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范例教學教案設計模式研究

2022-05-30 05:26張秋芽
高考·中 2022年12期

張秋芽

摘 要:目前我國高中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已全面鋪開,已有29個省區市實現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面對新課程改革形勢,當前部分高中語文教師陷入無所適從的教學困境。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新課程改革精神,突破當前的困境,本文從范例教學理論的角度嘗試構建基于高中語文單元學習任務群范例教學教案的設計模式,力圖為當前高中語文教師提供可資借鑒的行之有效的方案,探尋一條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新路徑。

關鍵詞:范例教學理論;范例教學可行性;范例教案設計模式

為了能有效突破當前部分語文教師面對新教材仍持“新瓶裝舊酒”的教學困境,尋找更優的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路徑,近兩年筆者就此開展了《部編版教材高中語文范例教學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研究。此課題以落實國家新課程標準及改革指導意見為旨歸,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聯邦德國興起的范例教學理論為指導,萃取范例教學理論中合理因子,嘗試構建基于高中語文單元學習任務群范例教學教案的設計模式?,F略述如下,還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范例教學理論的概述

范例教學理論是與“結構課程論”和“新教學體系”并舉的具有世界影響的三大現代教學論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為德國M·瓦根舍因等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李其龍、陳基偉等人將范例教學理論引入評介。

(一)范例教學的概念

“范例教學”是通過隱含著本質因素、根本因素、基礎因素的典型事例的教學,使學生能掌握一般,并借助這種一般獨立地進行學習,在有限例子中主動地獲得一般的、本質的、結構性的、原創性的、典型的以及規律性的跨學科的東西。

根據上述概念,高中語文范例教學就是以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使用藍本,把范例教學理論和新課程標準指向結合起來,根據教材單元學習任務群要求,教師通過單元課例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個”的認識進到“類”的認識,進而達到對普遍規律的認識,獲取對世界和生活的經驗。

(二)范例教學理論內容

1.范例教學的“四個統一”:一是教學和訓育的統一。要求在教學中要貫穿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二是問題解決學習與系統學習的統一。針對學生存在的或提出的問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把學生從一個發現引向另一個發現上。三是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統一。將傳授知識與教給學習方法、思想方法、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相結合,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還獲得支配知識的力量。四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主體是指受教育者;客體是指教學材料。范例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掌握教材,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與價值觀[1]。

2.范例教學課程內容選擇的“三性”:一是基本性,強調教學應教給學生基本概念、基本科學規律或知識結構。二是基礎性,強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基本經驗、生活實際和智力發展水平,通過基礎性的教學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三是范例性,是指精選范例性的或典型性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通過同“范例”的學習,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使學生透過“范例”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論。

二、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應用范例教學理論的可行性

1.新課程改革精神與范例教學理論具有相融性。新課程標準和改革指導意見要求以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這與范例教學理論要求“教學與訓育的統一、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統一”的要求相一致。

2.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設計的體例適于范例教學的開展。部編版教材的編纂打破了傳統的機械地進行單篇課文教學的體系,以單元任務群教學代替傳統的孤立的單篇課文教學,一個任務群就是一個由多篇精選的典型文章組成的課題,來推進單元教學目標與任務,每個單元都是一個小課題。這與范例教學追求知識的系統性與科學性一致。

3.語文課文教學的本質要求與范例教學理論要求相一致。葉圣陶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2]”所以語文教學的本質要求就是通過一篇篇“文質兼美”的典范性的課文范例的學習來“進行聽、說、讀、寫訓練,最終達到讓學生學會和掌握作為社會現象的語言的目的。[3]”語文教學的本質要求與范例教學的理論要求其實是相一致的。

三、范例教學教案設計的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在開展單元任務群教學時,以范例教學理論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進行教案設計。

(一)高中語文范例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根據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特點,課堂教學教案設計,除了遵循范例教學理論“四個統一”、內容選擇的“三性”原則外,筆者認為,還需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系統性原則。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是按照單元任務群的方式編排,在教案設計時要對單元教學任務群堅持系統性原則,準確把握單元任務群教學的知識點與能力點的系統性,以及任務群中各知識點、各要素之間聯系性和規律性,在此基礎上,再開展單元任務群中單篇課文的教案設計。

2.標本性原則。標本性原則,就是對實施范例教學的課文標本的確立,主要依據單元任務群與模塊內容的能力點,及任務群中課文所覆蓋能力點的基礎上來選擇范例教學的課文標本。在單元任務群下我們總能發現某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事例,不僅具有自身鮮明的個性特點,而且能反映出較為普遍、較為基本的“樣式”特征和內容特征,這樣的文章,我們就可以作為教學標本加以確立。

3.知識思維遷移性原則。教材課文中典型知識點及思維的科學規律,教師要通過范例教學進行知識點和思維的遷移與引申,從特殊中獲得一般,使學生由模仿到遷移再到創造。這種教學使學生學習知識與掌握科學方法、解決問題與系統學習相結合,突出了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同時范例性的知識結構理論易于學生的遷移,作為理論具體化的范例能使學生時刻、具體地了解知識的科學、社會、人類學的意義,具有教育性。

(二)范例教案設計的體式構建

任何一種教學都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程式的活動,所以實施范例教學活動需要構建范例教案的“有機結構”。根據范例教學理論的“四個統一”和新課程標準教學的要求,語文單元任務群范例教案設計,從整體上看可分為兩大部分:

(1)單元課文整體分析。這個部分是把單元課文看成一個單元任務群系統,以系統性原則審視和分析單元課文所包含的知識點、思維點、能力點、德育點等內容。具體環節包括:單元教學任務的確立、單元范例教學論分析、單元教學目標的確立、范例教學內容標本的確定。

