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紙上的草木豐茂

2022-04-06 09:45簾外落花
時代報告 2022年1期
關鍵詞:彝人經文文字

簾外落花

“話說彝族六祖在茲茲蒲烏分支,其中‘諾’系古候、曲涅,沿今天大涼山美姑向東翻越,尋找到‘獐子逃到蒿桿上’草木豐茂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小涼山,彝人祖先稱為絲綢的故鄉?!边@段如詩如煙的文字出自吳惠英作品《沖出橫斷山》。

為了生存,從故土逃離和遷徙在書卷里被寫成“翻越”,是善心者避開憂傷的“美妙”存在,過濾了生活帶給一個群體的苦難和艱辛往事。也讓文字如經過陽光晾曬的紙張纖維,散發出溫暖詩性的光芒。帶著陽光氣息的書頁記住了一場發生在小涼山,一個彝人祖先稱為佳支依達的地方,由人與物、人與自然共同完成的一場事實。文字實現了在現實的奔突和祖先的足跡里,奔出生活的希望和努力的過程。

關于作者和《沖出橫斷山》,我有過多次思維經受分裂又愈合復原的過程,那是一種對熟悉的懷疑和驚喜,又是一種關于“潛能”的欣賞與歡喜,這些感受都是源于對作者實在太過熟悉。

從吳惠英計劃寫這本書開始,我對過去的認知便有了疑惑,這是一種不太能表達好的不確定。比如,她不曾參與過扶貧,不曾真正地生活在小涼山,雖然有過20多年的工作史,但到底不是大山深處的原住民,也不是彝人寨子的索瑪花。她長居距離扶貧現場100多公里的城市,單薄和柔弱的身子骨不允許她長期來回顛簸。再就是曾讀過她的文字,多為語句美麗的小篇幅散文,知性、柔情。直接跨文體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要挑戰的不僅是毅力和耐力,還有書寫方式和功底。

每一種可能都會掐滅這個念頭,每一種理由都可能不繼續。但她真的開始了,在她數次到峨邊采風的某一次,估計實在是停留太久,需要給心靈放個假。她打電話找我,要我過去陪陪她。聲音里滿是疲憊,狀態像走進沙漠找水的旅人。

那次的相見沒有出現在文字里,卻能在書里尋見很多熟悉的痕跡。是她用真實筆觸寫出的扶貧和扶貧干部親歷的往事,以及部分被幫扶群眾從不理解到逐漸感化的過程,再現了扶貧工作的艱難和需要改變的生活狀態。沒有虛構,沒有夸張。一句一段都會引起往事,一幕幕在腦海中出現。

書中的現象存在不同的山頭、不同的村莊和不同的民族之間,風霜雪雨或烈日崎嶇,是群眾的日復一日,也是扶貧干部努力改變他們生活的日復一日。不止是歌頌,也有反思。這曾是我和很多幫扶干部的經歷與心路歷程。

被檢查和督查時,因為一面之詞而承受的委屈,以及自我加壓的檢查和督查,重復地整改,不計其數的報表,更換不同的明白卡。一個標點錯了都不得行的紙上督查,也曾讓人苦不堪言,好在這些付出最后得到了群眾的認同,山鄉發生巨變,干群關系越發親密。

沒有經歷過這場“戰役”,很難理解魚水情和出生入死。扶貧紓解了基層沉積多年的矛盾,解決了行路、讀書和醫療難題,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會在很多年里發揮效用。對扶貧干部的鍛煉,也會受用一生。

吳惠英有極強的講述故事的能力,讓我多次想起佳支依達的風。那天,我和吳惠英走在街頭,大渡河的風吹過背風山,又吹過身邊的行道樹,她仰望著山也俯瞰著流水,用異常堅決的口吻面向大渡河:“我一定要把這本書寫成。因為已經去過大山里面,看到那些扶貧干部太苦了,也欣喜地看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改變,這種苦以后想起來,是值得的。對這些事,我不能視而不見?!?/p>

我沒說話,只能陪她繼續行走,不知道該怎么幫她,也沒辦法幫。

那晚,留在峨邊陪她,住宿的地方已經算這個縣城當時最好的賓館,但逼仄的床躺著兩個人,只能更逼仄。房間里的纖維吸收了各種房客的體味、煙味、酒味,在深夜恣意地釋放,如佳支依達的風,不管不顧地撩撥人的知覺細胞。還有樓下不時傳來醉酒的吵鬧和喧囂,隔壁麻將聲通宵闖進房間。

