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東剡溪地域文化建設初探

2022-05-16 10:08盧振宇
錦繡·上旬刊 2022年2期
關鍵詞:生態美學思考建議

盧振宇

摘要:剡溪是一條集經濟發達、山水佳美、六朝風韻、仙風遺蹤、佛教圣地于一體的名勝之地。剡溪地域文化不僅具有學術研究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生態美學價值。本文通過分析剡溪地域文化的生態美學價值,提出了規劃、整合、弘揚剡溪地域文化所必須遵循的生態美學原則及打響剡溪地域文化品牌的思考建議。

關鍵詞:生態美學;保護原則;思考建議

嵊州歷史悠久,山水錦繡,文化底蘊深厚,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于世。尤其是一條剡溪,為后人留下了山水與人文結合、景觀與文化相映的浙東唐詩之路,給嵊州注入了瀟灑雅致的文化基因。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需要開創一條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剡溪地域文化新路子。嵊州的剡溪地域文化不單單只是一個浙東唐詩之路上一顆耀眼的明珠,也是書、畫、詩的整合之路,更是規劃、整合、豐富美麗鄉村建設的本質內涵。

一、剡溪地域文化的人文價值

一條古老而又秀麗的剡溪,歷經數千年形成剡溪地域文化,既得山水之幽美,更涵人文之勝景,成為嵊州人不可或缺的人文價值。

(一)自然生態之美。剡溪是一條千年古溪,浙東四明山、會稽山和天臺山在此盤結,支流環繞匯集成剡溪,兩岸風光秀麗,溪水由西向東流進曹娥江,流出過千古的恩怨,淘盡了千古的風流,滲透進豐富的歷史內涵,溶入了波譎云詭的歷史風云。據不完全統計,唐時有 450 多位詩人雅士仰慕王謝歸隱,敬覓魏晉遺風,對沿途風光吟詠不絕,留下了1500首詠剡佳篇,形成了浙東唐詩之路。

(二)民俗風情之美。民俗風情是嵊州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群體性共有行為方式。它的涵蓋面很廣泛,遍及每個家庭。嵊州依存于廟會的民間藝術、佛教音樂、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流傳于民間的生活小曲、山鄉茶歌、田間小調十分普遍。這些都是早期越劇音樂、唱腔等重要元素的根脈。嵊州民間文學也較豐富,劉阮傳說、王羲之傳說、戴逵傳說等流傳久遠,英臺寶卷等宣卷文學也較流行,這其中很多故事成為剡溪地域文化的主要內容。

(三)名勝佳景之美。嵊州四面環山、五江匯聚,中為盆地,地貌呈現“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點,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到 67.2%,生態環境很好,素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的美譽。嵊州歷史文化綿長,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留下眾多文化遺存。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96 處,其中擁有小黃山遺址、華堂王氏宗祠、崇仁村建筑群、馬寅初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處,王羲之墓、城隍廟及溪山第一樓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3 處,越劇之家等嵊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5 處,還有嵊州市級文物保護點 136 處。這些名勝佳景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和鮮明的嵊州特色,是剡溪地域文化滋生了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

二、剡溪地域文化保護的基本原則

在搜集、整理、研究剡溪文化,建設美麗鄉村時,除了應遵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還須堅持生態美學的相關理念。

(一)原生態原則。一個特定地域的自然環境、田園山水及古村老巷的綜合,是自然山水和人文歷史賦予的產物,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嚴格剡溪兩岸的生態環境,保持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風情的原真性,才能保證有效建設美麗鄉村。剡溪地域文化展現的是一種山水風光與越劇文化、唐詩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綜合體,尤其需要保護原生態的山水風情,開發初始化的民俗文化。

(二)一體化原則。無論是剡溪地域文化保護還是美麗鄉村建設,統籌兼顧、一體化保護利用是必須遵循的準則。尤其是剡溪兩岸文化遺存的保護、建設現狀差參不齊,各相關部門之間、政府與開發商之間的建設思路不盡相同,需要重新整合和統一,努力做到景區建筑與村落民居的格調一體化、設施配套與服務水平一體化、景區建設與旅游商品開發一體化、鎮村企共建與各部門合作一體化。

(三)傳承性原則。傳承是著力點的目的,保護是著力點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剡溪地域文化的生存空間。一方面,經常性地開展各項民俗活動是促進剡溪地域文化傳承的有效保護之舉,以使這些藝術得到生存的條件并獲得發展。另一方面,剡溪地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需要有規范的管理制度作保證,從制度層面上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三、開發利用剡溪地域文化的幾點設想

(一)搞好剡溪地域文化專項規劃。建議市委市政府將打造剡溪地域文化納入全市發展規劃之中,根據“唐詩之路”的含義,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前提,制定專項保護規劃:一是構建越劇尋根帶,以越劇為空間劇本主題作為基調,以分段次主題的鋪陳,訴說越劇發展的重要事件與成果;二是構建名人圣地帶,以王羲之的文學風范為基調,加入名人馬寅初以及仿古木雕、戲劇竹藝等文化產業,并分段次主題(書法展現與歷史故事的書寫)傳達名人修身養性的情懷;三是構建唐詩之路帶,沿剡溪順流而下,留下了難得的唐詩實景遺存,整合謝靈運釣臺、謝公宿處、始寧墅、桐梓樓、太康精舍、謝車騎坐石等景點和遺跡,重點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研學游和“詩城”文化品牌,重現剡溪兩岸的歷史風貌和昔日輝煌。

(二)打造早期越劇生態保護區。依據其保存的價值、完整性,劃定一級核心保護區、二級建設控制區和三級自然風貌協調區。建設一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依存,越劇文化、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相融會,并與自然生態、文化空間、經濟社會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早期越劇生態保護區,這不僅為該地區自然生態環境、越劇文化資源和文化發展空間不受干擾、破壞提供有利條件,而且可對早期越劇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提供服務。

(三)開發利用剡溪文化資源。剡溪文化及“浙東唐詩之路”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包含山水詩文、書畫戲曲、茶道名士、宗教文化等,涉及甚廣。要采取“捆綁”的方式,把它們納入“浙東唐詩之路”的文化遺產之中,納入剡溪地域文化品牌的建設之中,做強做大“唐詩文化”“書圣文化”和“民間文化”。挖掘與開發唐詩之路遺存,有序恢復詩路景觀帶;進一步建設王羲之故居風情區,重修金庭觀,保護書圣后裔聚居地華堂古村;進一步整合民間工藝美術,建設好集越劇展示、文創交流、產品交易、娛樂休閑于一體的越劇小鎮,不斷擴大“浙東唐詩之路”和剡溪地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施展.行走剡溪.浙江古籍出版社[M].2008-3。

[2]徐恒醇.生態美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0-12。

[3]施鈺興.鄉土嵊州.浙江古籍出版社[M].2008-3

猜你喜歡
生態美學思考建議
建構人本生態美學的開創性努力
曾永成美學研究之路述評
懷特海有機哲學審美經驗觀的生態學審視
對山東高考改革的幾點見解
試論物理教學中的環境保護教育
和諧之美
淺談綠色設計中自然材料的運用
加強邊遠民族地區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關于教案設計的思考與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