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現狀*

2022-04-07 14:33王利剛楊小珊
食品工程 2022年3期
關鍵詞:部門食品評估

王利剛 楊小珊

(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四川重慶 401121)

食品安全作為公共衛生問題受到來自政府、社會等各方面的關注,以終產品質量為評估依據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已難以滿足日益緊張的監管需求,而基于風險控制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的有效實施可以對影響食品安全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進行識別和評估,在此基礎上采取應對措施將其影響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從而控制食品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身體健康。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不斷推進,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機制日趨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穩中向好?,F就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的相關情況進行概述,以期能為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基本情況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是通過實施、組織等方式,系統持續地收集食品安全監測數據及相關信息,并進行綜合分析、及時報告和通報的活動,以實現有效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確保食品安全的活動系列集合。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實施對象是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所有活動,具體監測對象包括食源性疾病爆發、食品污染以及食品有害因素等,其目的是為實現科學、準確的監督管理,具體實施行為包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修訂、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交流、監督管理等。

根據風險管理理論,風險管理的一般過程包括4 個環節,即風險識別、評估、決策和控制,是一個循環系統。

1.1 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作為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第一步,是整個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針對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或潛在危害)的對象和產生途徑進行識別的過程。在實施中,通過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調查、分析,確定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2 個對象,一是食品安全風險源,二是食品安全風險因素向事故轉化的條件。在我國,影響食品安全風險的因素繁多,食品安全風險識別需通過多個角度開展綜合分析,如生產銷售供應鏈分析、生產銷售流程分析、市場環境分析、食品安全風險因素追溯分析、食品安全已發事故分析、食品安全抽檢、監測結果分析等方面。

1.2 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在食品安全風險識別完成的基礎上開展的特征性描述,應包括以下3 個要素:在一定的時間區間內、某一危害因素的暴露、對生命或者健康產生了明顯或潛在的不良影響,以此評估由于食品中生物性、物理性或化學性等因素造成的相關危害,根據獲得的信息進行定量或者定性評估。通過暴露評估可以獲得可能受到的傷害程度的評估。通過對危害因素識別、特征描述、暴露量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對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評估,此外,還應注意不確定性影響的評估。通過持續的監測活動(抽檢、檢測檢驗等)可以為評估提供有力的數據和資料支撐。

1.3 風險決策

風險決策是指通過食品安全監測風險識別、評估分析后,針對已發生的事故制定出應對措施,或者對可能發生的風險制定出預防措施的過程。決策過程中應針對風險擬定決策方案,從多個角度出發擬定不同專注點的方案,在此基礎上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者預防食品安全風險為原則對備選方案進行分析評價,必要時對備選方案進行拆分組合,同時還需考慮方案成本、可行性等可能存在的限制因素,預測決策實施后的影響和效果,實現風險決策的最優化。同時,決策制定時應注意所有方案均可能存在不確定因素造成的風險,因此只能盡量降低風險。

1.4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制定風險決策后采取一定方法控制風險的過程,是一系列控制行為的集合,是整個食品風險監測管理活動的最關鍵環節,包括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制定、方案編寫、實施、監控、跟蹤評價和糾正等控制活動。風險控制實施中需注意:計劃、方案應具有可操作性,實施時應確保各種指令能被執行方充分理解,避免出現理解分歧,實施時應落實到每個執行單元或者個人,并對行為和效果進行監督,同時進行跟蹤評價,實時對正在執行的行為進行分析、糾正,以便及時進行調整。

2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存在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和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發展迅速,其實施為發現食品安全隱患、研判食品安全形勢、靶向監管重點領域以及風險管理實施提供有力為支撐。由于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工作起步晚,基礎相對較弱,但發展速度快,又經歷了多次職能機構變化以及事后查處到提前預防的理念轉變,使得整體工作與我國發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遺留或產生了一些需要解決、完善的問題。

2.1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投入需加強

我國具有人口數量基數大、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大、幅員遼闊等特點,國家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投入也越來越大,正在逐步與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接軌,但仍有差距,且國內不同區域之間也存在差異。差異和差距體現在人員、設備、資金等方面,人員方面體現在行政執法人員和檢驗檢測人員等數量較少,人員行政素質或專業素質不高;設備方面體現在儀器設備和設施數量少,部分設備老化,新設備缺乏等情況;經費方面表現為資金投入相對較少,區域間經費使用存在差異等。

2.2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體系需完善

我國一直注重食品安全工作,隨著食品安全形勢的變化,國家多次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和改革,以期能完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體系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也受到了高度重視。2010 年原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工商總局、原質檢總局、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礎上出臺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試行)》(衛監督發〔2010〕17 號),指導性的提出了當時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的工作方法,但實際工作中仍存在問題,如風險評估與預警體系、食品安全可追溯等仍不完善,風險監測還不能把重心從事后處罰轉移到事前預防,法律和標準體系不完善,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等。

