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典型灣區經驗對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的啟示

2022-04-19 21:09朱壽佳代欣召
經濟師 2022年4期
關鍵詞:海洋經濟粵港澳大灣區

朱壽佳 代欣召

摘 要:灣區經濟是沿海經濟重要形式,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灣區發展海洋經濟直接關系到灣區高質量發展?;浉郯拇鬄硡^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戰略區域,是帶動南部海洋經濟圈及泛珠三角區域的重大引擎??偨Y國際三大灣區和環杭州大灣區建設現狀和經驗,大灣區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高階形態,具有“江、城、灣”的地理格局,以河口地區為中心向外圍擴展,城市分工明確,濱海人口密集,跨國企業總部集聚,對全國和全球經濟具有絕對控制力?;浉郯拇鬄硡^未來應聚焦交通互聯,激活綜合型港城經濟活力,海港差異化發展產業結構加強互補,強化海洋科技創新合作,統籌協調機制等策略,發展海洋經濟助推建設世界級灣區。

關鍵詞:國內外灣區 發展經驗 粵港澳大灣區 海洋經濟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4-023-03

一、引言

灣區經濟是沿海經濟重要形式,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對于珠江口河口地區灣區發展具有很多經驗借鑒[1-3]。黨的十八大作出建設海洋強國重大部署,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對沿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日益突出[4]。隨著我國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戰略,對大灣區建設理論和實踐研究,包括區域協作[5-6]、科技創新[7]、交通融合[8-9]、產業鏈條[10-11]等,且部分學者大灣區發展海洋經濟發展角度提出協同作用[12-15],為本研究提供良好工作基礎?;浉郯拇鬄硡^建設發展迅速,但在海洋經濟合作、海洋科技創新,區域統籌協調、海洋綜合開發能力、資金技術和管理人才等海洋經濟發展要素有效配置仍存在較多不足。本文對國內外典型灣區發展經驗分析總結基礎上,結合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海洋經濟提供政策建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灣區。

二、國際三大著名灣區發展經驗

(一)灣區基本情況

舊金山灣、紐約灣和東京灣,依托優良的海灣資源發展起來的,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創新中心、航運中心,對全球產業升級、資源配置、創新發展等產生強大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1.舊金山灣區。舊金山灣區位于美國西海岸,灣區海闊水深,河川延伸,背倚群山,港口自然條件優越。舊金山灣區是全球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人均GDP全美第一。分為5大區域,主要城市舊金山、奧克蘭、圣何塞。

差異化城市定位與產業特征,互相協作。奧克蘭主要為港口工業中心,是美國西海岸造船基地。圣何塞主要為科技創新中心,硅谷在此成立誕生谷歌、蘋果等互聯網公司。灣區依托海港區位優勢和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世界級研究型大學,形成“創新經濟”的產業布局,推動海洋經濟集聚區的快速發展

海運是灣區經濟發展的顯著優勢。奧克蘭港為主,舊金山港為輔。奧克蘭港是美國太平洋沿岸最大的集裝箱港。舊金山港是國際游輪母港,線路包括阿拉斯加、夏威夷和墨西哥等國際國內航線。

強大的科研力量是舊金山灣區創新驅動的重要源泉。舊金山灣區內有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20多所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等25所國家級或州級科學實驗室。大學多元化學科的設置、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為灣區經濟創新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大學院所將基礎性研究與企業的應用性研究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灣區依山臨海,吸引國際化人才。主要港口城市擁有現代化節能建筑,帆船、游艇、高爾夫、運動中心、技術中心、圖書館等配套設施完善,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居住生態圈,吸引大量國際高端人才在此定居和創業,成為灣區高端創新人才集聚高地。

2.紐約灣區。紐約港口變遷,使得從工業向城市服務業轉型,從貿易港走向世界金融中心。灣區內居民達2370萬,不及上海,但GDP總量卻高達16575億美金,相當于北上廣深四座城市GDP的總和。紐約灣位于哈得遜河入???,水深30多米。沿哈得遜河北上連接五大湖區,是紐約工業原材料源地和產品腹地。

產業分工明確,產業結構高度互補。紐約大都市區發展金融貿易、商業、文化娛樂。以華爾街為中心的金融貿易集群,是大銀行、金融、保險、貿易公司的云集之地;以第五大道為中心的商業區則聚集世界一流品牌精品店、娛樂廳、酒吧等商業服務業。華盛頓大都市區是美國行政中心、旅游和高技術服務業。費城大都市區發展清潔能源、制藥、航空制造和交通服務。波士頓大都市區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教育。

