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铓v史文化地名辨析三則

2022-04-07 03:40
地方文化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太史豫章昌邑

趙 明

(江西師范大學南方漢代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330027)

這些文獻中提到與?;杩h和?;韬顕嚓P的古地名,主要還有慨口、昌邑城(昌邑山)、?;枭峡澟c上繚壁、?;栉骼铮T田、馮水、馮井、馮倉)、磐山、太史城等。關于許遜或吳猛斬蛇處和“沉?;?,起吳城”背后的文化含義,以及慨口得名的歷史考察,拙文《試論?;栉幕臍v史維度》(《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西漢“?;琛钡赝颊摗罚ā兜胤轿幕芯俊?020年第3期)和《?;琛翱凇北玖x探析》(《光明日報<理論史學>》2021年9月6日第14版)已作過初步考訂;而王子今《?;韬罟适屡c豫章接納的移民》(《文史知識》2016年第3期)則從移民對?;鑵^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入手,對?;栉骼铮T田、馮水、馮井、馮倉)作了十分精當地闡發,本文不再贅述,僅就文獻記載的昌邑城(昌邑山),?;枭峡潱ū?、營),磐(盤)山以及太史城(建昌故城)等?;鑵^域歷史文化地名的內涵,再作必要辨析,或有助于深化對?;铓v史文化的認識。

一、“昌邑城”與“昌邑山”

南梁人劉昭注《續漢書郡國志》稱?;韬顕霸诓爻恰?,并引出雷次宗《豫章記》云:“城東十三里,縣列江邊,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故謂之慨口?!边@個“城”,雷氏本未直接指名為“昌邑”,蓋因劉昭注才使得后人誤以為?;韬顕且孛安亍?。如酈道元就采用此說為《水經》注贛水,直接稱慨口上游的城為“昌邑城”。但在歷史文獻中,有關昌邑城或昌邑王城的地望記載是矛盾的。一說昌邑城在南昌北面,如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山川》:“昌邑王城,在郡城北六十里,漢封昌邑王賀為?;韬?,今名游塘城,即此地也?;蛟瞥穷^乃舊城基?!鳖欁嬗怼蹲x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七《江西》二稱:“樵舍驛,府西北六十里,近昌邑王城,有巡司?!雹伲ㄇ澹╊欁嬗碜?,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四《江西二》,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3900頁。另一說?;韬钅共⒉爻窃诮ú泵?,如康熙《建昌縣志》卷九《雜志·丘墓》:“漢昌邑王墓,縣北六十里?!蓖巍督úh志》志卷十二《雜類志·塋墓》:“?;韬顒①R墓在縣西北六十里昌邑城內,有大墳一所,小墳二百許,舊稱百姥冢?!薄兑唤y志》則二說并存:《南昌府二·古跡》稱“昌邑城在新建縣西北六十里慨口”,即于南昌北面;《南康府二·陵墓》又稱“昌邑王墓在建昌縣北六十里昌邑城內,有大小二?!?。

細考這兩說的根據,或都來自宋人的記載?!翱こ潜薄闭f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一六:“昌邑城,在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奔粗冈诮衲喜斜泵??!敖ú薄闭f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二十五載:“昌邑王城?!对フ侣毞匠恕吩疲骸诮úh北六十里,漢昌邑王后廢為?;韬?,此其處也?!本矶衷疲骸安啬?,在昌邑城內,昌邑家人藏其處也。今有墳二百許,有石辟邪,一在道側,土人謂之石馬?!奔粗冈诮裼佬蘅h北面。孰是孰非,在沒有確切資料證據時,難以定論。南昌漢代?;韬钅箞@東北侯國“紫金城”遺址的考古成果,則極可能對上述兩說予以否定,尤其是“建昌北”說。

該說《豫章職方乘》作者是系黃庭堅外甥洪芻。洪芻(1066—?)《宋史》無傳,“其家自五季離亂,由丹陽徙南康之建昌,遂為邑人”②陳柏泉:《從<宋洪氏墓記>談詩人洪芻》,《文物》1987年第11期。。作為北宋建昌縣人,又曾結社南昌、與諸多詩友唱和往來的洪芻,應當不會將家鄉古跡方位搞錯??墒?,對照考古發掘?;韬钅箞@和侯國城邑遺址,《豫章職方乘》的記載顯然可疑。北宋時,建昌縣治已移至今永修縣艾城鎮附近,?;韬顕且剡z址在艾城東南面,其北面也沒有古城遺址的跡象。故洪芻“建昌縣北六十里”恐為“新建縣北六十里”之誤。新建縣乃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從南昌縣析置,其境域包括今南昌贛江以西及以北原建昌、奉新等地16個鄉,正好處于南潦河下游古?;璧仄?。其時,新建縣治與南昌縣治同附州(郡)城郭,方位在?;韬顕且剡z址南80千米。洪芻出生在新建置縣后85年,因建昌家鄉情結,加之兩縣名中都有一“建”字,他把“新建縣”筆誤為“建昌縣”也是有可能的。雖然道里數相差較遠,但果如此,就與“郡城北”說基本吻合。所以,昌邑城當在南昌城北面數十里處的慨口附近,而不是在建昌縣(今永修縣)以北的某一地方。

