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生存與發展研究

2022-05-16 10:08劉舒心
錦繡·上旬刊 2022年2期
關鍵詞:昆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摘要:昆曲曾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枚瑰寶,但在海量信息不斷涌現、娛樂文化盛行的當下,像昆曲一般曾代表民族文化的高雅藝術已黯然失色。當今時代雖為昆曲的傳承與保護帶來沖擊,但也同樣為其發展提供了機遇。本文嘗試以傳播學的視角,探討昆曲的數字化生存與發展,為昆曲的數字化生存與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昆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我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自將“建設文化強國”制定為國家發展戰略后,社會各界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聚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上。我國本就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十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昆曲”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昆曲本身是一塊凝結中華優秀文化的璞玉,然而如今卻受到通俗娛樂文化的沖擊,昆曲囿于精妙的唱詞內容、舞臺表演的形式,其受眾群體本就受限,在當下信息時代中,若缺少傳播,僅靠傳統方式來傳承昆曲、發揚昆曲,那昆曲更加無法同大眾娛樂文化抗衡,難免會面臨無人問津的困境。

一、昆曲數字化傳播現狀

(一)傳播速度與傳播范圍的提高為昆曲發展提供機遇

數字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大提升。依托于數字媒體的發展,昆曲不再局限于舞臺演繹同觀眾產生交流,昆曲可以借助電視、手機等數字化新媒體同觀眾產生連接,對昆曲的欣賞不再僅限制在劇院舞臺那一方小天地中,信息的發送和接收方式從單一化逐漸走向多元化,一次表演可以通過網絡輸送到五湖四海的觀眾面前,同時,受眾也不再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他們可以對昆曲內容進行二次傳播,這極大地提升了昆曲的傳播速度,拓展了昆曲的傳播范圍。數媒時代的快速、廣泛、互動等特征為昆曲藝術的傳播帶來了繁榮。

(二)數字技術與昆曲藝術碰撞產生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昆曲創作煥發出新的生機。新的昆曲藝術作品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與以往的媒介相比,交互感與連接性是新媒體較最為突出的特點,在一些昆曲博物館中,受眾可以通過AR換裝的形式感受昆曲藝術,也可通過與電子媒體的互動共同演奏昆曲中的經典曲目。受眾一改單向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僅是欣賞昆曲表演,而是通過自己的創作參與到昆曲作品中,這極大提高了受眾的互動感,最大程度地激發了受眾的興趣。

二、昆曲數字化傳播問題分析

(一)新型表演形式打破了昆曲藝術的自身屬性

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給昆曲藝術傳播增添了別樣的風采,但昆曲表演在依附于高科技手段的同時,雖然給受眾帶來了別沉浸的極強體驗感,卻并沒有將昆曲藝術的精髓較好地保留,破壞了昆曲本身的藝術屬性?!袄デ硌莸膶傩允且环N獨特的歌舞表演?!盵1]昆曲藝術應當是歌舞與表演的融合,兩者缺一不可。劇場性的喪失使得戲曲本身意境不能完整存在。在很多新型的昆曲藝術作品中,戲曲本身已不再是表演中最為重要的元素,往往只是起到提升作品藝術內涵、錦上添花的作用,昆曲本身的特點也沒有得到最好的呈現。這種簡化的表演雖然降低了昆曲的接受門檻,使得昆曲受眾范圍空前擴大,但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更為好奇的是傳統藝術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呈現方式,而非昆曲本身,他們對昆曲的欣賞大部分建立在降格昆曲本身的基礎之上。

(二)想象空間受限,思想深度弱化

新的媒體技術與昆曲表演的融合,產生了很多有趣且好玩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昆曲在年輕群體中的知名度,但過于重視形式的藝術創作大大弱化了昆曲的思想深度。如昆曲電影《游園驚夢》,影片中的主人公通過演繹游園驚夢的經典唱段來表達內心世界,寓意人物命運與戲曲人物如出一轍。從影視創作的角度看,昆曲元素的融入豐富了電影表現手法,提升了電影文化內涵。[2]但電影對昆曲唱段進行了大量刪減與改編,這對于昆曲藝術的傳播不太樂觀。在這些新媒體藝術作品中,昆曲大多是作為一種符號或元素來呈現的,對于觀眾更多接收到的只是新、奇、特的視聽感受,而昆曲本身的藝術性與文化內涵則大打折扣。

三、昆曲數字化傳播的發展策略

(一)內容上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適應新媒體傳播形式

如今,昆曲逐漸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昆曲內容雖典雅優美,但詞曲晦澀,一般人難以理解,與當今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娛樂文化相比,存在鑒賞的門檻,不易引起受眾觀賞興趣。加之多種多樣通俗娛樂內容的沖擊,受眾更容易棄昆曲而擇其他。昆曲若想在當今時代發展更好,需要在內容創作上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加入當今受眾喜愛的元素。如青春版《牡丹亭》的劇本在湯顯祖原作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合理的整編,并在其表演上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在保留傳統藝術內涵與結合現代形式之間找到了平衡點。[3]創作者在進行再次創作時也要注意內容應適應新媒體的播放形式,可將新傳播技術融入到昆曲的表現形式中,例如增加三維動畫、VR、AR等表現形式。

(二)重視新媒體傳播渠道與方式

在當今時代,作品僅僅擁有高質量的內容是不夠的,好的作品需要宣傳才能被更多人知道。昆曲的傳承者們應該順應時代,積極利用數字技術宣傳昆曲,讓好作品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例如青春版《牡丹亭》便很好地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宣傳,社交網絡上的好口碑,再加上傳統媒體的密集式報道,讓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受眾前來觀看。當下,短視頻風頭正盛,昆曲本身的表演形式又非常適合以視頻的形式來傳播,影像媒體的感染力可以直接刺激受眾的欲望,昆曲傳承人可考慮利用抖音等短視頻軟件令更多人了解昆曲。

參考文獻:

[1] 俞為民.昆曲的現代性發展之可能性研究[J].文化藝術研究,2011,4(01):133-155.

[2] 李欣.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向[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王乾宇.電影化過程中昆曲表演假定性的困境——以舞臺版《牡丹亭》和兩版電影為例[J].民族藝林,2020(02):57-63.

作者簡介:劉舒心(1996—),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文學碩士,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向:老年傳播、健康傳播、新媒體研究。

猜你喜歡
昆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昆曲史中流脈問題的學術檢討——以北方昆曲的名實為例
也論昆曲的形成與梁辰魚的貢獻
推動內部審計工作數字化的探究
“百戲之祖”:昆曲里的古典傳承
數字化起舞
問天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