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圈的閻良(上)

2022-05-30 21:40詹東新
大飛機 2022年7期
關鍵詞:閻良西安航空

詹東新

浙江杭州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先后出版科普文集《飛遍天下》《享受飛行》《飛行與健康》《和飛機有千萬個約會》《人類的翅膀》;主編心理學專著《“管制”壓力》;寫作出版長篇小說《錢江潮》《圓》《馬上起飛》《飛往中國》《晨昏線》等。多家報刊、雜志專欄作者。公開發表或出版各類作品250余萬字,多次獲獎。

秋風起處,楓林盡染。

輕風下的石川河從北繞過小城閻良,河水泛起淡淡的青綠,波光瀲滟,秋水伊人,迷醉在航空城。

航空城

在航空人心里,閻良的名聲再響不過,談航空、談飛機、談飛行,很難繞開閻良。它的名字和轟6、運7、飛豹、新舟、運20等飛機品牌連在一起,和陳一堅、唐長紅院士連在一起,和滑俊、王昂、黃柄新、李中華、趙鵬等幾代試飛豪杰連在一起。如今的閻良航空城駐有西安飛機制造公司(原172廠)、中航工業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等重量級單位,簡稱“兩院一廠”,在中國航空工業領域扮演著臺柱子的角色。

閻良航空新城如日中天,卻也遮掩不住其厚重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戰火連年,秦孝公為強秦公開招賢,引進“外腦”。商鞅自衛國入秦,提出“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等創意求變策略,被孝公全盤采納,從此秦國強盛,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商鞅變法的發生地就在西安東北的小城閻良。前有始祖爺軒轅黃帝在此鑄鼎安天下,后有秦孝公啟用商鞅在此推行新政,終使秦地崛起,一統天下。

20世紀30年代,“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設西安為西京,由行政院直轄,準備日本大舉侵華時接替南京??箲鸨l,政府退往重慶,仍保留著西安隱形首都的規劃,可見西安在中國版圖中的江湖地位。共和國“三線”建設時期,搬往西安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不計其數,中央將很多蘇聯援建項目也直接落戶西安,硬是將西安打造成了北方第二大科技人才儲備庫,僅次于北京。而西安的衛星城閻良,順此邏輯一番作為,成就我國爭奪制空權的一大支點。

時光推移至1955年,依據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我國決定建設重型飛機制造廠(代號172廠)和飛行研究院,作為第二個五年計劃骨干項目,也是蘇聯援華的重點工程。1955至1957年間,通過對內蒙古集寧、新疆伊犁、甘肅張掖、陜西閻良、四川川西等十多個地點的踏勘比對,認定閻良在自然、地理、交通、經濟等方面具備優勢。

閻良位于關中平原東部偏北,距西安七十公里,南北有山,中間地勢平坦開闊,海拔高度適中,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風沙較少,平均風速2.7米/秒,最大風速25.6米/秒,晴日遠多于陰雨,全年有280天以上的飛行日,周邊凈空良好,試飛空域舒闊。閻良駐有空軍第十一航校,機場適合中型轟炸機、高速重型飛機起降。1957年,中央拍板,中國新興的航空工業基地落子閻良。

場址選定,飛行研究院和172制造工廠同時開建,工作區、生活區統一規劃,兩家共用十一航校搬遷后留下的現成機場,可以省下數千萬元的投資。1958年初,172廠張掖籌備處遷來閻良,5月8日開土動工。一廠一院歷建八年,累計投入2億元,于1966年建成,如從天外降落了一座占地100萬平方米的大中型軍、民用飛機研發、制造、試驗基地。

閻良基地建設過程中,不斷有新的院所加入進來,形成虹吸效應。1958年,空軍第一航空工業工程技術學校從甘肅東遷,入境閻良,畢業生就近分配至172廠。1959年4月,飛行研究院(經多次體制改革,稱謂不停變化,今為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簡稱試飛院)接收空軍十一航校,正式落戶閻良。試飛院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機場、大營房、小營房等改造任務,建成了國家級科研鑒定試飛基地,于1960年6月17日正式執行飛行鑒定與研究任務。1965年7月,隸屬第三機械工業部(后來的航空工業部)的原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十研究所(代號603所,今為中國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簡稱一飛院)搬入閻良。

