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中國家生態安全的現實困境與對策思考

2022-05-30 07:08張梅劉海霞
中共石家莊市黨委黨校學報 2022年7期
關鍵詞:生態安全發展中國家對策思考

張梅 劉海霞

[摘要]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整體性、不可逆性、長期性、全球性等鮮明特征。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生態安全,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生態安全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經濟增長導致區域性工業污染和全球性生態破壞、發達國家的“生態殖民主義”、稀缺資源導致的環境沖突與不穩定等。因此,必須樹立一種全新的生態安全觀,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傳統消費模式、建立國家生態安全預警與防范體系、建立國際間生態安全與沖突的預防機制和補償機制,最終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生態安全;現實困境;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2)07-0044-05

在人類文明史上,最原始、最基本的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都曾擁有過良好的生態環境,創造過燦爛的文明。這些歷史文明無一例外都最終走向衰落甚至毀滅,雖然有包括外族入侵引發戰爭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但是主要歸因于生態環境惡化造成文明的消亡。習近平深刻地指出:“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盵1]20從中華文明中心不斷轉移的歷史軌跡也可以看出生態環境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當今時代,生態安全問題日益成為全球不可避免的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影響著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梢?,把對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視度提上日程是大勢所趨。

一、國家生態安全的內涵及特征

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命安全、社會安全的重要基石,從提出到發展至今,其內涵不斷被擴展、豐富,尤其在當今時代生態安全更是有了重大發展。生態安全與國防、經濟、政治等安全既有密切聯系,也有一些不同的特點。

(一)國家生態安全的內涵

生態安全(也可稱為環境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最不可或缺的條件,它是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處環境不受或者少受因生態失衡而導致的破壞或威脅。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具有一個穩定、持續、健康的生態系統可以提高解決生態災難的能力,在能夠滿足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為社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及服務,可以保障人民的生態權益,降低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剛性約束。農耕文明在中國古代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說,這也是反映了國家安全與生態安全之間的內在聯系。改革開放以來,重視經濟發展,輕視環境保護,由此造成在生態方面欠下了很多債的局面?,F階段,中國對生態環境問題提高了重視度,并將其上升至“安全”維度,國務院發布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是我國首次將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的范圍。后期頒布了相關法律條例,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偟膩碚f,我國在頂層設計上不斷完善了生態安全的基本內涵和重要性,強化了生態安全的時代定位。

在人類思想史上,有很多最早關注生態的思想家,他們對復雜安全現象有許多超前的見解,也可稱為警示人們注重生態安全的最早哨聲。如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的沉思》中提出人類與土地的生態安全及其生態道德。威廉·福格特在《生存之路》提出如果不能處理好人類生命與生態環境安全的關系,那么生態環境及人類文明都會遭到破壞甚至走向毀滅。巴里·康芒納在《封閉的循環》中指出,就美國的生態環境而言,美國戰后環境危機根源于現代技術,而非經濟增長。蕾切爾·卡森的《靜寂的春天》是一部開啟運動環境的奠基之作,書中提到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進而影響人類的身體及生命健康。1987年發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使用“生態環境安全”?!度祟惏l展年度報告》中提出環境安全涉及人類安全。在全球生態嚴重破壞的威脅下,安全的定義也得以豐富、擴展,并逐步向著系統性綜合性發展。

(二)國家生態安全的特征

1.整體性。生態安全具有整體性特征。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緊密聯系、相互依存,即“人—社會—自然”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世界上的所有物種,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它們的生產、生活活動都與大自然密不可分、共生共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盵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動植物都是相互依存,而非孤立存在的。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正好動物能夠為植物提供所需的二氧化碳,而動物需要植物產生的氧氣得以維持生命,而動植物產生的廢料是微生物的養分,經過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物變成有機元素又回到自然界,重新被植物利用,基于這種完整、無限循環,整個生態系統才能保持穩定,否則,就會造成全局性災難,危及人類的生存。

2.不可逆性。生態安全具有不可逆性特征。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是有限的,有其固定的“閾值”,一旦超過這個限度,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后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盵3]比如,生態遭到破壞,就會威脅到野生動物的生存,而野生動物一旦滅絕就難以恢復;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早期樹木繁多、土地肥沃,后期由于濫砍濫伐及戰爭造成了現在千溝萬壑、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坡;我國河西走廊水草豐茂,孕育了古樓蘭文明,但由于過度毀林開荒,盲目追求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生態環境衰敗,變成了現在的沙漠,隨之古樓蘭文明也消亡。這些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造成一些生物滅絕,而且靠人力的后期補救也難以恢復昔日生態“榮光”。

