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家校共育模式的小學生養成教育

2022-05-22 03:07鄧明洪?石吟菊
小作家報·教研博覽 2022年18期
關鍵詞:家校共育教育

鄧明洪?石吟菊

摘要:性格是由習慣積累形成的,命運又受到性格的影響,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階段,因此,教師應把握好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同時,學校方面也應注意鼓勵家長參與到共育引導環節,通過家校共育的方式,為小學生打造立體化、全方位的共育培養環境,進一步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就此展開論述。培根曾說:“習慣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能夠主宰人生?!币虼?,學校應注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呼吁家長也參與到教育學生的過程,旨在提高教育效率,讓學生在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上,更加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家校共育;小學生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家校共育、立德樹人是家庭和學校將德育和思政工作的有機結合,啟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實現孩子人生抱負的宏觀育人措施。立德即樹立學生優秀品德,并以德育為先,實現引導、感化、鼓勵人的目標。所謂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用適當的方法塑造、改變、發展人的原則。家庭和學校合作教育孩子,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中小學生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受父母的影響很大,父母是子女的直接表率。

1重視家校共育,落實德育目標

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主要的教育者,孩子養成教育更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務。在校本化養成教育實踐中,家長要以合作的態度,積極配合學校的德育,以家校共育中“一家親”項目為載體,落實學生養成教育的目標。學校每一周定期邀請有教育特長的家長來學校為全班學生進行養成教育;聯合集團化辦學關聯學校開展家長沙龍活動;每學期,學校定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通過各項家校共育舉措,家長可介紹自己的家庭教育經驗,分享德育成果,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家長可承擔學校秩序的維護職責,抽時間護送孩子過馬路,帶領他們到社區參觀,協助教師參與學生研學管理等,培養孩子的成人意識。

2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作為父母,應一馬當先,革除自己的陋習,不吵架、不撒謊、不說臟話、不看電視、不熬夜。為了能使父母的優點在孩子身上得以體現并發揚,要努力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有問必答的學習氛圍,演示如何正確地與別的孩子交朋友,通過不間斷的鼓勵和一點一滴的積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使孩子樂觀、自信,但不任性。同時,注重與孩子平等地交流思想,給孩子說話的權利,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為孩子今后的成長和學習打好心理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周一次的家庭會議就是家庭成員平等交流的好機會。

3結合信息技術,構建共育渠道

在信息技術大背景下,傳統的教育模式被創新,信息技術在教育和生活的各方面進行滲透,這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效率,同時,也提升了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效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學校、班級、教師、家庭、學生五位一體的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信息技術對學生開展管理,確保共育內容的統一,使學生的培養教育工作開展得更加順利。教師應做信息化教育管理的主導者,將學生日常在學習生活中的表現發送到信息群,使家長能了解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而教師也應引導家長,定期將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發送到群內,這會讓學生的日常行為得到更多層面的關注,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律精神,在學校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幫助學生自覺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群內,制定主題學習內容,展示學生的良好學習、生活習慣。教師可以從生活和學習兩個層面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一件家務。然后,讓學生將上述內容利用信息技術上傳,同時,對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和過程進行評價,評價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最后,根據學生的不足進行針對性的引導,以此確保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多元化的溝通途徑,通過微信、QQ等多種方式與家長取得聯系,將學生在校時的狀態、問題和欠缺傳遞給家長,同時也通過信息渠道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進而有效地達成教育共識,讓家長更好地配合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朝著共同的目標共同發展,努力成長和提升,進而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率和質量。

4家校共育、立德樹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所面臨的不是冷飲產品,而是鮮活的生命,他們是正在茁壯成長的孩子。如果說智慧是由智慧創造的,那么愛是由愛孕育的。在我的周圍,有很多老師為學生著想的行動,打動了我的心。2002年秋,我在縣城農村學校負責學校的英語教學。有弟兄倆,分別是四、五年級學生,都是我的學生,是在學校特別出名的淘氣鬼。老師們很頭疼。每天都有英語課,不能認真上課,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偶爾逃課。周末我抽空去家訪,得知兩個孩子的父母去成都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照顧。兩個孩子的學習,由于沒有受到家人強有力的指導和良好的監督,就聯系了父母。最后,孩子的媽媽放棄打工回老家照顧孩子。課余時間我給這兩個兄弟分別進行英語、數學作業的指導和思想道德教育。孩子的成績明顯提高了,期末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小學升初中也進入了縣城重點中學。后來,都大學畢業。如今兄弟倆老大在北京一家設計公司工作,老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區政府就職。我們有電話聯系,看到兄弟倆有今天的前程,對老師來說是最好的感謝。當時的一幕幕往事好像昨天一樣。如果沒有老師和家人愛護,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就沒有美好的未來。

結語

總之,在小學生的品德養成教育中,學校和家庭的作用與責任同等重要,二者要緊密聯合在一起,建立家校合作機制,積極探尋養成教育校本化道路,切實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孟萬金.具身德育:背景、內涵、創新:一論新時代具身德育[J].中國特殊教育,2018(1).

[2]張力行.構建小學家校共育促進養成教育校本化實踐探索[J].學周刊,2020(3).

[3]鄭明達.警惕父母失職、親情缺失、教育失位: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曉云[J].半月談,2015(21):21.

猜你喜歡
家校共育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影響小學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決策略初探
《語文學科課后作業的有效研究》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淺議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對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的幾點看法
家校共育勢在必行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