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幀轉移型面陣CCD相機拖尾評價標準和校正方法

2022-05-07 03:31李揚駱冬根孫亮李雙姚萍萍向光峰方璐璐洪津
光子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標準差光斑灰度

李揚,駱冬根,孫亮,李雙,姚萍萍,向光峰,方璐璐,3,洪津

(1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合肥 230031)

(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 230026)

(3 安徽大學,合肥 230601)

0 引言

具有高靈敏度、高分辨率、寬光譜響應的幀轉移型面陣CCD 是星載偏振相機[1]的主要圖像傳感器,幀轉移型面陣CCD 因其固有結構特性產生的圖像模糊現象被稱為拖尾[2],拖尾會降低星載偏振相機的成像質量和光譜測量精度[3],進而影響遙感圖像產品參數反演的準確性[4]。

國內外學者對配備幀轉移型面陣CCD 的相機提出了一系列的拖尾校正模型。英國國王學院物理系的POWELL K 對幀轉移型面陣CCD 三種工作模式下的拖尾進行分析,分別給出了不同工作模式下基于矩陣法的拖尾校正模型[2],后續研究人員在其研究基礎上進行了許多算法改進并針對特定儀器發展新的拖尾校正方法。如德國慕尼黑大學的TABEL S 和STECHELE W 等根據CCD 的不同工作模式推出拖尾校正的并行計算算法,其并行迭代變體應用在天文觀測中[5];同年,他們又研制出基于FPGA 的在線拖尾校正系統,實現了每秒400 幅具有百萬像素的幀校正[6];國內西北工業大學的孫瑾秋采用截尾均值濾波技術和差分運算對天文觀測相機拍攝圖像中的拖尾進行估算和校正[7];姚睿利用小波變換對星空背景圖像的高頻和低頻分量分別進行拖尾校正[8]。研究人員通過優化圖像處理算法來校正拖尾,在天文觀測領域實現了快速、高效和高質量的拖尾校正效果,但是這些算法并不適用于星載相機對地拍攝地物復雜圖像時的拖尾校正。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研制的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利用幀轉移型面陣CCD 在標準工作模式下矩陣法的校正公式進行拖尾校正[9],但矩陣法的拖尾校正模型不能應用于目標變化的場景,且要求圖像不存在飽和像元[10]。隨著圖像傳感器制備技術的提高和工藝的完善,廠商生產幀轉移型面陣CCD 時在像元面預置若干暗行,人們可以通過扣除暗行來校正拖尾,這種方法被稱為暗行法,韓國延世大學的HAN Y S 利用濾波處理后的暗行數據進行圖像拖尾校正[11];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的張騰飛論證了暗行與其他像元行之間存在線性相關性,以此進行拖尾校正并恢復飽和像元的真實信號[12];德國Max Planck 研究所的IGLESIAS F A 和印度天體物理研究所的NAGARAJU K 等在連續幀曝光的拖尾模型中加入目標光強周期變化的特征,推出了相應的拖尾表達式和噪聲特性,在目標發生周期性變化的場景中取得好的校正效果[13]。暗行法不受像元方陣的限制,被廣泛應用于星載偏振相機的拖尾校正。隨著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發展,星載偏振相機分辨率和測量精度不斷提高,對拖尾校正精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適合于星載偏振相機的高精度拖尾檢測和校正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工程價值。

本文根據幀轉移型面陣CCD 的工作機制,分析了拖尾的產生原理,結合多角度偏振成像儀(Directional Polarization Camera,DPC)的成像和拖尾特點[14],發現暗行法校正拖尾時因局部擴散效應[15]等因素導致暗行漏光,從而使拖尾校正不準確。根據拖尾特征構建了DPC 拍攝積分球的拖尾仿真模型,利用仿真模型中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與積分球光斑灰度值的對應關系,建立了表征拖尾的評價標準,利用拖尾的灰度標準差百分比和平均梯度百分比量化拖尾程度,通過DPC 拍攝積分球的實驗驗證該評價標準的有效性。最后利用評價標準提出了基于暗行法的校正拖尾尋優算法,通過該算法得到校正DPC 各通道圖像的拖尾所需的最優暗行數量,解決因暗行誤差使拖尾校正不準確的問題。

