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數字經濟時代智能財務賦能價值創造

2022-05-30 10:48田高良張曉濤
財會月刊·下半月 2022年9期
關鍵詞:智能財務價值創造數字經濟

田高良 張曉濤

【摘要】在全球經濟復蘇不穩定的環境下, 基于數字經濟背景下賦能企業財務管理與服務模式創新, 把握新經濟發展階段客觀要求, 以數字技術為支撐, 順應信息技術變革之大變局,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堅定不移走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之路, 用數據驅動財務價值創造, 賦能企業管理價值創造和企業高質量發展, 以及企業戰略轉型。 本文基于數字經濟時代, 通過分析數字經濟對智能財務發展的影響和智能財務賦能企業財務管理價值創造的方式, 闡述智能財務建設的階段和路徑, 多維度地對智能財務的內涵和發展模式進行闡釋, 提出企業財務數字化轉型框架體系和基本思路。

【關鍵詞】數字經濟;智能財務;價值創造;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2)18-0018-7

一、引言

2022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指出: “協同推進技術、模式、業態和制度的創新, 切實用好數據要素, 將為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帶來強勁動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 加快數字化發展, 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協同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化轉型。 可見, 數字化是必然趨勢, 數字經濟以其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 改變著技術創新模式和管理創新模式, 形成一種新型經濟形態, 推動制造業的“數智化”轉型[1] 。 為迎接數字新時代, 需推進信息強國建設, 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 激活數據要素潛能, 營造良好數字生態, 建設數字中國。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社會經濟發展形態, 是以數據為要素, 以信息技術為依托, 通信技術融合發展的經濟活動。 推動財務管理的數字化、企業管理的智能化是財務數智體系的重要部分。 信息技術對現代企業管理和財務管理的模式、體系功能都帶來了新的挑戰, 也是衡量財務管理體系建設水平的重要標準, 在財務轉型發展和價值創造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迭代效應[2] 。 在財務會計領域, 數字化變革需要把提質增效和數字化轉型相融合, 搭建會計信息標準化共享機制, 明確財務數字化轉型的新邏輯。 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數字化管理為工具、智能化管控為目標, 深化數字技術與財務價值創造的智能融合, 是財務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環節。 鑒于此, 本文對智能財務賦能財務管理價值創造, 以及智能財務發展趨勢與創新模式進行了探究。

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 ①發現智能財務創新開放性建設思路, 有利于為智能財務理論的深入研究、企業財務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持; ②探索智能財務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路徑, 拓展智能財務的深度和廣度, 構建數字經濟下智能財務創新研究新體系; ③提出智能財務創新研究和對企業價值創造的實踐指導作用, 開創數字化轉型的雙贏局面。

二、財務智能化的理論發展與演進

在數字經濟時代, 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 推動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 促進了社會生產方式、會計行為方式、轉型發展思維方式的全新轉變[3] 。 我國財務轉型經歷了手工記賬、財務電算化、財務信息化和財務數字化發展階段,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企業處于信息化向數字化轉型的初級階段。

1. 會計手工記賬初級應用階段。 這個階段的會計職能就是會計記賬, 簡單反饋會計科目對照表和會計科目余額, 反饋現金與資金平衡關系, 反映業務往來和客戶關系, 基本具有客戶、產品、機構間的網絡關系, 具有基礎財務會計管理制度。 會計憑證錄入、會計資料審核、會計報表輸出僅僅是財務會計的單一任務。

2. 會計電算化初級應用階段。 會計的首次變革是從手工記賬發展為會計電算化, 會計核算從最初的手工核算轉變為電算化單機核算, 主要是由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推動的, 標志著會計信息化發展為會計信息化軟件管理, 出現用友系統、K3系統、網絡財務處理系統等支持會計信息化管理升級的軟件。 會計人員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廣泛運用基于電腦互聯端的財務核算系統, 收集整理財務數據, 開展會計信息化標準應用工作。 在這次變革中, 財務人員從源頭數據出發, 多維度進行數據報送和財務報表分析, 從部門職責、數據標準到數據控制, 形成會計信息數據標準化管理。 會計人員也首次從繁瑣的重復計算工作中釋放出來, 會計核算發展為多用戶核算, 再到局域網核算, 進而到廣域網核算, 開始利用簡單的財務信息系統開展會計管理工作, 實現管理方式和手段質的飛躍。