問她每次來都住這里嗎,她說偶爾也住在村里,心里隱隱地疼了一下。住在這個逼仄的被各種氣息填滿的房間里,也許她沒有時間和精力感受這一切。她的腦子裝滿了采風過的扶貧現場、幫扶干部和貧困戶。她的思維是高速運行的現場,怎么把一個個人物和一件件事裝進去。

去的那天下午,我坐一輛摩托車翻越馬嘶溪的山丘,抵達詩人沙馬中華的家,等在那里的除了吳惠英,還有佳支依達另外兩位詩人,阿索拉毅和貝史根爾。在沙馬中華家的客廳里,一位年輕的畢摩正在做法事,唱誦蒼涼而深邃的畢摩經文,那些經文仿佛長滿翅膀的鷹,穿越屋梁和天空,飛向無盡的蒼穹。

畢摩的唱經聲有讓人流淚的沖動,撕扯鎖緊的胸膛。

也許是那天畢摩的唱經聲縈繞得太久,才跑進了書中,作者的文字里一次次提到畢摩,每一次都空靈而絕美,響徹長空。她用觀察者的眼睛,把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現象用對話的形式展現出來,在平淡的對話里延伸了超越現實的儀式。下面這幾段對話是從吳惠英書里截取的文字。

“做畢摩是只有喪葬、生病這些不高興的時候才做嗎?不是的,結婚生娃娃,這些都是要做畢摩?!蹦呛孟袷且环N很實用的保障,又像是一種祈禱,一種儀式……

“……這些世代相傳的畢摩頌經里,那發黃的羊皮卷經文中,藏著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碼?!?/p>

“爺爺的經書留下來了嗎?”

“沒有留下來。我們彝族的傳統是人死以后所有的東西都要隨著身體用火燒掉?!?/p>

“那你們怎么記得這些經文?”

“從小跟著父親學,全靠記憶,記住了以后用文字記錄下來,形成新的羊皮經文?!?/p>

“不會出差錯嗎?”

“不會,每一個字都要記得清清楚楚,不然就會受到祖靈的詛咒?!?/p>

這樣的對話散落在書中,像大地上的湖泊裝滿天空的密碼,深邃迷人。所有對族群生命方式的追問,也是人類對生命無法徹底把握的向往,這種向往和一場脫貧工作結合起來,那么迫切,又那么自然。如黃土與繁茂的莊稼,書卷的張力和厚重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全書以路、農、教、衛、移風易俗和東西扶貧做章節,又通過路串聯所有篇章,起到相互印證、相互咬合的作用,每一個扶貧干部,每一個扶貧點都是這個篇章里的經絡,層層銜接、層層推進。平凡中見力道,普通中已有暗流奔涌,把一個山區縣的過去和現在用女性的筆觸講述得優美而婉麗。

如果說一本書出現的意義是為了記錄和總結過去,展望和期待未來,那《沖出橫斷山》是一座搭建在時代里的橋,橋那端是千百年來小涼山彝人為生活遷徙的顛簸,橋這端是通過扶貧后實現的夢想,以及未來更美好的生活暢想。所有流過的汗水都不會白流,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走,扶貧干部和作者的努力,一本書承載的能量讓一切都值得。讀完許久仍然停留在感動中,忍不住在扉頁寫下:“吳的文字有她性情上的感性,還有對人世的感同身受,屬易感人群,簡言之,善!”

又想起那天的佳支依達,小涼山的詩人們用他們的熱情和他們能夠做到的待客方式一直陪伴著作者和我。吃過畢摩祈福后的羊肉湯,沿著農人種地踩出的山道,登上俯瞰峨邊縣城的一個小土包。初夏的熱氣被山風吹散,大河流過的地方有太多值得追溯的故事,我們在小土包上打量小涼山的過往,也傾吐著扶貧中遇到的人事和感受。

直到星星跳出天幕,直到群山遠遁,只留眼前的草木豐茂和我們嘴邊一直吐露的話題。那晚之后,我很久沒有見過吳惠英,再見面時,《沖出橫斷山》已是厚厚的打印稿。

書里藏著小涼山的山,也高懸大涼山的月,我驚嘆一個人的嬗變和才華的表現力。26萬多字里滿是吳惠英對小涼山的深情,也是一個文化人對地域文化的反哺和責任。這本書是小涼山的風物圖集,也是吳惠英用生命追尋陽光,獲得能量后種在紙上的草木豐茂。

責任編輯/雨晶

猜你喜歡
彝人經文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熱愛與堅持
山東臨朐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考
美麗的彝人古鎮
夢中的文字
佛、僧與三重門(組詩)
淺談西南地區的太陽崇拜
從經文翻譯策略看景教本土化的失敗
云南楚雄彝人古鎮人文景觀分析
名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