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態修復平衡下的文化場所精神營造
——延安市寶塔山景區保護提升項目設計

2022-05-25 06:38周易張翼王昕明
世界建筑 2022年5期
關鍵詞:寶塔山臺地山體

周易*,張翼,王昕明

1 背景概況

延安寶塔山位于延安市老城區“三山兩河”的交匯處,是延安的城市標志和象征,也是延安最重要的旅游景區。山頂寶塔始建于唐代,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1937 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寶塔山成為革命圣地的重要標志和象征;建國后,國務院將延安寶塔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安革命舊址之中。寶塔山可謂是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文物、革命舊址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1 寶塔山地區原狀

項目名稱:延安市寶塔山景區保護提升項目(延安寶塔山山體生態修復及外環境景觀工程)

客戶:延安旅游(集團)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創建筑師:莊惟敏,唐鴻駿,李匡

景觀設計項目負責人:周易

景觀設計團隊:王昕明,張雪雷,廉大啟,張丹丹,李卓,楊永強,楊霄,楊鎮榮,張晶

項目面積:16hm2

設計時間:2017.05

建成時間:2020.03

繪圖: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團隊

攝影:姚力

2 場地紅線范圍衛星圖

3 山體生態修復前實景

4 場地策略分析圖

寶塔山地區為黃土梁地形,黃土覆蓋于起伏不平的基巖頂面之上,四周溝谷深切。梁峁自然縱坡上緩下陡,平均坡度35%~55%,植被較少,水土流失嚴重。雖然黃土高原區年降水量較小,但黃土中發育的垂直節理和斜向節理仍使降水成為滑坡產生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

除了地區自身生態環境脆弱的因素外,由于延安城市發展空間嚴重不足,景區人造工程活動較頻繁,長期以來當地群眾在寶塔山山體靠山切坡自建了大量窯洞,布局散亂,人景爭地現象突出,山體生態破壞嚴重,對寶塔山的人文景觀、自然風貌構成侵害。在2013 年7 月的持續強降雨災害中導致大量靠山窯洞坍塌,山體出現嚴重地質災害隱患。目前寶塔山各部分地質基本穩定,但坡體有變形跡象,存在潛在的危險性因素,在外有力改變時均具有向不穩定狀態轉變的可能,尤其是遇到豐水年的強降雨或連陰雨,都有可能再次發生嚴重的地質災害(圖1)。

2 場地問題及分析

寶塔山保護提升項目場地南北向長約1000m,東西向最大進深約300m。場地北側正對寶塔,東側是寶塔山山體,西側為南川河(圖2)。整個場地有大片裸露巖石,南側排窯拆除后也留有部分白墻痕跡,而北側排窯已基本垮塌。景區范圍內還有摘星樓、歷代遺留下來的多處摩崖石刻等歷史文化遺跡,以及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等近代遺跡需妥善處理保護。寶塔山坡體邊緣與寶塔建筑基礎最近處距離僅19m,西面、南面山體坡度較陡,是滑坡和危險坡體地段,存在嚴重的山體安全隱患。

由于寶塔山地形坡度較大,生態環境惡劣,場地植被的生長狀況不佳,尤其山體坡面上的植被都出現發育不良、退化成裸地的傾向,伴隨著雨水沖刷,甚至會加劇山體塌方流失的危險。山體目前有許多窯洞拆除后留下的臺地地貌,臺地雖平整但有大片巖石裸露,植物在硬質巖石上難以扎根,故場地地基并不適合植物的生長(圖3)。

綜上所述,場地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周邊城市環境復雜、歷史文化斷層、發展不可持續等問題尤為突出。結合整個場地現狀及問題分析得出,寶塔山的保護提升需要實現生態環境與城市社會活動的總體平衡,并可細分為:經濟效益導向與社會效益導向之間的平衡、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之間的平衡、歷史遺存與人工新建之間的平衡,以及游客需求與市民需求之間的平衡。

3 保護提升的整體理念與策略

寶塔山作為延安的城市地標和中國革命的精神坐標,是場所中最重要的標志,任何人工環境的營造都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山和塔。對此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項目明確提出“生態修復與安全為先導”“突出山和塔為核心”“讓場地原有記憶貫穿整個設計”的理念。項目需要整合遺址保護、現存窯洞修復、邊坡治理、山體防洪、生態修復、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多學科、多專業的全過程協同工作(圖4)。

基于項目整體設計目標,保護提升提出了以下策略:

(1)生態修復后的可持續性

生態修復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和保全孕育生命的生態環境”,在滿足人的視覺景觀效果的同時,順應植物的生理特征,最終構建能自我循環、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主要采取景觀生態修復協同設計的手段,包括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穩定地質巖土、雨洪控制利用、創造植物群落多樣性等。

5 設計總平面

(2)空間功能的可達與輕擾

景觀場地及步道采取共享可達及有限介入的設計理念,減少人為對山體地貌的擾動,同時最大限度地增加生態修復的基底面積。利用山體崖洞遺留臺地高差形成的臺地種植區,滿足景觀功能的同時也為植被群落生長提供條件。