其實,雷次宗《豫章記》佚文“昌邑王賀既廢之,后宣帝封?;韬睿|)就國,筑城于此”③劉緯毅輯:《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第247頁。,本來就沒有記載所筑之城的名稱和城的具體方位,只是說劉賀就國豫章時,在當地建筑了?;韬顕某浅?。而《豫章記》另一條佚文則指出了該城與慨口的地理關系:“城東十三里,縣列江邊,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結合南潦河的流向判斷,該城在當時繚水下游與贛水交匯處附近,這既不在今潦河與修河匯合的永修縣境內,更不可能在永修縣城以北??梢?,以上有關歷史文獻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記錄,都應以考古發現的?;韬钅箞@為坐標,按照“二重證據法”的原則重新審視。唐宋以后文獻上的記載,包括所謂“昌邑城”、“昌邑墓”、“游塘城”等名稱,都有可能是后世對?;韬钅且欢螝v史記憶的文化再造,盡管這些遺跡也是?;铓v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卻可能與西漢?;韬顒①R沒有直接的關系。

即使如“郡北說”昌邑城即游塘城,游塘位于新建區昌邑鄉,在?;韬钅箞@和“紫金城”以東偏南直線距離約10千米處。經考古調查,游塘城屬于戰國至東漢時期城址遺跡④李科友:《江西城址普查綜述》,《江西歷史文物》1985年第2期。。這個城址是否與劉賀有直接的關系,尚無有力的文獻和考古資料可茲佐證。但有一推測,所謂“昌邑王城可能是劉賀初到豫章時的臨時立國之處”①徐長青:《?;韬顕脊诺暮诵膬r值》,《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如這一推測得以成立,游塘古城則是?;璧貐^原有聚落之一。劉賀封侯就國遷到?;柚?,或許首先在這一聚落立足暫住,然后再于此西北處筑造城池宮室,即今考古探測到的?;韬顕且亍白辖鸪恰?。從這個意義上說,?;韬钅箍脊虐l掘的成果和初步探明的“紫金城”遺址,與雷次宗所說昌邑王所“筑城”的地望基本吻合,而酈道元采納了他的說法,才會直接稱之為“昌邑城”。如不通過考古發掘,這段歷史公案在文字上永遠不能了結。

實現數據統一存儲,使智慧校園的存儲架構化繁為簡,存儲資源更具靈活性,為實現大數據平臺提供條件。分布式存儲通過分布式技術和高速網絡,把物理上分散的多臺X86服務器本地磁盤介質組成一個大規模存儲資源池,對虛擬機和上層的應用提供標準的SCSI和iSCSI接口。數據存儲時被分片打散到多個節點上,分片數據支持分布在不同的存儲節點、不同的機柜之間。同時,數據存儲時采用多副本技術,每一個分片的不同副本也被分散保存到不同的存儲節點上,從而保障數據安全。

至于“昌邑城”或“昌邑王城”何時得名?目前也未見直接的文字記載。不過,從常理來推論,“昌邑城”之名不可能產生于西漢時期。古人對此“昌邑城”之名已有針砭。據原京師圖書館藏康熙《建昌縣志》(影印本)卷一《輿地》注“東漢豫章郡二十一城”“?;韬顕毕略疲骸昂;韬顕诮裉J潭,城石累累,猶有存者。而《豫章記》言在昌邑城,則今新建縣之昌邑聚也。然漢書宣帝既[憚]忌賀,賀不得開大門。吏一人為領錢買食物。賀就侯國,嘗與外人交通語言。太守以聞,削戶[三]千。然則雖封列侯,而實與鏂賀無異,勢不……復于?;杳赏跆柍瞧浞庖?,得出入自由……。又云:賀乘流東望,慨嘆而還,故名其地曰慨口。由前書考之,凡此云云,疑非實事?!雹诳滴酢督úh志》卷一《輿地》,清康熙刻本,第8b頁。此方志注家目的是否定昌邑城為?;韬钏?,以此證明蘆潭是?;璩撬?。雖然蘆潭為?;璩侵f并無歷史文獻依據,但其曰劉賀不可能“蒙王號城其封邑”、以及慨口不可能得名于劉賀云云,則是符合歷史邏輯的論斷。昌邑城很可能是在東漢末年,由?;璧胤胶缽娨劳胁赝豕适?,借以反抗東吳統治所附會而來③趙明:《試論?;栉幕臍v史維度》,《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韬詈笕水斎灰蚕M圆赝跎矸萏Ц咦约旱纳鐣匚?,把?;韬顕且胤Q作“昌邑”。故“昌邑”跟“?;琛币粯?,都屬于歷史文化的記憶,在當地流傳久遠。

在新建區昌邑鄉游塘村西南約5千米處,距西北面的?;韬顕且鼐勐溥z址10千米左右,還有所謂昌邑山。昌邑山呈長條形山脈,從橫贛江西支東岸,南北綿延起伏7.5千米,東西寬僅為1千米,共有16個小山頭,海拔高程37米,從地形地貌而言,并無特別之處。昌邑山早已成市鎮聚落,清代有“昌邑聚”之稱,今為昌邑鄉政府所在地,又名昌邑街。