大紐約灣區擁有全美最大的港口群。紐約港重點發展集裝箱運輸,紐約港貨物吞吐量占比超過86%。波士頓港以轉運地方產品為主兼有漁港性質。費城港是近海貨運,世界最大的河口港之一,設有自由貿易區。巴爾的摩港是礦石、煤和谷物的轉運港。

紐約市是美國“東部硅谷”、世界“創業之都”。近期紐約制造業大幅萎縮,但健康醫療、社會服務、信息技術等行業快速發展。獨有“硅巷”模式,用硅谷的技術對金融、廣告媒體、零售和醫療等領域行業進行創新和建立細分市場,創新與優勢產業升級換代相結合推動產業發展。

3.東京灣區。東京灣區指東京灣沿岸東京都、千葉縣、神奈川縣和埼玉縣共同組成的灣區區域,是日本重要的金融貿易和工業核心城市群。內海灣口狹窄海岸線僅為60公里,多摩川、鶴見川、江戶川、荒川等多條河流注入,南面以浦賀水道與太平洋接壤。

國家層面進行海洋立法,推行“海洋立國”戰略。日本政府把經濟發展的重心從重工業、化工業逐步向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產業轉移,推行“海洋立國”戰略。2004年日本政府發布第一部關于海洋經濟的白皮書,提出對海洋實施全面管理;隨后通過《海洋與日本:21世紀海洋政策建議》《海洋基本法案》《海洋基本計劃》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確立海洋開發的基本原則、重點領域以及保護海洋生態的措施。

環東京灣六大港口,形成鮮明的產業分工體系。東京主營內貿,為輸入型港口和集裝箱港口。橫濱港專攻對外貿易是國際貿易港、工業品輸出港和集裝箱貨物集散港。千葉港為能源原料輸入港和工業港。川崎為企業輸送原材料和制成品。橫須賀港為軍事港口兼少部分貿易。木更津港為地方港口和旅游港。海洋漁業產業、海洋造船工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新興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發展也較為成熟,已成為日本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

橫濱實施未來港口計劃,實現綜合型港城轉型?!拔磥砀劭?1計劃”的實施,辦公、居住、文化休閑、商務等服務業快速發展,從工業型港口向綜合型港城轉變。在臨港區域發展綜合服務業和濱海文化休閑產業,提升生活配套設施,實現港城一體。

(二)灣區發展經驗

從全球發達國家來看,大灣區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高階形態。普遍具有“江、城、灣”的地理格局,灣區發展多以河口地區為中心向外圍擴展。世界級灣區人口高度密集,灣區內城市分工明確,灣區氣候宜人,人居環境舒適。世界級灣區是本國經濟的核心,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跨國企業總部集聚,對全國和全球經濟具有絕對控制力。

三、環杭州大灣區發展經驗

環杭州大灣區包括浙江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湖州、舟山六市和上海,GDP占全國7.8%,城鎮化率高達80%,人口密集,經濟基礎好,岸線資源豐富。該灣區擁有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兩大世界級港口。

上海。上海形成以海洋交通運輸、海洋船舶和高端裝備制造、海洋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導,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發展新動能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一是重視海洋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加大海洋科研投入力度,加強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海底觀測網、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半潛式鉆井平臺、“海馬”號遙控水下機器人、30萬噸級浮式生產儲油裝置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涌現;成立上海海洋高端裝備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為海洋觀測、探測、海洋高端裝備核心設備研發提供研發融資等服務,聚焦和孵化一批海洋高端裝備創新型企業;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二是發揮政策性金融優勢,建立有效的投融資機制。推動共同簽署關于共建上海海洋經濟開發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的合作框架協議。促進銀行業務創新驅動,加大對港口、航運企業、飛機及船舶經營企業、航運保險、貨代等各類型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助力高端航運要素集聚,促進海洋經濟業務發展。

杭州。杭州地處杭州灣區內側,其海岸線較短。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和城西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區是杭州海洋產業集聚地。地方金融行為海洋企業提供開發性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服務,同時其他金融服務行業也為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船舶制造等海洋主要產業提供金融支持服務。不同業態、不同領域的金融支持服務,較好地支撐杭州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杭州灣跨海鐵路大橋等縫合兩岸交通,便利性促成城市網絡效應。上海聯手杭州打造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吸引灣區創新資源集聚,推動先進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