3. 財務集成信息化發展階段。 會計的第二次變革是從會計電算化發展為會計信息系統協同, 在智能核算和共享服務的基礎上實現智能型財務共享系統, 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財務數據進行智能型財務核算處理。 在這一階段, 業財信息全面對接和整合, 深度對接人財物一體化平臺系統(ERP), 實現對財務管理全方位和全領域的覆蓋。 依靠云計算系統提供的算力支持, 積極推進共享模式和流程再造, 挖掘技術創新能力, 從核算共享向多領域共享延伸, 使得管理效率和質量大大提升; 從數據采集到存儲, 財務向業務延伸, 實現財務共享, 推進經營決策向數據驅動轉變, 實現業財一體化管控和協同優化發展, 建立新型組織架構, 完善公司治理體系, 基本實現業財一體化戰略目標。

4. 財務智能化發展階段。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 以及人工智能、自動化、物聯網、區塊鏈和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普及, 我國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方向考慮, 推進了財務的智能化發展[4] 。 現代智能信息技術為各類管理活動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信息采集與存儲、處理與傳遞的環境, 將數據驅動、場景驅動、云端可視納入智能財務管理體系, 會計數字化系統應運而生。 企業通過應用新技術, 推動財務管理從信息化向數字化、共享化及智能化發展, 推進財務共享向多業務領域延伸, 形成企業數字數據管理中心, 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目標[5] 。 在這一階段, 順應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對財務層面和企業管理創新的驅動轉型, 搭建智能財務賦能目標的新型財務共享模式把價值創造和數字化管理、智能共享化作為企業會計智能的首要任務。

三、數字經濟對智能財務發展的影響

企業轉型的價值本質是提高經營效益, 數字商業模式轉型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 數字經濟對智能財務發展的影響如圖1所示。

1. 業務數據化, 形成管理數據湖。 數據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資產, 工業互聯網、網絡新媒體、信息傳播技術提高了數字信息的同步性。 以數字化的信息和共享化的數據為生產要素, 構建科學系統的管理數據湖, 有助于發揮數字化轉型驅動企業價值提升的作用[6] 。 數字化通過全面整合企業數字信息系統, 融合并有效利用業務信息和財務信息, 推動產業經濟結構優化, 促進企業財務數字化轉型。 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可以實現數據流標準化、數據核算智能識別和場景化, 以及數據可追溯化。 發展數字經濟, 促進數字經濟與新工業革命加速融合, 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將促使新的產業形態、新的秩序不斷呈現, 孕育出一個新時代。

2. 數據標準化, 形成管理凝合劑。 業財變革的核心是數字驅動。 在數字信息時代,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依靠數據的資產化能力、數字標準化程度賦能財務轉型。 財務應主動賦能業務, 實現管理會計領域智能分析和智能評價, 財務人員的工作重心從業務操作轉向人機交互, 再逐步轉向智能交互處理, 真正實現財務信息化到財務數字化的轉變, 形成管理凝合劑。 企業應基于智能財務建設現狀, 結合發展戰略規劃要求, 在考慮方案可行性時兼顧智能財務與效益, 統籌規劃數字化轉型, 最大限度地發揮數據的價值功能, 開發數據的整合能力, 適應技術的發展和行業的革新, 提升數據價值挖掘能力, 建立智能財務系統的底層數據庫, 實現財務的精細化管理和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3. 應用智能化, 形成管理加速器。 企業應堅定業財融合、業財協同發展, 形成智能化全要素、全價值鏈管理加速器。 具體而言: 按照一體化、專業化、集約化的設計思路, 充分應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 注重業財融合與價值創造; 發揮財務作為數據中心的優勢, 提升數據技術賦能能力的客觀性, 利用信息化系統管理平臺, 自動合并和快速生成財務信息數據, 幫助數據使用者形成管理源; 強化全流程數據貫通、數據分析、數據篩選, 借助大數據技術整合優勢, 推動會計信息向企業經營活動縱深發展, 提升業務信息化和智能化, 進而提高會計核算準確度; 挖掘財會各領域數據共享點, 有效篩選財務和業務數據, 幫助企業高層決策者開展不同維度的綜合分析, 促進決策管理權和決策控制權的融合, 以及全價值鏈的業務協同。