(3)場所精神與地域文化的構建

文化景觀營造與周邊山體環境自然過渡,相互補充和襯托,延續與傳承延安地域的文脈。室外場地節點與文化主題元素相結合,作為空間劃分的重要元素,同時提升了整體的主題氛圍,并通過景觀元素、地域材料等細節充分展現文化主題。

4 空間格局的營造途徑

首先,針對滑塌的邊坡、山體棧道、兩側巖石和窯洞滑塌等安全隱患進行地質災害評估與治理,做好山體雨水排洪及水土保持,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性的生態修復,重建原本受暴雨侵襲而支離破碎的山體生態,極大地改善并提升了景區的環境品質及安全性。設計梳理寶塔、山、河、城市界面與人五者的關系,通過地景化的設計處理,人工的建筑環境盡量消隱,建筑完整地嵌入山與河之間,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通過對景區整體軸線序列和空間組織的規劃,營造具有親和特征的空間格局和場所特性。

通過不同層次的屋頂平臺、廣場綠地和院落空間,不僅大幅擴展了游客的游覽空間,也為市民提供了公共活動的場所。起伏連續的屋面設置有與游客互動的靜水景觀和覆土綠地,向著寶塔山層層遞進的走向,暗示了具有導向性的參觀路線。這些景觀節點的設置,為游客提供了觀光游覽、休閑娛樂、活動交流等使用空間的多種可能,增強了游客的體驗感。

最終根據空間場地的現狀以及規劃設計的理念,總體上景觀形成三大功能格局,中線以游客使用中軸線的“信念之路”為主,總體形成序、起、承、轉、合的景觀敘事節奏,輔以東側山體生態游覽之路,以及西側的濱水休閑之路(圖5)。

5 山體生態修復的技術措施

5.1 山體排洪體系安全構建

延安地區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強度大,10 月至次年5 月降雨量僅占年總量的29%。由于黃土峁坡面比較陡峭,且現狀山坡缺少植被覆蓋,遇暴雨時坡面形成較深的沖溝,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構建山體雨水控制利用體系后可減緩雨水對坡面的沖刷,利于黃土峁平臺建筑物的安全和穩定,實現場地開發后雨水徑流量不大于開發前,大幅削減雨水徑流污染負荷,防止濕陷性黃土大面積塌陷,有效緩解水資源短缺。山體雨水控制利用體系運用低影響開發的原則,主要方式為:“滯”“蓄”“用”“排”相結合。

在合理利用雨水,實現地下水補充、生態景觀營造的同時,構建排水防澇體系,在集中的雨水期將多余雨水就近排入河流。主要通過對山區暴雨強度的計算,根據分水嶺內山體的等高線設置若干道山體截洪橫溝,用于山體雨水有序地截流,再根據山脊與山谷線設置若干道排洪縱溝,用于截洪溝雨洪的疏導,經過暗涵排入場地內的雨水調蓄池,并將多余雨水溢流排入西側的南川河。

5.2 山體臺地植物基床營造

山體臺地植物基床即營造適合植物生長的生育環境,提供植物群落自我循環生存的土壤。經場地勘察,由于現狀山體存在有大量拆除靠山窯洞所遺留的巖石平臺,寬度約為3~5m,現狀為直接裸露的巖石層,無法直接作為植物生長的基床。為了更好地解決植被生長的問題,在臺地外側邊緣通過當地毛石砌筑成1.2~1.5m 高的擋土墻用于護坡,臺地根據現場地形的高差變化,因形就勢,與山體有機融為一體。在原有臺地表面鋪設濾水層,并在擋土墻內側回填種植土構建種植基床,并按照平均約10%的坡度向山體一側做自然地形起伏,增加穩定性為種植創造條件的同時也對裸露的山體巖石進行了遮擋。

5.3 山體適應性植物修復

由于場地水資源較缺乏,降雨集中,導致植物存活率低,植物品種選擇適應延安氣候以及場地條件的種類。多采用耐干旱、耐貧瘠、抗風、根系發達、水土保持好的鄉土樹種,合理引進外來樹種。尊重自然形成機制的技術,營建與天然林根系構造相似的植物群落。地被植物主要選擇豆科牧草,用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品種包括紫花苜蓿、白三葉、沙地柏等;灌木層次主要選擇膠州衛矛、紫丁香、紅瑞木等品種;喬木主要選擇云杉、油松、側柏、紫穗槐、新疆楊、山杏等品種。

6 山體生態修復剖面

7.8 山體生態修復后實景

植物搭配方式上,在不同功能區域及場地坡度運用不同特點的植物搭配,滿足不同需求的景觀效果,打造特色景觀區??臻g布局層面上總體基調為大面積色葉及常綠涵養林景觀,既突出景觀生態效果,又兼顧鄉土品種地方文化的原則??傮w考慮到季相變化的特點,精心營造春季節點觀花、秋季層林觀葉、冬季背景常綠的植物季相景觀(圖6)。

5.4 山體種植區微循環體系的形成

為了確保后期種植區生態的自我循環,起初需要進行種植的管理維護,采用臨時滴灌的形式,圍繞各個臺地做針對性澆灌,在植物生長初期進行養護,同時也可以避免造成水資源浪費。臺地的層疊設計在雨水期也起到集雨工程措施的作用,滯留雨水自我灌溉減少養護成本,最終實現植被群落自我演替與維持(圖7、8)。