有了172廠、試飛院、603所等拳頭企事業的加入,數萬航空精英云集古城,閻良成為我國唯一集飛機設計、生產制造、試飛與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大型航空基地。據《閻良區志》記載,閻良基地自1966年投產以來,掀起了一股股航空風暴,先后仿制、研發了30多款飛機,閻良的名字從此和航空鑲嵌。

運7

民用客機運7從這里起航。

20世紀50年代,洪都造出了運5。該型飛機的適航性和通用性好評如潮,在加裝了渦輪增壓器后還能進行高空作業,用來探測高空大氣和測量地形地貌。這頭小黃牛勤勤懇懇,干活從不叫苦叫累,沒有丁點兒嬌氣,養著的成本超不過兩輛卡車。

但是,按業內人士的說法,這款飛機啥都好,就是裝得太少了,人只能裝十幾個,貨不過兩噸,還比不過一輛解放牌大卡車。三年自然災害過去后,我國國民經濟完成調整,各項數據連續向好,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七,國家開始實施第三個五年計劃,對中大型民航機的空白再難以忽視。

天才設計師徐舜壽提議,以蘇制安-24型飛機為藍本,造一款國產的中型(支線)客機。有人說:“美英都在搞噴氣機,為啥不直接上?”徐舜壽說:“搞了半輩子飛機,我比誰都想上噴氣機,上大飛機,我們先在軍機上試,噴氣客機總有一天會上天;不過眼下技術條件有限,先造出一款螺旋槳中型客機,為以后的大飛機探路?!毙焖磯塾终f:“我們不要一步跨到將來,先從少女到少婦,不能一下子到老太太了?!闭f得同行們都笑了。

對此,徐舜壽已有詳細的方案,他將自己的打算形成書面文案,上報有關部門。1966年3月,同在閻良的603所、172工廠首肯了徐舜壽的方案,以聯合行文的形式,上報《關于參照設計安-24的聯合報告》。三機部研究后同意一廠一所方案,將報告呈送分管航空工業的軍委副主席葉劍英。10月10日,葉劍英提起如椽之筆在報告上寫下意見:“擬同意,請總理審示?!?/p>

周恩來的心情似乎比三機部還急,第二天即批示:“同意,外形應有所不同,力爭1968年或1969年試成?!笨偫碇唤o出了兩年的設計與制造時間。

周恩來對國產飛機的渴望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因為心頭的傷口不時發作。他永遠忘不了1955年4月的萬隆會議。當時中國沒有能飛出國境的飛機,只能從印度航空租了架“克什米爾公主號”作為交通工具。但這架飛機早就被臺灣特務機關盯上了,他們事先買通香港啟德機場一名清潔工,在飛機的右翼輪艙處安放了定時炸彈?!翱耸裁谞柟魈枴睆南愀燮痫w5小時后爆炸起火,墜落海面。除了3名機組成員生還,其余11名參會代表及中外新聞記者全部遇難。周恩來因受到緬甸總理吳努的邀請,臨時繞道訪緬,僥幸躲過劫難。為此,總理萬分愧疚,對國產客機的研發十分上心。

當年10月27日,國務院國防工辦正式行文,下達了按安-24型飛機參照設計的任務件,命名為“運7”。

接到批件后,航空工業界整體躁動起來,以閻良603所為主體,西安飛機廠、南昌洪都飛機廠、成都飛機廠派力量增援,共同組成了一支300人的隊伍。

項目以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徐舜壽為總設計師,立馬投入工作。徐舜壽本著一向嚴謹的作風,要求測繪仿制工作循序漸進,從安-24原型機的測繪開始,扎扎實實向前推進。用材方面,也按徐舜壽的創思,盡量選用國產材料,盡可能多地國產化。擔任總設計師后,他掌握著每個專業組、每個業務員的能力及特長,親自審核每一份設計報告。

運載50多人的運7不同于運5,更不是按運5幾何尺寸的放大,它已經是一種支線客機,除了大量的逆向測繪工作,還有設計,既是仿,也是制。運7的零部件達到1.7萬個,研制和生產需要采用許多新工藝新技術,比如鈦合金成形、整體油箱制造、定向玻璃拉抻成形,都需要研究所和廠方攻城拔寨,逐一解鎖。盡管如此,在徐舜壽嚴實、高效作風的熏化下,只花了一年多時間就完成了運7全部圖紙的設計,包括工藝設備設計圖紙和工藝流程。整套圖紙共有51900標準頁、473份技術條件和計算報告。運7的機載設備全部采購國內產品,全國380個廠所參與研發與制造,是一次航空業的大聯合、大協作。