4. 智能可視化, 形成管理指揮臺。 智能融合是財務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環節。 企業應著眼技術賦能, 構建數字化管理平臺。 具體而言: 依托數字化技術, 有效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全面實現業務場景驅動可視化, 嵌入智能財務管理工具, 形成智能識別、智能服務、智能指揮平臺; 將財務工作主動延伸至業務前端, 形成集團公司數字化轉型方案, 切入業財融合關鍵點, 為構建數據驅動和場景可視化提供支撐; 提高集團子公司自動化程度與可視化程度, 動態改善信息產生與傳遞效率, 實時實現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能力, 展現數據服務可視化能力, 實現基礎財務工作智慧化; 形成可視化管理平臺, 使業務流到數據流全方位智能化屏顯, 實現管理流到共享服務流的流程數字化, 有效利用財務數據服務企業整體戰略。

5. 服務平臺化, 形成管理聚合源。 企業應運用“大智移云物區”新技術, 加強數字平臺建設, 結合圖像識別技術滿足多樣化信息需求, 通過財務共享服務手段智能化、會計核算高效化服務多元化主體[7] 。 具體而言: 建立大數據生態財務系統, 通過物聯網自動獲取海量數據并實現數據共享, 借助平臺的運算能力, 完成業財數據轉換, 發揮管理會計工具的作用, 實現價值創造; 融合智能財務理論模型和智能匹配方式, 將數據導入數據倉庫以對傳統財務工作進行改造提升, 形成服務流程化、流程數字化; 以數據倉庫現有數據為分析對象實現平臺自動化, 提高會計工作效率, 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設計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虛擬化模式, 引入移動互聯網技術移動端, 通過區塊鏈實現信息的即時完整傳遞, 構建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智能服務平臺。

四、智能財務賦能企業財務管理價值創造的方式

企業應構建自下而上涵蓋高效標準的業務流平臺、基礎財務服務平臺、可視化運營決策分析平臺, 為企業轉型升級, 實現業務共享、數據共享、服務共享, 提供不同維度的決策支持, 從而使智能財務賦能企業價值創造。 智能財務賦能財務管理價值創造的方式如圖2所示。

1. 以價值提升為基礎, 核算場景向業務場景轉變, 實現業財融合價值管理。 在智能財務下, 企業的財務核算以“資金—核算—報表”為中心, 利用核算數據驅動信息聚合, 重新梳理流程范圍達成業務場景化, 優化企業組織范圍使其經營簡單化, 應用以ERP系統為核心的財務系統實時傳遞數據。 具體賦能方式如下: 通過打通各模塊與內外部業務系統, 實現全流程電子審批與自動化、核算場景驅動轉變、結算規律化和標準化; 核算模塊功能轉化為場景共享, 動態化匹配人員權限與審批流程, 業務處理由核算型向運營管理、決策分析型轉變; 規范原始憑證和會計報告, 會計核算輔助數據采集支持, 使業務財務和專業財務延伸和擴展到業務流程, 實現數據專業化、流程自動化; 通過建立業務融合度體系規范, 優化組織與管理職責, 打造從產業鏈前端到業財流程后端的一體化智能系統, 以提高信息透明度。 在業務場景下, 財務職能由記賬向管理轉變, 提高財務會計的運作效率、挖掘更多有價值的智能場景, 能夠促進企業財務由核算型向管理分析型轉變, 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財務信息數據和共享服務。

