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內效布貼結合平衡訓練對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術后的康復療效觀察*

2022-03-30 13:14鄭雨中鄭臣校黃志全黎勇位春巍
廣東醫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關節鏡踝關節康復

鄭雨中, 鄭臣校, 黃志全, 黎勇, 位春巍

1中山市中醫院骨二科(廣東中山 528400); 2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廣東廣州 510006)

隨著全民運動的普及以及運動方式的發展,踝關節扭傷的發病率逐年提高[1]。據研究表明,85%以上的患者存在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若治療不當,部分患者可發展為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定[2]。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首選方式為手術,手術又可分為解剖修復、解剖重建和非解剖重建,其中關節鏡下錨釘解剖修復手術具有微創、加速康復等優點,臨床應用廣泛,然而術后也存在本體感覺、平衡覺減退,步態協調性喪失等問題[3]。因此如何減輕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術后患者踝關節腫脹、緩解疼痛、改善踝關節功能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為臨床難題[4]。隨著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推廣,康復訓練早期介入到術后康復過程被廣泛關注,然而肌內效布貼結合平衡訓練的研究尚不夠[5]?;诖?,本研究采用肌內效布貼結合平衡訓練對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術后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康復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山市中醫院行關節鏡下錨釘解剖修復手術的60例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單足發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使用Dell′s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別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患側、距骨前移距離、距骨傾斜角、手術時間等基線資料以及術后4周時的踝關節腫脹程度(早晚平均值)、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在線FAAM評分、Cumberland踝關節不穩問卷評分(CAI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表2 兩組術后4周的踝關節腫脹程度、VAS評分、在線FAAM及CAIT評分

1.2 納入標準 (1)符合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診斷標準:有反復踝關節扭傷史,自感踝關節不穩定,踝關節不適、疼痛、腫脹,無關節卡壓,踝關節有活動受限,外側及前方關節間隙壓痛(+),抽屜試驗(+),內翻試驗(-),X 線片未見明顯異?;蛘呖梢姽琴樞纬?,超聲、 MRI 檢查顯示距腓前韌帶損傷(完全斷裂或部分斷裂,跟腓韌帶無明顯斷裂);(2)于中山市中醫院行關節鏡下錨釘解剖修復手術;(3)術后生命體征平穩,配合常規物理治療、踝屈伸功能鍛煉、肌內效布貼、平衡訓練;(4)年齡20~80歲;(5)按照中山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實驗方案(2022ZSZY-LLK-071)進行,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周圍結構骨折等病變者;(2)合并嚴重臟器損害、心臟病等疾病者;(3)伴有關節炎等者;(4)術后發生傷口感染等并發癥者;(5)失訪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的關節鏡下錨釘解剖修復、常規物理治療、踝屈伸功能鍛煉、肌內效布貼、平衡訓練等均由同一組醫師完成,以確保專業化、規范化。

1.4.1 手術治療及踝屈伸功能鍛煉 兩組患者均予以關節鏡下錨釘解剖修復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安裝關節鏡,建立標準踝關節入路,清理炎性增生的滑膜,磨除引起踝關節前方撞擊的脛距關節骨贅,探查距腓前韌帶的完整性和松緊度,鏡下取出撕脫骨塊,于腓骨止點置入1枚帶線錨釘,收緊縫合線,用探勾確認韌帶張力。手術結束,徹底沖洗,嚴密止血,全層縫合。術后即開始活動患側足趾,并予以石膏固定踝關節于背屈中立、輕度外翻位2周。術后第3周開始更換石膏為功能靴,同時進行部分負重,避免踝關節內翻。術后第5周脫去功能靴,開始進行踝屈伸功能鍛煉,30 min/次,3次/d,并進行完全負重。

