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2022-05-30 10:48耿廣惠李超
中小學班主任 2022年14期
關鍵詞: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應用研究

耿廣惠 李超

[摘要] 道德與法治學科應把握思想教育的基本特征,實現說理教育與啟發引導有機結合。組織學生探究合作學習是課堂討論的主要形式,很多情況下課堂討論流于形式且低效,因而應在構建融洽師生關系、組建學習討論小組、設定課堂討論問題、把控小組討論流程四個環節下功夫,把發揮教師課堂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結合,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課堂教學新模式,從而不斷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課堂教學;應用研究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币虼?,學科教學應該由知識本位逐漸走向素質本位,從教為先轉向以自學為先。組織課堂討論是加深學生知識認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方式,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發學生濃厚興趣,發掘其內在動機。

組織學生探究合作學習是課堂討論的主要形式,在教學實踐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卻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多時候被理解為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圍繞教師開展教學,教師決定、支配學生的學習。這就導致課堂上教師只顧講,學生負責聽,這種教學樣態不管教師課前準備多充分,上課多賣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都難以充分發揮,不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學科素養的形成。二是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時被過分放大,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教學陷入了轟轟烈烈討論,卻只是表面上走過場的尷尬局面。三是很多一線教師對如何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能精準把握,因此課堂討論容易流于形式、淺嘗輒止。特別是公開課與示范課,討論環節是必須要有的“一道菜”,但實際上很多討論卻收效甚微。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既能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幾點思考。

一、著力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育教學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與師生交往的融洽程度存在著內在的關聯性,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僅是指教和學的關系,更是一種人與人的交往關系,在學生生活中也體現著與教師的親疏遠近關系。良好、互動、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產生親近友好的良好情感體驗,進而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研討,養成善思、樂思的思維品質,就應該讓學生樂于探究、大膽闡釋自己的想法,而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正是達到這一目的之前提。教師必須尊重、關愛和信任每一位學生,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尊重他們的情感需求。同時,教師還要積極適應學生的情感變化,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虛心聽取學生的建議。教師應賦予學生陳述觀點的權利,不吹毛求疵;善于捕捉學生在討論時出現的微小閃光點,并予以贊賞與引導;及時引導和點撥學生遇到的困惑,以緩解學生的緊張焦慮情緒。如此,學生才可以在課堂討論中暢所欲言。

例如,筆者在執教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8課第1框“公平正義的價值”時,教材中描述了古時候一位父親臨終前把四錠金子分給三個兒子的故事。很多同學基于材料,闡釋了應多分給某一個兒子,有理有據,這也在筆者的教學預設范圍內;少數同學認為采取兩權分離股份經營的方法處理這四錠金子,這種用現代經濟學理念分析問題的視角,反映出學生在課堂思考互動中的創新性。這種課堂生成顯而易見超出了筆者的課堂預設,但筆者沒有進行否定,而是適時給予賞識和鼓勵,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尊重他們的想法。在課堂討論中時常會有“出圈”現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急切地將學生的想法全盤否定,而應適時地對他們的思維進行引導與啟發。需要強調的是,教師不應以回答問題的對錯來評判學生的討論結果,而應在討論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通過這種有溫度的方式來組織課堂討論,潛移默化地促進了融洽師生關系的構建,而融洽的師生關系反過來又促進了課堂討論質量的提升。

二、科學組建學習討論小組

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切忌“放羊式”的散漫組織,整個討論過程必須體現科學性,應先組建科學、合理、高效的學習小組。筆者認為,以同桌二人或前后四人為一組的分組方式較為合理。小組的組建應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內異質是基于學生間的差異,使組內每位同學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點,從而使組內成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組間同質是所有小組盡可能處于同一起點,有利于在組織活動時較好地調動各組的參與熱情。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組內異質為小組內優勢互補與合作探究打下了基礎,而組間同質為班級小組間的競爭確立了公平的前提。

由于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和集體討論的作用各有側重,因而不同的討論內容采用的討論形式也不盡相同。在課堂討論環節中,很多小組討論貌似很有成效,實際上卻是浮于表面、淺嘗輒止。這就要求教師從組建小組之初就進行科學安排,摒棄假討論,實現真探究,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熱情,讓課堂討論起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例如,筆者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第5課第2框“預防犯罪”教學時,提出問題:一般違法和犯罪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并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二者的區別。學生們審視的視角迥異,所得到結果自然不同:“一般違法社會危害性輕,而犯罪社會危害性大”“犯罪是觸犯刑法的違法行為,一般違法卻不是”“一般違法受到治安處罰或者行政制裁,而犯罪要受到刑罰處罰”。上述結果都是言之有據的,筆者也予以了充分肯定。在以上三種討論形式中,小組討論的方式,特別是以前后四人為小組的綜合編組方式討論,實效性和參與度較為理想。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采用最多的也正是此種討論形式。

三、精心設定課堂討論問題

教師要主導整個課堂討論過程,前提是要用心構思本堂課的討論議題。具有實效性的課堂討論,不僅關注教師最后歸納提煉的結論,更關注全體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過程。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問題的討論中,使組內成員充分探究合作,發散自我思維,表達自我觀點,闡述自我情感。哪怕只是從與同學的互動中有所啟發、有所收獲,這樣的討論也是有價值的。