王謨《江西考古錄》卷三曰:“周必大《干道庚寅奏事錄》云:‘庚戌解維,過樵舍鎮,宿昌邑山;辛亥抵吳城山?!锻ㄖ尽酚袇浅巧?,無昌邑山。按:昌邑山,本以昌邑王經此得名?!端涀ⅰ罚骸潘畺|北經昌邑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昌邑王之封?;枰?,每乘流東望,轍憤慨而反?!唇癫匮矙z司治也?!锻ㄖ尽纺艘对フ掠洝分^:‘昌邑王就國,筑城于此?!`矣?!豆沤裼洝罚骸赝醭窃诤;杩h。今建昌也?!雹埽ㄇ澹┩踔冏?,習罡華點校:《江西考古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1頁。同治《新建縣志》卷五《輿地》:“昌邑山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初不悉名何山,以昌邑王賀得名?!雹萃巍缎陆h志》卷五《輿地》,同治十年刻本,第4b頁??芍厣街鼮楹笃?,大約在南宋之時。具體起名于何時,已難以考證。但其得名與昌邑故王?;韬顒①R顯然有密切的聯系。

明《一統志》、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及后世方志,又均記載新建昌邑山有王中尉廟或王中尉祠?!巴踔形眷簦涸诓厣?,祀漢王吉,以其嘗諫昌邑王得罪,死于?;??!雹奕f歷《新修南昌府志》卷十《禋祀》,《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頁。王吉是西漢中期以為兼通《五經》的大儒,曾任昌邑王國中尉?!巴鹾糜潍C,驅馳國中,動作亡節”,王吉上書勸諫?!巴踬R雖不尊道,然猶知敬禮吉”,“其后復放縱自若,吉輒諫爭,甚得輔弼之義,雖不治民,國中莫不敬重焉”??梢?,王吉在當時社會上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劉賀被霍光安排作昭帝繼承人為帝的27天中,王吉又多次教導、勸諫劉賀要按照漢朝禮儀行事,要其對握有實權并迎立其為帝的霍光“事之敬之,政事壹聽之”。正因如此,在廢帝事件中,王吉被免死罪,后又兩度重啟為官,第一次因上書宣帝,被認為迂闊,“吉遂謝病歸瑯琊”;第二次在元帝即位后又接受朝廷征召,“吉年老,道病卒”。他因“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孫毋為王國吏”①《漢書》卷七十二《王吉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058-3066頁。,因此,他既不可能死在?;韬顕?,也不可能由家人為其在豫章立祠。王吉祠廟很可能跟昌邑山得名互為因果關系,當是后世當地人因劉賀封侯?;?,感念王吉與劉賀在昌邑國有君臣之義,而在昌邑山立祠廟紀念;或為先有王吉祠廟,再因其與劉賀的關系而將設立王吉祠廟的無名山稱之為“昌邑山”。此外,新建區昌邑鄉有可能也因昌邑城或昌邑山而得名。前揭康熙《建昌縣志》云“《豫章記》言在昌邑城,則今新建縣之昌邑聚也”②(清)[康熙]《建昌縣志》卷一《輿地》,清康熙十四年刻本,第8b頁。,但此說于今并未得到考古調查材料的支撐。昌邑聚即昌邑山,今昌邑鄉政府所在,又稱昌邑街。此地距昌邑鄉游塘村古城遺址尚有大約8、9千米之遙,且未發現其他古代城池遺跡。依此解說《豫章記》昌邑城所在,或有望文生義之嫌,雖不足為據,但也反映了昌邑鄉因山得名之文化淵源,亦系來自昌邑城的附會。所以,昌邑城、昌邑山、昌邑鄉這些反映古代記憶的地名,都應是魏晉之后才逐漸形成的歷史重構,卻賦予了?;璧貐^的文化生命。

二、?;枭峡?、“上繚壁”與“上繚營”

根據《水經注》的記載,繚水、上繚水、?;杞侵竿粭l河水??澦@一專有名詞,顯然是這一流域逐步漢化之后,才具有的漢語名稱。一說“其形勢繞折,故名繚河,后改寫潦河”③徐昌根等:《江西省永修縣地名志》,永修縣地名辦公室,1985年編印,第288頁。?!翱潯钡谋玖x固與“繞”同,然“繚”亦為表音字。上繚,《陳書》作“上牢”。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四注奉新“上牢水”曰“上牢,蓋上繚之訛也”④(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四《江西二》,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905頁。。實因“繚”古音同“牢”而通假,故文獻中也寫作“潦”、“僚”、或“遼(今簡作遼)”,用作此水名、地名,皆與“繚”同。由音及義,“繚”又與“澇”通假,與“潦”的含義更為接近??澦蛞蛐稳莺;杞闈撤簽E無常而得名,作“潦河”更名副其實。直至上世紀70年代,南潦河因多次筑壩、圍堰等水利工程,才使這條曾經洶涌的河水逐漸安靜了下來。從繚水之名可窺見當年?;鑵^域社會地理之一斑。

