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探析

2022-05-30 10:48韓幸
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22年8期
關鍵詞:人民群眾以人民為中心生態文明建設

韓幸

摘 要: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所趨,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因此,要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完善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增強人民群眾生態保護意識,創新產業綠色生產模式,深化世界各國之間綠色交流與合作,從而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根本價值遵循。

關鍵詞:新時代;人民群眾;以人民為中心;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改善生態環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當前,全球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充分說明改善生態環境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不僅要求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健全生態文明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更重要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依靠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唯有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一、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

(一)根本目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了人民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同人民在一起,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堅持群眾路線,牢牢依靠人民群眾,做到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群眾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人民群眾需求的轉變反映出我國目前在生態治理方面仍有不足,如部分產業無法做到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兩全”,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從而造成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應繼續發揮共產黨領導的制度優勢,堅持群眾路線,用心聽取民意,全力攻克老百姓集中反映的生態環境難題,堅定不移開展污染防治行動。經濟建設是民生問題,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民生問題,不僅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還要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動力源泉:生態文明建設依靠人民

“美麗中國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鄙鷳B文明建設的過程是人民群眾共謀、共建、共享的過程,人民群眾在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中應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生態文明建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中。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非排他性與非獨占性,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作為綠色公民,我們應該強化責任意識,積極廣泛地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提高自身環保意識,增強生態自覺,樹立正確的生態理念,踐行綠色低碳生活,在全社會中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濃厚氛圍。同時,我們還應意識到,雖然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處于攻克難關、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如果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中國綠色發展之路將會停滯不前,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愿景將會落空。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體人民共同行動、共同努力,把宏偉藍圖變為現實,讓生態文明之花在祖國大地上生根發芽。

(三)價值取向: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蔽覀凕h歷來堅持任何發展成果都由人民群眾共同享有,這一共享理念充分凸顯了人民的主體地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共建過程決定了也是一個共享過程,人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符合共享發展理念的根本要求。同時,還要意識到如果無法補齊生態短板,不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無法滿足,幸福感則會大打折扣,那么我們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就經不起人民和實踐的檢驗??偠灾?,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也是我們黨同人民群眾攜手同行、共同奮斗的過程。我們不僅要讓人民享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層面成果,也要享受到物質層面成果,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多更好地造福于民。

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意義

(一)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能夠推動經濟發展,同時也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較為薄弱: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之前,戰火連天,硝煙彌漫,我國生態環境遭到西方列強嚴重破壞;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主要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對生態環境投入微乎其微。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突飛猛進,但生態環境建設步伐追不上經濟發展步伐,造成生態環境雖相較之前有了局部改善,但整體惡化局面仍未轉變。因此,我們應繼續站穩人民立場,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大任,要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高度重視人民群眾集中反映的環境問題,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改善生態環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表明我國從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對生態環境問題給予重視并采取積極行動。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因此,黨的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新高度,引領中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人民立場出發倡導環境保護,高度關心人民群眾生活,全力解決人民群眾集中反映的環境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殷切期望,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建美麗中國。

