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科學家和科學家精神的社會價值

2022-04-06 09:45徐逍遙
時代報告 2022年1期
關鍵詞:科學家人才科技

徐逍遙

2021年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回顧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國和中國人民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以習近平科技思想理論論述新時代中國科學家和科學家精神的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對廣大優秀大學生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更具重要意義。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清華大學時指出,“高等教育要抓住歷史機遇,緊扣時代脈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堅持開放合作”;教師要“有扎實學識”“研究真問題,善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教師要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吨泄步逃奎h組關于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要求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聚焦“一流大學建設”“一流人才培養”“一流教師隊伍建設”要求,增強“干實事”“解難事”“謀大事”“創新事”“長本事”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科研攻關,矢志為國攀登科技高峰,奉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一、科技人才是第一科技生產力,科學家是最大的科技生產力

撫今追昔,感慨萬千。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標志著改革開放后迎來科學的春天。1981年,黨中央提出“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科技發展方針。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火炬計劃等系列科技計劃,解決了一批關鍵技術瓶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學家和科學技術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5)》《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201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2018)》《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2018)》等支持科學家及其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性的重要文件,奠定了新時代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重要基石。同時,國家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和基地與人才專項五大計劃,“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四梁八柱’主體架構確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中國科學界“堅持以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為指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和人才第一資源,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茖W和科學精神、科學家和科學家精神,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柱和重要名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3月2日在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清華大學調研、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要把新冠肺炎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綜合多學科力量,統一領導、協同推進,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盡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要強化科研攻關支撐和服務前方一線救治的部署,讓科研成果更多向臨床一線傾斜。

科學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茖W家和科學家精神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中國科學家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要精神財富。中國科學家不是清貧的代名詞,中國科學家精神不是可有可無的舶來品??梢哉f,“雙一流”高校應該成為培養、造就“雙一流”優秀人才特別是優秀科技人才、優秀科學家的重要前沿陣地和“橋頭堡”。1955年、1957年,中國科學院選聘200多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專家作為學部委員,到1994年改稱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梢哉f,以鄧稼先、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李四光、華羅庚、周培源、嚴濟慈、茅以升、竺可楨、陳景潤、趙九章、王淦昌、于敏、林蘭英、王守武、王守覺、袁隆平、屠呦呦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以“兩彈一星”、抗生素、鉀肥、合成橡膠、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馴化四大家魚等偉大成就,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可貴精神品質,造就了新中國科學家的精神內核,奠定了新中國科學家精神的精神根基。再如,以黃大年、南仁東等為代表的中生代科學家、新生代科學家,以科學家精神為信念,以老一代科學家為榜樣,以支撐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為己任,以量子科學(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嫦娥” 探測器、“蛟龍” 探測器;“悟空”“墨子”“實踐十號”“慧眼”科學衛星;“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北斗”導航系統、5G網絡;“神威· 太湖之光”、“華龍一號”、CAP1400、 C919 大飛機、AG600 水陸兩棲飛機、ARJ21 支線客機等高鐵、芯片、核潛艇、航空母艦為重要科技成果,“突破和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活動、空間交會對接三大技術,建成了配套完整的載人航天研制試驗體系” ,著力攻克事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的重大基礎科學前沿難題和核心關鍵技術,詮釋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尊重知識的前提在于尊重人才。在2021年11月4日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薄拔覀儽仨氃鰪姂n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薄耙罨瞬虐l展體制機制改革。要根據需要和實際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用人主體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服務意識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督機制,確保下放的權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單位要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用不好授權、履責不到位的要問責。要積極為人才松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同時要建立健全責任制和軍令狀制度,確??蒲许椖咳〉贸尚?。要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優化整合人才計劃,讓人才靜心做學問、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薄耙罅ε囵B使用戰略科學家,堅持實踐標準,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發現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視野開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的科學家。要堅持長遠眼光,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薄耙蛟齑笈涣骺萍碱I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的國家隊作用,圍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組織產學研協同攻關。要優化領軍人才發現機制和項目團隊遴選機制,對領軍人才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的特殊政策。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要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p>

