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火山行不行

2022-05-03 00:07陳正全樂兮蘇小七
意林彩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液態巖漿火山

陳正全 樂兮 蘇小七

2022年1月15日凌晨,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的海底火山突然噴發,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衛星照片顯示,一個巨大的球狀火山云迅速升起,沖上20公里高空;連遠在800公里外的斐濟群島,都聽見了火山爆發的巨響。此次火山噴發,是21世紀以來最為劇烈的一次。

地球的青春痘

火山最令人恐懼的或許是那灼熱通紅的熔巖流,它的溫度可高達1200℃,將流經之處吞噬殆盡。

更為可怖的,其實是噴發出的火山碎屑與氣體混合成的火山碎屑流。它的速度可達高速行駛的汽車的10倍,300米/秒,溫度也可達800℃,夾雜著冰雹般的大小石塊、能鉆入肺泡可致窒息的極細火山灰,再混入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硫化氫、二氧化硫、甲烷等有毒氣體……置身其中,幾乎沒有任何生還的可能。

NASA認為,對人類而言,超級火山的爆發,其實比任何小行星的撞擊都可怕。目前地球上大約有20座隨時都可能爆發的火山,其中最危險的是美國黃石公園火山一一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

如果黃石火山爆發,方圓1000公里內的人幾乎無法幸免于難,巨量火山灰在全球擴散,更多的人可能因吸入的火山灰導致肺部固化而死亡,由此帶來的全球降溫,甚至瘟疫和饑荒更是無法估量。

生命的基礎

火山這么可怕,那沒有火山就好了?

如果把視線放大,你會發現,擁有火山,對地球來說,反而是一種幸運。這還得從46億年前,地球剛形成時說起。

46億年前的地球,遠不是現在湛藍寧靜的模樣。剛剛撞擊形成的地球充滿熱量,表面覆蓋的全是熾熱火紅的巖漿,沒有大氣也沒有水,可以說就是一個“大火球”。

在冰冷的宇宙里,地球逐漸開始冷卻,密度大的元素沉去地心,密度小的浮向表面。表面的巖漿冷卻形成一層“外殼”,越向地心溫度則越高,最終形成了由外向內的“地殼一地幔一地核”結構。其中,地幔由固體巖石構成,但它具有塑性,也就是可以進行“蠕動”。其中一層巖石發生了部分熔融,帶著點兒“液態”的巖漿,地質學上叫作軟流圈?;鹕絿姲l的巖漿,主要來源于這里。地核內核源源不斷地向外散發著熱量。由于液態外核可以流動,地幔巖石可以蠕動,其中的物質受熱都可以上升,這些熱量便在不同圈層間一路“接力”沖上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完成“接力”后,物質冷卻下降,回去再受熱上升,這便形成了一圈圈的熱對流。

液態外核和地幔中都有這樣的熱對流。液態外核里含有許多鐵鎳等導電的金屬物質。在熱對流和地球自轉共同作用下,電磁感應便形成了地磁場。

持續的地幔對流和火山活動,將熱量不斷帶離地核,使導電物質得以冷卻下降。這些對流活動速度剛剛好,地球便擁有了穩定且強大的地磁場。

地球的原始大氣主要是氫和氦,但它們質量極小,很快就被太陽風吹走了。是火山,不斷噴發出大量二氧化碳、水蒸氣、氮、臭氧等,形成了早期大氣。地球引力加上地磁場,便將大氣“鎖”在了地球上。

當地球進一步冷卻,大氣中的水蒸氣變為液態降下來,匯集在低洼處,就形成了原始海洋一一水與火看似不容,但這些水有相當一部分就來源于火山。

火山噴發出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二氧化碳又溶解于雨水中落在地表巖石上,與之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碳元素和礦物質。它們隨河流匯入海洋,形成海底的碳酸鹽沉積;隨板塊俯沖與重熔,碳元素回到地幔,再由火山噴發而出。

這便是地球獨有的碳循環,而火山就是其中的一個恒溫調節器。

現在還有研究認為,在火山的化學環境中,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而這,正是生命出現的第一步。

地球表面的巖石圈非常堅硬,地幔里的熱對流則不斷“沖擊”著它,讓地球表面的巖石圈像碎蛋殼被分為許多硬塊。這便是板塊構造?,F在,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活動構造板塊的星球。

地球表面,地?!榜W”著板塊們緩慢移動著。所以,板塊與板塊相遇的地方,常會發生擠壓、碰撞、俯沖等活躍的構造運動,90%的火山活動出現在這里。

還有一些火山位于板塊內部,來自2900km深的核幔邊界的熱流直接“沖上”地殼,像柱子一般,被稱為地幔柱,它們形成了熱點火山。從地幔不斷上涌的巖漿,使得陸地裂開,海水涌入裂口,巖漿不斷噴發,形成增生的洋中脊,這是地球上最廣泛的火山活動區域。

熔巖遇水冷卻后,構成了新的海底,不斷擴張將兩側的陸地越推越遠,海洋也向外生長。

當海洋擴張到一定程度時,密度更大的海洋地殼,會在與密度更小的陸地的交接處發生俯沖,海底物質便回歸地幔,海洋開始消減,直至完全閉合。

在這個過程中,兩側陸地將發生碰撞,形成造山帶,地球上最宏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如此形成的?,F在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還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殘留的海洋,則在高原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湖泊。

洋中脊火山系統使得海洋生長,推動大陸分離,最終地球變為了現在的“七大洲五大洋”模樣。板塊分離出現了環境隔離,加上不同氣候帶的作用,生命便逐漸分化了現在差異巨大的物種。

“幸運”的地球

放眼全宇宙,能像地球這么“幸運”的星球可真不太多。

太陽系里,星球結構與地球十分相似的是水星。體積小,冷卻速度較快,它的地幔外區已冷卻。在過去的10億年中,水星的火山噴發和熔巖流都已停止,沒有地幔與火山帶走熱量促進對流,水星的磁場已經減弱到強度只有地球的1%;加上離太陽最近,遠不足以抵擋太陽風。水星上的大氣已經全被吹跑了,上面也沒有水。

大小是地球的一半、距太陽更遠的火星,冷卻速度更快。曾經熔融的地核,可能已經固化;內部沒有活動的巖漿,也沒有火山活動?;鹦堑拇艌鼋跸?,只有地球的1/800。

火星上曾有降水沖刷的痕跡,說明它很可能擁有過大氣和海洋。但現在已經失去了穩定的大氣,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因此,許多地質學家認為,火星可能就是地球演化的下一階段,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火山,也沒有地質運動之后,地球歸于平靜的未來。

可以說,火山活動,就是一個星球具有“生命力”的象征;它就像人類青春發育期時,激素分泌旺盛所冒出的“青春痘”。

如果沒有了火山,那么這顆星球也就沒了心跳,沒有了推動著一切代謝與重生的力量。不會有大氣和海洋,更不會有生命,只能慢慢暴露在宇宙中,歸于沉寂。

(阿紫摘自微信公眾號“地圖會說話”圖/兜子)

猜你喜歡
液態巖漿火山
儲存條件對氣態和液態樣品15N豐度的影響*
液態金屬走進百姓生活
液態二氧化碳在礦井防滅火中的應用
有趣的火山圖
火山噴的不是火
海底火山
巖漿里可以開采出礦物質嗎?
火山
我是火山
猙獰的地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