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提升三個維度加強新時期經濟報道競爭力

2022-05-25 13:47莫艷萍
新聞潮 2022年4期
關鍵詞:內容為王媒體融合競爭力

【摘 要】“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發展階段刷新了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也重構了經濟報道的“背景板”,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播格局與輿論生態發生了顛覆性變化,經濟形勢愈加嚴峻復雜,對做好經濟報道提出更高要求、帶來更大挑戰。本文通過分析部分中央媒體和地方省級媒體在經濟報道上的探索實踐,以及新媒體時代經濟報道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并就如何加強新時期經濟報道競爭力提出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經濟報道;新時期;競爭力;內容為王;媒體融合

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做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和戰略抉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做好新時期經濟報道,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戰,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至關重要。媒體特別是地方媒體要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把握時與勢,著力提升三個維度——用更專業和深度的報道提升影響力、用融合創新的方式提升傳播力、用鮮活接地氣的內容提升貼近性,從而增強競爭力,發揮“領唱”作用。

一、報道專業化,內容“深一度”

經濟報道一般分為三個層面,即宏觀層面的經濟報道、中觀層面的產經報道、微觀層面的財經報道。長期以來,因為思維慣性、敘述方式等原因,地方媒體的經濟報道仍然存在“硬”“淺”“單調”等問題:宏觀層面的經濟報道“工作總結性”陳述多、就事論事、照搬材料多,缺少思想深度、分析概括和調查研究;中觀層面的產經報道,大多是簡單的信息發布,僅進行表面淺層陳述,數字堆砌,見物不見人,見數不見事;微觀層面的財經報道,不僅量少,鮮活度也不足。有的政策解讀以文件解釋文件,用文件內容簡單“復讀”文件觀點,從專家、民眾視角去解析不夠;有的用“俯視”“仰視”的行文方式傳遞信息,缺乏互動;樂于“等靠要”,“投喂”式動態常規報道偏多,缺少主動深入探究經濟發展趨勢、發現經濟領域苗頭性問題繼而展開議題設置的報道。

新媒體時代,基于大眾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媒體經濟報道產品的供給方式,新聞產品大多偏于細碎淺顯。但無論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怎么變,“內容為王”始終是內在的根本要求,深度、專業才能凸顯經濟報道的價值。做好新時期的經濟報道,要求地方媒體更注重提升專業性和可讀性,更注重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做好經濟研究分析、解讀釋疑、調查研究三大類報道,讓記者向專家發展、報道向“智庫”轉型,這也是地方媒體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一)做好分析性報道

從經濟領域報道的效果看,很多反映經濟運行現狀、新變化、新動向、新趨勢以及存在問題、政策建議的稿件,都受到各級政府和機構的重視。因此,地方媒體應長期跟蹤研究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熟悉中央和地方出臺的各類經濟政策和措施,掌握地方落實的情況,及時跟進經濟領域的新聞事件、聚焦熱點話題,主動策劃并設置選題,做好深度解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問題導向挖深度,把疑點講清、難點講透、痛點講通,揭示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運行的趨勢和規律。

為使分析報道更具專業水準,地方媒體應著力培養一支政治素質過硬、職業素養深厚的采編隊伍;善于借助“外腦”,邀請一些學術研究能力強、深諳傳播報道規律的專家學者“出鏡”“發聲”,提高報道的專業性和權威性。2021年2月20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全區工業振興大會,對廣西工業發展提出系列新要求新路徑,出臺系列新政策。根據會議精神,《廣西日報》針對“十四五”開局之年,廣西為何要啟動實施工業振興行動,發展面臨哪些新機遇、新挑戰,如何找準著力點加快轉型升級這一選題,聯合自治區工信廳,策劃了一期專題報道《工業振興,如何搶抓用好新機遇實現新跨越》,邀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改革辦)經濟處處長、自治區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處博士、廣西社會科學院經濟發展與戰略決策研究學部主任、自治區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等專家學者專題發言解讀,請廣西重量級企業負責人談具體如何尋求突破,引起經濟界各方關注并獲得良好反響。

(二)做好解讀性報道

解讀性報道是深度報道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解讀性報道具備與社會現實接近性強、新聞信息含量大等特點,傳播力越來越強、影響力越來越大。解讀性報道要避免以文件解讀文件、記者解讀文件,盡量從中歸納出社會最關心、與群眾利益最密切的內容,從不同層面、視角進行解讀,才能真正答疑解惑,起到解釋性作用。