1.4.2 對照組 術后第5~12周,予以常規物理治療,以超短波為主。超短波:輸出頻率為27.12 MHz,輸出功率為50 W,30 min/次,1次/d。

1.4.3 觀察組 術后第5~12周,予以肌內效布貼結合平衡訓練。肌內效布貼:第一步,取直腿坐位,抬高小腿,保持踝關節背屈、足外翻,于內踝上方用100%的拉力貼至錨端,后經過足底,貼至外踝;第二步,從跟骨內側橫向將“I”形貼貼至跟骨外側,經過足底時再施以50%的拉力,貼至足背;第三步,從跟骨外側橫向將“I”形貼貼至跟骨內側,經過足底時再施以50%的拉力,貼至足背;第四步,摩擦肌內效布貼數秒以激活黏合劑。1貼/d,每貼保持24 h。平衡訓練:以單腿靜態站立為主,前期:術后第5~10周,單腿站立于堅硬地面上,維持身體平衡,60 s/組,兩組之間休息60 s,3組/次,3次/d;后期:術后第11~12周,單腿站立于Wobble Board上,維持身體平衡,控制支撐側踝關節順時針、逆時針繞支撐點最大范圍旋轉Wobble Board,60 s/組,兩組之間休息60 s,3組/次,3次/d。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

1.5.1 踝關節腫脹程度 采用figure-of-eight-20法評價踝關節腫脹程度:將患側踝關節固定在跖屈20°,以脛腓骨間溝與外踝尖端水平線的交點作為原點,用卷尺向內側延伸,越過足背、足底,至第五跖骨基底部,而后繞至內踝,繞過跟腱后方,繞至外踝,最后至原點。所測得的長度即可評估踝關節腫脹嚴重程度,分早晚2次(早8:00,晚18:00)進行測量,取平均值。

1.5.2 VAS評分 采用VAS評分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為 0~1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

1.5.3 在線FAAM評分 采用足踝能力評估量表(FAAM)評價踝關節的功能。由日?;顒?、運動量表組成,每個問題包括6個答案(無困難、輕度困難、中度困難、極度困難、無法完成、不適用),“無困難”為 4 分,“無法完成”為 0 分,“不適用”不計入評分。最終結果為[實際得分/(84-不適用項目數×4)]×100%,結果越高表示踝關節功能越高。

1.5.4 CAIT 采用CAIT評價踝關節的穩定性。分值為從0~3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側踝關節穩定性越高;≥28分提示患側踝關節不存在功能性不穩;≤27分提示患側踝關節存在功能性不穩可能。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中,符合正態分布的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踝關節腫脹程度的對比 兩組患者踝關節腫脹程度在術后6~8周逐漸升高,8周后逐漸降低,但觀察組的坡度較緩,且觀察組患者的踝關節腫脹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6、8、10、12周踝關節腫脹程度

2.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的對比 兩組患者VAS評分伴隨腫脹的程度增加而增加,降低而降低,在術后6~8周逐漸升高,8周后逐漸降低,但觀察組的坡度較緩,且觀察組患者的踝關節腫脹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6、8、10、12周VAS評分

2.3 兩組患者術后在線FAAM評分的對比 術后6、8、10、12周兩組患者的在線FAAM評分,較初時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術后6、8、10、12周在線FAAM評分

2.4 兩組患者術后CAIT的對比 術后6、8、10、12周兩組患者的CAIT較初時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術后6、8、10、12周CAIT

3 討論

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事實上,在美國,每年有近200萬人踝關節扭傷[6]。多達73%的踝關節扭傷患者會持續復發,其中59%的患者由于機械性感受器、神經肌肉反饋系統的信息傳遞功能受損,會發展為長期功能障礙,如慢性踝關節不穩[7]。有研究[8]表明慢性踝關節不穩存在機械不穩定和功能不穩定兩個概念。目前大多數學者主張手術治療慢性踝關節不穩,手術方式可分為解剖修復、非解剖重建和解剖重建[9]。關節鏡下錨釘解剖修復手術可以較好地恢復踝關節的穩定性,同時具有微創、康復快等優點[10]。隨著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推廣,早期、規范的康復訓練對慢性踝關節不穩術后至關重要,可以避免本體感覺、平衡覺減退,步態協調性喪失等問題[11]。慢性踝關節不穩術后康復訓練包括本體感覺訓練、平衡覺訓練,步態協調性訓練以及神經肌肉控制訓練等。