2. 以價值挖掘為取向, 流程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 實現產業鏈集約管理。 具體賦能方式如下: 企業將預算管理、內控管理、資金管理前置, 促進物資、人力、財務、信息資源的有效集成, 進而實現各系統內部之間標準統一, 提升管理層的指導動能; 完善標準流程體系, 重構企業規則、流程、組織, 構建開放性財務戰略架構, 推行業財一體化全面流程管理體系; 設立統一的財務數據標準, 統一主數據、主流程, 使全業務流程線上自動流轉, 實現數據驅動和系統融合; 以產業鏈資源整合為契機, 進行數字信息建設, 將過程數據匯集到數據池, 實現業務流、資金流、核算流的高度統一, 規范會計核算標準和流程, 明確會計資料在共享過程中的傳遞, 推動企業運營與管理智能化; 建立標準規范的業務流程體系, 通過技術賦能實現財務智能化, 通過體系建設實現管理制度化, 通過平臺運轉實現制度流程化, 通過共享服務實現流程表單化。

3. 以業財融合為目標, 業財分離向業財融合轉變, 實現財務共享服務管理。 企業集團應構建集團數據中心, 以財務共享平臺為依據, 建立健全智能化財務運作模式[8] 。 具體賦能方式如下: 業財融合使財務管理向業務端前移, 使專業財務向業務財務延伸, 聚焦財務預算、采購與銷售、核算與資金等業務, 內外部業務數據統一、實時傳遞形成數據倉庫, 構建財務經營可視化與業財一體化管理平臺; 專業財務仍是財務管理的基礎和本能, 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有機地連接在一起, 編制財務共享操作規范和服務流程, 使各部門的數據和信息有效地集成和分離, 利用財務技術挖掘財務數據的深度價值, 進而推動財務數字化轉型[9] ; 從業務經營平臺挖掘數據資產價值, 實現業務集中化與集成化, 并通過數據驅動實現分層分離管理, 提升共享管理價值; 建立一套標準化流程和經營管理體系, 降低人員對傳統組織模式的依賴, 引入大數據信息技術, 實現信息的自動流轉以及“業務驅動財務、財務服務業務”的內循環體系, 發揮財務共享中心的財務服務功能, 提升智能財務運營管理的融合能力。

4. 以數據標準為藍本, 管控型財務向賦能型財務轉變, 實現智能轉型生態管理。 企業應落實智能財務管理模式的建設, 借助ERP系統, 規范會計流程與科目標準, 建立統一的會計信息管控體系, 為企業財務數字化轉型奠定基礎。 具體賦能方式如下: 發揮數據資產和場景優勢, 催生新產業、新模式, 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 打造數字經濟良好生態;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技術手段, 尋找最適合企業情形的人工智能系統, 企業管控模式從電子化、信息化走向智能化, 組織流程從靜態化轉向流程化和集中化, 實現智慧財務賦能; 以數字賦能為主線, 結合管理會計能力建設和大數據智能分析應用, 轉變財務管理者的固有思想, 對經營業務、信息系統內外統一協作, 將標準化流程進行智能化更替, 形成業財智能模塊融合的最終形態; 構建數據云平臺和數據建模分析, 提升數據效用, 實現財務管理流程和程序的智能化, 增強物聯網技術的應用, 通過感應識別和掃描定位實現精準管控, 促進企業由管控型財務向戰略型財務轉型, 發揮智能財務的管理職能和賦能價值[10] 。