寧波。海域海島是寧波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支撐和要素保障。2019年全市海洋經濟增加值達到1620.7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為13.5%。形成以港航物流、海洋化工兩大涉海產業為龍頭產業,以涉海產品及材料制造、智慧海洋、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能源利用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以海洋漁業及水產品加工、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制造等傳統海洋產業為支撐。全市海洋經濟總體形成“一核、兩帶、三灣”空間發展格。寧波推進國家級海洋經濟創新示范城市和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以寧波國際海洋生態科技城為核心,引領全市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全市共擁有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中電科寧波海研院、寧波大學、寧波海洋研究院等海洋科研機構,已建及在建的海洋領域各級創新平臺達到30個以上。以南北海洋產業帶為兩翼,實現南北差異化協同發展。北部海洋產業帶,重點推進前灣新區建設,發揮接軌上海的橋頭堡作用,推動先進制造業集聚創新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全省規劃面積最大的高能級平臺。南部海洋產業帶,海洋生態資源豐富,海洋漁業、海洋旅游、海洋文化產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基本形成生態型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舟山。舟山形成船舶工業、海洋交通運輸、臨港石化等產業為支柱,海洋文化旅游、海洋漁業等傳統產業,海水淡化、海上風電等新興產業的現代化海洋經濟體系。船舶工業形成集研發設計、船舶修造、海工裝備、船舶配套、船舶交易及相關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船舶產業體系,是中國重要的修造船基地。建成亞洲最大的鐵礦砂中轉基地(鐵礦石年混配量突破1500萬噸,全國第一,約占國內市場20%,輻射長江沿線30家鋼鐵企業)、中國最大的商用石油儲運中轉基地(儲備能力達到3100萬方)、中國重要的化工品和糧油中轉儲備基地和華東地區最大的煤炭中轉基地。LNG年接卸能力達到300萬噸,占全省50%以上,成為長三角重要的氣源基地。舟山是中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形成捕撈養殖、專業市場、生產加工、市場營銷等完整的產業。擁有100多家水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快。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已經具備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藥物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加快建設國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已建成投產海水淡化工程29個,海水淡化能力已達到32萬噸/日,已成為國內海水淡化主流技術的輸出地。海洋新能源產業。世界首個五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運,世界首臺3.4兆瓦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成功并網發電。

四、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海洋經濟的啟示

粵港澳大灣區類似舊金山灣區,是南部海洋經濟圈的先行地區,資源稟賦良好,工業實力強勁,交通運輸發達,人才科技資源集聚?;浉郯拇鬄硡^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對帶動泛珠三角地區發展有關鍵作用,具有戰略意義。借鑒國內外灣區建設經驗,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海洋經濟,推動廣州都市圈和深港、珠澳都市圈建設具有顯著意義,實現廣深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現實需求。

(一)交通互聯,激活綜合型港城經濟活力

把握灣區東西岸融合發展的重組契機,積極建設以廣州都市圈和深港大都市圈。構建環灣區A字形通道。實現灣區10條過江通過,規劃新增4條,縫合海岸帶兩側交通,聯通兩側功能區用地,提高海洋功能區的產業集群區,建設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海洋產業園區。

以東部高速為主軸,以北部快線、東二環等高快速路及地鐵四號線、廣中珠澳城際等軌道線路為骨架向南延伸,串聯創新、金融、科教重點功能節點,打造“濱海灣區創業投資金廊”。通過高快速公路、軌道交通,向南繼續聯系深圳前海、中山翠亨新區、珠海橫琴等,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的“101公路”。建設南沙站樞紐,強化廣州對灣區東西兩冀的輻射能力,形成聯通港澳、溝通東西兩岸的環灣區主骨架網絡,通過廣中珠澳城際、中南虎,能快速到達深圳、香港和澳門。通過深茂高鐵、肇順南城際、虎龍城際實現灣區腹地1小時可達。

(二)海港差異化發展,產業結構互補

城市定位與港口差異化發展,形成圈層聯系緊密,產業布局合理和功能定位清晰的空間格局。建設由高端裝備制造業、金融服務業、信息產業和港口物流業等構成的海洋現代產業體系。將廣州打造成為東南亞和非洲商品進入中國的首要集散地。以廣州港為核心,整合珠江西岸港口群,依托海鐵聯運、海水聯運拓展內陸尤其是泛珠三角地區腹地。以深圳港為核心,整合東部港口群,依托優良深水港及泛珠三角廣闊腹地,主攻外貿干線,干支結合、逐步推動港口航運服務業轉型升級。增強近遠洋航線密度;有助于深化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提升深圳港、廣州港的輻射力,加快世界級港口群建設;有助于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推進航道拓寬工程和專業化碼頭建設,加快建設南沙郵輪母港和蛇口郵輪母港。大力拓展國際航線,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海運服務政策機制。