1 拖尾的產生原理和校正方法

1.1 拖尾的產生原理

幀轉移型面陣CCD 的測量信號通過電荷轉移而讀出,電荷在像元之間的轉移不是瞬時完成的,在未安裝機械或電子快門時,電荷轉移過程中曝光仍在繼續,將產生的額外光電荷附加到成像產生的光電荷中,表現為沿幀轉移方向的一條橫跨圖像的拖尾條紋。DPC 是用于獲取全球氣溶膠和云性質參數的星載偏振相機,配備了幀轉移型面陣CCD 作為圖像傳感器,圖1(a)為DPC 拍攝積分球的原始圖像,可以看到從圖像頂部沿幀轉移方向到底部的拖尾條紋,圖1(b)為虛線處拖尾像元灰度值。

圖1 DPC 拍攝圖像中的拖尾Fig.1 The smear in the image taken by DPC

幀轉移型面陣CCD 主要由成像區、存儲區和輸出寄存器三部分組成,假設幀轉移型面陣CCD 感光區像元數量為512×512,其完整成像過程包括:

1)感光區電荷清除。電荷清除過程可看作是空電荷包不斷從CCD 陣列頂部(ROW1)向底部(ROW512)移動。電荷包在像元之間的轉移不是瞬時的,在沒有機械或電子快門時,成像區始終處于光照狀態,各像元在電荷包轉移過程中持續產生新的光電荷,該過程如圖2(a)所示。圖中實線實心五角星為目標在成像區的投影位置,虛線空心五角星為電荷包“路過”投影位置時產生的額外光電荷。刷幀結束時,這些光電荷表現為從目標投影位置到CCD 底部的拖尾,如圖2(b)所示。

圖2 電荷清除過程示意圖Fig.2 The diagram of charge removal

假設電荷包在相鄰像元之間的轉移時間為t,對于第n列像元,電荷清除過程中產生的光電荷可用矩陣表示為

式中,為第m行的電荷量,Ym為第m行像元在單位時間內產生的光電荷。

2)曝光成像。曝光時間內CCD 成像區所有像元將接收到的光子轉變成光電荷,以電荷信號的形式記錄一幀圖像。曝光結束時,對于第n列像元,在曝光時間內累積的光電荷可用矩陣表示為

式中,為第m行的光電荷,T為曝光時間。

3)幀轉移。成像結束后,圖像以電荷信號的形式從成像區轉移到存儲區等待讀出。幀轉移與電荷清除類似,如圖3(a)所示。圖中虛線實心五角星為曝光時間內產生的光電荷,目標投影位置上方的電荷包“路過”投影位置時也會產生額外的光電荷。幀轉移結束時,這些光電荷表現為從目標物投影位置到CCD 頂部的拖尾,如圖3(b)存儲區虛線框內所示。

圖3 幀轉移過程示意圖Fig.3 Frame transfer diagram

對于第n列像元,成像區向存儲區轉移過程中產生的光電荷可用矩陣表示為

式中,為第m行的光電荷。

4)像元電荷的讀出。幀轉移結束后,存儲區的電荷通過讀出寄存器按行依次讀出,將每個像元的電荷量轉化成電壓信號。存儲區被遮光材料覆蓋,因此在讀出過程中不受光照影響。讀出的光電荷包含了刷幀、曝光和幀轉移三個過程累積的電荷量之和。因此對于第n列的像元,讀出的光電荷矩陣表達式為式(1)、(2)和(3)之和,即

式中,Xm為第m行的光電荷。令轉移因子δ=t/T,則式(4)可以寫成

式中,是曝光時間內第m行累積的光電荷,即目標圖像的真實值。

根據式(5)可知像元在成像過程中,收集的光電荷總量為該像元曝光時間內產生的光電荷與同列感光區像元曝光時間內產生的光電荷的δ倍之和,同列感光區像元曝光時間內產生的光電荷的δ倍即為拖尾的電荷量。拖尾是幀轉移型面陣CCD 固有結構特性產生的圖像模糊現象,當視場內存在高輻亮度目標,或者曝光時間較短時,拖尾更加明顯。拖尾會影響相機的成像質量,降低測量精度,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將其校正。

1.2 暗行法校正拖尾模型

暗行是設在幀轉移型面陣CCD 成像區頂部或者底部的若干行被遮擋的像元,在幀轉移過程中,暗行的電荷包也會“路過”感光區域附加額外光電荷,光電荷量為同列感光區像元曝光時間內產生的光電荷的δ倍,因此暗行信號的大小能夠準確反映拖尾光電荷的大小。將CCD 輸出圖像的每個像元灰度值減去同列暗行像元的灰度均值,得到圖像真實值的方法被稱為暗行法。暗行法不受像元矩陣的限制,適用范圍廣,其校正公式為

