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術技術教學改革三面向

2022-04-28 16:48楊應威
當代體育 2022年15期
關鍵詞:閉式套路武術

楊應威

近幾年來,由于社會急劇變革與武術自身改革滯緩之間矛盾的日益加劇,使得武術教育在時代發展中遇到了許多問題,該方面研究也因而成為了理論界的一個熱門論域。

然而,審視已有研究結果發現,或為問題描述→呼吁改革式的宏觀警示之作,或針對問題提出對策但仍只停留于宏觀層面,很難有力指導現實操作。從武術教育改革的現實抓手——技術教學——入手,特別是從縱深的角度對技術本身進行“曲徑通幽、纖悉畢陳”式地挖掘,這樣的研究尚不多見。

基于上述,本研究根據對多地域、多層次武術教學實踐地走訪調研及多年來教學改革經驗,結合文獻資料和專家訪談情況,提出武術技術教學的三個改革面向,以期為武術教育改革的推進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理論參考。

1 打破“套路”思維模式

學校武術師資的主來源是高等院校武術專業/專項畢業生。由于一直以來武術專業學生的培養所采用的是專項形式,造成他們在日后作為武術教師進行教學時,或囿于因襲,或限于能力,具有強烈的“項目”局限性。

研究發現,不管是套路專項還是散打專項出身,在向學生教授武術套路的過程中,都是按照套路招式的進度,“勢勢相承”地對學生進行傳授的。這本毋庸置喙,因為它是任何具有程式化特征的套路(如體操套路、跆拳道的品勢套路、空手道的“型”套路等)教學,所共有的教學程序。但問題在于:首先,從武術教師向學生進行示范的動作演練來看,具有濃厚的“競技范兒”,不管什么拳種,均以長拳類的舒展大方、橫平豎直為尺度,注重姿態的美觀、外形的立體、動作的到位,卻往往與武術拳種自身的攻防屬性相悖。

以太極拳“野馬分鬃”勢為例。從拳的角度,這一招勢屬于典型的“主攻型”動作,其攻擊點包括了太極八法中的採、靠、挒三個技法。因此,對套路動作個人演練的要求,是步型步法由虛步過渡到斜弓步,目的是為通過斜前方上步(所謂“斜出正落”),用前腳“管”住對方下盤去(逃)路(類同于擒拿技法之腳下“下填別”的要求);同時起到配合上肢身法、手法進攻動作,產生拳諺“上下相隨,三盤齊進”“引進落空合即出”“手到腳也到,打人更巧妙”所強調的合力或稱整勁。上肢採手動作要從前上方朝身體同側跨旁,通過沉肩墜肘、收臂坐腕動作做直線下採;另一側手臂則由腰間“腰為驅使”地向前斜上方做約等于90°的旋轉,力點由肩外側到上臂外沿最后過渡至前臂外沿,從而使靠、挒兩種手法依次完成,而且其完成靠、挒動作的上肢,應像少林拳對出拳、擊掌“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要求一樣,這樣方符合太極拳“無過無不及”的攻防旨奧,以及所有武術拳種之留有余地、占據主動、攻守兼備的技擊規律。然而,在教學現場所看到的很多武術教師的示范,卻是在步型步法上斜弓步做成了標準的長拳大弓,甚至在他們的價值評判中,認為步型壓得越低、前弓腿大腿部蹲的越平、后蹬腿蹬的越直,該動作就完成的越好;靠、挒手臂向前斜上方做90°左右的旋轉,變成了從腹部向正前方平直插掌;“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上肢要求,變成了長拳大開大合式的全曲全直。整個動作都是擺樣子、塑造型,絲毫看不出示范者有任何的攻防意向蘊含于各個動作環節之中。

其次,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可以看出武術教師所具有的“以套路始,以套路終,不講技擊方法,不講攻防含義;把本需單練、對練雙修并重的訓練形式變為單練‘一枝花’;把本是開放式的運動技能變為完全閉鎖式的”套路思維特征。

從教學需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角度講,采用“操化”套路教學方法開始時是必要的,符合學生起初接觸套路動作時由淺顯到深刻、由表象到抽象、由符號到意義的認知規律;但隨著學生對動作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加深,教學內容也應由淺而深、由表象到內涵地循序漸進。

然而,目前武術教學的現實卻是武術教師大都僅從套路專項視角看待套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雖“以套路始,以套路終”而渾然不自覺。令武術拳種原有的有機性、遞進式技術教學被割裂,在并不以追求動作本身的“高、難、美、新”為目標的學校武術教育中,這種碎片式教學內容由于與學生對武術的原有期待產生錯位而處境尷尬。

