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空間景觀更新驅動下的城市空間品質提升策略研究

2022-05-30 07:05呂寧孔德奎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2年6期
關鍵詞:公共空間城市建設

呂寧 孔德奎

摘 要:當前的中國城市空間環境在經歷了快速化的城市開發與建設后,在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城市建設不應盲目擴張和新建,在新一輪的城市治理與環境更新階段,應協調發展新舊城區,對當前城市中存在問題的存量公共空間進行景觀更新設計,建立以人為本的更新目標價值體系,完善公共空間更新設計路徑,進而提升整體城市空間品質。

關鍵詞:公共空間;景觀更新;城市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系滄州市科技計劃自籌經費項目“基于城市公共空間景觀更新驅動下的整體空間品質提升策略研究”(204206026)研究成果。

2017年3月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了《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提出各地要將“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工作,應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補足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城市建設重點,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整體空間環境品質,打造和諧生態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一、城市更新與整體空間品質建設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內城市的建設速度和更新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各個城市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競爭關系,城市間的競爭給城市環境建設帶來一定的正面影響,但有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擴張與經濟效益,在城市建設發展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及潛在的危機,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城市內澇、設施陳舊、綠地減少、千城一面、缺乏設計感等,令人歸屬感不強,體驗感不佳。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當前中國城市建設總體處于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的再開發階段,逐步由“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城市品質成為各地參與新一輪城市競爭的重要資本,成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間品質提升要求的是美麗的城市環境和優質的環境配套相統一,核心是以人為本,從人的需求來營造公共空間和發展城市配套公共服務。

城市品質提升針對的主要是城市存量空間的優化,包括生態環境景觀提升、城市特色風貌營造、街景重構與空間整合、公共空間景觀更新與整治、老舊空間活化利用等內容。城市中的老舊公園如何進行更新,老社區如何實現環境復興,與城市共同和諧發展,以及怎樣的空間環境更新才能打造一個更有品質競爭力的城市是我們實現城市整體空間品質提升過程中的重點問題。

二、公共空間景觀更新驅動下的城市品質提升

城市是人類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大型聚居地之一,其發展越來越受人們關注。美麗城市、生態城市、文明城市、智能城市、兒童友好型城市等概念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空間形態和環境景觀的重要體現主體,也是人們感受城市意象、形成地域文脈和場所認知的重要空間對象[1]。

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不少城市公共空間建設被忽視。其因有二:一是城市空間人均單位面積較小,城市核心區地價上升,在空間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公共空間相對減少;二是城市機體不斷擴張,新城建設向郊區發展,老城區的公共空間建設得不到有效更新,而新的城區又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的問題,以及由于人流量不夠充足導致的公共空間得不到有效利用的問題,缺乏人氣及維護費用。

上海2021年9月實施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下文簡稱《條例》),作為上海進入“十四五”時期的首個關于城市更新的人大立法文件,提出城市更新要強調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并引入了綠色、低碳、數字化等原則,更新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建筑、海綿城市、地上地下空間、數字化轉型、微更新?!稐l例》中強調的“通過保障民生服務設施、共享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構建便捷社區生活圈等方式推進城市更新空間復合利用”,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更新注入更多新動力。

上海市是中國城市更新的示范城市,2020年上海市陸續竣工和開放的蘇州河南岸(黃浦段)濱河公共空間景觀提升工程意在打造“精致的水岸休閑體驗步行帶”。其提升原則包括:對原有綠化進行梳理和彩化;打開人河視線,凸顯林冠線;豐富地被植物特色;增加林下活動空間,從原來的粗放密閉邁向典雅精致,進行大力度的打造提升。又如徐匯區永嘉路309口袋公園的改造,該地塊通過微設計、微更新,形成了一塊宜居宜游的公共空間,在狹長的袋型地塊上改造出一片視野開闊、文化氛圍濃厚、彰顯街區特色的開放空間,實現了市民游憩、社區交流、文化游賞的功能復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改造理念,設置了便民服務設施,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完成了從舊里弄到街區會客廳的華麗轉身。