5. 以價值創造為核心, 守護價值向價值創造轉變, 實現價值創造增值管理。 數字化變革給會計專業人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從資產管理持有者到資產守護者, 從會計數據的保護者到數據價值的創造者, 會計職業發揮著潛在的職權。 具體賦能方式如下: 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獲得全價值鏈的數據信息, 助推傳統管理信息升級, 緊密結合全價值鏈的上、中、下游信息, 打通內外部價值鏈, 提高財務處理效率, 有效暢通智能財務的工作路徑; 借助財務數字化轉型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依據信息集成化管理提升運營效益, 促進戰略財務領域的價值管理; 在數據技術層面, 以數據化、智能化、國際化的視角建立價值創造體系, 建立數據共享和數據控制中臺, 業財融合下產品將被場景替代, 行業將被生態覆蓋, 數據信息將被實時傳輸到企業數據平臺, 實現財務綜合服務流程自動化; 通過財務共享模式建模, 形成管理模塊、項目模塊、決策模塊, 設立智能財務評價標準, 形成智能數字報告, 實現數據的前沿分析和價值增值, 深入融合財務業務和價值鏈各環節, 以實現財務對企業價值的守護與創造。

6. 以數字賦能為契機, 信息財務向數字信息化賦能轉變, 實現智能數字化管理。 智能數字化是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為企業創造價值, 數字化轉型的客體主要是企業價值鏈, 企業財務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路徑是資產數字化。 具體賦能方式如下: 搭建全面多角度的客戶信用體系, 通過系統流程實現數據的統一, 向數字信息化賦能管理, 發揮價值鏈和專業技術引擎的主要作用, 激發企業潛在的財務價值, 充分利用數據帶來的信息價值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依據財務共享體系, 形成智能財務管理體系和智能數據共享體系, 彰顯企業管理效率和組織效率; 激發組織活力, 實時挖掘與分析數據, 提升智能財務運營質效, 構建智能財務賦能體系, 加快數字化財務轉型步伐; 搭建業財一體化的數字化體系, 進行數據賦能和決策支持, 實現財務的賦能轉變和財務數字化戰略。

7. 以智慧財務為引擎, 高速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實現最優決策支持管理。 在5G信息、數字化、區塊鏈等技術的高端賦能下, 企業內部的生產管理、外部的交易均被予以智能化改造, 形成“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慧交易”新格局[11] 。 具體賦能方式如下: 聚焦價值, 實現會計信息化向財務數字化的轉型, 聚合信息優勢, 將分散于集團內各部門的財務模塊進行集中化處理, 滿足企業精細化管控和數字化轉型的需求; 激發財務管理部門的整體活力, 把握資源優勢, 推動財務管理人員向價值整合者轉變; 搭建“業與財”雙引擎管理機制, 形成動態結構化決策模型, 為轉變管理的有效決策賦能; 構建數字服務能力和整合能力, 為企業的數據可視化構建財務智慧屏顯, 打造最優、最及時的基礎支持設施[6] 。 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后, 決策支持將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 還應重塑以“智慧財務”為目標的業務架構。

五、數字經濟下智能財務發展趨勢與創新模式

智能財務借助會計管理活動的思想體系, 以數字技術價值為理論基礎, 推動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會計環境與宏觀經濟的融合。 在智能化環境和智能化技術的推動作用下, 智能財務發展成為企業的一個遠景目標, 數字化是信息技術和商業模式轉型的重要標志。

