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愈與郴州的詩情“話”意

2022-05-30 16:50曹雋平鄧海燕
文藝生活·上旬刊 2022年9期
關鍵詞:郴州韓愈

曹雋平 鄧海燕

日前拜訪著名畫家鄭小娟,在其畫室看到一張小畫,上題“父親鄭仰韓三十年代于上海作寄回給兄姐們玩賞 一九五七 鄭小娟記”我頗為驚喜,問:“您父親叫鄭仰韓,是因為他仰慕韓愈嗎?”鄭小娟女士頷首微笑。正是這幅畫的題款,讓我想起了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世稱“韓昌黎”,有《昌黎先生集》傳世。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位居“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素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文道合一、務去陳言”等理論主張,對后世影響深遠。韓愈眾體兼長,著作等身,有賦詩、論說、書序、祭文、雜文等,或筆力剛健,或感情激烈,或立意精警,皆具“舒憂娛悲、感激怨懟”的美學品性。

作為郴州人,此前我只知道韓愈曾在郴州北湖叉過魚,在永興便江侍郎坦留有“昌黎經此”巨型題壁。近來重讀郴州湘南學院已故教授劉華壽先生編寫的《郴州歷代詩文選注》,才知道韓愈曾六次經過郴州,這片峻秀青綠山水承載見證過韓愈的喜怒哀樂。作為一代文壇宗主的韓愈,也賦予了這塊熱土深厚的文化底蘊。今特試作整理,希望能為郴州的旅游推廣提供一份素材。

六次往返? 結緣郴州

韓愈因父母早亡,三歲成孤,在兄長韓會的撫養下成長。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韓會被貶為韶州刺史(今廣東韶關)。年僅9歲的韓愈隨兄長南下,第一次經過郴州。兩年后,韓會在韶州去世,韓愈又跟隨嫂子鄭氏扶柩北歸故里,第二次經過郴州。

貞元八年(792)韓愈登進士科,先后任汴州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等官職。貞元十九年(803),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負責察舉百官、肅整綱紀等。這一年關中大旱,餓殍滿地??删┱滓顚崊s封鎖消息,還謊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康。百官迫于皇親權貴李實的淫威,無人敢言。面對災情,愛民如子的韓愈心急如焚;又見李實顛倒是非、欺瞞不報,更是悲憤不已。剛直清正的他不顧個人安危,夤夜為民請命,進表上疏《論天旱人饑狀》。不想卻反遭權貴讒害,韓愈被貶為連州陽山(今屬廣東)縣令。與此同時,好友張署也因勸諫獲罪,被貶至郴州臨武當縣令。貞元十九年(803),韓愈經郴州前往陽山(這是韓愈第三次路過郴州)。永貞元年(805),韓愈獲赦北還,第四次經過郴州。

元和十四年(819),韓愈又因反對憲宗拜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第五次經過郴州。51歲的韓愈在潮州僅僅呆了八個月,又轉任江西袁州(今屬江西宜春)刺史。那時,從潮州趕赴袁州,郴州為必經之地,這是韓愈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經過郴州。郴州山川秀美,物產豐饒,民風淳樸,人才輩出,讓六過郴州的韓愈印象深刻,留下了十多首與郴州有關的璀璨詩文。

刺史厚待 情寄郴州

貞元十九年(803),韓愈、張署一同被貶又結伴南下赴任。經過郴州時,韓、張二人與郴州刺史李伯康結識。韓愈與李伯康兩人雖年齡相差甚遠,但李伯康對韓愈的文學造詣極其欣賞,并不因韓愈是戴罪之人而輕看。從此,兩人結為忘年至交,時?;ベ浂Y物,詩文唱和。

永貞元年(805),這是一個多事之秋。這一年,大唐換了兩位皇帝。正月,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即位,號順宗,第一次大赦天下。八月,順宗成為太上皇,李純即位,是為憲宗,第二次大赦天下。韓愈、張署皆遇赦北歸,因遭到湖南觀察使楊憑的百般阻撓,韓、張二人于郴州待命,這一待就是三個多月。曾經的好友李伯康熱情款待韓、張,安排了各項游玩活動,這三個月或許是韓愈一生中最為清閑自在的時光,既遠離了爾虞我詐的長安官場,又無政務俗事纏身煩心,他們游山玩水、酬唱吟詩、叉魚騎馬、祈雨種樹,成就一段文壇佳話。韓愈在賞玩郴州山水美景之余,留下了不少推介贊美郴州的酣暢詩文。

