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近正義: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的風險規制

2022-04-20 02:26
關鍵詞:資助者勝訴仲裁員

湯 霞

(華南師范大學 法學院,廣州 510631)

第三方資助(Third-Party Funding)通常是指與爭議當事方無直接利害關系的自然人或法人,通過為有資金需求的當事方提供物質支持或法律服務等,在案件勝訴時按照資助協議的約定獲得相應比例的資助回報,敗訴時當事方無須償還資助者資助費用的經濟活動。第三方資助者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程序對當事方來說存在一定的經濟效益,可以為申請人投資者提供接近正義(access to justice)的機會,資助者對投資爭議的盡職調查和篩選以及對爭議焦點的梳理也有助于被訴東道國有針對性地予以回應和抗辯,東道國提起反訴時也可以尋求第三方資助者的資助。但是,國際社會目前對第三方資助者資助投資仲裁程序的規制不足,第三方資助者出于營利本性和參與投資仲裁程序的隱秘性,可能資助騷擾性的投資主張,這樣不僅會損害投資仲裁程序的完整性和仲裁員的公正性、獨立性,也會給被訴東道國造成損失。第三方資助在國際投資仲裁領域的廣泛適用給投資仲裁程序帶來的風險可以通過相應的措施來規制。

一、從訴訟領域到仲裁領域:第三方資助國際仲裁日漸普遍

(一)第三方資助由禁止到允許的發展轉變

第三方資助最早來源于英國普通法上的助訟和包攬訴訟(Maintenance and Champer-ty)。(1)Lisa Bench Nieuwveld and Victoria Shannon Sahini, Third-Party Funding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Alphen aan den Rij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17), p. 7.“助訟”在牛津英語詞典中的定義為“不當地協助和教唆訴訟的行為,特別是由與訴訟程序無利害關系的一方支持訴訟或起訴方……”(2)Catherine Soanes,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 226.。助訟的亞種“包攬訴訟”指的是資助者和訴訟當事人之間存在的資助協議類型。根據布萊克斯通法律詞典,“包攬訴訟”是指“在訴訟請求的所有者與支持或幫助執行訴訟請求的非訴訟當事人之間分配訴訟收益的協議”(3)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Minnesota: West Group, 2009), p. 262.。美國最高法院對這兩個術語的解讀為:“助訟是幫助他人提起訴訟,包攬訴訟是對案件結果享有經濟利益?!?4)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In re Edna Smith Primus (1978), 436 U.S. 412, No. 77-56,argued January 16,1978,decided May 30,1978, accessed March 10, 2021, http://clarkcunningham.org/PR/Primus-edited.htm.英國的丹寧勛爵(Lord Denning)在Re Trepca Mines Ltd案中指出,普通法國家擔心資助者為了個人利益可能會煽動申請人提起損害賠償請求、壓制證據,導致程序濫用,通常禁止助訟和包攬訴訟。(5)Re Trepca Mines Ltd (No.2) [1963] Chapter 199, at 219, accessed March 12, 2021, https://vlex.co.uk/vid/re-trepca-mines-ltd-793372081.許多國家和地區認為助訟和包攬訴訟違反公共政策,導致大量的騷擾性請求被提起,并造成富有的資助者對貧窮的申請人的敲詐和壓迫。(6)同①。例如,中國香港地區沿襲普通法傳統,禁止助訟和包攬訴訟,目的是防止擁有權勢之人為一己私利而資助不必要的訴訟。

第三方資助的實質是資助有資金需求的當事方進行訴訟,是傳統的助訟和包攬訴訟的現代化形式。人們對助訟和包攬訴訟的擔憂同樣適用于第三方資助。有人認為第三方資助滋生了騷擾性主張,對被提起訴訟或仲裁的另一方當事人而言,不管其有無過錯都增加了訴訟成本,導致訴訟低效。(7)Namic State and Policy Affairs Department, “Third-Party Litigation Funding: Tipping the Scales of Justice for Profit”, May 2011, pp. 6-7, accessed March 20, 2021, https://www.namic.org/pdf/publicpolicy/1106_thirdPartyLitigation.pdf.一些資本充足率較好的投資公司為了獲得較大份額的資助回報可能會投資勝訴概率較低的案件,并將資助風險分散在批量組合的投資中。此舉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一部分騷擾性主張在資助者的資助下被提起。(8)同上。