進入新發展階段,各地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遇到不少矛盾和難題,為破解難題,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地方媒體應及時跟進,緊盯新聞發布會、政府網站、各相關部門,了解熟悉出臺的政策措施、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做好策劃和宣傳。2018年,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廣西日報》先后推出一系列解讀性文章,如《廣西“電改”紅包有多大?》《以新政策打開新活力大門》《破障礙筑坦途 促投資增便利》《優化要素供給 厚植發展土壤》《發展高質量 工業挑大梁》《搶搭數字快車 做大數字經濟》《高質量項目支撐工業高質量發展》等,均體現了對政策的敏感、對熱點的把握,質量高、有深度。記者不僅及時采訪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業界人士,介紹政策出臺的背景依據、目標內容,縱橫分析、比較,解讀相關數據,而且挖掘背景故事,既回答了“怎么看”,也說明了“怎么辦”,既“解扣子”又“指路子”,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做好調研式報道

經濟報道“智庫化”、重大報道“課題化”是當下很多傳統主流媒體著力強化的領域,也是傳統媒體利用自身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利器”和突圍的可行路徑。

新華社及《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歷來重視深度調研報道,尤其就如何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研究、精心組織策劃,組成調研隊伍扎實調研,推出了不少精彩之作,采寫刊發的報道對推動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極具參考價值。比如,《經濟日報》緊扣“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這一主題,奔赴全國各?。▍^、市)深度調研,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導性的重磅報道,如《順德再造》《齊魯不凡》《吉林問糧》《科技領域的一項重大機制創新》等,總結各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鮮經驗;《阿佤新歌》《金山探路》《西安聚變》《贛州示范》等探尋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深圳領跑》《中關村新傳》《潮涌涪江格局新》等展示科技自立自強的前沿探索;《柳州驚奇》《西寧賦綠》《威武祁連》等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這些調研報道“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共同構成了反映中國經濟真實面貌、鮮活生動的“案例庫”,能夠從把脈問題到創新思路,從個體實踐到改革全局,通過點與面、例與理、正與反相結合,以思辨力提升思想力,強化了引導力,獲得廣泛關注。

二、報道融合化,傳播“高一度”

媒體融合本質上是一場主流媒體傳播方式的自我革命,面對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輿論生態的巨大變化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地方媒體在經濟報道領域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加快融合步伐,打造融合產品,取得一定成效。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融合報道在“融”方面尚不理想。地方媒體在信息生產領域,仍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改進和創新,使經濟報道質量和水平有明顯提高。

(一)產品形態、手段融合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福建省三明市考察之前,央媒和地方媒體在2020年底同時推出了系列重磅報道及大量特色融媒體產品。其中,《現代快報》的融媒體產品尤其值得借鑒,除了140秒時長的超美短片《中國綠都,獻給地球的山水畫》,H5產品《有茶香鳥鳴,這幅山水長卷新出了4D版》堪稱驚艷。這款H5產品以4D音樂長卷的方式,從閩江之源出發,用7張精美的藍綠色山水畫大幅照片、一首中國古典音樂,串起三明專屬的一片茶葉、一碗擂茶、一聲鳥鳴、一處仙境、一條清溪、一方森林,H5中的潺潺溪流、啾啾鳥鳴,仿佛讓受眾步入仙境,聞到了陣陣茶香。6張照片嵌入6個按鈕,點擊進入,可以深度閱讀《現代快報》已經見報,含有視頻、圖片、文字的“六個一”系列報道:《一片茶葉丨綠葉子怎樣變成金葉子》《一碗擂茶丨青山綠水間尋初心》《一聲鳥鳴丨千年鳥道上的“觀鳥經”》《一處仙境丨云深處藏著一幅山水畫卷》《一條清溪丨躍然紙上的山水畫》《一方森林丨不砍樹也致富的點“綠”成金術》。立體多元化的融媒體產品,賞心悅目、層級豐富,生動體現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這個重大主題。