1. 叉魚招張功曹

叉魚春岸闊,此興在中宵。

大炬燃如晝,長船縛似橋。

深窺沙可數,靜搒水無搖。

刃下那能脫?波間或自跳。

中鱗憐錦碎,當目訝珠銷。

迷火逃翻近,驚人去暫遙。

競多心轉細,得雋語時囂。

潭罄知存寡,舷平覺獲饒。

交頭疑湊餌,駢首類同條。

濡沫情雖密,登門事已遼。

盈車欺故事,飼犬驗今朝。

血浪凝猶沸,腥風遠更飄。

蓋江煙冪冪,拂棹影寥寥。

獺去愁無食,龍移懼見燒。

如棠名既誤,釣渭日徒消。

文客驚先賦,篙工喜盡謠。

膾成思我友,觀樂憶吾僚。

自可捐憂累,何須強問鸮?

韓愈、張署在郴逗留期間,李伯康設宴洗塵,邀請韓、張北湖泛舟,一并參加了郴州獨特的民俗活動——夏夜叉魚。這天夜里,湖面火光通明透亮,將夏夜的湖面照得如白晝一樣,郴民一邊點燈劃船,一邊高舉魚叉追魚、叉魚。月色下,只見叉魚人手起叉落,水花四濺,魚兒跳躍。不多時,湖面便蕩漾起一片片血紅,叉魚人喜笑顏開,滿載而歸。韓愈是北方人,平生從未見過如此刺激新奇的夜間水上勞作,不由得嘖嘖稱奇,興致盎然地寫下了著名的《叉魚招張功曹》。

此詩依次寫叉魚盛況、看叉魚的情景、叉魚的過程、叉魚的收獲、叉魚后的情景和感受,詩末用“膾成思我友,觀樂憶吾僚”表達了詩人的忘憂與快慰。全詩三十六句,語言平易,平中見奇,猶如一篇精美曲折的小品散文。

《叉魚招張功曹》不僅寫出了北湖夏夜叉魚之奇、叉魚之樂,還寫出了叉魚人勤勞樂觀、機敏熱情、淳樸爽朗的性格特點,更是韓愈與郴州勞動人民同樂同喜的詩歌宣言。后來,郴州百姓在湖心小島修建一亭,取名“叉魚亭”。后叉魚亭屢次被毀,現存的叉魚亭為1987年重建,亭內嵌刻《叉魚招張功曹》,筆者曾應邀為“叉魚亭”書寫對聯,亭外立韓愈銅像,可證歷代郴人對韓愈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2. 李員外寄紙筆

題是臨池后,分從起草余。

兔尖針莫并,繭凈雪難如。

莫怪殷勤謝,虞卿正著書。

貞元二十年(804),時任陽山令的韓愈給李伯康寄來陽山土特產——黃柑,李伯康則回贈韓愈紙筆。中國人崇尚禮尚往來,從《詩經》《楚辭》可知,在賦詩相贈的同時,也時常伴有以物寄情。從東漢文人詩開始,贈物附詩已不再拘泥于男女之情,亦用在親友之間。韓、李之間的寄黃柑、贈紙筆以及詩歌唱和,頗具上古遺風。中唐興起的詩禮相酬,或由此濫觴。

郴州古為南蠻之地,自秦設鄉學以來,郴民逐漸開化。迨至隋唐,建學宮,施教化,開科取士,弦歌不輟。郴州刺史李伯康回贈韓愈文房雅物——宣紙和毛筆,也從側面說明唐朝時的郴州崇文重教,學風濃郁,文化底蘊深厚?!独顔T外寄紙筆》既是韓、李二人深情厚誼的見證,又顯示了唐朝文人高雅的品格趣味。