然而,如今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第三方資助為普通的民眾提供了“接近正義”的機會。他們將“更多的訴訟”等同于“更多的正義”,認可資助協議促進訴訟的觀點。(9)同上。原本禁止助訟和包攬訴訟的國家和地區對第三方資助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比如,在Arkin訴Borchard案中,英國法院認為當事方達成的第三方資助協議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并不必然違反禁止助訟和包攬訴訟的普通法原則。(10)Arkin v. Borchard Lines Ltd & Others[2005]EWCA Civ 655, accessed April 8, 2021, http://www.bailii.org/ew/cases/EWCA/Civ/2005/655.html.杰克遜(Jackson)法官在其2010年的民事訴訟費用報告中指出,英格蘭和威爾士的訴訟資助者有必要以普通法為根據來考察法律允許第三方資助的范圍。(11)Rupert Jackson, Review of Civil Litigation Costs: Final Report(Ireland: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10), pp. 119-139.2016年,倫敦上訴法院湯姆林森(Tomlinson)法官在Excalibur案中對第三方資助的接受達到了新的高度,他認為:“訴訟資助是一種為公眾利益所接受并經司法認可的活動?!?12)Leslie Perrin, Third Party Litigation Funding Law Review(London: Law Business Research Ltd, 2017), p. 41.美國的許多司法轄區同樣廢除了禁止助訟和包攬訴訟的普通法原則,多達40%的州法院駁回了當事方以禁止助訟和包攬訴訟為依據的抗辯。(13)Paul Bond, “Making Champerty Work: An Invitation to State Ac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50,no.4 (2002): 1297, 1331-1341.中國香港地區也對助訟和包攬訴訟設置了三項例外,即滿足對訴訟結果有合法利益、為了公共利益目的以及破產程序三項條件之一即可尋求資助者的資助。(14)“LRC Releases Consultation Paper on Third-Party Funding for Arbitration,” accessed April 20, 2021,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10/19/P201510190243.htm.隨著禁止助訟和包攬訴訟原則的廢除,第三方資助的法律障礙得以清除,其對訴訟當事人和律師,甚至對訴訟進程和法律本身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第三方資助在國際仲裁領域的廣泛適用

跨國經濟活動的頻繁和爭議的日漸復雜性使得人們開始尋求多元化的爭議解決方式,仲裁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青睞。然而,高昂的糾紛解決費用阻礙了爭議當事方尤其是經濟困難的當事方選擇仲裁的意愿。為了獲得公正救濟的機會,人們對第三方資助的態度逐漸發生轉變。提起訴訟或仲裁程序的當事方意圖分擔爭議解決風險的需求為糾紛資助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國際商事仲裁理事會(ICCA)2018年的報告顯示,包括訴訟和仲裁在內的全球糾紛資助市場目前已超過100億美元,并仍在迅速增長。(15)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ercial Arbitration, Report of the ICCA-Queen Mary Task Force on Third-Party Funding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the ICCA Reports No. 4, April 2018, p. 17, accessed May 10, 2021, https://cdn.arbitration-icca.org/s3fs-public/document/media_document/Third-Party-Funding-Report%20.pdf.鑒于國際仲裁領域高昂的索賠數額、裁決的終局性以及《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又稱《紐約公約》)和《關于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又稱《ICSID 公約》)提供的完善的承認執行機制,近十年間,資助者的資助活動已從普通法國家轉向全球仲裁市場。鑒于第三方資助對國際仲裁的影響趨于明顯以及仲裁在改善當事方接近正義的權利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國際社會既需要平衡人們對使用第三方資助資金提起仲裁請求的迫切需求,也需要保護仲裁程序的完整性和裁決的最終可執行性。(16)Nyamasi Irene, “Third Party Funding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ccessed November 6, 2021, https://www.ncia.or.ke/wp-content/uploads/2021/03/Third-Party-Funding-In-International-Arbitration.pdf.近年來,一些國家和地區、仲裁機構仲裁規則以及區域貿易協定等都對第三方資助進行了規定。

目前,中國香港地區和新加坡已通過不同的立法形式認可第三方資助仲裁的合法性。香港地區為了適應其作為國際仲裁中心的現實需求,傾向于放寬第三方資助在仲裁領域的適用。2015年10月19日,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LRC)下設的第三方資助仲裁小組委員會發布了一份磋商文件,(17)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第三方資助仲裁小組委員會咨詢文件》, http://www.hkreform.gov.hk/tc/docs/tpf_c.pdf, 訪問日期:2021年4月5日。比較了第三方資助仲裁對香港地區產生的好處與風險,權衡之下建議香港地區法律在仲裁領域準許第三方資助。(18)Abdulali Jiwaji, “Hong Kong Approves Third Party Funding for Arbitration,” Kluwer Arbitration Blog, July 16, 2017, accessed May 10, 2021, http://kluwerarbitrationblog.com/2017/07/16/hong-kong-approves-third-party-funding-arbitration/?_ga=2.171258215.61979184.1500971666-1852462757.1500971666.2017年6月14日,香港地區立法會通過《2017年仲裁及調解法例(第三者資助)(修訂)條例》,允許在仲裁和調解領域適用第三方資助。(19)《2017年仲裁及調解法例(第三者資助)(修訂)條例》, 第98U、98V條。新加坡2017年3月1日生效的《民法(修訂)法案》也明確第三方資助在仲裁領域合法。(20)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Civil Law (Amendment) Act 2017,” accessed May 16, 2021, https://sso.agc.gov.sg/Acts-supp/2-2017/.