現代城市功能日趨復雜,原來城市中簡單的空間秩序越來越不能適應人們的多樣化需要,在城市生活高度集中、城市功能高度復雜的城市公共空間中,交通組織、活動場所、購物娛樂、養生休閑、形象景觀等的聚集,讓建筑與城市呈現一體化的趨勢。之前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的土地不合理規劃與片面追求短期效益、效果,導致城市整體環境中出現不同層次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影響城市整體風貌的斑塊,如荒廢、污染、同質化、老舊化、無人居體驗以及丑陋的城市公共空間,影響著城市的環境品質。因此,公共空間的有機更新就成了中國城市轉型下,解決城市整體環境品質既有問題的一道良策。公共空間更新可以打破原有環境傳統的單一模式,通過環境景觀設計的營造與多重功能的復合,讓人們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產生幸福感,使城市的環境品質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三、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更新設計

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一個優秀的城市公共空間是將重視人群、尊重人群的觀念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關注人在城市空間中活動的心理體驗、生理需求和文化需求,既融入了深厚的地域底蘊與文化特征,又融合了豐富的公共活動體驗的理想空間。

從過去的街區美化到舊城改造再到現在的整體空間品質提升,要求我們在城市復雜空間設計上注重織補空間,實施“城市雙修”。要注重在空間上向消極空間延伸,由過去的街道、廣場覆蓋到整個街區。在更新的內容上,由單純的空間環境美化向城市社會、歷史文化、生態可持續、智能交互、經濟就業等多維度拓展,推動城市微空間更新,實現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更新,做到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品質、建造品質、生態品質、體驗品質。

在城市公共空間更新的過程中,可以針對性地解決傳統單一公共空間設計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合理地設計與利用公共空間,滿足當今社會需要。這有助于美化城市基礎的環境面貌,改善城市基礎服務設施,激發出城市的激情與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加強城市對居民的人文關懷,創造更加和諧的城市公共空間,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的環境品質。

(一)打破場地封閉隔離狀態,提高空間視線通透率

在過去的城市環境建設中,存在著很多圍墻的限制、綠籬的圍合、廢棄空間的荒置等,場地的封閉導致了空間的隔離。一些公共空間的圍墻限制了其場地的公共性,阻擋了居民的流通和場地的利用,綠籬和圍墻的設置雖然對當時的空間綠化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卻阻礙了空間視線,降低了空間的通透性。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指出,在城市空間中,邊界區最受人們青睞,因為邊界為觀察空間提供了最佳條件[2]。深圳福田區梅豐社區公園在改造前,原場地四面被圍墻圍合,由于長期的空置加上缺乏管理,部分區域已成為垃圾堆放區,與一墻之外鄰里社區及城市道路形成鮮明的對比。該公園的再設計以開放、生態、多元為原則,對場地及周邊進行系統梳理,拆除圍墻打開公園的邊界,建立公園與城市街道和小區的來往通道;分解原有場地內的鋼筋水泥地,建立生態的景觀基底;完善公園路網及基礎服務設施,將場地變為安全舒適的社區公園,讓原本封閉的荒廢地轉變為活化周邊社區的城市公園。

(二)營造混合功能活動場所,滿足多樣化人群需求

城市中戶外公共空間的功能單一一直都被居民詬病,由于長期忽略場地功能,有些地方的城市公共空間品質低劣,大草坪、大鋪裝、純綠化、大花壇、固定水池的假山與噴泉、純硬質鋪裝與簡陋的健身器材、孤立的涼亭與無遮擋座位、游樂休閑設施簡陋無體驗感等問題十分普遍,公共空間功能缺乏梳理,人們在戶外的活動越來越少,公共空間的品質大幅下降。城市公共空間面對城市不同人群開放,活動人群在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場地功能要求也存在著差異,因此要在空間中混合多種功能,滿足空間的多樣性和適應性要求,吸引不同人群停留[3]。