根據式(6)可知,暗行數量越多,同列暗行像元的均值就越能準確反映該列像元的拖尾信號值,但是幀轉移型面陣CCD 的結構限制了暗行的數量上限,過多的暗行會減少可用像元的比例,增加系統冗余,且暗行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對校正效果的提升非常有限。另外,與感光區相鄰的部分暗行像元因局部擴散效應而發生漏光現象,暗行在曝光期間產生光電荷,漏光的暗行像元是拖尾校正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圖4 是積分球成像在DPC 視場邊緣的圖像,圖4(b)、圖4(a)中的虛線框區域,第15 行像元有明顯的漏光現象。

圖5 展示了圖4(a)中第13、14 和15 行像元的灰度值,這些像元受局部擴散效應等因素的影響而有著更高的灰度值,其中直接與感光區相鄰的第15 行暗行所受影響最大。暗行的偏差在式(6)中表現為Xi的變化,進而影響校正后的圖像。為避免暗行漏光導致拖尾校正不準確,需通過對不同數量暗行校正后圖像的拖尾進行評價,找到最合適的暗行數量。

圖4 積分球成像在DPC 視場邊緣示意圖Fig.4 Integrating sphere imaging at the edge of the DPC field of view

圖5 靠近視場邊緣的暗行像元灰度值Fig.5 Gray value of dark line pixels at the edge of the field of view

2 拖尾程度的評價方法和實驗驗證

2.1 拖尾仿真模型

假設積分球出射窗口的輻亮度是均勻的且正對DPC 視場中心,則積分球在幀轉移型面陣CCD 像元面中心成像為圓形光斑,光斑內像元的灰度值都相等。用MATLAB 構建一個380 行512 列的矩陣,矩陣中元素對應CCD 的像元,元素的值即為像元灰度值。以矩陣中心(190,256)為圓心,作半徑為R的圓,如圖6 所示,該矩陣可表示理想狀態下積分球在DPC 上成像的無拖尾仿真模型。圓形光斑所在坐標為積分球在像元面的投影位置,元素數值對應為積分球在CCD 像元上的響應灰度值。

圖6 積分球在幀轉移型面陣CCD 上成像的仿真模型Fig.6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integrating sphere imaging on frame transfer CCD

根據式(5)為積分球在DPC 成像的仿真模型添加拖尾,并用灰度圖的形式顯示,如圖7 所示。圖7(a)展示了光斑區域的像元灰度值為1 440 時的拖尾仿真圖像,圖7(b)是圖像第100 行、第165~346 列像元的灰度值,對應圖7(a)中的虛線位置,包含了拖尾處像元的響應灰度值在行方向上的變化,拖尾像元的最大灰度值為55。

圖7 積分球在DPC 成像的拖尾仿真模型Fig.7 Smear simulation model of integrating sphere in DPC imaging

根據1.1 節的分析已知拖尾與目標輻亮度或轉移因子有關,可通過設置仿真模型中CCD 光斑區域的像元灰度值調整拖尾的大小,如表1 所示,CCD 像元面的輻照度越大,拖尾的像元灰度值越大。

表1 積分球拖尾仿真圖像中不同區域的灰度值Table 1 The gray value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integrating sphere smear simulation image

2.2 拖尾程度的評價標準

幀轉移型面陣CCD 由許多像元組成,其成像可看成像元灰度值的二維數據集,灰度值大小和分布是圖像的具體內容,展現了圖像的亮度和色度信息、圖像局部對比效果、圖像清晰度以及圖像的畫面信息[16]。其中,圖像的亮度和色度可用像元灰度值大小來表示,圖像清晰度和局部對比效果可用圖像的紋理,即像元之間的變化趨勢來表征。拖尾是圖像內容的一部分,可以利用圖像拖尾區域的像元灰度值表征拖尾。定義拖尾區域為在CCD 感光區中與成像目標同列,不包括成像目標的像元。以2.1 節的積分球拖尾仿真圖像為例,積分球的成像光斑占據像元區域第122~258 行、第188~324 列,則拖尾區域為光斑上方的第1~121 行、第188~324 列,和光斑下方的第259~380 行、第188~324 列。取相鄰且相同大小的無拖尾背景區域像元作對比,無拖尾背景區域像元為第1~121 行、第325~461 列和第259~380 行、第325~461 列。如圖8 所示。