①單元教學任務的確立,首先要根據新課程標準明確單元所屬任務群,如: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就歸屬“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立足任務群,根據單元前面的總體說明與單元后面的“單元研習任務”,確立單元教學任務。據此我們可以把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任務定為:培養學生根據知人論世的原則,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

②單元教學論分析,主要是在整體上詳細分析單元每篇課文的基本教學點(知識、規律、方法)、智力作用分析、未來意義分析(生活意義)、內容結構分析(內容要素及其關系、層次、難點)、內容特點分析(文章特點、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可能的問題點),以便透徹地了解單元任務群每篇課文的具體教學內容,并以此來確定范例教學的篇目標本及標本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步驟等。

③范例教學內容標本的確定。選擇和確立標本是范例教學至為重要的環節,標本的選擇以范例教學理論中課程內容選擇的“基本性、基礎性、范例性”原則為指導,以科學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教師范例教學,進行知識或思維方法的遷移,達到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標本確立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確立教師范例標本,二是確立學生范例學的標本。教師要深入分析單元各課文間(或同一篇課文內)知識點或思維方法或情感價值的聯系性、規律性,確立教師示范教與學生示范學的內容標本,以此落實單元任務群教學目標。如: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三篇戲劇作品,我們可以把《竇娥冤》作為教師范例教學標本向學生示范教學—分析竇娥的形象與悲劇命運,再以群文閱讀的形式組織學生遷移學習并探究《雷雨》中周樸園、魯侍萍等人物的形象及悲劇命運?;蛘呓處煼独治鲋軜銏@的人物形象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方法遷移,探究魯侍萍等人的形象。

(2)單元課文范例教案分課設計。這個部分是將整個單元任務群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分解到單篇文章教學的設計結構當中。針對所設定的單篇課文教學內容,以解決問題、思維方法遷移性為指導原則,完整的范例教學包括:教師范例標本課(或標本內容)和學生范例學的標本課(或標本內容)。此標本課設計環節主要有:課前預習提示、范例教學的導入、課堂教學范例展開與遷移、掌握規律及獲取生活經驗。

①課前預習(含預習檢查)。這個部分教師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自主閱讀,并借助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遇到的不懂的字詞句,讓其深入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怎樣寫的,哪些地方還弄不懂,文本有什么問題沒有。預習環節要盡可能地把學生引入深度學習。教師則提前將學生預習中產生的問題收集起來,掌握學生預習狀態,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課。課前對學生預習做簡要檢查。

②范例教學的導入。這個部分要緊扣范例教學的主體內容和關鍵能力點,以問題導入法、情境導入法等方式引出范例教學內容,旨在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注意和思考。

③課堂教學范例的展開與遷移。范例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聯邦德國瓦根舍因認為,在實施范例教學時,要遵循以下四個程序:第一,范例性地闡明“個”的階段;第二,范例性地闡明“類型”和“類”的階段;第三,范例性地掌握規律性、范疇性關系的階段;第四,范例性地獲得關于世界(以及生活)關系的經驗。

根據高中語文教學的需要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將上述四個階段簡化為兩個環節:一是范例教學的展開環節;二是范例教學的遷移環節。如:在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第7課中,我們把《短歌行》定為教師范例標本課文,把第7課自讀課文《歸園田居(其一)》定為學生范例學的標本課文。在教師范例教的環節中,教師追問:《短歌行》中有一個詞能概括全詩情感,這是哪個詞呢?學生明確“憂”,教師接著追問:曹操是如何表達這種“憂”的?教師引導學生以結構化思維方式得出:從“憂之狀、憂之因、解憂之法”三方面表達“憂”的。

在學生范例學習自讀課文《歸園田居(其一)》時,教師也以結構化思維方式向學生追問:《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也有一個詞統攝全詩,這個詞是哪個呢?是從哪些角度來表達的呢?請學生依照此前學習的結構化思維方法,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統率全詩的字為“歸”字,全詩從“歸之因、歸之后的率真生活”兩方面來表現“歸”的,其中“歸之后的率真生活”又寫了“勞動之美、居室環境之美、村莊氛圍之美、清靜閑暇自由之美”四方面。此為思維遷移環節。

④掌握規律及獲取生活經驗。這個環節是從個別到一般到抽象的不斷深入的過程,引導學生不再停留于表面的知識積累,而是思維的深化,幫助學生建立起所要掌握的知識的內部邏輯,以及掌握處理實際問題的技能和方法,達到深度學習的終極目的。發展的不僅是學生的智力活動,還培育其審美能力與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在《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范例教學中,我們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金字塔式結構化思維方法,還可遷移拓展二維矩陣、2W1H(What、Why、How)、透析三棱鏡等思維方式,掌握古詩鑒賞方法,進而引導學生體悟曹操“憂”的是渴望招攬人才、一統天下的、向外拓展的、積極進取的雄心抱負,感悟陶淵明在“歸”之背后是敢于向內追求心靈自由的清高耿直、恬淡高潔的隱逸情懷。學生通過體會這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理解生活的不同意義,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和文化品位。

結束語

毫無疑問,范例教學可改革傳統教學的弊端,避免了語文教學知識的零碎性與語文思維的不可復制性,使傳統語文教學走上更科學合理之路,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義。一個好的范例教案設計不僅可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還可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得法,獲得額外的生活經驗,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昕.M·瓦根舍因與范例教學[J].中國學校體育,1999(6):58.

[2]葉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8(6):4-8.

[3]張良田.語篇交際原理與語文教學[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2.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開放課題“部編版教材高中語文范例教學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KCZ2021016)階段性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