一些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則近年來也賦予了第三方資助合法地位,如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SIAC)2017年《投資仲裁規則》、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2018年《機構仲裁規則》、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CIETAC)2017年《國際投資爭端仲裁規則(試行)》、北京仲裁委員會(BAC)2019年《國際投資仲裁規則》等。歷經六次修訂,2022年7月1日即將生效的2022年版《ICSID仲裁規則》中明確規定了第三方資助。(21)ICSID, “ICSID Administrative Council Approves Amendment of ICSID Rules,” accessed April 13, 2022, https://icsid.worldbank.org/news-and-events/communiques/icsid-administrative-council-approves-amendment-icsid-rules.另外,歐盟和加拿大2016年簽訂的《綜合性經濟貿易協定》(CETA)、《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草案以及《歐盟—越南投資保護協定》也明確了第三方資助國際仲裁程序的合法性。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國際仲裁案件涉及第三方資助。以國際投資仲裁為例,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社會對新的投資機遇需求漸增,第三方資助者逐漸意識到雙邊投資條約(BIT)或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機制(ISDS)提供了以相對較小的風險獲得較高回報的可能性。(22)Frank J. Garcia, “Third-Party Funding as Exploitation of the Investment Treaty System,” Boston College Law Review 59 (2018): 2913.投資仲裁產生的賠償金額通常遠超商事仲裁,而且投資條約法極少為被訴東道國提供反訴的可能性,從而使得此類索賠對于資助者而言極為有利可圖,其回報甚至可以達到勝訴收益30%—50%的份額。(23)Frank J. Garcia and Kirrin Hough, “Third Party Funding in International Investor-State Arbitration,”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November 1, 2018, accessed July 15, 2021, https://www.asil.org/insights/volume/22/issue/16/third-party-funding-international-investor-state-arbitration.近年來,第三方資助在國際投資仲裁領域的適用日漸普遍,有學者的研究表明,至少40%的國際投資仲裁案件涉及第三方資助。(24)肖芳:《國際投資仲裁第三方資助的規制困境與出路——以國際投資仲裁“正當性危機”及其改革為背景》,《政法論壇》2017年第6期。第三方資助逐漸被視為有助于投資者和提起反訴的東道國獲得接近正義基本權利的一種工具。(25)José ngel Rueda-Garci, “Third-Party Funding and Access to Justice in Investment Arbitration: Security for Costs as a Provisional Measure or a Standalone Procedural Category in the Newest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in Private Actors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European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ed. K. Fach Gómez(Berlin: Springer Publishing, 2021), p. 104.

二、糾正不平衡的議價能力: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的法經濟學分析

在投資者—國家仲裁中,高昂的仲裁費用和漫長的仲裁程序對投資者而言是不小的負擔。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第三工作組的統計數據,投資仲裁程序的平均費用已達800萬美元。(26)UNCITRAL,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II (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Reform) on the work of its thirty-fourth session (Vienna, Nov.27—Dec.1, 2017), A/CN.9/930/Rev.1, para. 36,accessed July 18, 2021, 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V18/029/83/PDF/V1802983.pdf?OpenElement.即便投資者擁有提起投資仲裁的獨有權利,投資者和東道國之間不平衡的議價能力也使得這一投資爭議解決機制趨向失衡。第三方資助者為投資者提供了提起投資仲裁請求的資金支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這種不平衡。從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第三方資助者資助投資仲裁這一經濟活動,不僅使自身獲得了較大收益,為投資者提供了獲得公正救濟的機會,為企業和律師提供了絕佳的融資機會,也提高了投資仲裁爭議解決機制的利用率,有助于當事方尤其是申請人一方經濟效益的提升。(27)Maya Steinitz, “Whose Claim is This Way? Third-Party Litigation Funding,” Minnesota Law Review 95,no.4 (2011): 1268, 1303-1313.

(一)國際投資仲裁資源的稀缺性引起的行為選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擴張,投資者的跨國投資活動日益頻繁和復雜,糾紛所耗時間更長,仲裁所需費用也日益高昂。處于經濟困境的申請人可能沒有足夠的提起投資仲裁請求的資金、缺乏對爭議是非曲直和程序風險的認知或者難以準確評估投資主張的價值和回報等,(28)Gian Marco Solas and Omni Bridgeway, Third Party Funding: Law, Economics and Polic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p. 175.減損了其獲得接近正義的機會。而非處于資金困境的申請人出于降低風險、完善公司治理工具以及最大化公司管理的考慮,也需要獲得外部資金支持。(29)同上書,第183頁。

第三方資助者為有資金需求的投資者提供資金支持,使得經濟困難或意圖尋求仲裁風險分擔的投資者能夠有機會提起投資仲裁。若被資助的投資主張是有價值的,日漸增加的案件數量則意味著更多的不法行為被糾正,更多的人獲得了公正。根據功利主義學派在社會福利思想上的觀點,社會福利的總體水平與每個人的福利水平成正比。(30)Marco de Morpurgo, “A Comparative Legal and Economic Approach to Third Party Litigation Funding,” Cardoz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19,no.2(2011): 343.雖然在國際投資仲裁程序中高昂的仲裁費用成為申請人投資者最大的負擔,但專業的第三方資助公司的出現解決了投資者的后顧之憂。申請人通過讓渡一部分勝訴收益即可獲得仲裁費用的資助或專業法律團隊的指導,一定程度上以較小的成本獲得了較大的收益,從而實現了投資者對投資爭議解決機制的最優適用。(31)Steven Shavell, “The Social Versus the Private Incentive to Bring Suit in a Costly Legal System,” Journal of Legal Study 11,no.2 (1982): 333.投資者接近正義訴求的實現也提升了社會福利水平。