此外,從現在很多武術專業學生接觸對抗性項目的隔膜上,也可以對武術人所具有的套路思維局限窺見一斑。以太極推手為例,多年養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使該專項學生在練習推手這一需要在瞬息萬變中把握對方虛實動態并迅即做出恰當反應的運動時,表現的非常不適應。有過實戰經驗的人能夠體會,跟其他任何一項格斗對抗性項目一樣,太極推手也只能是通過多次的攻防轉換,才有可能找到對手“不得機不得勢”的時空點,使自己占據主動,“引進落空合即出”地將對手或是推出圈外,或是摔倒在地,或是迫其失衡而“第三點支撐”。如果僅是一次性地或攻或防,很難或者不可能找到對手破綻,從而也無法為自己創造進攻得勢的有利局面。但很多武術套路專項的學生,在雙方搭手開始推手時,總是習慣于一次性進攻或防守,然后不是在不得手的情況下,繼續進行聽勁反應、問勁試探并組織新一輪的攻防,而是習慣性地再去做“搭手”動作。這種完成一個動作隨即擺一個造型的慣習,顯然與長期專項化訓練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套路思維定勢息息相關。這樣的思維局限如果不下大力氣進行糾正,自然會遷移到他們日后的教學生涯中。而學校武術技術教學之所以延續套路模式幾十年不變,這可能正是操作層面的原因。

需指出一點的是,打破套路思維模式與之前所提“淡化套路”武術教改思路并非一回事。后者有對套路進行否定的意涵,而前者的用心在于如何對套路進行認識,是將其作為一個孤立個體,還是武術概念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的意見很明確,即打破將武術套路作為一個孤立個體的思維局限,在教改實踐中做到“整學零用”“齊學亂使”,將之與其他武術環節間的聯系性激活。

2 形、法兼備

武術的“形”和“法”,猶如一件物事的器與道,是一對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范疇。前者指武術外在的動作形態,后者指武術動作形成特定形態(包括靜止的和運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背后所倚賴之理論依據,即為什么要呈現出此形而非彼形的緣由。二者合于一體,互為顯隱,構成一個完整的武術拳勢,也是武術技術教學內容的基本單位。

武術、特別是套路的教學,對形法兼備的要求本是“題中應有之義”。因為,只有形和法兼備的武術套路教學,方能避免犯先賢所警示“不得法則不明勁,徒支虛架而靈魂全無”的弊病,這種教學也才能稱之為是武術套路的教學,而非其他什么也是以套路形式呈現的身體技術的教學。如果二者只有其一,或是搭配錯當,都不僅會令武術技術教學的特色大為削弱,而且其本身也是對武術異化的表現。

多年來在學校武術教育中存在的“‘學生喜歡武術,但不喜歡武術課’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武學之法的缺失,使武學之‘術’的教學與體操無異。這種‘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武術課教學內容,如何能夠牽引學生的興趣?又如何能夠起到武術教育所謂‘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

武術形、法兼備的意義,不僅表現在使武術教學保持特色、區別于其他同類體育項目教學從而確立自己的存在必要性上面,還表現在對學生好奇心及其武術期待的滿足上面,是對武術技術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踐履。認知心理學研究證實,人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此乃人之天性;而且其程度的強弱,與客體事物的新異、復雜程度呈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越是表面新奇、結構復雜的事物,越容易引發人們探尋其中究竟的動機。眾所周知,武術技術教學相較于其他體育項目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其動作構成的復雜性。長期以來,很多學者將其歸結為武術課教學不受學生喜歡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個體育項目的技術內容越豐富,它的文化含量越大。而任何文化形態的產生,都有人類的思維意識作用其中,武術由最初被作為“殺人術”的簡單武技向文明化后的復雜武術的轉變,更不是自然而然、無意為之的,而是包蘊了中國歷代武術先賢智慧結晶的“層累效應”。中國武術擁有豐富文化含量的美譽,很大程度上倚賴于此,而不僅是技術動作的復雜。

人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促使其對武術復雜技術內容的含義充滿期待,欲探尋其中奧秘。但一直以來學校武術技術教學的現實卻是只有復雜的身體符號,沒有對符號背后的意義解釋,使學生通過其他渠道對武術產生的巨大好奇心,在武術技術課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圓鑿方枘的狀態,無法得到滿足,厭倦之余自然表現被動和消極?!拔幕柕囊饬x譯解也就是文化的解說問題”,而“武術中的一拳一腳,都是對話、說話。有人看出意義,有人看不出來,這是由于通不通符號所用代碼之故。正好像懂醫的看藥方和不懂醫的看藥方彼此譯解的不一樣”。武林中流傳的“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淺”,行家之眼所看到的,絕非僅是技術外形,而是由這外形所反映出來的武術內質;人們通常將其形容為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兒”“范兒”“感覺”,其實它們從根本上決定于武術技術的理法運使。武術技術教學必須得益于教授者對武術動作符號的譯解,才能夠令其超越表面現象,彰顯深層價值。