1. 探索中國特色財務智能模式。 《中國數字化轉型市場預測(2021-2026)》研究報告指出, 通過應用智能場景踐行數字化優先策略, 未來五年,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 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經濟(中國約超六十萬億元人民幣)是基于數字化的, 直接或間接地受數字化影響。 我國在“十四五”期間將全面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對標世界一流財務管理能力, 以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變革, 數字化優先規模以財務價值和客戶價值為標準。 若要達到世界一流財務水平, 就應堅持數據驅動的基本原則, 業財融合是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第一步。 要以財務數字化轉型帶動企業全面數字化轉型。 對此, 企業應建立一體化數字管理平臺, 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推進業財融合, 通過智能技術匹配開發財務數據價值轉型的實施路徑, 通過服務于共享價值管理, 發揮技術因素和內生組織要素的互補協同效應, 進而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2. 創新智能財務數據治理思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 要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 2022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 要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加強數字中國建設, 完善數字經濟治理整體布局。 在數字經濟時代, 數據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生產要素, 企業的數據治理和管理平臺能夠滿足其經營創新需求。 財務以數字技術為依托, 通過制定企業內部數據治理標準, 開發智能治理型財務決策支持系統, 提升財務信息質量, 并用數據支撐決策, 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企業應建立全面的數據治理思維, 提升數據治理的戰略地位, 優化管理流程、加強數據源端治理、實施數據倉庫治理以提升數據質量, 用標準化數據維護數據資產的安全, 采取數據價值挖掘技術激活數據價值。 政府部門應創新治理流程, 在流程中植入治理框架,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強化數據治理和價值融合, 實現財務業務基礎數據治理。

3. 探索財務合力的智能審計方式。 2018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 要堅持科技強審, 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 因此, 理論與實務界應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 聚焦企業向智能審計方向轉型發展, 研究智能審計的應用場景和理論基礎, 建立一流信息化審計平臺, 完善數字化審計報告體系, 形成網絡化的審計數字場景[12] 。 企業應優化傳統的審計體系, 建立審計數據共享云端管理平臺, 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提升審計效果, 利用可視化多維分析實現審計工具的自動化, 利用審計流程的智能化發揮智能審計的價值; 搭建新一代數字化審計管理平臺, 制定審計評價指標, 應用大數據技術采集審計數據, 應用模型分析彰顯審計結果的智能化; 建立智能審計模型, 整合數據資源, 構建審計智能庫, 豐富審計數據的邏輯, 整合審計信息檢索手段, 促進數字技術在智能審計領域的全面運用。 在新技術的推動下, 探索云端審計新模式、數字化的審計新途徑, 同時借助云平臺服務和大數據服務, 探索財務合力的智能化預警審計框架, 真正實現持續智能審計。

4. 智能財務分析與數字化決策。 我國應加強與國際一流行業的對標管理, 數據是數據驅動的基礎, 應構建企業財務智能體系架構以實現決策權的雙向流動, 構建智能財務分析與決策模型以實現數據診斷與分析, 構建數字財務服務平臺以形成數字化工作與思維模式。 財務作為企業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切入點, 應以財務場景的智能化實現決策支撐, 以財務數字化轉型帶動企業整體數字化轉型發展。 具體而言, 可以利用模型數據的統一方法和手段, 打造一體化數字平臺, 推進統籌規劃, 實現數字管理與決策, 廣泛應用數據治理功能, 推動業財深度一體化[13] ; 形成大數據融合的智能財務分析模型, 動態反映數字信息化預測性分析, 形成智能高效的財務業務處理決策模型, 賦能企業高效運營管理; 拓寬財務會計工作者的智能視域, 迭代人機交互算法運力, 激活智能財務技術下的場景驅動, 通過描述性分析集合數字化數據平臺, 通過人工智能輔助決策搭建財務決策模型, 以規范性分析檢驗財務控制與決策, 最終實現財務管理的終極價值。