(二)傳播內容、形式融合

重大主題報道更應該成為融合創新的主戰場。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各大媒體均推出了大氣磅礴、精彩紛呈的融合報道。新華社用“度”字為系列,刊發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成就述評:《中國跨度》《中國高度》《中國深度》《中國速度》;在“70秒說70年”系列報道中,記者出鏡,視頻與文字同步呈現,從典型的故事、事例切入訴說新中國70年的巨大變化?!督洕請蟆吠瞥觥敖袢湛础毕盗?,用擬人化的第一人稱,每天推出一個?。▍^、市)的自我介紹、最新自拍照:《近“粵”遠來 / 今日看廣東》《勁“魯”健帆 / 今日看山東》《“閩”知篤行 / 今日看福建》《萬物競“蘇” / 今日看江蘇》《滬給人足 / 今日看上?!贰丁昂凇瘪R當先 / 今日看黑龍江》《“京”益求精 / 今日看北京》《舉翅蒼“瓊” / 今日看海南》等,突破傳統觀念、模式和路徑的經濟報道,讓受眾耳目一新,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報道生活化,貼心“暖一度”

見諸地方媒體的經濟報道,多為廳局、行業、企業的動態報道,且常常表現為文件式面孔、總結式行文、“俯視”口吻的語言表達、硬邦邦的數字羅列、專業化的措辭,生活氣息明顯不足,受眾閱讀的興趣也大打折扣。如何把經濟報道做得老百姓愛看、看得懂、看了有用?如記者艾豐說過:一個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們的經濟新聞,還愿意看,還能看明白,那樣,經濟報道就可算是寫好了。因此,地方媒體尤其是黨媒經濟新聞應強化關注民生、貼近民生、服務民生趨向,改變過去居高臨下、俯視一切的思維方式,自覺關注群眾的經濟生活,才能贏得更多的讀者。

(一)多從群眾生活的角度報道經濟

經濟報道選題應多從大家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策劃設置議題,如住房、出行、上學、看病、就業、旅游、理財、美食、消費、收藏、養老、健康等。記者應隨時關注社會熱點,關注政策動態,主動找選題,分析產業行業發展的態勢前景,為經濟實體特別是中小企業主生產經營提供參考借鑒;客觀分析樓市、股市、債市、匯市行情和發展趨勢,及時傳遞有關信息,為百姓投資理財提供指導和建議;密切關注、及時報道市場行情和物價走勢,為群眾提供實用信息和基本知識。

(二)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報道經濟

記者要具備化繁為簡的功力、化專業為通俗的能力,把復雜高深的經濟現象和問題自己“吞進胃”,認真咀嚼一遍,捋順、弄明白后,再用群眾的語言、鮮活的事例、生動的故事,以實事求是、通俗易懂甚至幽默風趣的方式陳述出來,句子短一點,文章短一點,語言活一點,標題亮一點,版面好看一點,這樣才能有理講得清、講了有人聽、說了聽得進,獲得讀者和受眾的共鳴,達成社會的認同和共識。

(三)從群眾受益的角度報道成就

“硬”主題、“硬”題材應進行“軟”處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大事多、喜事多,每逢關鍵節點、重要時間段,地方媒體都會策劃組織戰役性報道,重磅推出系列經濟成就綜述文章,但如果稍不用心,報道就會變成“傻大個”。經濟成就綜述應注意“接地氣”,多從生活的角度、群眾受益的角度切入,從微觀的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切入。比如,工業成就,從企業生產現場、群眾生活細節入手;反映交通成就可以從修路鋪橋對群眾生活改善、命運改變的故事開始寫起;減稅降費,從個體經營者、中小企業的故事談起;重大項目建設,從攻克難關的瞬間、當地群眾的期盼著眼;公布經濟數據,從人的小賬本描述切入等。

總之,經濟報道只有不斷強化民生價值取向,融入人文關懷,積極回應民眾關切,才會受到讀者關注和喜愛。

參考文獻

[1]趙昌文.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N].經濟日報,2021-10-26.

[2]陳璠.新時代做好經濟新聞報道的三問[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10):295.

[3]張曙紅.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做好經濟宣傳工作[EB/OL].[2021-12-22].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17155181527067.

作者簡介? ?莫艷萍,《廣西日報》工商部副主任

猜你喜歡
內容為王媒體融合競爭力
廣播融合發展中的取勝之道
營銷作輔,內容為王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淺談電視新聞的創新
實施三三戰略 強化內容生產 推進媒體融合
論循證新聞的方法與意義
責任競爭力:企業可持續發展 的必選項
大眾文摘期刊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實現“內容突圍”
“北上廣深”pk城市競爭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