3.長期性。生態安全具有長期性特征。生態環境問題一旦形成,無論在時間還是在金錢方面,要解決它就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和代價。比如我國為了防治沙漠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但在短時間內還是很難恢復它的原有狀態。西方國家生態危機的教訓警示我們務必要對生態環境保護提高重視度,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只會使生態環境危機加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如20世紀70年代阿斯旺大壩的竣工雖然有利于埃及人發電、防洪、航運,也灌溉了當地的農作物,但是此工程使尼羅河流域的生態平衡受到極大破壞,尼羅河下游成為湖泊,瘧蚊、釘螺滋生,導致居住在這一帶的居民血吸蟲病高發。雖然后來政府和科學家注意到此問題,但是想要恢復該地區往日狀態,還需要一個長期性的過程。

4.全球性。生態安全具有全球性特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的聯系也越發緊密,由此生態安全問題也跨越了國界。諸多事跡表明,生態安全的破壞會威脅人們的生存,衍生出的生態災民會沖擊周邊地區的穩定,隨著其影響范圍的擴大,進而會波及全球的穩定。足以見到,生態安全在國家和社會安全中的重要性。比如日本的核泄漏,隨著海洋漂流,污染范圍擴大,造成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2019年南美洲亞馬孫森林的大火,造成數萬平方千米的雨林被毀,在雨林中活動的動物也受到波及,使“地球之肺”遭到重創,影響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生產力效率提高,由此工廠也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造成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低海拔地區國家的陸地面積在日益縮小,高海拔地區氣候異常,影響農作物產量。加之,隨著兩極冰川的融化,整個地球的陸地面積和淡水量都在減少,進而最終會影響整個人類的生存。

二、發展中國家生態安全的現實困境

在全球化進程中,全球性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國家生態安全,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生態安全面臨著經濟增長導致區域性工業污染和全球性生態破壞、發達國家的“生態殖民主義”、稀缺資源導致的環境沖突與不穩定等諸多現實困境,這給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帶來了深層次的危機與挑戰。

(一)經濟增長導致區域性工業污染和全球性生態破壞

經濟現代化進程中急功近利地追求經濟增長,出現過度的“生態環境支出”,進而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閾值”。不可否認,工業化的進程,給全球也帶來了嚴重的工業污染與生態破壞,例如,酸雨、溫室氣體、大氣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等。而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仍舊依靠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這嚴重威脅著生態環境。再者,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對資源的耗費量大,加上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與政治、經濟管理制度不成熟,缺乏相應的生態技術用以應對生態困境,這一系列原因促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一般而言,地處特殊地區的國家,他們不合理的經濟方式可能會造成全球性的災難,例如南美洲的巴西等國濫砍濫伐熱帶雨林,會給全球氣候帶來極大挑戰。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使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酸雨、厄爾尼諾現象、核污染等,這都對國家生態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偟膩碚f,全球生態危機主要歸因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二)發達國家在擴張過程中進行“生態殖民主義”

發達國家在產業與技術轉移過程中進行“生態殖民主義”。發達國家并沒有利用話語權建立一個既平等又可持續的生態秩序,反而進行“環境威脅輸出”,以達到轉嫁本國生態“惡果”的目的。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環保標準低,把一些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大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就業,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但是這種“環境威脅輸出”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惡化,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一些發達國家通過金錢引誘,把有毒廢棄物轉移到欠發達國家處理,比如,核廢料、工業及生活垃圾等,這些污染大、不易降解的垃圾,嚴重污染了發展中國家的土地、水源、空氣等生態資源,這些都是關乎民生福祉的,而發展不足的國家沒有能力去應對產生的后果,這對他們來說是巨大災難;發達國家將本國的違禁品出口到別國,或者利用風向、洋流等介質把污染物堂而皇之地轉嫁到他國,對所在國家的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一些有識之士認為,發達國家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環境威脅輸出”,即被許多學者抨擊的“生態殖民主義”。

(三)稀缺資源造成環境的沖突與不穩定

資源稀缺造成的沖突與不穩定。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指出:“國家曾經常為爭奪和控制原料物質、能源供應、土地、河谷、海洋通道及其他關鍵性環境資源而發生沖突?!盵4]隨著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及奢侈消費方式的加劇對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人類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生產生活方式已成普遍現象,大自然已遠遠不能滿足人類與日俱增的“欲望”,導致過去一些能夠滿足人們所需的資源如淡水、大氣、土地、海洋漁業、石油等資源緊缺,從而造成國家之間、地域之間發生沖突,衍生出一系列動搖社會穩定的潛在因素,如難民問題引發人口買賣交易、孤兒等,人權得不到保障,社會也就難以安定。隨著人口規模的擴大,爭奪自然資源自然成了引發戰爭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對淡水、石油資源的爭奪凸顯。據聯合國發展規劃署1994年統計,世界人均淡水資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缺水問題會加重。淡水資源的短缺可能造成國際間關系緊張,進而可能引發戰爭、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加劇,例如,中東地區就存在水資源、石油資源爭奪導致社會沖突加劇、戰亂頻繁,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印度、孟加拉國、北非突尼斯、贊比亞等多國存在潛在或明顯的淡水資源沖突??梢?,稀缺資源也是影響環境沖突與不穩定的至關因素。