2.3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涉及部門責任意識需提升

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實行分段監管,食品生產不同階段由不同職能部門負責,涉及多個部門,其中難免存在監管職責權限范圍不明晰造成監控真空地帶,或者行政管理、執法存在重疊等情況,具體表現為部門間信息發布內容沖突、不法事件發生后沒有部門牽頭處理、查處處罰產生爭執等情況。以上情況歸根結底是部門責任意識不足,不能將自身職責與事件結合,或者為了規避風險不愿意主動承擔。

2.4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涉及部門間溝通需強化

根據相關法規要求,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由國務院牽頭實施,但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涉及部門間存在溝通不足的問題。另外,部門間信息共享也較差,多數部門均設有自己的數據庫或者監管平臺,但數據庫或平臺之間的信息共享程度太低,也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行政資源浪費,間接弱化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能力。

2.5 普通民眾食品安全知識缺乏

在我國,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是因不法生產者或者商販蓄意造成的,但也有部分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于民眾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識造成的,如“酸湯子”中毒事件。一方面,普通民眾對食品安全知識了解較少,且信息渠道不暢,經常被一些錯誤的食品安全知識或者觀念誤導;另一方面,許多部門每年都會開展相關的科普活動,但是受時間、場地、信息發布等情況的影響,覆蓋面有限。

3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優化對策

3.1 加大人員、設備等投入,實現均衡發展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形勢加大投入,積極擴大人員隊伍,培養相關行政執法人員,提高檢驗檢測人員專業水平,改善執法、檢驗設施條件,積極開展執法與檢驗相關的科學研究,尤其是在檢驗方法上,應根據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特點,研究開發檢驗方法、設備,合理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方法,通過逆向研發和適當調整,研究出適用于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所需的儀器和方法。同時應注意不同地域間的發展應相對均衡,在投入上向部分發展落后區域傾斜。

3.2 完善管理體系,引入社會力量參與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試行)》進行了修訂,發布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國衛食品發〔2021〕35號),修訂著重明確了各級各類相關部門和機構的工作任務和定位,厘清了工作職責和機制,以期能夠整體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能力和效率。實際工作中,應以新發布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為依據,積極完善風險監測管理體系,提高風險評估與預警水平,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保證監管查處有法可依,同時積極鼓勵來自社會的監督行為,如媒體監督、社會團體意見等,以保證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和提高。

3.3 提升責任意識,監督部門實施監督

在實際工作中應提高責任意識,根據要求及時開展工作,在職責范圍內完成相關工作,盡全力保障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的有效實施。根據相關規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重點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基線水平、標準制定修訂和風險評估專項實施風險監測。海關、市場監督管理、糧食和儲備部門根據各自職責,配合開展不同環節風險監測;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立即會同同級衛生健康、農業行政等部門依法進行調查處理,以上明確了各職能部門各自的職責和案件處理時的主導部門。行政監督部門應實時監督、及時介入,緊盯“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假作為”等懶政怠政行為。

3.4 強化交流協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參與的各部門之間應加強交流協作和信息共享,工作中涉及到多部門的案件應及時通報各方,開展聯合辦案,如有必要應開展會商,部門內部上下級之間也應保持信息暢通,避免同一類事件在其他監管區域再次發生。各部門風險監測結果數據應共享、共用,一方面積極開放數據,避免藏私,通過更多來源和環節的數據分析來查找研判風險,實現全生產鏈分析,以發現可能存在的風險;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打通不同數據庫或平臺間的桎梏,實現數據庫或平臺間的數據共享。

3.5 加大宣傳,培養民眾食品安全風險意識

采用多種方法提高普通民眾食品安全風險意識,擴大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處罰的影響,同時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通過新聞媒體、自媒體平臺、新媒體等積極開展食品安全知識普及,對于區域性強、危害性高的食品安全風險應加大力度宣傳;疏通信息渠道,讓老百姓知道應該到哪個部門去尋求答案,做好網站、公眾號、微博等的便民性操作;科普宣傳應積極開拓新形式,可采用網絡、小游戲、短視頻等新媒體方式,擺脫時間、場地等的限制,提高科普行為的趣味性、接受度等。

4 結語

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經過了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較為完善,但在某些方面仍需改進,食品安全涉及的環節眾多,我國分段式的風險監測管理形式能夠較快實現管理和控制效果,各環節涉及的部門均應提高責任意識,同時引入各類監督行為,以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的有效運行。另外,食品安全形勢不斷發展變化,應積極做好防備,通過提高風險監測技術水平、檢驗檢測技術能力、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水平和配合協作能力,與時俱進地做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工作。

猜你喜歡
部門食品評估
聯合監督讓紀檢部門不再單打獨斗
國外如何進行食品安全監管
第四代評估理論對我國學科評估的啟示
食品造假必嚴懲
哪些是煤電部門的“落后產能”?
醫改成功需打破部門藩籬
竟然被“健康食品”調戲了這么多年
評估依據
立法后評估:且行且盡善
我國多部門聯合行動打擊網上造謠傳謠行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