3.《郴州祈雨》

乞雨女郎魂,炰羞潔且繁。

廟開鼯鼠叫,神降越巫言。

旱氣期銷蕩,陰官想駿奔。

行看五馬入,蕭颯已隨軒。

郴州地處南嶺山脈包圍之中,這里山闊水深,林澤廣布,民眾“信巫鬼,重淫祀”(《漢書·地理志下》)。這種崇尚巫風的習氣,既是夏商文化的遺習,也是楚地郴人的原始宗教儀式?!吧泄韸噬瘛敝L,自官府到民間,無處不在,縱橫蔓延。眾所周知,韓愈既是尊儒復古的中流砥柱,又是反佛排道的古文健將,他反對怪力亂神,更反對因信奉某教而耗費民脂民膏??僧敵恢莅l生旱災時,韓愈卻與郴州官民一起向神靈求雨。從這個角度來說,《郴州祈雨》是韓愈非常特殊的一個作品,體現了韓愈思想的復雜性與包容性。韓愈對郴州的偏愛是顯而易見的,對郴州百姓的深情厚意更是溢于言表。親民恤民的韓愈違背自己堅持多年的原則,尊重郴人風俗,急民之所急,與郴州人民一起向神靈禱告:愿早日降下甘霖,從此倉廩豐實,百姓安樂。

還是永貞元年(805),這一年順宗、憲宗相繼即位,伴隨著權力更迭,朝廷的精英們有起有落,幾家歡樂幾家愁。而在遠離政治權力中心的嶺南郴州,這一年冬天也發生了一件大事——郴州刺史李伯康病故了。聽到這個消息,韓愈怔了半晌,仿佛連魂都丟了。想起不久前兩人還詩歌唱和、舉杯共飲,其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諄諄教誨猶在耳畔,不曾想轉眼已天人永隔。韓愈五內俱焚,悲痛難抑,當夜提筆寫下一篇情辭哀切、催人淚下的《祭郴州李使君文》,深深緬懷這位知心摯友。

4. 祭郴州李使君文

維年月日,將仕郎守江陵府法曹參軍韓愈,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郴州李使君之靈。古語有之:“白頭如新,傾蓋若舊?!鳖櫼鈿庵稳?,何日時之足究。當貞元之癸未,惕皇威而在授。伏荒炎之下邑,嗟名頹而位仆。歷貴部而西邁,邇清光于暫覯。言莫交而情無由,既不賈而奚售。哀窮遐之無徒,挐百憂以自副。辱問訊之綢繆,恒飽饑而愈疚。接雄詞于章句,窺逸跡于篆籀。苞黃甘而致貽,獲紙筆之雙貿。投《叉魚》之短韻,愧韜瑕而舉秀。俟新命于衡陽,費薪芻于館候??沾笸ひ砸娞?,憩水木之幽茂。逞英心于縱博,沃煩腸以清酎。航北河之空明,覷鱗介之驚透。宴州樓之豁達,眾管啾而并奏。得恩惠于新知,脫窮愁于往陋。輟行謀于俄頃,見秋月之三彀。逮天書之下降,猶低回以宿留。念暌離之在期,謂此會之難又。授縞纻以托心,示茲誠之不謬。儻后日之北遷,約窮歡于一晝。雖掾俸之酸寒,要拔貧而為富。何人生之難信,捐斯言而莫就。始訝信于暫疏,遂承兇于不救。見明旌之低昂,尚遲疑于別褒。憶交酬而迭舞,奠單杯而哭樞。美夫君之為政,不撓志于讒構。遭唇舌之紛羅,獨陵晨而孤雊。彼憸人之浮言,雖百車其何詬。洞古往而高觀,固邪正之相寇。幸竊睹其始終,敢不明白而蔽覆。神乎來哉,辭以為侑。尚饗。

這是一篇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影響深遠的祭文,開篇即引用“白頭如新,傾蓋如舊”,表達了韓愈與李伯康的一見如故與知音互賞。兩人相遇的這一年,37歲的韓愈被放逐貶謫,年逾花甲的李伯康是一方大員。在形單影只的貶謫生涯中,在萬里跋涉的孤苦無依里,李伯康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輩關懷著韓愈,又像是一位無話不談的摯友溫暖著韓愈。從詩歌唱和到互贈禮物再到北湖叉魚,韓愈回憶著與李伯康的點點滴滴、樁樁件件,猶如與故去的老友在喁喁私語?!皟笕罩边w,約窮歡于一晝”,總以為分別是暫時,也以為山水有相逢,日后兩人還是有機會能夠再見面,可天不遂人愿,轉眼間只能“奠單杯而哭樞”。字里行間交織著悲痛、哀切和緬懷,情緒似都從心底肺腑流出,寫得情思深沉、跌宕有致。世人皆謂文人相輕,然而反復吟誦此文,不禁讓人心潮起伏,眼中泛淚,深深感佩于韓、李這對忘年交的真摯情誼。