先秦時期,繚水流域為古越人的居住區。然而,“上繚”之名顯然已經是具有方位含義的漢語名稱,反映出漢晉六朝時期漢文化對?;杞饔虻纳鐣绊?。

首先,“上繚”最初應指繚水上游?!锻ㄨb》胡三省注“上淦”云:“班《志》,豫章郡有新淦縣。應劭《注》云:淦水所出。上淦,蓋淦水之上流也?!雹荨顿Y治通鑒》卷十七《漢紀》九,“建元六年”條,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571頁。同理,繚水上游亦可稱之為“上繚”,蓋指“繚水所出”。這從《水經注》的記載,亦可證其得名于繚水發源之地望:“又有繚水入焉。其水導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筆者注:當為東漢永元十六年),分?;枇???澦畺|逕新吳縣,漢中平中立??澦洲熀;杩h,王莽更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杞??!雹蓿ū蔽海┽B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22頁?!锻ㄨb》胡注:“永元中,分?;柚媒úh。上繚,在建昌界?!雹摺顿Y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建安四年”條,第2020頁。這一記載表明,繚水從古建昌發源,流經新吳抵達?;?,但因建昌、新吳都是從?;栉鲋?,繚水上游本即?;杞搭^,故將流經此3個縣的繚水又稱作“上繚水”。

其次,“上繚”可能與繚水流域地勢高于鄡陽平原有關。孫策曾欺騙劉勛攻打上繚說:“上繚宗民,數欺下國,忿之有年矣。擊之,路不便,愿因大國伐之?!雹唷度龂尽肪硎段簳蟼鳌?,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443-444頁。其上下之分表明繚水上游在地勢較高的山區,其下游在鄡陽平原與贛水匯合。至今?;韬顕z址所在地新建區大塘坪鄉、鐵河鄉、昌邑鄉和永修縣吳城鎮(歷史上屬于新建)一帶,因地勢低下仍稱作“下新建”。南潦河閭尾在未斷流、改道之前,繚水從安義萬埠“分為二水”處經建昌境內東南行,流經下新建,自慨口入贛江。自上而來,流入下新建的繚水,在《新建縣志》中仍舊稱作“上僚水”,上下關系概因地勢使然。

再次,“上繚”亦指?;杞澦┝饔蛑心尘勐?。秦漢統一以后,豫章郡已逐步融入中原文化,但發展仍不平衡。豫章既為漢與南越、閩越接壤,又為古越族聚居區,?;枭峡澒旁胶笠岷狼鯇h朝而言,仍屬于需要防范的土著集團勢力。在漢文化語境之中,又有雜糅古越語和漢語的“?;枭峡潯敝Q①《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1108頁。。這可以視作這一古越地區漢化進程中的越漢語詞合一表達,專指?;韫旁胶笠峒瘓F聚居區。本具有?;璧乩韰^片方位含義的“上繚”或“上牢”,到東漢末年又成為地方豪強的代名詞。

東漢末年,?;枭絽^的土著宗民豪強,乘天下大亂之際,也一度形成區域割據?!皶r豫章上遼宗民萬余家在江東,(孫)策勸(劉)勛攻取之”。裴松之注引虞溥《江表傳》曰:“勛糧食少,無以相振,乃遣從弟偕告糶于豫章太守華歆。歆郡素少谷,遣吏將偕就?;枭峡?,使宗帥共出三萬斛米以與偕。偕往歷月,纔得數千斛。偕乃報勛,具說形狀,使勛來襲取之。勛得偕書,使潛軍到?;枰叵?。宗帥知之,空壁逃匿,勛了無所得?!雹凇度龂尽肪硭氖秴菚O破虜討逆傳》,第1108頁?!白趲洝奔醋诿袷最I,可見?;枭峡澴诿駝萘σ揽繄猿潜趬揪圩宥?,形成與北方中原地方的塢堡相類的豪強莊園。?;杩h在劉宋被并入建昌以后,這一帶豪強割據勢力仍然猖獗。南朝梁、陳之時,南川豪酋余孝頃居然在太清三年(549)一度被湘東王蕭繹任命為豫章太守,后改南豫州刺史,主要依靠其強大的水師武裝?!赌鲜贰酚涊d:“時新吳洞主余孝頃舉兵應(蕭)勃,遣其弟孝勱守郡城,自出豫章,據于石頭(今南昌市紅谷灘區贛江邊有石頭口,原屬新建區)?!㈨曈恤肤蝗偎?、艦百余乘在上牢?!雹邸赌鲜贰肪砹吨芪挠齻鳌?,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063-1064頁。新吳屬今南潦河中下游奉新縣,可見余孝頃上牢水師主要部署所在。后來余孝頃戰敗被俘降陳,其子余公飏,弟余孝勱、余孝猷依然拒守新吳,但終至失敗。由此可證上繚(上牢)的核心地帶在新吳一帶,與西漢?;杩h同屬于一個區域。

