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籍作家丁玲在英語世界的譯介研究

2022-04-16 20:58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丁玲譯介研究者

劉 堃

湘籍作家丁玲在英語世界的譯介研究

劉 堃

(湖南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湘籍女作家丁玲是我國新時期為數不多的在海內外都享有廣泛盛譽的女作家,丁玲作品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從20世紀30年代持續至今并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借助海外圖書館及數據庫資源,通過收集、整理丁玲作品在英語世界的譯介情況,梳理英語世界近百年對丁玲作品的接受狀況,以西方世界對丁玲研究為觀照,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傳播與研究提供借鑒。

丁玲;譯介;接受;英語世界

1932年,英文期刊《中國論壇》(China Forum)第1卷21期發表了美國耶魯大學喬治·肯尼迪教授(George A. Kennedy)翻譯的丁玲的小說《某夜》(The Darkness),從此開啟了英語世界對丁玲及其作品的譯介序幕。至今,丁玲的作品已有二百萬余字被譯介到海外。借助全球最大的書目記錄數據庫WorldCat聯機聯合目錄數據庫檢索丁玲作品在海外圖書館的館藏量,截止到2021年10月,丁玲作品被譯成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朝鮮語、法語等25種文字,遍布世界各主要地區。其中,丁玲作品的英譯本數量最多、傳播最為廣泛,位居其海外譯本的數量之首。因此,本研究通過收集整理丁玲作品在英語世界的譯介情況,梳理英語世界近百年對丁玲作品的接受狀況,總結、反思英語世界的丁玲研究,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西漸提供參考。

一 湘籍作家丁玲在英語世界的譯介概況

通過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CLC)以及世界最大的檢索目錄系統WorldCat 對丁玲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出版進行統計整理,丁玲作品在海外的英語本涵蓋了長篇、中篇、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回憶錄、書信等體裁,這些作品主要通過四種形式在英語世界被廣泛傳播。

第一種是文學作品選集的形式。一方面,部分作品被收錄到海外中國作家作品文學集中,如1974年美國記者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 Isaacs)編寫的《草鞋腳:中國短篇小說集1918-1933》(Straw Sandals: Chinese Short Stories,1918-1933)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了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Miss Sophia’s Diary)、《某夜》(The Darkness)、《介紹》(Introduction),1976年美國沙普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革命文學集》(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in China:An Anthology)收錄了丁玲的《一天》(One Day);另一方面,以作品合集的形式在海外出版發行,如印度普納庫塔伯出版社在1945年出版了小說集《我在霞村的時候及其他小說集》(When I was in Sha Chuan and Other Stories)、美國波士頓燈塔出版社在1989年出版了小說選集《我自己是女人:丁玲作品選》(I Myself Am A Woman:Selected Writings of Ding Ling)。

第二種是英文單行本的形式。主要有美國印第安大學出版社、夏爾博出版社等出版了丁玲的短篇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和其他故事》(Miss Sophia’s Diary and Other Stories)、《一天》(One Day)、《水》(Water)以及日記自傳體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The Sun Shine Over the Sanggan River)等。

第三種是文學期刊的形式。20世紀前,以政治科學刊物以及海外研究中心創辦的中國文學期刊收錄為主,如英國著名雜志《新左派評論》(New Left Review)在1975年第92卷刊載了《三八節有感》(The March Eighth Feeling),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創辦的《中國現代文學通訊》(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Newsletter)在1979年第5卷刊載了《某夜》(The Darkness);20世紀后,由專業文學期刊擴展到綜合類文學期刊,如:《位置:東亞文化批評》(Position:East Asia Culture Critique)、《無國界文字》(Words without Borders)等,收錄的范圍更加廣泛,共收錄各類文學體裁作品12篇。

第四種是戰地記者記錄的形式。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抗戰時期,具有冒險精神且勇于探尋真相的海外新聞記者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斯諾(Edgar Snow)、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 Isaacs)、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等,他們以在中國戰場的切身體驗記錄下有關丁玲的生平、生活和創作,如史沫特萊在1938年出版的《中國在反擊》(China Fights Back)、斯諾在1937年出版的《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中都對丁玲到延安后的生活與經歷進行了記載。這些海外新聞記者記錄下的文獻資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為丁玲的海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早期文獻基礎。