6.加大名優品種技術推廣和示范點建設力度,為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打下基礎。2018-2020年全省每年引導10家規模養殖場轉型發展,為當地養殖戶示范漁業供給側改革基地。每年在每個示范基地舉辦養殖專題技術培訓班2期,培訓養殖戶100人次以上,全省每年培訓養殖戶2000人次以上。

圖8 積分球拖尾仿真圖像的光斑區域、拖尾區域和相鄰無拖尾區域示意圖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spot area,smear area and adjacent no smear area in integrating sphere smear simulation image

為了對拖尾程度進行評價,引入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作為評價標準,灰度標準差用于表征像元灰度值的大小分布,平均梯度用于表征像元灰度值之間的變化趨勢,兩者分別從圖像信息的離散度和紋理變化對拖尾進行描述。

2.2.1 灰度標準差

標準差能夠反映數據集的離散程度,用σ來表示,計算公式為

式中,σsmear為拖尾區域灰度標準差,σnosmear為相鄰且相同像元數量的無拖尾區域灰度標準差。

在仿真模型中只有積分球一個目標,其背景是無光照且均勻的,根據式(7)可得無拖尾背景區域的像元灰度標準差等于0,拖尾區域的像元在幀轉移后增加了額外的光電荷量,其灰度標準差不為0,因此可以利用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來評價拖尾程度。根據2.1 節分析可知拖尾灰度值大小與目標輻亮度有關,目標輻亮度越大,其在CCD 上所成像的灰度值越高,拖尾也越明顯,可通過設置仿真模型中積分球在CCD 投影區域的光斑輻照度來實現不同灰度值的拖尾。計算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結果如圖9 所示,拖尾區域像元的灰度標準差和光斑區域像元灰度值符合線性遞增關系,即拖尾程度越高,拖尾區域像元的灰度標準差越大。仿真模型中,拖尾的灰度標準差百分比為100%。

圖9 積分球拖尾仿真圖像中光斑區域像元灰度值與σsmear 的關系Fig.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y value of the spot area pixel and the σsmear in integrating sphere smear simulation image

圖像梯度是對二維離散函數的求導,可以靈敏反映二維數據集的變化特征。定義平均梯度G為所選區域像元灰度值的圖像梯度均值,計算公式為

式中,m和n是所選區域像元的行列數,Gx(x,y)和Gy(x,y)分別是像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梯度,平均梯度反映了選定區域的紋理情況。定義ηG為拖尾的平均梯度百分比,用于表示平均梯度計算得到拖尾的百分比,即

式中,Gsmear為拖尾區域灰度標準差,Gnosmear為相鄰且相同像元數量的無拖尾區域平均梯度。

根據式(9)可得無拖尾背景區域的像元平均梯度等于0,拖尾區域的像元在幀轉移后增加了額外的光電荷量,其平均梯度不為0,因此可以利用拖尾區域的平均梯度來評價拖尾程度。設置仿真模型中積分球在CCD 投影區域的光斑輻照度來實現不同灰度值的拖尾,計算拖尾區域的平均梯度,取光斑區域上下兩部分拖尾區域平均梯度的均值,結果如圖10 所示,拖尾區域像元的平均梯度和光斑區域像元灰度值符合線性遞增關系,即拖尾程度越高,拖尾區域像元的平均梯度越大。仿真模型中,拖尾的平均梯度百分比為100%。

圖10 仿真模型中光斑區域像元灰度值與Gsmear 的關系Fig.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y value of the spot area pixel and the Gsmear in integrating sphere smear simulation image

2.3 評價標準的實驗驗證

DPC 裝配了幀轉移型面陣CCD 探測器,成像區設有380×512 個像元,在成像區頂部有15 行暗行像元。DPC 的成像系統結構示意圖如圖11(a)所示,轉輪上裝有15 個濾光片,對應不同光譜通道,分別為443 nm,490 nm,565 nm,670 nm,763 nm,765 nm,865 nm,910 nm 和不透光的本底通道,其中490 nm,670 nm 和865 nm各包含P1、P2 和P3 三個偏振通道。

為實驗驗證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兩種評價方法的有效性,以大口徑積分球作為DPC 的拍攝目標,采集積分球圖像。實驗中可調節積分球內部開啟燈數來獲取不同輻亮度的目標圖像,并對圖像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進行計算。DPC 拍攝積分球實驗平臺如圖11(b)所示,包括DPC、積分球輻射源、硅陷阱探測器和相關機械平臺,其中硅陷阱探測器用于監測積分球輻亮度變化情況。

圖11 DPC 成像系統結構和實驗平臺示意圖Fig.11 The diagram of DPC imaging system and experimental platform