然而,據地方志記載,明清時期建昌縣(今永修縣)境內亦有上繚營,相傳即漢代的上繚壁??滴酢督úh志》:“上繚營,縣東南十七里,漢昌邑王所筑。亭上下有居人二百余家,盡皆劉姓,疑賀所招致。其址久為民地?!雹芸滴酢督úh志》卷九《雜志·古跡》,康熙十四年刻本,第1b頁。顧祖禹也謹慎地用“相傳”筆法引舊志云:“上繚營,在(建昌)縣南十七里,相傳昌邑王賀所筑。今皆為民地?!雹荩ㄇ澹╊欁嬗碜?,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四《江西二》,第3922頁?!督魍ㄖ尽贰赌峡蹈尽返扔涊d類此,有更為具體地望“在豐安鄉”,“旁有亭,上下居民二百余家,皆劉姓,疑賀所招致。其址久為民地?!雹尥巍赌峡蹈尽肪砣兜乩怼す袍E》,同治十年刻本,第53b頁。王謨考錄:“今上繚營,即所謂上繚壁也。一作上僚。⑦(清)王謨撰,習罡華點校:《江西考古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2頁?!钡?,所謂“上繚營”疑點頗多,未必就是兩漢三國時期的上繚壁。

一是明清時期建昌縣治艾城東南是修水下游,地勢平坦,今多為河湖港汊,并不險峻。兩漢六朝之時,鄱陽湖尚未形成,這里水勢較弱,更顯四戰之地態勢,不是筑城防守的要害之處。而劉曄諫劉勛稱“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⑧《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劉曄傳》,第443-444頁。,與明清方志所記載的上繚營,地貌特征有明顯差異。

二是上繚壁乃三國時期土著“山越”宗帥塢堡壁壘。顧祖禹言“蓋是時,縣民數千家相結聚于上繚,推劉氏一人為主,謂之宗帥”⑨(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四《江西二》,第3922頁。,未見其所引證漢晉六朝文征,如若可能,也只是“山越”人借重劉漢皇家大旗而已,故山越人的上繚壁“相傳昌邑王賀所筑”就不可靠。已有方志編撰者發現這一疑點,按曰:“宗部者,僮芝之黨,廬陵、鄱陽皆有。史謂江南宗賊是也。而《志》云姓劉,又疑賀所招置,非是?!雹馔巍督úh志》卷一《地理·古跡》,清同治十年刻本,第47a頁。從漢晉到明清,物換斗移,當地家族早已不是兩千年前之宗族,猶如今?;韬顕z址附近村落,也多為明清以后外姓移民。明清時建昌縣上繚營自然不會是劉賀所筑,更不可能是劉姓宗室一脈相承上千年之久。

三是所謂“上繚營”雖然專名號稱“上繚”,但通名為“營”,跟《三國志》所載“上繚壁”迥然有異。營、壁雖然都有軍事駐扎、防守工事的含義,但“壁”更側重在防守工事之義,如《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雹佟妒酚洝肪砥摺俄椨鸨炯o》,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07頁。到漢末魏晉時期,則演化地方豪強莊園半軍事化社會組織。而營多指軍隊駐扎、行軍、征戰時的軍事組織單位?!逗鬂h書·劉盆子傳》:“乃分萬人為一營,凡三十營。營置三老、從事各一人?!雹凇逗鬂h書》卷十一《劉盆子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479頁?!逗鬂h書·百官志》:“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雹邸逗鬂h書》志第二十四《百官一》,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564頁。即軍營、兵營。光緒《建昌縣鄉土志》卷五《建置志》將上繚營與石姥營、鎮遏營等一并歸于“堡屬”,雖然都與兩漢魏晉時期?;栉幕嚓P,但很可能是因后世駐軍附會史事而得名。

此外,從漢末至隋唐,建昌縣沿革變化較大,一是“廢?;?,移建昌居焉”④(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一一一引雷次宗《豫章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264頁。,即廢除?;杩h建制,原?;钁艨谕恋夭⑷虢ú?,建昌縣治從繚水上游移至繚水中游原?;杩h,建昌縣地望發生了變化。二是新吳縣原本即從?;?、建昌分出,但“由漢以來,三廢三置”⑤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卷一《郡紀》,《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51頁。,數度屬于建昌縣的范圍,建昌縣的影響力擴大到整個繚水流域。三是隋代建昌縣還曾并入西安、豫寧(一作豫章)、永修等古縣,地理范圍曾達到修水流域⑥《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80頁。。四是唐初建昌還一度設置南昌州總管府,轄區包括今奉新、靖安、安義、武寧和修水諸縣⑦《舊唐書》卷四十《地理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605頁。,雖然時間不長,但其治所很可能因此而由繚水中游遷移至今修河下游的永修縣艾城鎮附近。這樣,建昌所轄就包括了古代?;栉幕椛涞恼麄€區域。后世只注意東漢繚水流域的建昌縣,未明隋唐建昌縣向修水流域發展,故將漢晉時期?;枭峡澅谝浦驳教扑我院蟮慕ú峡潬I,也就是將東漢至唐初繚水上中游的建昌縣,當成唐中期以后繚水和修水下游的建昌縣,并將包括上繚壁在內的諸多歷史記載,跟建昌縣歷史遺跡聯系在一起,變成了今天永修縣境域中的文化記憶。明清時期的建昌上繚營或許就這樣被附會為漢魏時期的?;枭峡澅?!