那些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最兇殘的年代,運7也受到了嚴重的人為干擾,盡管如此,偏安西北一隅的西飛人還是艱難地完成了“三級跳”。1969年10月,飛機進入試生產;次年12月初,進行總裝;12月25日,進行首場試飛。

徐舜壽

有奮斗就會有犧牲,沒有悲壯哪來崇高。運7總師倒在了運7總裝前夜。

徐舜壽少年入清華,留學美國,曾隨聶榮臻元帥訪蘇,全盤吃透米格21設計原理,在實際工作中又不唯“米格論”,吸收美歐噴氣戰機兩側進氣的優長,為我國殲8戰機的設計定下了基調。為此,他的弟子顧誦芬院士(后為殲8之父)最有體會。民機方面,他深度參與了殲教1、初教6、運5的設計與制造,強調全國一盤棋,集中人力、技術攻關。調閻良603所后,徐舜壽主持了運7的技術方案,并擔任總設計師,抽調全國各地技術骨干數百人,組成研制團隊,硬是在一年左右時間完成了運7設計的全部圖紙。

徐舜壽曾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所(沈陽601所),先后擔任601所、603所所長和設計總師,被授上校軍銜,為我國多款型號的軍、民機上天立下汗馬功勞,他平時喜歡穿西裝和皮夾克,愛喝咖啡,發型挺括;通曉英語和俄語,腔調倜儻;性格耿直,敢于發表不同意見。他自己主持小型會議時,談吐隨意,激動時站起身來,兩手插兜,有時屁股踅上了會議桌。技術能力的過于強大,加上不肯屈服的個性,文革中被踢成“學術權威”,撤銷職務,靠邊稍息,并遭受批斗。

在靠邊站的那些日子,他通過龔國政等弟子念念不忘運7的進展,用第三只眼睛看著運7一步步走向成品。龔國政曾勸他:“老師,現在局勢這么亂,您還是先保全自己吧?!薄捌埨麌疑酪?,豈因禍福避趨之?”徐舜壽嘆了幾口氣說:“我個人不算什么,運7重要。搞設計必須堅持科學程序,前后銜接,逐次接近。我們是小步快跑,實際上每一小步,就是一次彈射。唉,我國在客機上需要補課的地方太多,不翻過火焰山,是到不了西天的?!彼终f:“航空工業最好一個機型一個機型干下去,技術積累了,人才也培養出來了?!?/p>

徐舜壽在無厘頭的批斗中,心中仍有翻滾的江河。他囿于斗室,沒暇歇養,仍抱病編譯了《飛機壽命》一書,并與人合作選編了《疲勞譯文集》。他早先編譯的《英漢航空工程名詞字典》,像《新華字典》一樣被航空人士當作床頭書。而他翻譯的《飛機構造學》《飛機強度學》,被航空院校選為教材。他的為人像水晶一樣透明,將自己的所學所思傾囊相授給助手們。一代宗師的他,先后幫助、培養出了一批中國航空工業的棟梁之材,如兩院院士顧誦芬、工程院院士屠基達、陳一堅、管德、陸孝彭,總師或副總設計師程不時、陳嵩祿、郭松林、黃德森、高忠社、陳紹猷、吳克明、龔國政、付大衛等。

被人幫助是一種幸運,幫助別人也是一種幸福。

在我國坎坷的客機制造路上,徐舜壽提議并決策主導的運7也算鬧出了大動靜。20世紀80年代,全國共有56架運7同時在線,在當時不算發達的國內航線,成為最大的機群。運7生產線也是西飛最繁忙的生產線。

猜你喜歡
閻良西安航空
西安2021
Oh 西安
“閃電航空”來啦
“閃電航空”來啦
我校與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生態環境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堵飛機的城市
“閻良甜瓜” 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正式啟用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來?
利劍興裝衛??铡\婑v閻良地區航空軍事代表室強軍興裝紀實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