二 湘籍作家丁玲在英語世界的接受研究

英語世界對丁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在來華海外記者用親身經歷記載中國紅色政權先進性的文獻中記載了丁玲的生平、生活和創作。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文獻資料不能視為學術研究,卻為海外學者對丁玲及其作品的后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由于受到中美關系的影響,英語世界對丁玲的研究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直到1960年代,美國漢學界開始關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相關的研究機構和體制得到建立,再加之美國也急需從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著述中來進一步了解中國、認知中國。另外,丁玲作為中國女性代表作家創作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學感召力,也吸引著海外研究者和讀者的目光。英語世界對丁玲及其作品的研究可劃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教授、美國漢學家夏志清(Chih-Tsing Hsia)和美國波士頓大學梅爾·戈德曼教授(Merle Goldman)正式拉開了丁玲及其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研究序幕。夏志清教授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掀開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在西方文學場域研究的浪潮,也是英語世界第一個學術意義上對丁玲作品展開研究的學者。1961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夏志清教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該著作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批評拓荒巨著”。該著作以中國現代文學為主要論題,在其中的兩個章節《第一階段的共產主義小說》和《第二階段的共產主義小說》對丁玲的作品展開評論。1967年,梅爾·戈德曼教授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其撰寫的專著《共產黨中國文學界的持異議者》(Literary Dissent in Communist China)中對丁玲的創作風格展開了數量不多的評論,強調了作家與新政權之間的對立與矛盾。由于受到當時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雖然兩位研究者對丁玲作品的整體評價不高,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西方學者對丁玲的關注度。

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這一時期隨著中美關系逐步正?;?,西方對丁玲研究也漸漸步入正軌,并得到越來越多海外學者的關注,主要有美國著名學者加里·約翰·布喬治(Gary John Bjorge)、美國密歇根大學梅儀慈教授(Yi-Tsi Mei Feuerwerker)、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查爾斯·J·艾勃(Charles J. Alber)等。這一時期研究者的數量和成果較上一時期有所增加,研究視角突破批評理論的局限。布喬治和梅儀慈作為這一時期丁玲研究的代表者,他們都以丁玲研究作為主題來撰寫了博士畢業論文。布喬治畢業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致力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尤其對丁玲的文學創作與其成長環境的關聯展開了細致的研究。布喬治于1977年撰寫的博士畢業論文《丁玲的早年:她的生活和文學創作研究至1942》(Ting Ling’s Early Years: Her Life and Literature Through 1942)成為英語世界第一部以丁玲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論文,西方學界將其作為研究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梅儀慈教授在這個方面與布喬治有著相似之處,他們都對丁玲早期文學作品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梅儀慈在研究中通過大量的文獻整理發現丁玲的文學創作風格與其成長、生活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梅儀慈還側重對丁玲文學創作的變化研究,她認為丁玲的文學創作反映并引導文學界向革命功利主義的轉變,從崇拜無拘無束、自由創作的西歐文學轉向實用、簡單的大眾文學。梅儀慈除通過廣泛收集丁玲的作品和資料,還與丁玲建立了良好的個人關系。這奠定了梅儀慈創作出被譽為“美國丁玲研究經典之作”的《丁玲的小說: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意識形態與敘述》(Ding Ling’s Fiction: Ideology and Narrativ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該著作成為這一時期英語世界對丁玲及其作品研究較為全面的重要成果,常被后續的研究者們所借鑒與引用。

第三個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中美關系日趨正?;?,這都進一步促使著丁玲及其作品的海外研究呈現出繁榮的景象。研究者們從多樣的理論范式、寬闊的文化視野來展開研究。既有研究者對丁玲的生平傳記展開研究,如旅美臺灣學者張潤梅的英文著作《丁玲:她的生平與創作》(Ding Ling:Her Life and Her Work)、美籍華裔學者丁淑芳教授的著作《丁玲和她的母親:文化心理學研究》(Ding Ling and Her Mother: A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udy),又有研究者對丁玲創作的文學作品展開述評,如梅儀慈從思想藝術視角撰寫的《文學的用途:丁玲在延安》(The Use of Literature:Ding Ling at Yan’an),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周芬娜博士從意識形態的視角撰寫的《丁玲與中共文學》(Ding Ling and Chinese Communist Literature)等。新時期英語世界對丁玲研究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研究者是美國萊斯大學亞洲學研究中心主任湯尼·白露(Tani E. Barlow)教授。白露的碩士、博士專業都是歷史學,具備了良好的歷史研究素養。因此,相對于其他海外學者而言。白露對丁玲的研究更加縝密而嚴實。另外,在美國漢學界白露是對中國女性文學創作研究的代表者,在其2004年創作的《中國女權主義的婦女問題》(Question of Women in Feminism)中白露將丁玲與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著名女作家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和美國富有影響力的女權主義作家蒂莉·奧爾森(Tillie Olsen)進行對比,從女性寫作立場及敘述策略等展開對照論述。此外,圍繞著女性主義的視角,白露在1982年創作了《丁玲早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主義和文學技巧》(Feminism and Literary Technique in Ting Ling’s Early Short Stories),1989年創作了《丁玲〈母親〉中的性屬與身份》(Gender and Identity in Ding Ling’s Mother)等相關代表作5篇。