三、“磐山”、“太史城”與“建昌故城”

磐山,傳說得名于東漢末年劉磐。同治《奉新縣志》云:“磐山,在縣治西二十里。山勢蜿蜒,踞水陸之沖。漢建安八年(196),劉表從子磐,數為寇于艾(今江西修水)、西安(今江西武寧)諸縣,嘗據此山。⑧同治《奉新縣志》卷一《與地·山川》,同治十年刻本,第12a頁?!惫饩w《江西通志》曰:“磐山,在奉新縣西二十里。山勢蜿蜒,踞水陸之沖。漢末劉表從子磐嘗據此。故名?!雹峁饩w《江西通志》卷五十《山川略·山一》,光緒七年刻本,第9a頁。磐山之名文獻亦作“盤山”,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卻因附近的太史城?!短藉居钣洝份d:“太史城在(奉新)縣西四十里。后漢末,太史慈創置。周回三里。西南有城角山,東南有盤山,北枕江水,其地險固,基址尚存?!庇州d:“太史慈墓,在(南昌)縣南;縣西磐山有太史城,皆其用武地也。年四十一,葬于此?!雹猓ㄋ危肥纷?,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江南西道·洪州》,第2115,2106頁。據此,盤山被當成?;铓v史地名,與東漢末年豫章形勢有關,其事見《三國志》。建安初,孫策在統一江東戰爭中勢力抵達豫章郡,威脅到荊州長沙的劉磐。劉磐主動出擊,“數為寇于艾、西安諸縣,策于是分?;?、建昌左右六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并督諸將拒磐。磐絕跡不復為寇”?!皩O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206)卒”[11]《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太史慈傳》,第1190頁。。樂史言太史慈墓在南昌縣南,同時又說“縣西磐山有太史城”,并將盤山太史城列于奉新縣下,故磐山雖在南昌縣西,實則宋時其已在奉新縣境內太史城東南,兩處所言太史城當為同一地望,因“盤”與“磐”通假,“磐山”即“盤山”。

今奉新縣赤岸鎮洪塘村西北1.5千米南潦河南岸的田塅中有村莊,仍名為“盤山”。村民多為李氏,系武寧縣磨刀村遷此,至上世紀80年代已延續23代,130戶567人①夏令信:《江西省奉新縣地名志》,奉新縣地名辦公室編印,1983年,第107頁。。據實地考察,盤山地理坐標東經 115°18′27.0″,北緯 28°44′21.2″,北靠南潦河,有 X537 縣道沿河經過;南面是農田和溝渠,稍遠處為若干丘陵,最近土丘相對高程約十余米。盤山東距奉新縣城馮川鎮約10千米,與方志所載基本吻合,即其所言“磐山”處。但這里地勢平坦,即所謂田塅,同治縣志說其“山勢蜿蜒”,不知所據何在。如指盤山村西南面山丘,則今已不存“磐山”之名,附近既無所謂城角山之名,也未作太史城遺址勘探,地表已無樂史所言“基址”。

盤山村北面沿河地勢較高,有一現代橋梁跨河而過,古代當有渡口之便:“磐(一作盤)山渡,在縣西二十里,漢劉磐駐兵之地?!雹诠饩w《江西通志》卷七十九《建置略五·津梁一》,光緒七年刻本,第3b頁?!鞍才d渡,在磐山之河北,縣西二十里?!雹弁巍斗钚驴h志》卷五《建置二·津梁》,同治十年刻本,第26b頁。磐山既然緊靠水邊,劉磐若駐兵于此,有可能只是濱水壘土筑城為山,被稱之為“磐山”,后又作“盤山”,其歷史記憶與太史城緊密聯系。太史城亦稱太史慈城,按樂史記載,北宋時“基址尚存”,清代地方志則曰:“太史慈城,在縣西二十里。吳建昌都尉太史慈筑城于此,以拒劉磐。周回三里,俗呼磐山。每風雨過,人多于其地得青石箭簇?!雹芡巍斗钚驴h志》卷一《與地·古跡》,同治十年刻本,第20a頁。故此又有奉新十景之一“磐山遺簇”之稱。這一段文字綜合了《寰宇記》和后人的記載?!爸芑厝铩毕笛貥肥匪?,按宋制,三里當超過1200米,城的邊長平均在300米以上,相當于秦漢時期一個縣城的面積,作為臨時軍事據點似乎太大。由此推斷,東漢末,太史慈在劉磐占據的山頭附近筑城,與劉軍對壘,后太史慈擊潰劉磐,占領了劉磐城堡,同時將兩處城擴大營建作它用途(詳下)。這一帶因太史城和劉磐均有筑城,宋代尚有遺跡,故宋人分稱太史城和盤(磐)山。從文獻記載來看,這一帶為古戰場并非空穴來風。惟樂史稱太史城在盤山西北,而今盤山北面緊靠南潦河,太史城亦“北枕江水”,故太史城很可能也在今盤山村上游南岸偏西北位置。但歷經1800余年的河水泛濫沖刷和舊城廢棄,滄海桑田,城址早已不存,故清代方志稱太史城這一帶“俗呼磐山”,實已難確定太史城具體地望,僅留下古戰場遺跡。盡管如此,磐山太史城在?;铓v史沿革中卻具有重要象征意義。