對實驗獲取的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每幅圖像扣除相應的本底,以降低暗電流和電路噪聲的影響。表2是DPC 在565 nm 波段拍攝的數據,第2 行是光斑區域在扣除本底后的灰度均值,顯示了積分球點亮燈數與積分球在DPC 成像的灰度均值之間的對應關系,第3 行是圖像的第100 行、第164~346 列像元的最大灰度值,這行像元包含了拖尾區域的像元,可比較不同積分球燈數下拖尾的灰度值。從表2 可知積分球點亮的燈數越多,拖尾區域像元的最大灰度值越高。圖12 展示了不同燈數的積分球在DPC 上的成像,圖像拖尾的明顯程度與積分球點亮的燈數相關。

圖12 積分球點亮不同燈數時DPC 拍攝的圖像Fig.12 The DPC imaging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integrating sphere lights

表2 積分球點亮燈數和光斑區域的灰度值Table 2 The number of lights on the integrating sphere and the gray value of the spot area

積分球在CCD 成像光斑區域第120~264 行、189~333 列,選擇第16~119 行、第189~333 列和第265~380 行、189~333 列像元作為拖尾區域,選擇第16~119 行、第334~478 列和第265~380 行、第334~478 列像元作為對比的無拖尾背景區域。計算不同燈數下圖像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其中平均梯度取光斑區域上下兩部分拖尾區域平均梯度的均值。將實驗數據與仿真數據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做比較,如圖13 所示。實驗數據的拖尾區域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與光斑區域像元灰度值呈線性關系,即目標輻亮度越大,拖尾程度越高,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也越大,積分球的散射光使實驗數據的無拖尾背景區域像元灰度值不為0,其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隨積分球點亮燈數的增加有一定變化,圖13 表明實驗數據與仿真數據的評價結果相一致。其中實驗數據評價曲線的斜率和截距不同于仿真數據是幀轉移面陣CCD 的非均勻性和低光照時的非線性所導致。圖14 是拖尾的灰度標準差百分比和平均梯度百分比,隨著目標輻亮度增大,兩個評價標準的拖尾百分比都是上升的。實驗結果證明,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可以較好地反映圖像的拖尾程度。

圖13 實驗數據與仿真數據的評價結果對比Fig.13 Comparis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between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圖14 不同目標輻亮度下拖尾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百分比Fig.14 The smear percentage of gray standard deviation and average gradient with different target radiance

2.4 校正拖尾尋優算法

暗行法校正拖尾的效果與暗行的數量關系密切,理論上暗行數量越多,校正效果越好,但是暗行誤差將影響校正效果。為了提高校正的精度,可以通過評價不同數量的暗行校正圖像拖尾的效果,來確定合適的暗行數量。

基于暗行法校正模型和拖尾程度的評價方法,提出了一種校正拖尾尋優算法,對不同數量暗行校正后的圖像進行拖尾程度評價,得到最優校正效果,算法流程如圖15 所示。先對DPC 采集的原始圖像數據扣除本底,再根據暗行法校正模型用不同數量的暗行(N=1,2,…,15)進行拖尾校正,得到15 幅校正后的圖像,計算校正后圖像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根據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兩個評價標準找出拖尾程度最低的圖像。

圖15 基于暗行法的校正拖尾尋優算法流程Fig.15 Optimizing algorithm for correcting smear based on the dark lines method

3 實驗結果與分析

用校正拖尾尋優算法對DPC 拍攝積分球實驗獲得的圖像進行處理,實驗平臺如圖11(b)所示。調整DPC 所在機械平臺的位置,使積分球光斑成像在靠近CCD 暗行的邊緣視場,待積分球預熱結束,進入穩定工作狀態后,采集DPC 各通道的圖像。圖16 展示了積分球在DPC 的565 nm 波段上所成的像,其中光斑區域為第16~112 行、第196~326 列,選擇拖尾區域為第113~380 行、第196~326 列,無拖尾背景區域為第113~380 行、第327~457 列。計算出校正前圖像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σsmear為15.731 7,平均梯度Gsmear為1.631 1,無拖尾背景區域的灰度標準差σnosmear為10.604 9,平均梯度Gnosmear為1.281 9,圖像拖尾的灰度標準差ησ為32.59%,平均梯度百分比ηG為21.41%。

圖16 積分球在DPC 的565 nm 波段上所成的像以及拖尾Fig.16 The image and smear formed by the integrating sphere on the 565 nm band of DPC