詩贈張署 情系郴州

在韓愈眾多文友中,張署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人物。同治版《臨武縣志》之《流寓志》中寫道:貞元十九年,自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以言事,貶為陽山令。同官張署,亦貶臨武。與署同之任。愈出陽山后,復往來期會臨武界上。及量移江陵,又來縣,與署俟命于郴下。

張署(?—約816),唐河間鄚人(今屬河北?。?,德宗貞元二年(786)登進士第,后又中博學宏詞科,累遷監察御史。

貞元末年,宮中派宦官到民間集市強行買物,口稱“宮市”,實為掠奪,這一弊政,給城市商人和近郊農民造成深重苦難。貞元十九年(803),張署因諫宮市,被貶臨武令,與韓愈結伴南下,兩人相依相攜,從此結為生死之交?;蚴浅杏腥司陌才?,或是天緣湊巧,韓愈調任的陽山與張署執掌的臨武相隔不遠,山水相連。同病相憐的兩人相互慰藉鼓勁,經常你來我往、把酒吟詩,這是一場雙向奔赴。韓、張每月相會的期宿村,即為今天臨武縣南強鎮九澤水村。二人住宿的館舍,名為欹眠館。后來,韓愈在《祭河南張署員外文》是這樣回憶的:“君止于縣,我又南逾。把角相飲,后期有無。期宿界上,一又相語……”臨武還建有“韓張公園”,以紀念兩人患難與共的珍貴友誼。

目前查到韓、張二人被貶期間,共有十多首唱和詩,其中韓愈的《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至郴江贈署二首》《郴口又贈張十一功曹》均寫于郴州。

5.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繼圣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公元805年,韓愈、張署雖遇大赦,但均未能調回京都?;蛟S是命運的安排,兩人又被一起派往湖北江陵任職:韓愈任江陵府法曹參軍,張署為江陵府功曹參軍?!栋嗽率逡官洀埞Σ堋肥琼n愈在郴州得知任命消息時所作,所以用新官銜稱張署。是夜,碧空無云,月華如水,百感交集的韓張二人在郴州寓所設席賞月。年近五旬的張署望月懷遠,想起這些年因諫言遭貶,功業未建,報國無門,不覺悲從中來,慷慨高歌。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韓愈還沒聽完就淚如雨下,即景作詩,對月吟唱: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荒昝髟陆裣?,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此詩先寫中秋夜景,碧空無塵,月灑清輝。次借張署之歌澆心中塊壘,細說謫居之地的環境惡劣以及所經歷的壓抑與坎坷,傾吐心中的郁積與不平。詩末以貌似曠達實則牢騷之語作結,筆墨酣暢,感慨良深。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那個中秋之夜,在宦海沉浮多年的韓愈、張署置身于斯時斯境,不禁開懷痛飲、放聲高歌,在萬般無奈中慰藉友人并自我解嘲。在這一夜,郴州的那一輪皎潔明月不僅深深鐫刻在了二人心頭,也被正式寫進了群星熠熠的中國文學史。

6. 至郴江贈署二首

(1)

休垂絕徼千行淚,

共泛清湘一葉舟。

今日嶺猿兼越鳥,

可憐同聽不知愁。

(2)

山作劍攢江寫鏡,

扁舟斗轉疾于飛。

回頭笑向張公子,

終日思歸此日歸。

7. 郴口又贈張十一功曹

雪飐霜翻看不分,

雷驚電激語難聞。

沿涯宛轉到深處,

何恨青天無片云。

以上三首詩皆寫于韓、張二人離開郴州北上江陵赴任的途中,轉任新職的韓愈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見“郴山奇變,其水清寫”,不禁詩興大發,接連寫了三首唱和詩贈張署。其中“回頭笑向張公子,終日思歸此日歸”與杜甫“便向襄陽下洛陽”有異曲同工之妙,表現了韓愈愉悅歡快的心情。