首先,太史慈之所以能夠消除西來劉磐的騷擾,固然須憑險據守,更須組織力量反擊。太史慈頗了解古越后裔“山越”民情,他曾“因進住涇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⑤《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太史慈傳》,第1188頁。。而“?;栌猩峡澅?,有五六千家,相結聚作宗伍”⑥《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太史慈傳》裴注引《劉表傳》,第1190頁。,亦為山越人聚居區?!耙源葹榻ú嘉?,治?;琛?,即派太史慈將建昌都尉府設于?;杩h治,也就是控制古越后裔的中心區域,讓太史慈能夠以建昌都尉的身份號令修水、繚水流域6縣民眾。太史慈很可能也是利用這一有利地望,通過剿撫并用的手段,樹立起在?;枭皆阶趲浿械臋嗤?,才能抵御劉磐的進攻并取得勝利。建安八年,“山寇復動”,“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繼續命“太史慈領?;琛雹摺度龂尽肪硭氖摺秴菚侵鱾鳌?,第1116頁。,鎮守一方,直到建安十一年(196),太史慈死于任上。太史城是其重要軍事活動據點。

其次,太史慈既為建昌都尉,從孫策時“治?;琛钡綄O權時“領?;琛?,說明他曾經是?;璧貐^的最高軍政首長,建昌都尉的治所在?;杩h而非建昌縣。這是因為東漢建昌縣地望在繚水上游今奉新百丈山區,處于都尉轄區邊緣,山高水陡,顯然不便與各縣交通指揮;而?;杩h邑在今萬埠鎮下游南潦河“分為二水”處⑧趙明:《西漢“?;琛钡赝颊摗?,《地方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是溝通西部山區與東部平原的通衢。從劉磐寇略路徑來看,其軍從西向東沿修水、繚水上游而下向豫章腹地鄡陽平原進攻。太史慈在繚水中游盤山處筑城,說明繚水上游的建昌縣亦如艾、西安一樣已被劉磐寇略,而?;杩h治尚未淪陷,故太史慈只能在繚水中游的?;杩h設都尉府,同時扼守盤山津渡,構筑御敵屏障捍衛?;杓跋掠卧フ驴ず诵膮^鄡陽平原,最終反擊致勝,將劉磐擊退。

再次,雖然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但其于盤山所筑之城實為拒劉磐之前敵指揮所。太史城筑于盤山附近,而盤山蓋因劉磐所據山丘筑城而得名。太史慈擊退劉磐后,占領磐山,為繼續完成孫權所“委南方之事”,將本兩軍對壘之城擴大營建,使之成為繚水上游流域治理中心。后此處一度或為建昌縣治,又被稱為“建昌故城”,反映了建昌縣在沿革中,其縣治從繚水上游遷至繚水中游的一段歷史。

建昌是?;璧谝粋€析置的縣。析置的主要原因是這一地區戶口的增加,為加強征發賦役和社會控制的需要。東漢永元年間(89—105),?;璧貐^就因戶口增加而分設建昌縣。雷次宗《豫章記》載,“后漢永元中分?;枇⒔úh,以其戶口昌盛,因以為名”①(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一一一《江南西道九》,第2264頁。,說明?;枰粠ё迦簞萘π酆?,須將其分置不同縣域管理,實現加強社會網格化管理,達到強化賦役征派之目的。

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后,東漢朝廷已經名存實亡。各地軍閥豪強亦擁兵自重,群雄割據、逐鹿中原。其時,豫章郡在各路諸侯征戰的夾縫中,維持表面上的漢朝行政管理,但繚水流域一帶實際上已經脫離了豫章郡的行政控制。處于漢化之中的?;枭皆饺?,亦利用豐厚的漁、稻等糧食資源聚族而居,并憑借河谷丘陵、港汊縱橫的有利地形堅壁自保,儼然為局地族群割據勢力集團,這就影響到豫章郡賦稅徭役的征派。前揭豫章太守華歆派吏將到?;枭峡澱髋扇f斛,數月內僅得數千斛,說明?;枭峡澲T宗帥早已不服從郡縣賦徭調派,對朝廷不過是虛應故事而已,一旦遭遇強制征討,便棄其塢堡,堅壁清野,逃匿山林,成為所謂“山越”、“山寇”,徹底脫離名義上的郡縣控制。

所以,繚水流域的?;韫旁胶笠?,為維持本身利益不受侵害,難免與朝廷郡縣利益發生沖突。進一步分割?;栊姓^劃,強化這一地區戶口的網格化管理勢在必然。于是,新吳縣也在“后漢靈帝中平中(184—189)分?;杩h置”②(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西道四》,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70頁。,其目的與原來分設建昌縣一樣,也是加強對豫章郡西北部社會的行政控制和賦徭征發。建昌都尉所轄地域實際上包括了原西漢?;杩h管轄的絕大部分戶口,在轄區內包括6個縣域,達到了分征賦役、統一調度的軍事行政目的。