肌內效布貼源于日本,隨著不斷改進和發展,在國內的應用逐漸開展起來,并廣泛延伸至各個領域[12]。其是一種彈性貼布,可拉伸至原長度的90%~140%,既可起到固定作用,又不妨礙關節的活動[13]。肌內效布貼產生的彈性回縮力可對皮膚、皮下組織產生刺激,從而起到引導軟組織、減輕疼痛、消腫、促進淋巴回流、增加血液循環、加強本體感覺等作用[14]。研究表明肌內效布貼可改善慢性踝關節不穩患者機械性感受器、神經肌肉反饋系統的信息傳遞功能,從而加強本體感覺。閆亞新等[15]發現肌內效布貼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本體感覺訓練可改善慢性踝關節不穩患者VAS 疼痛評分、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踝關節左右平衡指數、前后平衡指數和總平衡指數,促進其康復。

平衡訓練是一種提高踝關節穩定性的有效方式[16]。慢性踝關節不穩的平衡訓練主要分為PHSB 訓練、不穩面平衡訓練。各種不穩面平衡訓練方法之間的差別主要在不穩定平面的選擇,如Wobble Board、Bosu球、Airex墊及exercise mats等[17]。Wobble Board訓練可改善患側踝關節正常生理活動角度,通過對踝關節周圍組織中深感覺的刺激,增強踝關節關節位置覺,恢復中樞神經系統運動控制功能,改善感覺運動系統功能[18]。

本研究通過選取于我院行關節鏡下錨釘解剖修復手術的60例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術后均予以踝屈伸功能鍛煉;同時,對照組術后4周后采用常規物理治療結合踝屈伸功能鍛煉,觀察組采取肌內效布貼結合平衡訓練、踝屈伸功能鍛煉,觀察期為2個月。采用figure-of-eight-20法評估踝關節腫脹程度(早晚平均值),VAS評分,在線FAAM評分、CAIT,比較兩組不同康復程序在術后6、8、10、12、36周對功能的影響。其中figure-of-eight-20法可較準確地評估踝關節腫脹程度,而在線FAAM評分、CAIT評分則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評價踝關節功能的自評量表。通過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術后6、8、10、12周,兩組踝關節腫脹程度在術后6~8周逐漸升高,后逐漸降低,但觀察組的坡度較緩。VAS評分、伴隨腫脹的程度增加而增加,降低而降低。在線FAAM評分與CAI評分足功能評分均較初時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此臨床試驗證明,肌內效布貼結合平衡訓練對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有肯定的康復療效,有利于減輕腫脹、緩解疼痛、改善踝關節功能,臨床療效確切。

綜上所述,與常規物理治療相比較,肌內效布貼結合平衡訓練對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有肯定的康復療效,有利于減輕腫脹、緩解疼痛、改善踝關節功能,臨床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利益相關聲明:論文內容不涉及相關利益沖突,該研究未涉及任何廠家及相關雇主或其他經濟組織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或利益的贊助。

作者貢獻說明:實驗設計為鄭雨中和位春巍,實驗實施為鄭雨中、鄭臣校和黃志全,黎勇進行實驗評估,鄭雨中執筆,位春巍審校。

猜你喜歡
關節鏡踝關節康復
康復??漆t院康復設備維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討
歡迎訂閱2022年《護理與康復》雜志
體感交互技術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護膝踝關節
崴腳,不可忽視的傷害
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
關節鏡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縫合器治療半月板損傷的療效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SLAP損傷合并岡盂切跡囊腫的關節鏡治療
關節鏡輔助下三束重建治療急性RockwoodⅢ型肩鎖關節脫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