月7 日,船政后學堂駕駛班第四期畢業的北洋水師軍官黃裳吉向直隸總督李鴻章匯報自己接管“操江”號炮艦的情況,并開列了自己與前任管帶(艦長)馬復恒交接時所點數到的艦上全部物資清單。這份清單里包含了武器、燃料、航海工具、維修保養工具、生活用品以及各種旗幟等,其中與龍旗、航海信號旗等旗幟并列的,記錄有一面“圣母旗”①《署理操江輪船管帶黃裳吉謹將前管帶移交各物件繕具清折》,載《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第四年刊,檔案,第17 頁。。所謂的圣母旗,正是天后旗,這種旗幟是天后媽祖信仰中的一種重要儀仗,為紅色底,上書“天上圣母”四字,中國傳統船舶多有懸掛,以祈禱神庥。而“操江”艦的物資清單中出現了天上圣母旗,標志著早在北洋海軍籌建階段,天后媽祖信仰已經在軍中流傳,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不難推想,懸掛天后圣母旗,可能與設祠崇祀天后、在艦船命名中敬仰天后等現象一樣,早在船政時期就已經在船政的艦船上運用,隨著船政人員、制度的北移,這種對媽祖的祭祀形式也影響到了北洋水師。

更為特別的是,北洋水師崇祀媽祖的活動甚至于還在海外進行。和船政主要以自造艦船作為裝備基礎不同,直隸總督李鴻章統轄的北洋海軍建設以外購軍艦作為主要裝備,曾分多次向歐洲的英國、德國訂造軍艦。中法戰爭后,北洋海防通過中國駐英、德公使,分別在兩國各訂造了2 艘巡洋艦,即將建成時派出接艦部隊赴歐洲接收歸國。根據清代《申報》記載,1887 年,北洋海防在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定造的“經遠”號巡洋艦下水,下水儀式也出現了疑似懸掛天后圣母旗的記錄,“當下水之時,許竹筼星使親行告成禮,就船上大張布幔,致祭海神及天后”①《申報》1887 年2 月28 日第2 版。,在德國進行的這次媽祖崇祀活動,是媽祖信仰文化史中值得留意的一筆。

1888 年,隨著艦隊規模初具,經總理海軍事務衙門上奏,清廷懿旨批準頒行《北洋海軍章程》,北洋艦隊全軍獲得國家正式編制,成為與八旗、綠營等地位相同的國家經制軍隊,番號正式稱為“北洋海軍”,是近代中國第一支國家海軍。根據當時日本海軍情報機構偵取的情報顯示,北洋海軍在其軍規制度中直接列入了有關媽祖信仰的內容,這是媽祖信仰第一次以制度化的形式成為了中國近代海軍的軍規。

北洋海軍的軍規中,涉及媽祖信仰的內容主要體現在軍旗制度中,其正式規定了有關天后旗的樣式、懸掛時機等。

北洋海軍的制度規定,天后旗為長方旗,紅色底,繡有黑色的“天上圣母”四字,要求在每月的朔望日,以及天后媽祖的誕辰、祭日等紀念日,在軍艦的桅桿上懸掛。②《清國北洋海軍實況一斑》,日本海軍參謀部,1890 年,第62 頁。

圖3 北洋海軍天后旗圖樣,《清國北洋海軍實況一斑》刊載

在當時,北洋海軍以黃底青龍旗作為國旗、海軍旗,根據所用的艦艇的等級不同,從大到小分作五種,在規章中一一規定了尺寸。而天后旗則分為大、中、小三種,對應的是國旗的一、二、三號旗(分別為大、中、小型軍艦使用,國旗的四、五號旗是艦載舢板臨時懸掛,故這些小艇未設天后旗),也都規范了具體的尺寸,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同等第的國旗和天后旗相比,天后旗的尺度略大,這也顯現的對于神的尊崇。

表格1 北洋海軍制式龍旗、天后旗尺寸對比表①陳悅:《中國軍艦圖志1855—1911》,香港商務印書館2013 年版,第283—284 頁。

四、甲午戰爭中出現的幾件北洋海軍媽祖信仰實物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海軍在這場戰爭中經歷豐島海戰、黃海大東溝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最終于1895 年2 月14 日力竭覆師,是中國近代海軍史上至為慘痛的一幕。在這場戰爭所產生和遺留的圖像史料和文物實物中,出現了幾件和媽祖信仰直接相關的物品,是媽祖信仰在北洋海軍中運用情況的實證材料。

圖4 北洋海軍“廣乙”艦旗幟圖,報紙《日本》1894 年11 月5 日刊載

(一)天后旗

1894 年7 月25 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在朝鮮西海岸牙山灣偷襲中國北洋海軍軍艦“濟遠”“廣乙”,挑起了甲午戰爭中的海上首戰豐島海戰。

戰斗中,“濟遠”艦遭受重創,逃離戰場?!皬V乙”艦則一度向日本三艦發起沖鋒挑戰,然而因為該艦火力貧弱,最終被日本軍艦擊傷,艦長林國祥即指揮軍艦退往戰場以南的朝鮮泰安縣海岸,沖灘擱淺。為防遺艦資敵,艦員對軍艦進行自毀后棄艦。

圖5 甲午戰爭末期日本東京祝捷大會照片,在懸掛的旗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面北洋海軍的天后旗

豐島海戰結束之后,日本海軍在泰安縣海岸發現了“廣乙”艦殘骸,遂對該艦進行調查,并掠走了艦上的武器和一些物資。1894年11 月5 日,日本報紙《日本》以《清國軍艦圖》為名刊登了日軍從“廣乙”艦上繳獲的北洋海軍旗幟圖樣,因為當時報紙無法直接將照片制版,報端出現的是根據實物描繪的繪畫,其中尺寸最大的旗幟就是一面天上圣母旗,《日本》報上的圖解為:“天后旗。書有天上圣母四字,每月朔望及祭日在軍艦桅桿上懸掛?!雹佟度毡尽?,1894 年11 月5 日第4 版。