建昌都尉的設立,并在太史慈指揮下降服?;琛吧娇堋?,擊退劉磐進攻,使建昌聲名大振。但建昌縣治仍居于促狹的繚水上游山區,或不足以與其地位相配,有必要向繚水中游遷移。東吳黃武七年(228),孫權三子孫慮受封為建昌侯,其封地在繚水中下游,今安義縣城東4千米處鳳凰山上有孫慮城,距離繚水下游?;杩h治地望所在的萬埠不足8千米,實際上也處在西漢?;杩h中心區域之內。東吳建昌侯即相當于東漢?;杩h侯。南朝劉宋時期?;杩h之所以并入建昌縣,也許與東吳曾設立建昌都尉、建昌侯有關。在今修、潦兩河流域,有關太史慈拒劉磐的歷史傳說和文化遺址非常多,除了有太史城外,多地還有太史慈墓、順應廟或感古廟等,幕埠山也傳說是太史慈“督諸將拒磐于此山,置營幕,乃名焉”③(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江南西道四》,第2111頁。。類似文化遺存或地名,顯然不會都是漢末三國時即建造留存下來的,有的很可能是后世為紀念建昌都尉那一段歷史的文化回憶,也說明太史慈在這一帶影響至深。從文化上來說,這代表著?;璧貐^古越后人逐步融入江東日漸成熟的漢民族文化之中。在東吳對“山越”的剿撫和東晉南朝割據政權交替統治中,?;枞耸チ艘詽h朝正統貴族自居的文化優越感,土著的古越后裔將對漢朝的尊奉,轉化為地方社會對漢文化各朝廷迭代的心理認同④趙明:《試論?;栉幕臍v史維度》,《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璧貐^的建昌都尉舊址成為新時代?;栉幕牧硪环N表現形式,以建昌取代?;柚皇菚r間問題。

太史慈死后,程普曾繼任建昌都尉,但建昌都尉建制的撤銷時間未見記載,都尉府當一直設在?;杩h,直至吳亡。這對?;?、建昌兩縣沿革影響至大。南朝劉宋元嘉二年(425),“廢?;?,移建昌居焉”①(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一一一《江南西道九》,第2264頁。,說明建昌縣的地位已經超過?;杩h?;蛞蛟ú嘉疽言诤;杩h確立其實質性治理,故?;杩h建制被撤銷,其戶口土地并入建昌,以匹配實際上已經十分壯大的建昌縣。建昌縣則理所當然地從原縣治遷入原建昌都尉府,即?;杩h治?!兑唤y志》據此認為建昌“徙縣治?;?,而故城廢”,奉新盤山太史城“蓋即建昌故城也”②乾隆《大清一統志》卷二三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7a頁。。王先謙也認為此處“蓋即建昌故城也”③(清)王先謙撰:《后漢書集解》志第二十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266頁。,江西省、南昌府及奉新縣各級地方志均如是記載,今人錢林書亦持此說④錢林書編著:《續漢書郡國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81-282頁。。故盤山太史城曾為建昌縣舊治,幾成公論。不過,盤山太史城很可能在拒劉磐之役之時,即代行建昌縣治之職,因劉磐或已占據繚水上游建昌縣。由此或可證,由于當年劉磐一度占據繚水上游建昌早期縣治,故在太史慈擊退劉磐之后,從戰略地位考慮,便正式將建昌縣治遷至今奉新盤山經營建設,為其第2個縣治,建昌從繚水上游新吳西面移至下游新吳東面。到劉宋廢?;钑r,建昌縣治又遷入繚水“分二水處”,今安義萬埠、東陽附近,原漢代?;杩h城,為其第3個縣治。最后,或于唐代遷到今永修艾城附近,為其第4個縣治,直至建昌縣于民國二年(1913)更名為永修縣,縣治才于1949年遷入今治涂埠鎮⑤趙明:《西漢?;杩h境域與建昌地望的變遷》,《江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3期。。文獻對于古建昌縣治地望的明確記載,除了清人對奉新盤山太史城的考據之外,尚有兩宋時期《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文獻在今永修艾城附近的記錄。當然,建昌縣治地望及其變遷尚有缺環需要彌補,而考察“建昌故城”之說或為其關鍵。

以上通過對文獻記載的昌邑城(昌邑山)、?;枭峡潱ū?、營)、磐(盤)山和太史城等歷史地名的辨析,可知今新建、永修、奉新、安義、靖安和武寧等縣(區)中諸如此類的?;栉幕z址遺存,有相當一部分內涵,如同“昌邑王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故謂之慨口”一樣,僅為?;鑵^域中的文化記憶。它們既有?;鑵^域歷史的背景,又有后人對當地歷史文化的解讀,但未必都與其象征的那一段歷史過程吻合。因此,研究?;铓v史文化,應當對如是歷史地名或文化遺存開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礎性工作,或能進一步揭開?;栉幕跉v史記憶中的關鍵密碼。

猜你喜歡
太史豫章昌邑
劉江寧作品
燦若星辰——音舞詩畫《1921·豫章那個班》主題曲
豫章文化內涵研究
怎能說沒人知道呢
刀口
A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O. Henry’s Novel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三周的救贖(二)
太史筆
昌邑市不動產登記實現“一窗受理、20分鐘辦結”
昌邑大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