(二)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中理性人的合理判斷

法經濟學理論對人的預設是,作為理性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選擇是理性和自利的。資助者是否資助案件的重要考慮因素是案件的勝訴概率。實踐中,資助者通常根據一定的標準來衡量案件的勝訴概率,比如投資主張的價值、裁決對東道國的可執行性、賠償數額、案件敗訴時可能面臨的潛在不利成本等。(32)Eric De Brabandere and Julia Lepeltak, “Third Party Funding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bitration,” ICSID Review 27,no.1 (2012):381-387.在澳大利亞著名的資助公司IMF Bentham資助的案件中,案件勝訴率通常超過90%,其為被資助的申請人帶來的回報超過14億澳元。(33)IMF Bentham, Firm Profile, accessed August 8, 2021,https://www.inhousecommunity.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Risk-Investigation_IMF-Bentham-2P.pdf.理性的資助者在資助案件前通常會進行盡職調查,確保其資助的案件能夠勝訴。即便受資助者敗訴時的不利費用存在不確定性,資助者通常也要求受資助者購買事后保險來涵蓋不利費用。此外,資助者還會通過批量組合資助的方式將資助風險分配到不同的案件中,以實現資助收益的最大化。投資者在尋求資助之前也會對其勝訴收益數額與支付給資助者的勝訴回報數額進行比較,進而決定是否尋求第三方資助者的資助。投資仲裁案件中被訴的東道國也會對第三方資助者介入投資仲裁程序可能帶來的后果進行衡量。很多情況下東道國知曉投資者沒有足夠的財力,即便實施征收、變更法令等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投資者也無法提起投資仲裁請求來獲得相應救濟。也就是說,因為投資者缺少對抗主權國家的能力,所以無法對東道國的不法行為起到威懾作用。(34)Wenjing Chen,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ird Party Litigation Funding,” US-China Law Review 16,no.1 (2019): 35-40.而第三方資助者不僅可以為無能力支付仲裁費用的投資者提起投資仲裁請求提供資金支持,也可以資助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和個人提起投資仲裁,以確保他們不因費用高昂的投資仲裁而陷入資金鏈斷裂的風險。(35)Rachel Denae Thrasher, “Expansive Disclosure: Regulating Third-Party Funding for Future Analysis and Reform,” Boston College Law Review 59,no.8 (2018): 2940.鑒于投資仲裁高昂的費用和漫長的仲裁程序,東道國在作出影響投資者利益的決定時須認真權衡其行為,避免引發大量的投資仲裁案件而損害國家聲譽。(36)同①。因此,第三方資助者資助投資者提起國際投資仲裁,一方面幫助投資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迫使東道國權衡其實施不法行為導致大量的投資仲裁案件對國家聲譽和吸引外資的不利影響,進而依法依規行事。

(三)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的成本收益與效用最大化

1. 各自負擔自己仲裁費用模式下資助者和受資助者的成本收益

在各自負擔自己仲裁費用的模式下,對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第三方資助者而言,當其資助的預期收益高于預期成本時,其通常愿意提供資助。資助者在作出資助決定之前將謹慎評估投資主張的價值和潛在收益。除此之外,案件的勝訴率以及資助者和受資助者之間約定給資助者的勝訴收益比例也應考慮在內。此種情形之下資助者的預期收益即為投資主張的潛在收益與案件勝訴率和勝訴收益比例的乘積,資助者的預期費用為受資助者與仲裁程序有關的費用,資助者無須承擔受資助者敗訴時的不利費用。(39)Wenjing Chen,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ird Party Litigation Funding,” US-China Law Review 16,no.1 (2019): 35-40.只有當資助者的收益超過其預期費用時,資助者才會有資助該投資仲裁案件的動力。

從受資助者的視角來看,當其預期收益通過尋求第三方資助而增加時,其才會與資助者簽訂資助協議。受資助者勝訴時須與資助者按照資助協議約定的比例分享勝訴收益。此時,受資助者的收益為案件勝訴收益除去資助者的資助收益。至于預期成本,因資助者在資助案件時已對受資助者的仲裁費用予以資助,即使案件敗訴,受資助者也無須償還資助者的資助費用,受資助者通常無須預付任何資金,也不承擔訴諸第三方資助的風險。對于處于經濟困境的投資者而言,只有尋求第三方資助,才有機會就投資主張獲得勝訴收益。而對于意圖分擔投資仲裁風險的投資者來說,其可權衡案件的勝訴概率,比較資助者要求的勝訴回報數額與其不尋求資助時的費用數額,慎重決定是否尋求第三方資助。

2. 敗訴者負擔仲裁費用模式下資助者和受資助者的成本收益

在敗訴者負擔仲裁費用模式下,資助者在受資助者勝訴時無須承擔仲裁費用;而在受資助者敗訴時,除了承擔受資助者的仲裁費用之外,若資助協議中約定了資助者的不利費用責任,資助者還要承擔申請人敗訴時的不利費用,即被申請人的仲裁費用和其他損失。此種情形下,資助者的預期成本為受資助者的仲裁費用與敗訴時的不利費用之和。只有當資助者的收益大于其預期費用時,資助者才會考慮資助案件。從實踐來看,受資助者敗訴時的不利費用很難預測,因此,在敗訴者負擔仲裁費用模式下不太容易準確評估資助者對投資仲裁案件是否予以資助。若資助協議中沒有約定不利費用責任,資助者作為投資仲裁程序的非當事方,通常不愿承擔受資助者敗訴時的不利費用,此時其預期成本仍為受資助者的仲裁費用。但是,實踐中有的投資仲裁庭已開始要求資助者承擔受資助者敗訴時的不利費用責任。如在Eskosol訴意大利案中,仲裁庭要求受資助者提供資助者承擔不利費用的證明,以決定其是否要求申請人提供費用擔保。(40)Eskosol S.P.A. in Liquidazione v. Italian Republic, ICSID Case no. ARB/15/50, Procedural Order No.3 (Decision on Respondent’s Request for Provisional Measures, 12 June 2017).