對武術技術符號背后意義的開掘,也是坐實武術之“文化自覺”的根本途徑。而文化自覺正是對一種文化門類的具體內容實施優劣甄別、好壞取舍,進而對其遷移利用、改革創新的前提條件。

綜上所述,形、法兼備作為武術中一種經典的技術學習要求,應該作為武術技術教學改革的一個面向。特別是對長期以來在學校武術教育中日益衰微的法的鉤沉,應該通過尋訪民間、探討交流、組織培訓等方式,下大力氣將其喚醒、激活,必要的地方還應進行整合、創新。在深遠意義層面,坐實文化自覺,確立自身坐標,光復武術優良傳統,振興中華文化精粹。

3 閉式、開式交融

現代運動科學以人體生理學為依據,將體育運動技術劃分為閉式(或稱閉鎖式)和開式(或稱開放式)兩大類別,并從時序特征、動作結構、反饋信息源三個維度,對其進行了分析比較(表1)。

表1 閉式運動技能與開式運動技能特征比較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sed Motor Skill and Open Motor Skill

注:摘引自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生理學》,2012。

從體育教學實踐考察,一般來說,隸屬于開式運動技能的運動項目較之于閉式運動項目,更符合處在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們的口味,更能引發他們參與的興趣。如各種球類項目均屬開式運動技能,體操、田徑等項目屬于閉式運動技能,事實證明,前者較后者更受多數學生喜愛。

這一事實給武術技術教學改革帶來的啟示是,武術應審思自身作為一種體育教育手段本屬于哪一類運動技能?是否能夠通過“糾偏扶正”調適為學生所更感興趣的開式技術教學?這或許將成為打破一直以來學校武術教育中存在的“學生喜歡武術,但卻不喜歡武術課”窘況的一個突破口。

就作為一項由各種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打等技術環節連接而成的武術技術而言,由于武術傳統中有所謂“打練一統”“舞對合糓”“體用兩全”的習練規定,所以,武術技術教學本應是也能夠做到閉式與開式的結合。

通過內容調整將武術教學由閉式轉為閉式∕開式結合的改革,并不是什么新鮮的創舉,而是武術訓練原本就遵循的一種技術習練傳統。只不過這一傳統在當代武術模仿西方體育形式、向體操模式演變的過程中,在包括學校教育在內的武術官方生存場域里,遭到了令人扼腕的斷裂 。然而,武術技術習練中的這一優良傳統并未消失,它只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因受壓抑而隱匿其身,當時代的曙光照臨它時,它將重新被主流價值觀所認可、推行,發揮出艷麗的光芒,澤被世人。

4 結論

武術作為一種獨特的人文教育資源,相較之于其他教育形式(內容)表現出兩個方面特點:濃郁的民族文化風采和以身體為手段實現對人進行教育的目的。武術技術教學是武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令其更好地服務于“作為一種獨特的人文教育資源”的坐實,需在三個面向上對以往教學模式進行改革:(1)打破競技領域項目規定下的套路思維局限,將武術(套路)技術教學作為武術技術教學鏈條上一個與其他部分相互聯系的環節,而非孤立、僵硬的個體。(2)形、法兼備。作為一種完整的文化形態和講究“道器相融”“理在勢中”的身體教育形式,兼顧武術外在技術的形與其背后蘊涵著人的思想、旨趣及意志的法,是令作為一種符號的武術技術更具文化價值的重要保證。(3)開、閉式技能交融。武術技術從運動技能學角度可分為開式和閉式兩類技術,更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武術拳種技術的傳承,是將二者交融互滲于武術技術教學過程之中,它同時也是使武術技術教學更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一個重要條件。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 (2021YB0507);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383)。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猜你喜歡
閉式套路武術
鋁合金7050大型環形件閉式模鍛工藝
校園武術“學、練、賽”一體化實踐探索
我愛傳統文化
中國功夫成青少年新寵
謹防“套路貸”的這些“套路”!
1000MW機組閉式水溫度控制優化
Airbnb上的套路
對高校武術教學中武術文化教育的思考
不設套路,只為初心
眼下有套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