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中國文人的眼里看飲食

2022-05-16 22:16陳雨婷
錦繡·下旬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袁枚文人蘇軾

摘要:文章通過對中國古代文人蘇軾、袁枚的有關飲食的作品作簡單梳理分析,試圖厘清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過程,以及過程中產生的變化。由古至今,寫飲食相關文章作品的文人似乎在逐漸變多,作品涵蓋的范圍也逐漸寬廣。在文人們對飲食的描寫背后,可以了解許多的飲食典故、淵源,也可以窺見作者們他們的內心情感甚至是人生態度。

關鍵詞:中國飲食文化;文人;蘇軾;袁枚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倍睹献印じ孀由稀分幸舱f到:“食色,性也?!?/p>

中國人愛吃、會吃可以說是一大共識。中國幅員遼闊,國土之大,孕育出了神州各地的山膚水豢。僅是出名的就有八大菜系之分,更遑論各個菜系之中的珍饈美饌。

與此同時,古往今來也有許多與飲食相關的文章著作流傳。如南北朝時期的《食珍錄》,這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著于南北朝時期;北宋陶谷著《清異錄》,其中與飲食相關的有八個門類,共238條,占了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成書于隋朝的《食經》也是也是飲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外還有宋陳達叟所著《本心齋食譜》、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元忽思慧之《飲膳正要》、元賈銘著《飲食須知》、元倪瓚《云林堂飲食制度集》、清袁枚《隨園食單》、清李化楠《醒園錄》等等,不勝枚舉。

古今文學家、詩人等更是有不少傳世佳作,歌詠美食,傳遞情感。食物們在作者筆下,不僅僅是種種美食,背后更是寄托了作者的種種情感?;蚴菍亦l的思念,或是對人生的看法。受地理位置、歷史發展、宗教信仰等影響,飲食早已成為一種文化,融進了中華民族的血液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一、蘇軾

作為中國文化史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蘇軾以其多才博識全能名垂青史。他一生官場起伏,顛沛流離,其足跡可以說是遍布祖國各地,處處留下了他的身影和美談。而其所經之處,除了詩文記錄,更是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家喻戶曉的經典美食,如東坡肉、東坡魚、東坡羹等等??梢?,蘇軾詩是真的對美食情有獨鐘,其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貢獻不可謂不大。據不完全統計,蘇軾直接描述飲食烹飪的詩文近百篇,間接的敘述就更多。比如吃野雞,就寫了《野雉》;吃鳊魚,就作了《鳊魚》詩;《豆粥》詩寫吃豆粥。此外還有吃河豚、黃雀、鮑魚、二紅飯等,都有或文或詩流傳。有學者認為:“如果把蘇軾記錄的饌肴品種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看出宋代的飲食狀況和烹飪水平?!?/p>

都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蘇軾對于美食的熱愛不僅在于詩文的流傳。他從幼年時就對烹飪食物懷有濃厚的情趣,此后一生,他對烹飪的興趣也絲毫未曾減弱。蘇軾在黃州時創制出了至今也深受好評的名菜——東坡肉。在宋代時,上層社會人們不喜好吃豬肉,而普通老百姓則不善使用豬肉做菜,因此豬肉價格十分低廉,有稱“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倍鴸|坡“性喜嗜豬”,于是在這樣機會之下,他經過不斷實踐,創制出了東坡肉這道廣受歡迎的名菜。除了創制出許多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之外,東坡先生與友人的美食故事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北宋有個著名的史學家叫劉攽(字貢父),與東坡用當今的話來說,可以算是筆友,蘇軾與劉攽交往約二十年,通過詩文書信的文字往還,保持著長期而親密的聯系。二人因吃飯招待問題留下了一樁笑談。劉攽以“皛飯”招待蘇軾,所謂“皛飯”是白鹽、白蘿卜、白米飯的組合。而蘇軾則以“毳飯”回待劉攽,是三者皆無的意思。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委婉勸誡對方,既不讓對方尷尬,又起到了提示友人的作用,再命人上食,完美化解了可能出現的尷尬局面,可謂高超。

二、袁枚

如果說蘇軾還算是“自學成才”,憑著對美食的熱愛而創制出了道道經典菜肴的話,那么清代著名的詩人袁枚先生則可以說是“集大成者”了。袁枚是清朝時期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也是“性靈派”三大家之一,與紀昀紀曉嵐先生合稱為“南袁北紀”。袁枚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詩人、文學評論家,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美食家。在經過了長達四十年的美食探索與實踐之后,袁枚著出了中國烹飪史上不可或缺的飲食著作《隨園食單》。袁枚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詳盡的描摹了乾嘉時期江浙一帶的飲食風味及烹飪手法等。全書分為14章、332味,收錄的菜肴糕點達300余種,珍饈美饌,糕點粥飯,無不盡有,堪稱包羅南北。

《隨園食單》里的分類非常細致全面,首先是介紹下廚知識,以“須知”19條,提出全面嚴格的要求。他提出是:“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資,雖善涂扶,而敝衣藍縷,西子亦難以為容?!闭缫路罪椫趮D人的重要性一般,有的女性雖然天然貌美,也善于脂粉修飾,但穿的破破爛爛,美如西施也難以施展其美貌。調味品之于一個廚師而言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有須亦有禁,他還提出了14條“戒條”警示廚者許多注意事項。

之所以說袁枚可稱“集大成者”,實是因為他所掌握的美食知識和烹飪技巧多且全。古典小說《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守制時,曾于一次宴席上偷偷“夾了一個大蝦圓子”吞下肚去?!拔r圓子”為何種菜肴?后人知之不詳。所幸與吳敬梓同時代的袁枚卻載于《食單》之中。除了如實記載做法,他還細心作注:“捶蝦不可過細,恐失真味”。袁枚可以說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生動體現,正是因為對美食追求的精益求精,才為我們留下了《隨園食單》這么一個取之不竭的寶庫。

在這些文人們的生活和作品中,飲食不僅是物質上的果腹,更是精神上的寄托。在一篇篇文章、一段段字句中,我們得以窺見他們在心靈深處的一些東西,或是思念親友家鄉,或是抒發經歷見識。以文字承托情感,以篇章傳承文化。中國的飲食文化就是這樣通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者們的筆觸得以記錄流傳久遠。

參考文獻

[1] 熊四智、杜莉《舉箸醉杯思吾蜀:巴蜀飲食文化縱橫》[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蘇軾《東坡全集》[M]卷九八《豬肉頌》。

[3] 楊勝寬《蘇軾與劉攽交誼考述》[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06期。

[4] 朱弁《曲洧舊聞》[M]卷六。

[5] 袁枚《隨園食單》[M]。

[6] 朱小平《其人與筆兩風流——袁枚與<隨園食單>》[J],群言,2020年06期.

作者簡介:陳雨婷(1996—),女,漢族,籍貫重慶,文學碩士,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

猜你喜歡
袁枚文人蘇軾
從善如流
蘇軾錯改菊花詩
蘇軾吟詩赴宴
一百頂高帽子
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
袁枚也曾被難倒
才子袁枚緣何富得流油
文人氣
這世上少了文人會怎樣
改善生態 平衡心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