5. 智能財務戰略轉型的價值創造。 創造價值是財務管理的終極目標, 智能財務的實質應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 以財務系統為中心, 用數據驅動財務價值創造。 企業應貫徹新發展理念, 發揮管理職能作用, 探索企業的商業價值和價值創造能力, 依托數據資產創造新的價值; 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 以價值創造為追求, 以數據業務化和業務數據化為藍本, 立足戰略規劃與轉型期望匹配有限資源, 推動企業向高質量發展變革; 主動擁抱數字化變革, 篩選有價值的信息數據, 以數據為基礎實現向效率變革, 整合業務系統資源, 發揮智能財務會計共享平臺的作用, 從提升效率向創造價值轉變; 建立大數據思維, 將大數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效整合, 形成統一的數字化轉型規劃和愿景, 從企業生產采購、研發銷售、成本預算等關鍵環節入手發起動力變革, 引領企業的價值創造。 智能財務以預期投資回報率為基準, 發揮動態經營預測與風險預警功能, 基于技術驅動與數據驅動, 通過瞬時收集大量有效信息, 用數據解決企業中的決策問題, 為企業創造價值。 未來企業需加大內部數據共享和價值創造的整合力度, 通過財務智能化實現企業數據價值創造的最大化, 通過財務數字化轉型實現企業價值的增長。

6. 以開放融合為原則, 共建數字化轉型生態體系。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與中央網信辦發布的《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中提出了“打造數字化企業, 構建數字化產業鏈, 培育數字化生態”的發展目標。 會計行業要加快智能轉型步伐, 突破管理的職能界限, 深度與業務融合, 共建智能生態新模式, 建立跨界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目標。 為迎接數字經濟時代的挑戰, 企業應構建全新的智能財務全局管理體系, 加強產業鏈協同發展, 形成業務流程、管理流程、財務會計流程三者的有機融合, 重塑“業—財—業”價值生態鏈; 聚焦財務生態, 以數字化平臺為依托, 構建“生產組織+商業模式+共享服務”管理模式, 重視發展人機協同共生的會計生態系統, 形成“業務層+財務層+管理層”管理體系; 充分發掘新內需, 通過產業與物流、網絡的跨界融合, 形成交易生態效應, 實現數字經濟帶動實體經濟新發展, 發揮“產業鏈+供應鏈”生態效應; 秉承“共贏”的發展思路, 建立數據戰略、數據融合、共享交換、開放協同的轉型理念; 培育新業態, 迎合智能財務產學研合作新趨勢, 激發智能財務理論的新思考, 鼓勵企業走出組織管理的邊界, 發揮國有企業在產業鏈中的聚合效應, 為企業管理提供支持, 帶動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 最終實現價值創造。 針對數字化生態, 還應綜合評價生態體系的整體財務狀況, 引導生態體系的財務價值建設, 形成良性財務生態體系, 發揮企業數字生態效應和提升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水平, 共同促進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

7. 以智能財務為核心,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高質量發展是強國戰略之一。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我國長期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的主題為高質量發展。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顯示, 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202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中指出,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 高質量的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是中國特色財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步驟, 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體內容。 立足新發展理念, 支撐數字轉型驅動, 推進數智化轉型, 是我國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數字經濟的主方向。 基于此, 企業應依托數字賦能, 加快數據驅動、管理驅動、流程驅動的轉變速度, 建立數據思維和智能診斷思維, 引導企業向價值創造的戰略轉變, 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目標; 利用數智化手段聚智融智, 從智能財務角度賦能企業價值創造, 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8. 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表明, 數字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越發展, 智能會計越重要。 因此, 建設智能會計是數字化時代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數字經濟以現代信息技術網絡為載體, 以數據信息資源為關鍵要素, 以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為平臺。 為迎接數字經濟新形態, 企業將實現內外互聯驅動生產方式, 持續推動財務數智化轉型, 激活數據要素潛能以實現資源共享, 推動要素數字化轉型以實現業財融合。 為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轉型步伐, 需構建智能智慧的數據安全治理方式, 以保障數字產業化的創新增值, 推進數字強國建設, 完成產業數字化目標。 未來政府部門應建設智慧財政以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 構建智慧金融平臺以促進區域經濟穩定與發展, 加快智能司庫建設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提升政府數字服務效能, 引導整體生活方式智能化轉變路徑, 打造智慧政府建設, 提升政府數字化轉型水平, 提高政府綜合治理能力, 實現國家數字化轉型。 財務數字化轉型必將是財務變革過程中的一個創新階段, 打造數智財務體系會伴隨區塊鏈技術、數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以及智慧制造建設、數字企業建設, 進而有助于加快數字中國建設。