受資助者在敗訴者負擔仲裁費用模式與各自負擔自己仲裁費用模式下成本收益最大的區別在于,其敗訴時的不利費用責任。對于受資助者而言,當其因經濟困難無法提起投資仲裁請求時,尋求第三方資助仍是接近正義的最優選擇。對于資金充足但意欲分擔投資仲裁風險的投資者來說,不僅需要比較勝訴時給資助者的回報數額與不尋求資助時的仲裁費用數額,還需考慮敗訴時的不利費用由誰承擔才能獲得最大收益。

3. 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的社會效用

如上所述,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的社會效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給第三方資助者自身帶來了利益,增加了其投資收益;二是給受資助者和非受資助者帶來了利益,為處于經濟困境的申請人提供了獲得公正救濟的機會,推動了東道國規范自身行為提升國家形象和信譽,資助者對投資主張的盡職調查和篩選也降低了非受資助者承擔的仲裁風險;三是對國際投資仲裁程序的效益,第三方資助者參與投資仲裁程序為申請人提供資金或專業的法律團隊,有助于仲裁庭快速地厘清案件事實,提高仲裁效率??傊?,第三方資助者參與國際投資仲裁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仲裁的社會福利,為處于經濟弱勢的申請人一方提供接近正義的機會,也迫使東道國提升其經濟治理能力。

三、尚不足以成為劣勢: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存在的風險

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雖存在諸多益處,但仲裁協議之外的資助者參與投資仲裁程序可能會打破當事方原有的平衡,使得一方明顯占有優勢,非受資助一方承擔著較大的風險。通常而言,投資仲裁機制為投資者提供了比國家更廣范圍的保護,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投資者和國家之間權利的“不對稱”。(41)Alessandra Arcuri, “The Great Asymmetr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Trade and Investment Agreements,” in Yearbook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 Policy, eds. Lisa Sachs, Lise Johnson and Jesse Coleman, last modified December 13, 2019,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152808.第三方資助者利用投資體制的不對稱,使得國家財富不公平地轉移到資助公司手中,(42)Frank J. Garcia, “Third-Party Funding as Exploitation of the Investment Treaty System,” Boston College Law Review 59,no.8 (2018):2919-2920.可能影響發展中國家的政策事務和社會福利,(43)Pia Eberhardt & Cecilia Olivet, Profiting from Injustice: How Law Firms, Arbitrators and Financiers are Fueling an Investment Arbitration Boom (BelgiqueAuguste Levêque: Nouvelles Imprimeries Havaux, 2012), p. 16.導致第三方資助飽受詬病。

(一)增加騷擾性主張的提起

第三方資助者通過投資和交易他人的法律主張來獲得利潤,接近正義只是資助者宣稱的“副產品”。資助者的介入可能使得原本可以通過和解來解決的糾紛進入仲裁程序,資助者為了獲取高額利益可能資助高風險案件或者通過批量組合資助的方式資助勝訴可能性較小的案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爭議解決的成本,損害了被申請人的利益。比如,在投資仲裁中,第三方資助增加了在投資爭議中已經享有特權的投資者的可用資源,而損害了沒有獲得類似優勢并將承擔額外成本的東道國的利益。尋求資助的申請人和資助者在獲取案件信息方面處于不對稱的狀態,申請人也可能通過資助者從投資主張中牟取暴利。(44)Jonas Von Goeler, Third-Party Funding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Procedure(Alphen aan den Rij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16), p. 90.因此,第三方資助為一小部分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資源,使得他們能夠在一個業已不平衡的系統中,提起越來越多針對國家的索賠。比如,在S&T Oil訴羅馬尼亞案和Ambiente訴阿根廷案中,投資者利用第三方資助提起投資仲裁,仲裁程序進行過程中資助者因勝訴無望而終止資助,被申請人不得不承擔數百萬美元的仲裁費用。(45)S&T Oil Equipment &Machinery Ltd. v. Romania, ICSID Case No. ARB/07/13; Ambiente Ufficio S.P.A. & ors. v. Argentine Republic, ICSID Case No. ARB/08/9.