三、發展中國家實現家生態安全的對策思考

影響國家生態安全的因素多樣,但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歸納起來無非就來自本土內部及國際外部這兩個方面。來源不同,其應對策略自然也不同。就國內而言,可以采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傳統消費模式及建立國家生態安全預警與防范體系等措施;國際而言,可以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國際間生態安全與沖突的預防機制和補償機制作為實現國家生態安全的應對策略。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傳統消費模式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保護優先。習近平指出:“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盵1]4具體來講,就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傳統消費模式,從源頭上消除或降低危害源頭。一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在于改變經濟發展思路。既要抓化解過剩產能,又要加快發展低耗能的先進制造業,發展高質量、高效益,依靠創新驅動引領發展的方式,建立集約型、低碳循環的發展模式,使自然系統的物質循環與人類經濟系統的物質轉換相協調,這是當前我們務必要實現的發展目標。另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的消費模式,倡導推廣綠色消費。習近平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盵1]116在傳統的資本社會里堆積著大量的商品,資本邏輯與資本生產方式助長了人們盲目消費、攀比消費、奢侈消費的心理欲望。發達國家人口稀少卻消耗著世界上大量資源,制造出世界上大量的污染物。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方式充滿著奢侈、浪費,人們爭相購買高檔消費品來彰顯他們的社會地位。而普通發展中國家也存在模仿發達國家這種消費方式的現象,滋生了“拜物心理”。習近平強調,“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1]118。如果不改變這種消費方式,那么地球上的現有資源早就面臨枯竭了。因此,引導鼓勵消費者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立國家生態安全預警與防范體系

確保國家生態安全,必須建立嚴格的環境標準和準入制度,設立專門針對國家生態安全的預防、監測機構,及時對威脅國家生態安全的因素進行甄別、預防,建立、加固國家安全防范體系,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把生態破壞行為控制在自然生態閾值內,使生態系統維持持續健康的良性狀態,進而實現人自身的永續發展。對生態安全隱患及時追蹤、測評,精準治污、源頭防控,立足長遠謀劃,推進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通過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保護為輔的策略,維護生態系統、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制定國家生態安全衡量標準,形成“國家生態安全總指數”,將生態系統維持在能夠持續安全性狀態。維持國家生態安全的良性狀態,就不能單一地追求經濟效益,習近平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盵1]15事實證明,西方發達國家傳統發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須制定嚴格、可行的環保法律制度,才能有效避免西方發達國家那種因盲目對生態破壞而付出的慘重代價的后果。

(三)建立國際間生態安全與沖突的預防機制和補償機制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各國之間的密切度也在加強,生態安全也成了一個全球性問題。因此,對于地區之間、國際之間的生態安全,采取國際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習近平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1]131。國與國之間采取合作機制,有助于應對外來生態威脅。像歐盟除去與成員國之間的合作,還與東歐、環地中海等國建立合作機制,中國也與周邊國家建立了合作機制,如綠色“一帶一路”“金磚國家”內部環境合作等。在預防外來物種侵襲本國當地生態系統方面,國際間可以將各自國家研究發現的外來物種數據信息進行共享交流,這將極大地減輕研究人員的工作量,使之應對外來物種侵略時能夠更有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內部一些主張是“全球的生態問題主要是由發展中國產生的”,這種觀點表現出發達國家嚴重的偏見與不負責任。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制造了大量對環境有害的垃圾廢棄物,對全球生態至今造成極大威脅,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世界各國間應攜手共同應對全球生態危機。發展中國家也應積極建構制度與創新發展模式,協調追求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提高國家整體安全水平。在不侵犯國家主權的情況下,國際間應積極互通關于國家生態安全信息,對影響生態安全的因素進行實時監控,從而進行有效預防。同時,協調各國以對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在合理的范圍內制定國家利益補償。各國應積極履行國際責任,生態安全的實現要從國際間多層面的合作展開,目的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5]。國際社會對生態安全的關注表明,生態安全已經上升為一種全新的意識形態,生態安全問題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事關全球性的事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7.

[4]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 290.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

責任編輯:王玉倩

猜你喜歡
生態安全發展中國家對策思考
新常態下以生態和質量安全為導向的遼寧省農業政策的研究
TPP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與應對措施
淺析依附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喀納斯生態安全評價研究
大數據時代下網絡交易征稅的國際比較及經驗借鑒
關于中高職聯合辦學的思考
云南林下經濟模式中生態安全問題探析
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原因及形成機制
關于環境法中的生態安全觀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