(三)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公眾參與度

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除了要在空間設計上做好對場地環境的凝練與細節的把控之外,還要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和附屬的實用性設施、審美性設施與游樂性設施等。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可以使公共空間擺脫功能設置的單調,提升居民對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增強文化生活的集群性和參與性。位于深圳蛇口的東角頭公園,原為一片地鐵口的簡單綠地及垃圾堆放場,交通不暢、界面臟亂、環境擁擠、配套不足、人群復雜等問題突出,更新設計后的公園配備了公共景觀建筑小品、各種城市服務設施,還加入了自動噴灌、霧噴互動、透光混凝土墻等科技元素,成為溫情社區的室外歡樂場。

(四)延續場地精神,注入歷史人文,打造特色空間

我國有些城市在快速開發建設中,對地區歷史文化不夠重視,導致城市文化特色匱乏,場所精神缺失,市民缺少地域歸屬感。不能將城市歷史文化特色與內涵融入公共空間營造是城市品質建設的缺失,會降低城市居民對于城市的認同感與文化自豪感。在公共空間更新過程中,要針對城市內各種類型的公共空間注入場所精神,挖掘文化記憶,同時將現有的市民文化融入公共空間設計中。北京的西單口袋公園就是在北京西單商圈的胡同盡頭的200平方米的土地上設計的兼具文化教育、綠化、休閑、共享單車停放等多個功能的袖珍公共空間。公園內文化墻上的黑白老照片和一段段透著歷史滄桑感的文字向來往的游客訴說著西單的歷史文明與精神傳承。

四、城市整體品質提升設計策略與方案

良好的城市空間品質包括景觀生態環境的體系化營建、健全的功能性服務配套、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全面復興、多樣且人性化的公共休閑娛樂空間、綠色智能的生產生活方式等。

(一)基于以人為本的功能策略

今天的城市公共空間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廣場、街道、公園,新的設計理念強調在更高的層次上促進人與客體環境的相互滲透。城市公共空間滿足人對公共空間環境的需求,成為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容,通過對人在公共環境中需求的深入研究,就能夠清晰把握設計的基本脈絡,明確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目標,從而改善人與城市的關系,提高城市環境的質量和人們活動的品質。

(二)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策略

隨著生態城市思想的興起,城市發展、建設與自然生態的本質相關聯并相互影響。生態的破碎化影響城市景觀與自然資源利用,以及市民休閑生活質量。城市生態支持系統可以按照景觀生態學的“廊道”“基質”“斑塊”進行構建,在城市建設實踐中,既不能肆意破壞自然,也不能消極地保護自然,而應該運用可持續設計的理念,創造與生態環境相互融合的城市空間。

(三)基于場所營建的文化策略

面對冷漠的城市與建筑,人們開始反思城市和建筑營建策略。場地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基點,要尊重場地自然生態環境,挖掘場地的地域文化價值,尊重城市總體構架,構建城市空間格局,整合城市地域功能,創造地域風貌特色。

從城市更新的視角來看,我國各地的城市公共空間未來面臨著大規模的改造建設。當下,我國的城市更新雖然呈現了良好的革新趨勢,但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理論基礎的缺乏導致了許多城市空間品質建設無法實現預期成果。本文提出城市公共空間功能優化、公共設施完善、歷史風貌保護、城市品質提升的思路和建議,結合國內更新建設案例,探索公共空間景觀更新驅動下的城市整體品質提升策略,希望能夠為國內相關城市更新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吳偉.城市公共空間公共性及相關設計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2]陳躍中.街景重構:打造品質活力的公共空間[J].中國園林,2018(11):69-74

[3]李昊.物象與意義:社會轉型期城市公共空間的價值建構(1978—2008)[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呂寧,碩士,滄州交通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孔德奎,碩士,滄州交通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猜你喜歡
公共空間城市建設
新形式下如何實現房地產檔案管理現代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