(三)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大背景下,中國人民的幸福早已和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緊緊相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做到獨善其身,人類早已成為榮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放眼世界,盡管各國在生態治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方面成效卓越,但地球生態環境整體惡化局面還未得到徹底改善,如果得不到根本性解決,地球生態系統將會受到嚴重破壞。一直以來,世界各國都在為解決全球生態問題積極探索可行之路,但在某些方面還未完全達成共識。關鍵時刻中國勇于擔當生態文明建設大任,展現出大國風采,積極作為,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國方案與智慧。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做到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走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促使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同時,主張人類社會應齊心協力,共同應對生態環境的挑戰,加強世界各國生態環保合作,創造國際多邊合作平臺,為全球建設清潔美麗的生態環境指明新方向,彰顯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增強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增強全民生態環保意識,應積極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生態道德教育。首先,政府、社會等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普及生態環保知識,使人民群眾意識到目前我國生態文明面臨的嚴峻挑戰,并自覺樹立生態憂患意識。充分利用各類媒介對生態環境的曝光和監督作用,及時展示生態環境治理進展情況,曝光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典型案例,幫助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綠色環保意識。其次,各級各類學校應加強學生生態意識培育。課上宣揚生態教育知識,課下組織生態保護活動,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敬畏感和親近感,形成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榮、破壞生態環境為恥的觀念。最后,生態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家庭是培養孩子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平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最直接、最具有影響力。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家長應言傳身教,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子女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學習榜樣,使孩子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家校社“三位一體”育人新格局,共進共促、協同發展,使全體人民群眾把綠色環保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比較薄弱,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其制度體系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大多反映出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等。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為此,必須健全法律法規,增加制度供給,強化制度執行,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保制度,讓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同時,完善生態文明體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要對公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著力解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堵點”“難點”“痛點”;生態文明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不能僅依靠國家和政府力量,應站在群眾角度考慮問題,需要全面反映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態需求,堅持群眾導向,聽取群眾意見,制度政策要經得起人民群眾和實踐的檢驗,從而確保人民群眾擁有參與權、評判權、話語權,做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三)創新綠色生產發展模式

推動“雙碳”戰略目標實現,關鍵是要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綠色發展模式已是大勢所趨、潮流所向,制造業等產業必須進行綠色低碳的轉型發展。過去因一味發展經濟而付出環境代價的粗放型產業模式難以繼續。當前我國產業發展方式應堅持綠色發展導向,把綠色發展要求落實到產業升級中,充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創新經濟結構,提高綠色能源的開發率,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減少有害垃圾和大氣污染的排放;踐行綠色發展觀,實現產業結構的現代化轉型,謀求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資源的和諧統一,實現經濟與環境和諧、長期發展,努力構建高效、低碳、循環的綠色發展體系。

(四)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敝袊谌颦h境治理中作出很多貢獻。首先,中國同世界各國積極簽署各項環保協定。獨木難支,雙木成林,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需要世界各國攜手共進,共同應對?;谌祟惷\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積極同世界各國展開交流合作,提倡各國共同治理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中國一直大力支持有關生態治理的各種條約,遵循公平公正原則,先后簽署多個文件,彰顯了中國對生態治理的堅定決心。同時,中國也希望發達國家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給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與技術指導,分享生態環境治理心得與發展成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出謀劃策,共同呵護地球大家庭。

其次,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是“一帶一路”的底色。應踐行綠色發展觀念,加強全球環保合作,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思想融入“一帶一路”中,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同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思想,促進思維的變革;加強法律法規、政策、技術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歸納總結沿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與成果;加大支持力度,設立“一帶一路”發展基金,推動沿線國家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為沿線國家的低碳發展貢獻力量,共建綠色繁榮的“一帶一路”。

四、結語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生態文明建設應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好當前建設與長遠發展的關系,既要短期規劃,又要著眼長遠;協調好國內治理與國際合作的關系,改善國內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的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為人類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汪秀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8):11-13.

[2]陳金鑫.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整體性及其原創性貢獻——基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視角[J].毛澤東研究,2022(01):76-83.

[3]吉志強.人民至上: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遵循[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8(05):41-47.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5]汪功平,吳學兵,馮倩倩.習近平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思想初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01):1-4+8.

[6]劉洋.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綠色發展觀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21.

[7]李有紅.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初探[J].品位·經典,2021(12):58-60.

[8]汪勤峰.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現狀及其內在矛盾——基于群眾參與的視角[J].黨史文苑,2015(08):71-72.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法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與文化建設)

[責任編輯:潘慧琳]

猜你喜歡
人民群眾以人民為中心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改革的成功取決于科學的理論指導
從天長市人民群眾看軍隊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澤東群眾路線與當代價值研究
網絡黨建工作研究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淺議在黨建中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