用校正拖尾尋優算法對DPC 拍攝的原始圖像進行處理,過程如下:對原始圖像扣除本底后,分別用不同數量暗行進行拖尾校正,得到15 幅校正后的圖像,對這些圖像的拖尾區域進行評價,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或平均梯度最小的圖像即為最優校正圖像,當最小灰度標準差和最小平均梯度不是相同數量暗行的校正結果時,選擇更少數量的暗行進行校正。

圖17 為校正所用暗行數量與校正后拖尾區域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的關系曲線,隨著暗行數量的增加,拖尾校正得越完全,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呈下降趨勢。當鄰近感光區域的暗行加入校正后,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增加,校正效果變差。圖17(a)顯示了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在用12行暗行進行校正時取得最小值,圖17(b)顯示了拖尾區域的平均梯度在用13 行暗行進行校正時取得最小值。綜上,為得到最優的拖尾校正效果,應使用12 行暗行進行校正,圖18 為校正后的圖像。計算出校正后圖像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σsmear為10.912 9,平均梯度Gsmear為1.366 5,無拖尾背景區域的灰度標準差σnosmear為10.551 9,平均梯度Gnosmear為1.290 6,圖像拖尾的灰度標準差百分比ησ為3.31%,平均梯度百分比ηG為5.55%。與校正前相比,ησ和ηG的降幅分別為89.9%和74.0%。

圖17 暗行數量與校正后圖像拖尾程度的關系Fig.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dark lines and the degree of image smear after correction

圖18 校正后的圖像Fig.18 The image after correction

同樣地,用校正拖尾尋優算法對DPC 的443 nm、490 nm P2、670 nm P2、763 nm、765 nm、865 nm P2 和910 nm 通道采集的原始圖像進行處理,得到各通道的15 幅校正后的圖像和相對應的評價曲線。圖19~20分別是各通道在不同數量的暗行校正后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σsmear和平均梯度Gsmear,橫坐標為校正拖尾所用的暗行數量N。

圖19 各通道在不同數量的暗行校正后的σsmearFig.19 The σsmear of each channel after different number of dark lines correction

從圖19~20 可知,暗行法校正后圖像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都小于原始圖像,即校正后圖像的拖尾程度更低。用更多數量的暗行進行校正能夠進一步降低圖像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得到更好的校正效果。視場邊緣存在的漏光暗行加入校正算法會使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增大,校正效果變差。

根據評價結果,各通道達到最優校正效果所需的暗行數量N以及拖尾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百分比如表3 所示。實驗結果表明,利用校正拖尾尋優算法對圖像拖尾進行處理,校正后各通道圖像拖尾的灰度標準差百分比ησ的最大降幅為50.3%~89.9%,拖尾的平均梯度百分比ηG的最大降幅為65.2%~74.0%。

表3 最優暗行數量以及校正前后ησ 和ηGTable 3 The smear of ησ and ηG before and after correction with optimal dark lines

圖20 各通道在不同數量的暗行校正后的GsmearFig.20 The Gsmear of each channel after different number of dark lines correction

4 結論

本文對DPC 成像原理和拖尾的校正方法進行研究,構建了DPC 拍攝積分球的拖尾仿真模型,建立用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來表征圖像拖尾程度的評價標準?;谕衔渤潭鹊脑u價標準,提出了校正拖尾尋優算法,通過評價不同暗行數量校正后圖像的拖尾程度,找到最優校正效果的圖像。實驗結果表明,拖尾區域的灰度標準差和平均梯度能有效地表征圖像的拖尾程度,校正拖尾尋優算法能夠自適應找出當前實驗環境下DPC 所有通道校正拖尾所需的最合適暗行數量,校正后各通道圖像拖尾的灰度標準差百分比最大降幅為50.3%~89.9%,拖尾的平均梯度百分比最大降幅為65.2%~74.0%,排除局部擴散效應影響的同時實現該通道最優拖尾校正效果。該方法為有效檢測和校正DPC 的圖像拖尾提供了技術手段,可為類似的采用幀轉移型面陣CCD 設備的拖尾校正提供參考依據。

猜你喜歡
標準差光斑灰度
基于二值化灰度圖像的大豆蛋白液噴霧相對霧化程度的研究
天津港智慧工作平臺灰度發布系統和流程設計
Arduino小車巡線程序的灰度閾值優化方案
有趣的光斑
主角光環
有趣的光斑
夏末物語
過程能力指數法在改進中小學教學質量中的應用
語音信號幅值分布的統計分析
方差中亟待澄清的兩個錯誤觀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