便江,一條名不見經傳的江;侍郎坦,一個略顯生僻古怪的地名。據《永興縣志》記載:“侍郎坦在縣東三十里,唐韓愈謫陽山令,泊舟于此,故名?!闭蝽n愈曾經來過這里,在永興湘洲村侍郎坦組的崖壁上留有“昌黎經此”題壁,才讓便江與侍郎坦有了文化的根基和血脈。在韓愈與張署離開郴州的1217年后,我在永興便江風景區服務中心主任謝亮的陪同下,從資興程江口乘船北上,一路碧水青山,翠竹環繞,船行江心,間或驚動野鴨騰空而飛。天空中時有蒼鷹盤旋,初秋的暖陽無比溫柔。眺望著清澈的江水,陣陣涼風迎面撲來,我的心情無比暢快。謝亮說:“我們景區有一支退伍軍人組織的打撈隊,常年打撈水葫蘆和垃圾?!蔽蚁耄喉n愈如果重游便江,應該也會頷首稱贊。

船行半小時,我們來到一處巍峨的山崖,崖壁像巨輪上的風帆,靜靜地矗立著。便江兩岸都是紅砂巖山體,又稱“丹霞地貌”。船停上岸,一只黑山羊貼墻而立,我笑道:“這是韓愈派來等我們的使者嗎?”眾人拾級而上,“昌黎經此”四個大字赫然出現在眼前,字約半米,蒼勁雄厚,氣魄撼人,且有一陰一陽一橫一豎兩個版本。旁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侍郎坦摩崖石刻群”牌子,在“昌黎經此”的周圍,還有長慶四年(824)朝散大夫、郴州刺史韓泰和光化四年(901)前太常博士朱柷等人的題刻。而道光八年(1828),湖南學政、書法家程恩澤的草書題跋更令我眼前一亮,在他的題跋中寫道:“非唐法,意宋人所為”。因為第一眼看到“昌黎經此”四個大字的時候,我就對同行的劉佳說“這或許不是韓愈寫的,有些不合唐法,有可能是宋人寫的字,頗像宋代朱熹的筆法”?!安杞洿恕奔幢闶撬稳怂鶗?,也是韓愈與郴州結緣的有力佐證。

8. 題張十一旅舍三詠

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

顛倒青苔落絳英。

賈誼宅中今始見,

葛洪山下昔曾窺。

寒泉百尺空看影,

正是行人渴死時。

蒲萄

新莖未遍半猶枯,

高架支離倒復扶。

若欲滿盤堆馬乳,

莫辭添竹引龍須。

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韓愈被貶陽山縣,張署亦被貶至郴州臨武。韓、張二人曾多次相約于臨武期宿村,這三首詩大約寫于此時。寫景狀物簡潔精練,寥寥數語就生動地勾畫出張署旅居之所的幽靜與簡樸;抒情委婉含蓄,隱約傳達出韓、張二人懷才不遇、孤獨惆悵以及對現實不滿的情緒。

9. 答張十一功曹

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筼筜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

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

《答張十一功曹》是韓愈到陽山后第二年春天的詩作,通過描寫景物,抒發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憤慨。詩中先贊美春山明凈,江天遼闊,江水清澈得可以見到江底的沙粒,悲傷哀怨的猿啼聲處處可聽;粗大的筼筜與纖纖嫩筍爭相滋長,小羊躑躅清閑自得,隨處開放出鮮艷的花朵。繼而作者感慨身世坎坷,皇帝深恩尚未報答,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余生;讀完張署來詩,在嘆息凄愴之余,38歲的韓愈頓覺頭上鬢發又白了一半。

10. 憶昨行和張十一

夾鐘之呂初吹灰,上公禮罷元侯回。

車載牲牢甕舁酒,并召賓客延鄒枚。

腰金首翠光照耀,絲竹迥發清以哀。

青天白日花草麗,玉斝屢舉傾金罍。

張君名聲座所屬,起舞先醉長松摧。

宿酲未解舊痁作,深室靜臥聞風雷。

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嬰孩。

危辭苦語感我耳,淚落不掩何漼漼。

念昔從君渡湘水,大帆夜劃窮高桅。

陽山鳥路出臨武,驛馬拒地驅頻隤。

踐蛇茹蠱不擇死,忽有飛詔從天來,

伾文未揃崖州熾,雖得寬宥恒愁猜。

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眼中了了見鄉國,知有歸日眉方開。

今君縱署天涯吏,投檄北去何難哉?