9 場地文化軸線構建分析

6 場地文化軸線的精神構建

場地的中軸線構建以延安寶塔山這一中國革命的精神坐標為核心,將從南至北的一系列景觀節點的線性敘事軸線為載體,通過不同景觀的空間體驗轉述成特有的場所精神,借助逐漸抬高的地形變化與空間開合,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經歷艱難險阻最后走向偉大勝利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圖9 -13)。

(1)探索之路

位于場地的南側,原狀為沿著山腳高低起伏不規則的巖石臺地,利用現狀臺地的高差變化進行設計,最終形成上下關系的臺階步道,靠山一側自然裸露的巖石嶙峋,通過這一不規則路徑的打造也寓意了1921 年以前的先輩對近代中國發展模式的探索,這也是正式進入軸線序列前的情境烘托。

(2)曙光廣場

從探索之路往北前行到達的第一個節點,這也是軸線的正式起點,通過特色的樹池座椅供人們集散停留,并通過破碎的鋪地與遠處寶塔表達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讓當時滿目蒼夷的中國見到了希望的曙光。

(3)星火廣場

朝著延安寶塔山前行,進入到景觀軸線敘事的重要節點——星火廣場,場地通過具有地域元素的景觀跌水墻的圍合來增加靜肅的文化氛圍。通過場地中央的靜水面中的五角星的特色景觀焰火,寄寓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半圍合流水墻的跌水之聲也寓意著星星之火的守護者革命先烈們,從而引起當代人們的精神共鳴。

10 場地文化軸線實景

11 場地文化軸線實景

(4)信念之路

從星火廣場繼續北行,通過刻有長征歷史大事記的靜水面,來展現艱苦卓絕的長征偉績,寶塔山的倒影與歷史大事記的文字在水中若隱若現,最終長征到達的“延安”兩字突出水面承上啟下,猶如穿越時空的對話。并在靜水面兩側設置游客休憩停留點,邊界處設計浮雕長卷景墻來展現當年知識青年奔赴延安的紅色歲月。

(5)會師廣場

走過信念之路繼續前行,登上地景建筑的第一層屋面,通過流水大臺階的設計處理方式,營造出滾滾延河水的場景氛圍。而在流水停止狀態的大臺階,可作為人們的城市戶外休憩看臺,拾階而上到達的廣場寓意紅軍延安會師的歷史壯舉。此處也是舉行城市重大活動的舞臺,將遠處寶塔山借入廣場背景,達到突出重點的效果。

12 場地文化軸線實景

13 場 地文化 軸線 實景

(6)初心廣場

通過兩側的臺階登上第二層地景建筑屋面臺地,設計運用延安當地最具象征意義的山丹丹花的地雕來代表不忘延安時期革命的初心。

(7)前行廣場

該廣場為第三層的屋面臺地,此處為城市風貌的眺望臺,游客在此集散檢票進入寶塔山核心景區的入口,即將通過現狀的上山步道連接寶塔山山頂,此廣場寓意黨的事業“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在文化中軸的營建中,設計對延安地方材料及工藝的傳承利用方面做出了許多研究探索與嘗試。在原場地內有大量拆除后的傳統工法修建的靠崖窯,通過調研分析后,保留并修復場地內有價值的建筑遺存,讓原有場地的記憶貫穿于整個設計中。在有限的資金投入下,臺地擋墻與局部特色鋪裝采用場地內拆除破舊窯洞廢棄的黃砂巖砌塊,由當地工匠以地方傳統的密縫砌筑工法建造。在景墻、樹池與護欄的砌筑上采用延安特色的鏤空花墻手法,呈現出極具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圍的效果,契合了寶塔山景區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體現地域文化的傳承。手工敲鑿的痕跡,在延安當地強烈陽光的照射下有著變化豐富的色彩與光影,呈現出一種質樸、厚重的西北歷史與人文氛圍。

7 結語

在寶塔山景區特有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背景下,寶塔山景區保護提升進行了地質災害治理、排洪及水土保持,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自然地質災害。并因地制宜,通過構建山體種植微循環體系等措施來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生態修復兼顧城市發展更新的平衡,項目創造了多層次的空間景觀環境,注重城市公共交流空間的營造,修補老城缺失功能,為延安市民群眾提供了學習、活動與交流的空間。并通過文化軸線場所精神的營造,弘揚了中國革命精神。項目開放以來,吸引了周邊市民和全國各地游客絡繹不絕前來參觀游覽,寶塔山景區成為了延安市重要的生態名片與文化客廳(圖14、15)。

14.15 建成后實景

猜你喜歡
寶塔山臺地山體
寶塔山詠懷
瞻仰寶塔山
淺談山丘區小型水庫“臺地型”滲漏的認識
藍色的熱帶淺海
對山體滑坡的成因分析與治理
臺地茶,沉默的大多數
臺地茶新認識
寶塔山眺望
山體別墅設計分析
紅色詩章(組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