(二)導致東道國面臨勝訴時無法獲得費用補償的風險

第三方資助者作為營利性的企業,為了保證獲得資助收益的最大化,通常在資助協議中約定不承擔受資助者敗訴時的不利費用責任。鑒于資助者的收益與案件標的額、爭議解決程序的持續時間和案件的復雜程度密切相關,為了獲得預期收益,資助者可能會要求申請人提出遠超實際價值的賠償、資助勝訴可能性較低的案件來獲得更高的勝訴收益份額或者故意采用拖延的仲裁策略來阻礙投資者與東道國之間達成快速解決爭議的和解協議。比如,在第三方資助者參與投資仲裁程序的過程中,投資者獲得資助者提供的資金和豐富的經驗、專業知識、內幕信息等,使得案件程序更為復雜和冗長,反而會加劇投資者與國家之間業已存在的不平衡的權力格局。當案件無法勝訴時,資助者可能會停止資助,受資助者因資金短缺無法繼續已經進行的投資仲裁程序,被申請人東道國不得不承擔已經投入仲裁程序的費用。即便資助者一直資助到案件最后,由于資助者不是案件當事方,投資仲裁庭對其無管轄權,也無法要求資助者承擔申請人敗訴時的費用責任。資助協議中資助者不承擔不利費用的約定,使得被申請人可能因申請人資金狀況困難而無法就仲裁費用獲得償還。由于資助者通常是秘密參與投資仲裁程序,東道國甚至不知道第三方資助者的存在,進而無法請求仲裁庭作出要求投資者提供費用擔保的程序令。東道國的利益因第三方資助者追逐利益最大化和缺乏規制的隱秘參與而受損,一些國家甚至對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機制提出了質疑。

(三)可能導致資助者和仲裁員的利益沖突

在國際投資仲裁中,第三方資助者作為非仲裁當事方,其參與投資仲裁程序的隱秘性使得仲裁員可能無法知曉第三方資助者的存在,也無法準確判斷是否存在利益沖突。鑒于國際投資仲裁領域的“旋轉門”現象,仲裁員可能存在集律師、代理人等身份于一身的身份混同現象,在不同的仲裁程序和案件中可能存在利益沖突。首先,資助者和仲裁員可能在不同的仲裁程序中存在利害關系。比如,仲裁員是資助者在另一無關聯的投資仲裁案件中資助的投資者的法律顧問,資助者可能會支付仲裁員作為該案件法律顧問的報酬和開支,資助者和仲裁員的此種聯系可能導致東道國對二者的關系產生質疑。在EDF訴阿根廷案中,被申請人阿根廷根據《國際律師協會(IBA)利益沖突指南》的規定要求仲裁庭審查仲裁員科勒(Kohler)是否存在回避情形。(46)EDF International S.A., SAUR International S.A. and León Participaciones Argentinas S.A. v. Argentina Republic, ICSID Case No. ARB/03/23, Challenge Decision Regarding Professor Gabrielle Kaufmann-Kohler, 25 June of 2008, para. 25.Muhammet ?ap訴土庫曼斯坦案中,被申請人成功地獲得了仲裁庭作出的要求申請人出示資助者身份和資助協議的程序令。(47)Muhammet ?ap &Sehil Inaat Endustri ve Ticaret Ltd. Sti. v. Turkmenistan, ICSID Case No. ARB/12/6, Procedural Order No. 1.其次,同一個資助者在不同的投資仲裁程序中重復指定某一仲裁員。資助者雖然存在于仲裁協議之外,但其在參與投資仲裁程序的過程中對案件的控制和間接指定仲裁員的行為,可能引起被訴東道國對資助者多次重復指定該仲裁員的行為提出異議。最后,仲裁員擁有第三方資助公司或其關聯機構公開發行的債券、股票,對案件結果擁有經濟利益。(48)Burcu Osmanoglu, “Third-Party Funding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Arbitrator Conflict of Interes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32,no.3 (2015): 334-335.該種情形之下,投資仲裁案件的結果直接影響到仲裁員的收益,東道國毫無疑問會對仲裁員的適格問題產生質疑。若上述情形發生,不僅仲裁員自身的獨立性和公正性無法保證,也會危及仲裁程序和仲裁結果的公正性。

雖然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存在上述風險,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投資仲裁程序的公平公正,但出于資本的營利性考慮,作為理性人的資助者通過盡職調查會過濾掉瑣碎和無價值的投資主張,盡可能資助勝訴率較高的案件。在當前第三方資助業務發展迅猛的背景之下,第三方資助者和仲裁員之間的關系也更為復雜。二者間的利益沖突可能危及仲裁庭構成的有效性,導致仲裁員被質疑或免職,甚至使仲裁裁決被撤銷或無法被承認執行。(49)Burcu Osmanoglu, “Third-Party Funding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Arbitrator Conflict of Interes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32,no.3 (2015): 332.但是,目前國際社會已對仲裁員和資助者的利益沖突問題予以重視,要求申請人在接受第三方資助時及時披露,甚至可能要求受資助的投資者提供費用擔保,加重申請人的費用責任,以保障被申請人在勝訴時獲得仲裁費用補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騷擾性主張的提起。因此,相較于第三方資助給國際投資仲裁程序以及仲裁參與人帶來的社會價值而言,負面影響尚不足以成為劣勢,可以通過相應的規制措施予以矯正。國際社會應正視第三方資助給投資仲裁程序帶來的沖擊,并積極采取措施來降低上述風險,實現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的最大經濟效益。

