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題探究法在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以“消費者均衡”教學為例

2022-05-16 20:31張學剛
錦繡·下旬刊 2022年1期

張學剛

摘要: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模式正在與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漸行漸遠。以習題為載體的探究教學法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本文對習題探究法的思想、實行過程及其優點進行了系統論述,并以微觀經濟學中“消費者均衡”章節教學為例進行拋磚引玉式演示,以期為同行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習題探究法;經濟學教學;消費者均衡

一、習題探究法的基本思想

具體而言,習題探究法指 將待學習的知識點散布在事先設定的題目之中,通過指導學生做題來引出結論,同時指引學生將導出的理論應用于現實,進而深化對理論的理解。題探究引入對于偏理論與數學邏輯的西方經濟學來說,把經濟學抽象的理論知識跟現實的經濟問題聯系起來,經濟學教學不再枯躁乏味,而是充滿樂趣。

二、一個案例:以“消費者均衡”為例

筆者一直致力于經濟學課程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踐行“習題探究法”教學方法,得到了學生較高的評價。我們以《微觀經濟學》中較經典的“消費者均衡”章節為例,從探究性習題設定、習題的講解與知識的導出、理論的深化、理論的應用等方面予以詳細展開,供大家借鑒參考。

(一)習題設定?? 同學張三下課后去學校食堂吃飯,預算支出I=10, 計劃葷素搭配選菜。假設肉菜(X)價格P=10,白菜(Y)價格P=2,由此帶來滿足程度(即效用函數)U=XY 。問:(1)張三將如何安排他的支出,為什么? (2)試根據(1)推出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一般條件:MU/P= MU/P(3)如果MU/P ≠ MU/P例如MU/P> MU/P意味著什么?

(二)習題的講解與知識的導出?? 一般先隨機問某學生中午吃飯了沒有(顯然是調節氣氛的廢話),吃了些什么,花了多少錢?比如回答吃了一份肉菜(X),花費5.5元;還買了一份素菜(Y),花費1.5元,1元錢米飯,共花費8元。接著我問他打菜時是否是自愿選擇(沒有誰強制),為什么沒選牛肉或豆芽(雞排和菜花等)? 學生一般會說我高興這樣選——其實暗含他對此種選擇是最滿意的,否則會做其它組合的選擇了。由此我們得出基本公理性假設(即理性經濟人假設)。

隨后,隨機點某個同學,問如何用數學語言來“翻譯”張三實現效用最大化的選擇行為。 為了誘導學生思考,我一般在黑白上板書:支出條件: 10x+2y=10。為獲得最大滿足程度,即實現最大化,求效用函數U=XY極值。對應數學語言描述是:S.t PX+ PY= I?? Max U=U(X,Y);提示完畢,便讓該同學上黑版來解該題。由于只涉及數學中求函數的基本方法,絕大多數同學都能求出結果。 當然,我們不能僅就題論題,而會再進一步要求該同學推到一般條件下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條件:MU/P = MU/P ——此即消費者理論中最核心的公式,竟然不覺中得到證明。

(三)理論的解讀及進一步深化?? 為了得到更細致的結論,有必要深入探究具體的消費過程。為此,我們假設消費者一口一口地吃,下表列舉消費者每多吃1口肉(或白菜)所帶來的效用情況。其中,吃第1口、第2口、第3口、第4口肉所帶來效用(即邊際效用MU)分別為10、8、5、2.5個單位,遵循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同理,每增加1口白菜,相應帶來邊際效用(MU)為4、3、1.5等,也滿足邊際效用遞減。此外,10>4、8>3 、5>1等表明“肉比白菜好吃”這一常識。

我順勢提示:好吃是要花代價的呦。富悅酒店的飯好吃,假設效用為50; 學校食堂飯不太好吃,效用為10;但到富悅酒店吃最一般的自助餐沒100元肯定下不來,在學校不到5元就能搞定。請問同樣的1元錢,在哪里吃飯更合算?大家心里默默“算賬”:富悅的飯好是好吃,但在富悅1元錢只帶來0.5效用增加,學校食堂飯是差一點,但每1元錢可帶來2單位的效用增加。顯然,同樣的錢在學校吃飯飯“劃算”多了。隨后,我總結道:看來只看效用大小是不行的,還必須考慮為得到該效用所付出的(貨幣)代價。雅戈爾的西服很好,有250單位的“好”,一般的非名牌西服沒有雅戈爾好,只有100單位的“好”。但稍好些的雅戈爾西服2000多一套,而普通西服只要三兩百元的時候,你們還覺得雅戈爾西服好嗎?反正我覺得它不再好了??梢?,價格因素至關重要(Price do? matters)。隨后讓同學們計算并完成考慮價格后單位貨幣所獲得效用的圖表。此時,老師再次拋出上述如何選吃5口順序時,學生們的結論變為“菜菜肉肉菜”。其依據顯然是Y(MU/P=2) > Y(MU/P=1.5) > X(MU/P=1)>X(MU/P =0.8)> Y(MU/P=1.5)。因此,我選擇時不能僅只考慮收益,更應關注為此付出的成本代價——不考慮成本的收益是沒有意義的!由此,綜合考量單位支出所帶來收益 MU/P——“性價比”,是理性、正確的選擇。

進一步地,我們容易引申得到以下結論:MU/P > = MU/P ,說明每1元錢(單位貨幣)購買商品X帶來效用增加量要大于購買Y帶來效用的增量,即同1元錢,買X更劃算。相應地,應該增加X(相應減少Y)的購買可得到更大滿足(效用)。反之,表明同1元錢購買Y得到的效用更大,減少Y(相應增加X)的購買是增加總效用的理性選擇。最后,我們還可以簡要探討此種分均衡恢復均衡的過程。

三、結語

本文介紹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探索的一種頗為獨特的方法——習題探究法。該方法以日常生活為情景,并將知識“包裝”在題目之中,是以問題形式驅動學生思考、探索,實現知識由傳統被動灌輸向學生主動探求轉變,不僅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激發了創造性,無疑利于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熊素紅. 消費者行為學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與建議[J]. 科技資訊, 2019 (27):145-146.

[2] 劉晗. 基于PBL的區域經濟學"線上+ 線下" 教學方式研究[J].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2):118-125.

基金項目:嘉興學院教學改革項目: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綜合改革研究(CD8518ZY230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