要想使課堂討論的內容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則教師設定的討論話題要有一定的思維高度。教師設定的討論話題與課堂討論的實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教師設定課堂討論的話題一定要基于學情,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狀況進行設定,不能照搬教材中現成的問題,更不能閉門造車設定討論話題。高質量的話題應圍繞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設定,能夠引導和誘發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并且應該是明確而具體的,而不是含糊其辭或捉摸不透的,同時也應貼近生活實際。教師應時刻留意熱點新聞事件,巧妙設計討論話題,指導學生將教材理論知識與時事政治熱點有機融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此,才能在討論中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的發展,在課堂中真正提升教學實效。

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第5課第2框“凝聚價值追求”教學中,筆者取材航天員王亞平的先進事跡,為了追尋心中的夢想,不斷學習,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用知識點亮人生的浩瀚星空。像王亞平這樣的科技工作者還有很多,他們都具有堅強的信念和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在工作崗位上以“無我”的精神狀態努力工作,成為新時代的民族脊梁。筆者組織學生從弘揚愛國精神、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的角度討論,并請學生思考探索偉大的民族精神在國家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讓學生真正理解和認同民族精神,并積極主動地弘揚愛國精神、奉獻社會。教師也可以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責任擔當中彰顯傳統美德的視角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合作探討,體悟科技工作者們為了航天事業不計代價和回報,彰顯了愛國情懷和奮進品格。在討論過程中,筆者沒有簡單地設定民族精神的內涵、核心、本質等話題,也沒有平鋪直敘地去探討教材已經呈現的內容,而是以正在發生的事實為切入點,設計具有一定思維深度的討論話題,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使每位學生都有話可說,還使得他們主動聯結了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明晰了自己的責任擔當及應該追求的人生

價值。

四、高效把控小組討論流程

課堂討論要想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教師決不能放任自流,必須對課堂討論的全程進行指導、提示、啟發。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挖掘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提升學生參與討論的能動性,使每位小組成員都能保持飽滿的熱情,不斷提高課堂討論的質量;討論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討論結果,并組織他們進行互評。此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傾聽,敏銳地捕捉學生觀點的不同之處,再把問題交還給學生,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組織學生在組間或課堂進行辯論,并對學生呈現的討論結果進行點撥、歸納、總結。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7課第1框“家的意味”的教學中,筆者設定的最后一個環節涉及核心素養的提升:我們每天都和父母朝夕相處,把生活中很多的“平?!笨闯闪恕罢!?,總認為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其實風景就在我們心里。請你用手中的筆,以文字或繪畫的形式,記錄與父母相處的點滴故事,感恩父母,感謝生活,留住愛的記憶,記住家的味道。教師要求每位學生重溫生活中親子點滴,先在小組內分享,然后用圖文表達自己對爸爸媽媽的真實情感,在課堂上與全班同學分享。有位學生在分享與父母相處點滴時,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教師敏銳地捕捉到學生內心被理解的需要,通過復述其父母的言行細節,引導全班同學分析父母是否真的不理解自己。經過熱烈討論,教師適時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總結,使學生們深刻理解了父母言行背后的意圖,并非他們所認為的不理解,從而成功地化解了親情之間的“小疙瘩”。這樣的課堂,教師不但能高效地把控討論互動流程,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和感情的升華。

小組討論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確保每位小組成員都有闡述觀點的權利和機會,這是進行小組討論的基本前提。很多情況下,小組內思維敏捷或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只考慮自己對問題的認知,隨即就在組內進行闡釋,而不是協同其他組員共同探究思考,這無疑會大大降低組內其他同學參與討論的頻次;性格內向、語言表達能力弱、對知識結構掌握不通透的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常常被邊緣化,他們很少有表達機會,更像是沉默的聽眾。筆者認為,教師在組織課堂討論時一定要遵守基本前提,可以在討論前指定這些學生擔任小組發言人,也可以創設特定的情境讓這些學生積極融入課堂討論,這樣有助于提高這些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參加討論的興趣,從而提升課堂討論的效能。

總而言之,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應在構建融洽師生關系、組建學習討論小組、設定課堂問題討論、把控小組討論流程四個環節上下功夫。如此,道德與法治課才有可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教育教學質量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本文系江蘇省徐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質量教育視域下初中課堂新教學樣態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GH-14-21-L16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趙培培.智慧課堂:優化與創新傳統課堂[J].教育現代化,2017,4(14):171-174.

[3]李勇,雷宇,高海濤,等.淺談教師駕馭智慧課堂的“三個改變”[J].教育現代化,2019,6(05):76-78.

[4]王月婷.問題引導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使用策略[J].華夏教師,2019(09):80.

猜你喜歡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應用研究
閱讀教學不能輕視教師的講
文言文閱讀教學應注重探究閱讀
淺談學生主體在高職《經濟數學》中教學改革
高校中長跑運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優化高三英語閱讀理解教學有效講評淺析
進駐數字課堂的新興教學媒體
AG接入技術在固網NGN的應用研究
對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認識
分層教學,兼顧全體
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的思考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