四、有效監管:規制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風險的具體舉措

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的風險給國際投資仲裁程序和非受資助一方造成了不利影響,有學者甚至提出在ISDS中完全禁止適用第三方資助的建議。(50)Julien Chaisse and Can Eken, “The Monetization of Investment Claims Promises and Pitfalls of Third-Party Funding in Investor-State Arbitration,” Delaware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 44,no.2-3 (2020): 166.一些國家如尼日利亞、南非、印度和阿根廷等也認為,在ISDS中應禁止投資者利用第三方資助提起投資仲裁。(51)ISDS Reform, “Working Group III 35th Session, Audio Recordings,” April 25, 2018, accessed July 16, 2021, https://icms.unov.org/CarbonWeb/public/uncitral/speakerslog/a2ad492b-22e9-497c-93c8-4be3130e9978.因此,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管,第三方資助會損害公眾對投資體系的信心,也會減損投資者和國家對該體系的利用。(52)Frank J. Garcia, “Third-Party Funding as Exploitation of the Investment Treaty System,” Boston College Law Review 59,no.8 (2018): 2914.國際社會應當采取相應措施對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的負面影響予以規制。

(一)明確受資助者的強制披露義務

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的隱秘性和營利性給投資仲裁程序帶來了挑戰。為了維持爭議雙方的利益平衡,在EuroGas訴斯洛伐克、南美鋁公司訴玻利維亞以及Muhammet訴土庫曼斯坦等案件中,投資仲裁庭都要求投資者披露是否存在第三方資助以及資助者的身份。(53)Eurogas Inc. and Belmont Resources Inc. v. Slovak Republic, ICSID Case No. ARB/14/14, Procedural Order No.3 (23 June 2015); South American Silver Limited v. The Plurinational State of Bolivia, PCA Case No.2013-15, Procedural Order No.10 (11 January 2016); Muhammet ?ap & Sehil In_aat Endustri ve Ticaret Ltd. Sti. v. Turkmenistan, ICSID Case No. ARB/12/6, Procedural Order No. 3 (12 June 2015).近年來,一些國際仲裁規則和區域經貿協定中也明確要求受資助者進行披露,具體可以從兩方面來闡述。第一,強制披露的時間應在相關主體訂立資助協議或提交仲裁請求之時。如果在較晚的階段才披露,則可能造成仲裁庭的根本改變和作出投資仲裁裁決的時間延遲。CIETAC《國際投資爭端仲裁規則(試行)》第27條規定,受資助者應當在資助協議簽訂后毫不遲延地向對方當事人和仲裁庭及ICSID或HKIAC等披露。TTIP草案投資章第8條與《歐盟—越南投資保護協定》第3.37條第(1)款和第(2)款規定,受資助者應當在提交仲裁時,或者在提交仲裁后達成資助協議或捐贈時,毫不遲延地向仲裁庭和對方當事人披露。

第二,披露的范圍在實踐中還未達成一致。有學者認為,受資助者應當披露資助協議的特定細節,如資助數額、資助者的潛在回報、資助者對案件的控制程度以及所有這些事實對利益沖突的影響程度等。(54)Marie Stoyanov and Olga Owczarek, “Third-Party Funding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s It Time for Some Soft Rules?” BCDR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Review 2,no.1 (2015): 189.不同的國際規則對披露的范圍要求不同。如2022年版《ICSID仲裁規則》第14條要求披露資助者為個人時的名稱、地址以及資助者為法人時擁有和控制該法人的個人與實體的名稱;而BAC《國際投資仲裁規則》第39條不僅要求受資助者披露資助者的基本信息,還要求其披露資助者與仲裁員是否存在利益沖突以及資助者是否承擔受資助者敗訴時的不利費用等,并規定了受資助者不履行披露義務時仲裁庭可通過仲裁費用分配對未履行義務方進行懲罰;HKIAC《機構仲裁規則》還規定了披露資助協議后續變化信息的要求;《歐盟—越南投資保護協定》則只要求披露資助協議的存在和性質以及資助者的名稱和地址。受資助者也被允許向資助者披露與投資仲裁程序有關的信息。國際上主要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則和投資協定相繼對第三方資助作出規定并要求受資助者進行披露,以強化仲裁程序的透明度。此外,國際社會還應當明確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的退出機制,即由于資助者惡意資助投資仲裁請求或受資助者不披露資助者的存在而導致東道國面臨重大損失的,將資助者納入黑名單,以后不得資助投資仲裁案件。此舉也將對資助者和受資助者具有一定的威懾效果。

雖然第三方資助者通常不愿暴露其參與了投資仲裁程序,也會抵制對第三方資助的強制披露,但披露第三方資助不僅有助于仲裁相對方和仲裁庭評估資助者是否應適當承擔投資仲裁的風險,也可以減輕或消除被申請人的疑慮。首先,對仲裁參與方來說,披露第三方資助增加了投資仲裁程序的透明度,也有助于增強人們在廣泛意義上討論ISDS的透明度;其次,規范第三方資助者參與投資仲裁程序促進了人們對第三方資助行業合法性和開放性的接受度;最后,較早地披露第三方資助減輕了仲裁當事方對仲裁員或投資仲裁裁決的質疑,避免裁決無法被承認執行。(55)Marius Nicolae Iliescu, “A Trend Towards Mandatory Disclosure of Third Party Funding?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ositive Impact,” Kluwer Arbitration Blog, May 2, 2016, accessed July 25, 2021, http://arbitrationblog.kluwerarbitration.com/2016/05/02/a-trend-towards-mandatory-disclosure-of-third-party-funding-recent-developments-and-positive-impact/.