三 湘籍作家丁玲在英語世界譯介與接受的價值反思

綜上所述,有關丁玲作品在英語世界譯介與接受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涌現出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及其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既可以豐富丁玲研究的相關資料,又可以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海外譯介與接受提供異域視角。

第一,研究成果拓寬了丁玲及其作品的研究視域。研究視角多樣,研究成果豐富。既有西方研究者對丁玲生平寫作展開的傳記類研究,又有對丁玲及其作品的評論性研究。另外,海外對丁玲及其作品研究的視角也較為廣泛。研究者們從社會歷史視角、女性主義視角、心理學視角、意識形態視角、思想藝術視角等多角度展開研究,為丁玲的海外研究提供了多維視角。雖然西方研究者以其獨特視角對丁玲及其作品展開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研究素材、拓寬了研究視角,但由于西方解讀者受到文化優越感、主流意識形態等因素影響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文化偏見。

第二,研究成果構建了多維的中國形象。研究者們將丁玲置于20世紀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語境中進行闡述,構建了女權主義形象、文學創作者形象、革命家形象。丁玲文學作品自身所塑造的中國形象不但對西方研究者及讀者在中國文學作品的選擇和譯介有著一定的導向影響,而且對于西方研究者和讀者頭腦中固化的中國形象予以一定程度的改變,這影響著西方研究者和讀者對丁玲文學作品的接受程度。在這一文學接受過程中,西方研究者和讀者又受到翻譯者、解讀者固化意識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著丁玲作品在英語世界譯介的形象塑造。因此,這為如何更好地向國外譯介中國文學作品,增強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力,樹立中國文學乃至當代中國的世界新形象提供了借鑒。

第三,研究成果打破對中國傳統女性認知的禁錮。對中國女性作家頗有研究的白露將丁玲與兩位西方頗具影響力的女性作家多麗絲·萊辛和蒂莉·奧爾森相提并論,站在了國際視角來看待20世紀中國女性的書寫,討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與歷史時代的關系,打破西方社會對中國傳統女性形象塑造的束縛,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女性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價值。西方研究者關注丁玲文學創作期間,正值第三次世界女性解放運動的興起,這在進一步推動女性文學創作崛起的同時,也加深了海內外文學場域對以丁玲為代表的中國女性作家的關注。

雖然海外研究者對丁玲及其作品的研究展開了多維度的研究,深化了海外對中國現當代作家的了解,尤其是對中國女性作家的認識程度,但是海外研究者在接受丁玲作品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文化誤讀。這些由于多重譯介要素而引起的文化誤讀也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丁玲乃至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走進西方文化場域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有效地推動中西方文化的互動、互賞值得我們不斷地去關注和深入研究。

[1]Tani E. Barlow.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M].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

[2]魏麗.新世紀丁玲研究述評:2001-2018[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0.

[3]顏海平.中國現代女性作家與中國革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021-11-26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當代湘籍名家名作在英語世界的譯介研究”(項目編號20ZDB014);湖湘文化對外交流傳播研究基地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堃(1982-),女,山東蓬萊人,博士后,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英語譯介。

H059

A

1673-2219(2022)02-0120-03

(責任編校:咼艷妮)

猜你喜歡
丁玲譯介研究者
《三字經》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研究者稱,經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茖W將如何回應?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夢一場
研究者調查數據統計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她同時與兩個男人同居,一生經歷四個男人,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醫生注定是研究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