六、結論與建議

在數字經濟時代, 會計與智能技術融合賦能為一體, 本文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 研究智能財務賦能財務管理的價值創造, 對數字經濟下智能財務發展趨勢與創新模式提出新的思路, 為智能財務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方向, 為企業數字化建設提供新契機。 智能財務建設要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 主動適應新的發展變化, 充分依托數字化技術, 以財務數字化轉型提升財務智能化水平。

基于本文的研究, 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智能財務體系研究需要不斷優化內循環機制, 對智能財務體系的認定和評價需要國家宏觀層面的政策支持。 二是智能財務的數據獲取程度和企業財務管理標準、評價方法及評價標準都需進一步研究, 以達到財務管理體系和價值創造可量化的目標, 建議從國家層面完善智能財務體系標準框架。 三是兼顧集團層面和業務層面, 優化數字監管體系和評價體系, 增強智能財務文化建設, 提升數字識別能力與監管水平。 四是目前缺乏智能財務方面的案例研究, 國際對標管理也存在缺失, 導致價值創造和業績評價不可比, 企業管理評價和工作治理水平不對等, 這需要治理層面和監管層面多維度的保障。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1] 張宏亮,楚勝日,何華生.企業數字化轉型實踐與管理創新案例研究[ J].商業會計,2021(6):4 ~ 8.

[2] 李克紅.人工智能視閾下智慧財務管理模式架構研究[ J].會計之友,2020(5):59 ~ 62.

[3] 陳海雯,陳敬芳.財務共享中心:企業智能財務發展之路——以歐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J].商業會計,2020(11):126 ~ 129.

[4] 劉梅玲,黃虎,佟成生,劉凱.智能財務的基本框架與建設思路研究[ J].會計研究,2020(3):179 ~ 192.

[5] 靳新媛,張雪梅.結構洞理論下企業集團財務共享中心信息傳遞機制探究[ J].財會月刊,2020(17):26 ~ 32.

[6] 陳旭,鄭佳雪.智能財務視角下集團型企業財務轉型策略研究[ J].商業會計,2021(3):23 ~ 28.

[7] 張慶龍.智能財務的應用場景分析[ J].財會月刊,2021(5):19 ~ 26.

[8] 賈小強,郝宇曉,盧闖.財務共享的智能化升級:業財稅一體化的深度融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

[9] 謝征.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財務管理和財務人員的轉型[ J].商業會計,2020(23):70 ~ 72.

[10] 張敏.智能財務十大熱點問題論[ J].財會月刊,2021(2):25 ~ 30.

[11] 張敏.企業財務智能化:要素·路徑·階段[ J].財會月刊,2020(17):7 ~ 11.

[12] 張永珅,李小波,邢銘強.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審計定價[ J].審計研究,2021(3):62 ~ 71.

[13] 褚紅文.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轉型創新模式分析——評《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轉型與創新》[ J].科技管理研究,2021(10):22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網絡輿情對企業績效與股票價格的影響機制及管理方法研究”(項目編號:7167214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數字經濟時代科創板上市公司多元化信息披露機理及經濟后果研究”(項目編號:21FGLB00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科創板上市公司多元化信息披露研究”(項目編號:21YJA630082)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西安 710049

猜你喜歡
智能財務價值創造數字經濟
基于智能財務的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研究
淺論大數據驅動企業智能財務發展的思考與探究
基于“互聯網+”智能財務的探討研究
基于“互聯網+”智能財務的探討研究
大數據時代下會計轉型與智能財務的探究
OECD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經驗和啟示
從數字經濟視角解讀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
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政治經濟學研究
基于價值創造與可持續增長的現金流量管理模式探討
數字經濟對CFC規則的沖擊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