二、科學精神是第一社會精神,科學家精神是最大的社會精神

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力資本是第一資本,那么,同樣可以說科學家是第一生產力,是第一資源、第一資本。正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指出:自覺踐行、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揚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就是要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崇尚學術民主,堅守誠信底線,反對浮夸浮躁、投機取巧,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就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構建良好科研生態,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正確發揮評價引導作用,大力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就是要加強宣傳,營造尊重人才、尊崇創新的輿論氛圍,創新宣傳方式,加強宣傳陣地建設,強化組織保障,大力宣傳科學家精神?,F階段,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逐步建成獨立自主、專業齊全、配套完整的科研生產體系。但是,武器裝備總體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代差。軍工核心關鍵技術和基礎產品與自主可控要求有距離,特別是以軍用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先進動力、高端制造裝備、基礎軟件為代表的“五大瓶頸”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觀。原始創新能力與長遠發展需求有差距,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領域的突破較少。協同創新機制與開放融合有滯后,國防科技創新資源整體利用效率不高,“開放不夠、共享不夠、轉化不夠”問題亟待解決,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加快實施和深化論證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臻g站、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工程、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國家網絡空間安全等“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組織實施好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火星探測、重型運載火箭等國防科技工業重大項目。加快航天強國建設,引領科技強國、制造強國建設,助推質量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支撐網絡強國、海洋強國建設,構建適應信息化戰爭和履行新時代使命要求的武器裝備體系,要求國防科技工業必須把握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強超前謀劃布局,加緊在一些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為維護國家戰略安全發揮應有作用。

人類需要科學精神,時代需要科學家。從世界科技發展史的角度看,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大致經歷了機械革命、信息革命、生命科學革命等重要歷史階段。如果說,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電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生物克隆和航天技術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那么,誰抓住了引起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性技術,誰就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的領軍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薄耙瀼匦掳l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薄拔覈洕延筛咚僭鲩L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绷暯娇倳浿赋觯褐挥邪押诵募夹g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牽住“牛鼻子”,把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薄弱環節作為自主創新的主攻方向。

站在現代社會的制高點上考察,可以說,整個人類社會、整個國際競爭的起始點和落腳點在于科學技術和科技人才特別是科學家的競爭。站在21世紀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實現現代化、工業化是前提,制造業是主導力量,信息化是強力支撐。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經濟正成為全球產業變革和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要在基礎科學前沿實現原創性突破。從中國科技史的角度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8)》提出了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目標?!拔覈萍际聵I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庇嘘P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為 10%,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為 40% 左右。因此,可以說,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基礎科學前沿的突破,特別是在重大基礎科學前沿實現突破,已經成為新時代中新的國家需求。譬如,“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的關鍵在于利用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充分發揮軍工集團、軍隊科研院所、國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民口和民營企業“六支力量”優勢;圍繞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和《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突出軍民技術融合化、全產業鏈聯動化、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智能化、智慧化、全球化、一體化、系統化、協同化、市場化、法治化、長效化、可持續化發展導向,加快高科技創新突破和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學研商、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體系,開放型制造業創新網絡體系,以及“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打通研發化—工程化—產業化—市場化—全球化全鏈條協同發展最后一公里瓶頸問題;超越“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工業化模式;實施人才計劃與人才工程、工業強基工程、“中國制造2025”、科技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成果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三權”改革,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基礎上的國家級省級重點產業集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及其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產業鏈和創新鏈、資金鏈和創新共性技術研發機制一體化,實現“工業 2.0 補課、3.0 普及、4.0 示范”并聯式跨越式發展道路;強化創新驅動、改革推動、融合帶動,催生眾包、眾創、眾籌等新業態新模式;全面科學有效地進行軍民融合、產學研、“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基礎上空間天文(包括空間引力波探測)、太陽物理、空間物理、行星科學、空間地球科學、微重力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等空間科學技術的強力突破及其空間科學衛星計劃的有效實施,以及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大數據、數字化、云計算、集成電路、生物交叉、增材制造、智能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動力電池、信息光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安全、節能環保、印刷及柔性顯示等跨地域跨領域跨學科跨群體跨前沿交叉科技的重大突破。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按照“打基礎、建體系、上水平”思路,構建軍工關鍵基礎產品機理驗證研發平臺。在量子信息、太赫茲、微機電、增材制造等前沿技術領域,掌握一批新技術、新機理和新方法。數字化三維設計、虛擬樣機、仿真驗證等先進設計技術廣泛應用,敏捷制造、精益生產、柔性加工等先進制造模式向縱深拓展,試驗驗證技術向綜合化集成化方向發展。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中國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雙一流”高校在培養和造就“雙一流”的復合型、高素質、國際化、雙一流優秀人才特別是優秀青年科學家方面可謂使命在肩,義不容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要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要培養造就大批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等各方面人才。要加強人才國際交流。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對待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論資排輩,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允許失敗、寬容失敗,鼓勵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要為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

總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包括重大傳染性疾病在內的許多共同挑戰,要求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同時,維護多邊主義,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表達中國主張、發出中國聲音,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掌握國際話語權。當代中國科學家的歷史使命在于圍繞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戰略目標、國際科技前沿目標,將科學家精神和聰明才智、科技成果轉化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和社會財富。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有信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全有理由有信心實現中國科學家和科學家精神的偉大價值,并為實現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科學家特有的偉大貢獻,勢必迎來新時代“神舟十二號、十三號”式科學的春天。

責任編輯/張美子

猜你喜歡
科學家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假如我是科學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毛遂自薦
科技在線
與科學家面對面
當天才遇上科學家(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