借鑒舊金山灣區經驗,深圳是創新資本的高地,經濟實力和科創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過程中發揮著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廣深各自優勢,在基礎創新、應用創新和產業集群等方面協同發展,可以促進全省涉海制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實現互利雙贏。

(三)強化海洋科技創新合作,提升院校對灣區海洋經濟發展的作用

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為依托,爭取更多國家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大灣區,共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科學中心。謀劃建設高水平海洋研究院,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為龍頭,推動海洋科學實驗室、產業示范基地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實現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和科研技術成果轉化。

深圳重點瞄準深海和遠洋工程裝備領域,在海上鉆井裝備、海上油氣浮式生產裝置、海洋油氣儲運裝備、海洋工程輔助船、深海潛水器及勘探作業設備等領域研發制造高端產品。廣州依托中船龍穴造船基地、廣船國際等重點項目與企業,大力發展海洋科學考察船、游艇等新型船舶產業;同時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海洋領域的應用,加快在鉆井平臺、水下機器人、半潛船制造、可燃冰開采設備等領域集聚一批龍頭企業和項目基地。推進海洋生物基因庫、海洋藥物研發中心建設,建設智能漁場、海洋牧場、深水網箱養殖基地。

(四)統籌協調機制,發揮多中心治理的組織模式

依托大灣區領導小組,建立海洋常態化聯絡協調機制。建議由省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省發改委、省海洋局以及廣州、深圳相關涉海職能部門參與,建立海洋聯動協調小組謀劃一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項目,支持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試。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共建海洋產業園區等加強經貿及港航合作。

實施“粵港跨境貨?!表椖?,落實粵港兩地海關監管互認及跨境快速通關,構建粵港澳游艇自由行通關管理系統。創新CEPA食品檢驗監管模式,建立粵港澳檢測結果互認合作機制。建設國際通信專業通道,試點開展離岸數據外包服務。探索開辟特殊區域直接由港澳或國際人才建設管理,引入國際先進政策體制,深化與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對接,深化與港澳更高層次合作。大力引進港澳國際化人才和國際服務業企業。在產業準入、職業資格認定、創業就業、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領域對港澳人士實行更大力度開放。

[本文為2021年廣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課題“粵港澳大灣區海洋強市戰略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毅,王云,李宏.世界級灣區產業發展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03):312-321.

[2] 張昱,陳俊坤.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開放度研究——基于四大灣區比較分析[J].城市觀察,2017(06):7-13+24.

[3] 王靜田.國際灣區經驗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啟示[J].經濟師,2017(11):16-18+20.

[4] 周連義,鄧崇昉,裴兆斌.國內外典型灣區發展經驗對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的啟示[J].海洋經濟,2021,11(02):104-110.

[5] 符天藍.國際灣區區域協調治理機構及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啟示[J].城市觀察,2018(06):20-27.

[6] 李建平.粵港澳大灣區協作治理機制的演進與展望[J].規劃師,2017,33(11):53-59.

[7] 覃艷華,曹細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科技協同創新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3(02):255-262.

[8] 盧佩瑩,王波.從區域一體化看融合交通——以粵港澳大灣區和港深廣高鐵線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12):1623-1632.

[9] 吳志才,張凌媛,黃詩卉.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及協同合作模式[J].地理研究,2020,39(06):1370-1385.

[10] 向曉梅,楊娟.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機制和模式[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17-20.

[11] 周春山,羅利佳,史晨怡,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時空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熱帶地理,2017,37(06):802-813.

[12] 陳明寶.要素流動、資源融合與開放合作——海洋經濟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作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21-26+191.

[13] 姚荔,楊瀟,楊黎靜.粵港澳大灣區視角下香港海洋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海洋經濟,2018,8(06):46-53.

[14] 王濤,宋維玲,丁仕偉,等.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協調發展模式研究[J].海洋經濟,2019,9(01):35-42.

[15] 向曉梅,張超.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高質量協同發展路徑研究[J].亞太經濟,2020(02):142-148+152.

(作者單位: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6000)

[作者簡介:朱壽佳,城市規劃設計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海洋經濟發展與海岸帶規劃。]

(責編:賈偉)

猜你喜歡
海洋經濟粵港澳大灣區
論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生態系統
灣區經濟:國際步伐與中國格調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發展增強海洋經濟的策略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綠色海洋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考
區域海洋經濟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海南省發展海洋經濟的金融支持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