甲午戰爭末期,日本東京在上野公園舉行祝捷大會,曾將繳獲的清軍旗幟、服裝懸掛展示,在當時拍攝的照片中再次出現了一面天后旗,疑似“廣乙”艦上被掠走的那面,這也是北洋海軍天后旗留下的重要實物影像記錄。②《東京市祝捷大會》,日本東京江木書店,1895 年。

(二)天后神位

甲午戰爭后期,北洋海軍軍艦退守山東威海劉公島。1895 年1 月,日軍侵入山東半島,于1 月30 日開始海陸合擊北洋海軍。由于威海陸地炮臺、要塞均被日本陸軍占領,退守在威海灣中的北洋海軍出境極為艱難,艦船不斷遭受損失。1895 年2 月9 日上午9 時18 分許,當時作為代理旗艦的北洋海軍“靖遠”號巡洋艦在防御日本海軍進攻威海灣時,突然被日本陸軍占領的威海陸地炮臺火炮擊中,艦體破損嚴重,最終下沉。

圖6 “靖遠”艦天后神位,保存于日本福岡元寇史料館

日軍占領威海后,將海灣內的北洋海軍沉沒軍艦的打撈拆解權拍賣,由日本民間力量來華進行破拆,無意之中,保存在“靖遠”艦軍官會議室內的艦長官印,以及一件特殊物品被日方撈獲,即天后媽祖神位。

從“靖遠”艦上打撈獲得的天后媽祖神位,現與同時撈獲的“靖遠”艦長官印都保存于日本福岡元寇史料館,神位由神龕和神主牌兩件組成,神龕狀若亭閣,雕工精美,帶有金飾,神主牌表面貼金,正面有“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天上圣母之神位”字樣。這件重要的文物,不僅證明了媽祖信仰在北洋海軍中的流傳,也顯示了在艦上供奉媽祖神位可能是北洋海軍各艦的普遍做法。

從2014 年以來,中國水下考古工作在近代海軍沉艦考古方面取得接連的成果,甲午戰爭中沉沒的“致遠”“經遠”“定遠”等軍艦的殘骸相繼被發現,但目前水下考古調查的成果中尚未出現有關天后媽祖信仰的實物,相信假以時日,極有可能在近代沉艦殘骸中有這類物品的突破性發現。

五、余音

甲午戰爭失敗后,清王朝撤銷北洋海軍編制,旋后又在1895 年當年重新籌建北洋海軍,此后中國近代海軍進入清末海軍時期。與之前的船政、北洋海軍相比,清末海軍各種制度更為西化,甚至原本中西合璧的海軍制服也徹底改為西式,而原本列于海軍旗章制度中的媽祖信仰規范,也悄然褪去,不再屬于海軍的規章制度內容。不過作為中國近代海軍的一種重要的海神信仰文化,媽祖崇拜仍然習慣性地在清末乃至民國時代的海軍中長期存在。

例如1923 年,上海的福州會館、天后宮——三山會館修竣,重祀媽祖,民國海軍界人士即曾積極參與,“三山會館因年久失修,重行修理,現經全部告竣,特行開幕禮,于本月起演戲三天,并為所祀之天后神誕開光……昨日上午十時,海軍領袖率海軍人員前往拈香,其他來賓、海軍同人及僑滬閩幫為多數,上海淞滬警察廳長徐國梁曾奉福建省長薩鎮冰來電,請飭派警保護”①《申報》,1923 年11 月6 日,第15 版。。

而在近代海軍崇祀媽祖的源起之地福州馬尾,清代的船政機構雖然在民國時期幾經分合變遷,初改為福州船政局,后又改為海軍馬江造船所,但船政大臣沈葆楨所創立的船政昭忠祠始終崇祀不已,祠宇的各項經費也始終列在海軍經費內支出,成為媽祖信仰與近代海軍關系的重要遺跡。

1935 年12 月10 日,時任海軍馬江要港司令部司令李世甲呈文海軍部,請示動用海軍公款修繕船政天后宮②《海軍公報》第79 期,民國海軍部,1936 年,第320 頁。,旋獲批準,于1936 年興工,除對船政天后宮建筑進行修繕、油漆之外,還對年久老化的神龕、楹聯、祭祀禮器等進行了修繕和添置。

抗日戰爭中,福州馬尾兩度淪陷,船政天后宮遭到嚴重破壞,至20 世紀70 年代初拆除。2006 年,福州市馬尾區在原址上復建,于2008 年竣工,成為中國近代海軍和天后媽祖信仰這段歷史的特殊史跡。

19 世紀,中國海洋文化和當時的中國社會一樣面臨了近代化轉型的嚴峻考驗。傳統與近代,對立與融合,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主題詞。作為傳統海洋文化重要構成部分的媽祖信仰,顯示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影響力和蓬勃的生命力,其作為近代化全新事物的近代中國海軍,依舊延續了中國傳統海事活動中的海神信仰——媽祖信仰,是中國傳統海洋文化對近代化事物影像、融合的重要范例。

猜你喜歡
天后宮船政北洋
媒體視野下的清末宣講所——以《北洋官報》為中心
龍巖市社前村天后宮山門舞樓及舞臺題記考述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社前村天后宮山門舞樓
福建船政學堂精神的德育價值及其實現路徑
天津天后宮的保護和發展
天后宮
“一帶一路”背景下閩臺船政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探究*
北洋外交部魯喬奇(L.Giorgi)檔案紀要
北洋六鎮
談北洋海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