(二)賦予仲裁庭通過費用決定來規范資助者和受資助者行為的權力

從國際投資仲裁實踐來看,投資仲裁庭幾乎從未讓仲裁協議以外的第三方資助者承擔過仲裁費用責任。鑒于資助者獨立于仲裁協議之外,即便其資助無價值的主張也不承擔費用責任,國際社會目前對其缺乏制約,可能導致爭議當事方之間的利益失衡。此外,投資仲裁庭很少要求申請人提供費用擔保,而資助者在資助協議中通常約定其在受資助者敗訴時不承擔不利費用,因此被申請人勝訴時可能陷入資助者“打了就跑”(hit and run)的仲裁風險之中。為了對受資助者和資助者在投資仲裁程序中的行為進行規制,投資仲裁庭在作出費用決定之時應考慮受資助者是否披露第三方資助的事實:若受資助的申請人主動披露,投資仲裁庭可在分配仲裁費用時不考慮第三方資助的存在或者不要求申請人提供費用擔保;若受資助者不披露而導致資助者與仲裁員之間產生利益沖突或勝訴的被申請人的仲裁費用無法獲得補償的情況出現,投資仲裁庭可以根據第三方資助者對案件的控制程度來決定是否要求資助者承擔不利費用責任或者要求申請人提供費用擔保,以保障被申請人的利益。(56)Wenhua Shan and SRIICL, “Comments on the ICSID Rules Amendments,” accessed July 25, 2021, https://icsid.worldbank.org/en/amendments/Documents/Wenhua%20Shan_SRIICL_Comments_02.03.19.pdf.比如,投資仲裁庭可能會根據申請人經濟狀況的惡化、申請人拒絕提供資產證明文件或存在“不潔之手”等阻礙仲裁程序的不誠信行為以及資助者在資助協議中約定不承擔不利費用等情形,要求申請人提供費用擔?;蛘咴诜峙渲俨觅M用時對雙方的費用承擔比例加以調整。(57)Manuel García Armas et al. v. Bolivarian Republic of Venezuela, PCA Case No. 2016-08; S&T Oil Equipment &Machinery Ltd. v. Romania, ICSID Case No. ARB/07/13; Ambiente Ufficio S.P.A. & ors. v. Argentine Republic, ICSID Case No. ARB/08/9.

(三)強化仲裁員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意識

仲裁員作為投資仲裁程序的重要一環,其獨立性和公正性對案件結果至關重要。公正性要求仲裁員在裁判案件時對當事方的訴求不偏不倚,只依據案件事實或相關法律作出裁決。(58)Tibor Vardy, John J. Barcelo III and Arthur T. von Mehre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innesota: West Group, 2003), pp. 131-132.獨立性是指仲裁員與爭議當事方之間不存在身份上的連帶關系和經濟上的利害關系。(59)艾倫·雷德芬、馬丁·亨特:《國際商事仲裁法律與實踐》,林一飛、宋連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第215頁?!禪NCITRAL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2條、《UNCITRAL仲裁規則》第9條以及《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院仲裁規則》第17條等都對仲裁員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提出了要求。2022年版《ICSID仲裁規則》第3條規定,仲裁庭和當事方應本著善意并以迅速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進行仲裁,仲裁庭應平等對待各方當事人并為其提供陳述案情的合理機會,以免影響裁決的公正。(60)ICSID Arbitration Rules 2022, Art.3.若仲裁員和資助者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其在裁決案件時可能無法做到獨立和公正。為了強化仲裁員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意識,有必要要求仲裁員在知曉其與資助者或受資助者的律師存在經濟上的利益關系或身份上的連帶關系時,立即披露并申請回避,以避免此種情形之下作出的仲裁裁決被撤銷或被拒絕承認執行,從而降低爭議當事方的爭議解決成本。

第三方資助源于普通法上的“助訟和包攬訴訟”,并經歷了一段時期的“非法”認定。隨著國際社會對第三方資助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國家和地區先后廢除了禁止助訟和包攬訴訟的規定,為第三方資助的發展提供了合法性基礎。第三方資助者參與國際投資仲裁程序不僅為有資金需求的申請人提供了接近正義的機會,增加了投資仲裁的社會福利,還推動了國際社會對第三方資助的重視。但由于第三方資助者通常是出于營利的目的參與投資仲裁程序,可能會給投資仲裁帶來負面影響,損害非受資助一方的利益。國際社會應當對第三方資助者參與投資仲裁程序可能引發的風險進行規制,以實現第三方資助國際投資仲裁社會效用的最大化。

猜你喜歡
資助者勝訴仲裁員
工業技術文化視野中的德國科學資助者協會
緊急仲裁員決定的終局性分析
國際商事仲裁中第三方資助者與仲裁員的利益沖突與防范
國際商事仲裁中第三方資助模式的優勢與風險問題分析
仲裁裁決如何作出?
什么是首席仲裁員?
關于感恩
中國石油在美訴訟案勝訴
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法律關系模型的困境及其解決
新聞浮世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