無妄之憂勿藥喜,一善自足禳千災。

頭輕目朗肌骨健,古劍新劚磨塵埃。

殃銷禍散百福并,從此直至耇與鮐。

嵩山東頭伊洛岸,勝事不假須穿栽。

君當先行我待滿,沮溺可繼窮年推。

《憶昨行和張十一》寫于元和元年(806)仲春二月,此時的韓愈、張署已遇赦北移,兩人剛離開郴州前往江陵趕赴新任。開篇從觥籌交錯、絲竹清哀的接風洗塵宴寫到張署宿醉未醒引得舊疾發作,從“青天白日花草麗”的愉悅寫到“深室靜臥聞風雷”的凄涼;面對摯友“自期殞命在春序”的悲嘆,感同身受的韓愈不禁心情郁結,亦感前路茫茫;中段回顧了兩人苦悶艱難的謫官生涯,“念昔從君渡湘水,……陽山鳥路出臨武”,險峻壯麗的郴州山水給韓愈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面對吏治腐敗、奸臣當道的現實,心情復雜的詩人意欲歸隱嵩山、躬耕洛水,整首詩寫得既率直暢快又婉曲雅致。

11. 贈韓退之(張署)

九疑峰畔二江前,戀闕思鄉日抵年。

白簡趨朝曾并命,蒼梧左宦一聯翩。

鮫人遠泛漁舟水,鵩鳥閑飛露里天。

渙汗幾時流率土,扁舟西下共歸田。

這是張署在臨武任縣令時贈給韓愈的一首唱和詩。詩人張署獨自一人站在九疑峰下,看著眼前滔滔的江水,思念家鄉,度日如年,迫切期待與韓愈一起早日乘一葉扁回到家鄉。公元816年,張署辭世,韓愈寫下《祭河南張員外文》,深情地回憶了在臨武兩人“夜息南山,同臥一席”,友情之深,以至“余唱君和,百篇在吟”。

序贈郴民? 情牽郴州

12. 送孟琯序

今秋,見孟氏子琯于郴,年甚少,禮甚度,手其文一編甚鉅。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識之矣。其十月,吾道于衡潭以之荊,累累見孟氏子焉,其所與偕盡善人長者,吾益以奇之。今將去是,而隨舉于京師,雖不有請,猶將強而授之,以就其志,況其請之煩耶。京師之進士以千數,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詳擇而固交之。善,雖不吾與,吾將強而附;不善,雖不吾惡,吾將強而拒。茍如是,其于高爵猶階而升堂,又況其細者耶?

在郴州,韓愈不僅寫詩作文,還大力獎掖提攜青年學子,為郴州文化注入了尊儒重道、務實真誠的精神基因。貞元十八年(802),韓愈曾寫下驚世駭俗的《師說》,憑一己之力,正師道,暢學風,培養了一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永貞元年(805),韓愈逗留郴州三月有余,慕名向他請教古文、古道的青年才俊絡繹不絕。對于求教者,無論年幼年長、身份地位,韓愈皆有問必答,有求必應。

在這眾多青年學子中,韓愈十分欣賞才華橫溢的孟琯?!澳晟跎佟钡拿犀g是孟子第三十八世孫,好學懂禮,結交的師友“盡善人長者”,文章風雅老成。一天,孟琯拿來自己的文稿,請韓愈寫序。一口氣讀完所有書稿,慧眼如炬的韓愈認為此時的孟琯已完全不遜色于舉人,因而十分樂意為其寫序。已是文壇領袖的韓愈勉勵孟琯繼續刻苦學習,對他寄予殷切希望。韓愈的勉勵與引薦,讓孟琯信心倍增,潛心學問。元和五年(810),孟琯登進士科,成為隋唐科舉以來郴州地區為數不多的舉人之一。在甘露之變后,或因不屑與宦官為伍,清正廉潔的孟琯被排擠出長安,先后被貶至硤州、梧州,從此靜心寫文作書,著有《嶺南異物志》,在史志典籍方面頗有建樹。

13. 送廖道士序

五岳于中州,衡山最遠。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百數,獨衡為宗。最遠而獨為宗,其神必靈。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駛,其最高而橫絕南北者嶺。郴之為州,在嶺之上,測其高下,得三之二焉。中州清淑之氣,于是焉窮。氣之所窮,盛而不過,必蜿蟺扶輿,磅礴而郁積。衡山之神既靈,而郴之為州,又當中州清淑之氣,蜿蟺扶輿,磅礴而郁積,其水土之所生,神氣之所感,白金、水銀、丹砂、石英、鐘乳,橘柚之色,竹箭之美,千尋之名材,不能獨當也。

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間,而吾又未見也。其無乃迷惑溺沒于老、佛之學而不出邪?廖師郴民,而學于衡山,氣專而容寂,多藝而善游,豈吾所謂魁奇而迷溺者邪?

廖師善知人,若不在其身,必在其所與游。訪之而不吾告,何也?于其別,申以問之。

韓愈在郴州的時間較長,因此接觸面也廣,與弱冠學子乃至三教九流皆有交往。郴州有一位廖道士,名法正,有幸結識了韓愈,由于信仰不同,兩人交情不算深厚。臨別時,廖道士請韓愈作序,一生都致力于反對道教的韓愈竟然沒有推辭,反而在《送廖道士序》中,全面宣傳和推薦郴州,成為郴州最早的形象代言人。

“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駛”,郴州地處南嶺山脈,這里群山巍峨如列翠屏,河水清澈流速迅疾,是一個山川神秀的清淑之地。文中又歷數郴州白金、水銀、丹砂、石英、橘子等名貴物產,盛贊郴州的物產豐饒。中國歷來就有“人杰地靈”的說法,在這樣一個清淑富饒之地,必然會涌現很多出類拔萃、忠誠信用、德才兼備的清俊人才?!拔嵊治匆娨病?,韓愈筆鋒輕輕一轉,讓廖道士心癢難耐又忐忑不安?!皻鈱6菁?,多藝而善游”,似乎在夸贊廖道士的品質與才能,“魁奇忠信”之美名到底屬不屬于廖道士,在騰挪反轉間,韓愈始終不肯說破,如云山霧罩般讓人捉摸不透。

在序中,韓愈婉轉地表達了對廖道士以及道教的否定,雖然這樣的否定有失偏頗,但韓愈對郴州的推崇與喜愛是有目共睹的。韓愈有著很深的郴州情結,他甚至為郴州獨創“清淑”一詞,讓郴州揚名天下。如果說司馬遷是把郴州寫入史書的第一人,那么韓愈就是向世人全面推介郴州的第一人。

中國自古有“文人相輕”的現象,但我們從韓愈與李伯康、張署的詩文唱和中,看到的卻是“文人相親”的深情厚誼,也看到了韓愈對郴州人民的體恤關切。在郴州的歷史上,除了秦觀的三絕碑、張學良被囚蘇仙嶺,可資傳頌的名人軼事并不多,但是多年來人們忽略了大文學家韓愈與郴州的詩情“話”意,是他讓默默無聞的郴州正式載入文學史冊。郴州山水治愈撫慰了身心俱憊的韓愈,郴州草木滋養過韓愈的文心詩情,郴州百姓還感念著韓愈的家國情懷。韓愈也一定銘記著郴州所給予的溫暖與慰藉,才會在詩文里一再描摹獨特詭譎的郴州景觀和楚地風俗。那些文人雅聚、詩成高歌、叉魚祈雨……是郴州文化史上一道永恒的風景線,早已成為郴州人民引以為豪的精神財富!

值此全省旅發大會召開之際,愿以此文為郴州的旅游宣傳送上一段新的美篇。

(感謝郴州市北湖區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局長黃彬、北湖區紀委劉佳、臨武縣政協調研員黃秀濤、永興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局長歐愛群和永興便江風景區服務中心主任謝亮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歡
郴州韓愈
郭文龍
湖南郴州糧油機械有限公司
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奮斗——中共郴州歷史的重要啟示
跨越千年仍美麗,韓愈從來不“退之”
湖南郴州糧油機械有限公司
湖南郴州糧油機械有限公司
與愛同行
——郴州慈善之歌
韓愈以草寫春“三步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