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從知識掌握到能力運用的轉換

2022-05-30 01:40謝霞
語文建設·上 2022年6期
關鍵詞:學科知識中考

謝霞

【關鍵詞】語文教材練習,中考,學科知識,能力轉換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練習分為“思考探究”“拓展積累”兩個板塊。據《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寫說明”介紹,設計這兩個板塊的目的是:重點落實單元的語文能力要點,并體現思維的漸進性以及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拓展,即由理解把握文本、積累梳理語言材料到內化為語文素養的過程。

教材設置練習是為了落實課文的學習要點,也是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途徑。關注練習設計,探索教材練習與中考試題之間的密切聯系,可以在“教”與“考”之間形成自然關聯,讓學生告別機械刷題,在日常學習和練習中提升語文能力。

初中六冊教材涉及的語文能力包括朗讀和默讀能力、四類文本(說明性、議論性、實用性、文學性)的閱讀能力。其中,文本閱讀能力集中在整體感知、概括中心、分析構思技巧、欣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和藝術手法等方面。下面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為例,結合2021年全國部分省市語文中考試卷的相關試題,從文本閱讀能力中的構思技巧、語言特點、藝術手法、敘事視角等角度試作比較分析(整體感知、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本文從略),為語文教學與中考備考提供可資參考的路徑。

一、構思技巧

1. 教材練習資源

分析構思技巧,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驛路梨花》的課后練習:

二、本文構思巧妙,層層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結合課文內容分析這種寫法,說說其表達效果。

制造懸念和誤會是情節設置的常用手法。懸念的主要作用是制造波瀾,激發讀者興趣;誤會的主要作用是引發矛盾,推動情節發展。教材里多次涉及這種手法,旨在引導學生強化訓練。

2. 中考試題分析

涉及構思技巧的中考試題,有的從分析詞、句、段的角度,要求學生思考作品“這樣寫”的作用,有的在題干中直接指出故事情節安排巧妙,要求學生作簡要分析。下面逐一闡述。

【例1】梳理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簡要分析文章選材的特點。(江西卷第14題)

這道題要求分析文章選材特點,其中選擇什么材料,如何組織材料,都是構思的具體表現。文章圍繞“高貴的清貧”選取了一系列材料,如探訪故居、聽朋友介紹、回顧所知故事、描述所見照片、回憶讀書感悟、聯想小說人物等。選擇豐富多樣、有代表性的材料,就是為了表現主題。這是構思的一般規律。

再看特殊的布局:

【例2】文章多次寫到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陜西卷第14題)

因為避雨,才有后面遇狼殺狼的經歷,多次寫雨,推動了情節發展;雨由小變大,主人公也由猶豫變得果斷。

還有的從評價構思妙處的角度設題,能力要求更高:【例3】自選一個角度對這篇小說構思上的獨特之處作簡要評價。(山東東營卷第22題)

此題能力點指向“評價”,能力要求較高。學生不僅要分析作者這樣安排情節(父親看到村民為自己修墳立碑)的作用(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村民對父親的敬仰),還要評價這種構思的妙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二、語言特點

1. 教材練習資源

語言特點,從整體要求而言是準確、連貫、得體,簡潔、鮮明、生動。說明類文章更加強調科學、嚴密,論述類文章注重嚴謹、富有邏輯性,文學類作品則追求形象、生動。涉及語言特點的練習很多,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回憶我的母親》課后練習:

五、很多作家都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比如鄒韜奮《我的母親》、老舍《我的母親》等。找來進行比較閱讀,看看不同作者……作品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

這三篇文章,有的質樸無華中蘊含深情;有的直白坦誠,褒貶分明;有的采用口語與書面語相結合的方式,流暢樸素,凝練含蓄,富有表現力。概括一個成熟作家比較穩定的語言特點,用詞要高度凝練,同時還要有針對性,能與其他作家區別開來。

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蒲柳人家》的閱讀提示指出,劉紹棠這篇小說大量使用口語、俗語,借鑒傳統小說和評書的語言。這提醒學生在概括語言特點時,不限于使用形容詞,還可從語言借用和語言繼承的角度概括。

2. 中考試題分析

涉及語言特點的中考試題,有的直接要求學生回答語言具有什么特點,但更多的是從賞析語言的角度設置。先看直接分析語言特點的試題:

【例4】任選角度說明選文語言的一個特點及表達效果。(山東東營卷第18題)解答這道題,學生須掌握說明文“準確性、嚴密性、生動性”的語言特點,結合文中比較有標志性的轉折連詞、程度副詞或用語特點來分析。

有一類試題不要求學生辨認表現手法或修辭方法,而要求賞析具有表現力的詞語:

【例5】賞析第③段的加點詞。

我只好拖·著雙腿,像老爺爺一樣挪·向講臺。(黑龍江牡丹江卷第27題)

這道題實際是要求學生賞析“拖”“挪”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之妙?;卮鸫祟},須聯系下句“從課桌到講臺的那幾步,是我7年人生中最漫長的荊棘之旅”,可知這兩個動作細致而生動地寫出了“我”的抗拒、緊張、膽怯和不自信,害怕上講臺復述不好會遭受老師的批評和同學們的嘲笑。

還有的試題將語言運用與人物心理活動、作者寫作意圖聯系在一起進行考查:

【例6】聯系語境,品析語言。

(1)父親聽了這話,眼睛里閃過一絲失落。(“閃過”寫出了父親當時怎樣的心理活動?)

(2)只見父親兩只手飛快地搓了起來,很快把煙葉搓成了煙棒,他用舌頭把煙葉邊舔了一遍,然后又搓了搓,把兩頭不整齊的地方用手掐掉。(為什么要詳細描寫父親卷煙的過程?)

(湖北仙桃卷第25題)

第1題以突出時間短暫的動詞“閃過”,寫父親的失落情緒以及對這種情緒的掩飾。了解文本的潛臺詞,正是欣賞文學作品的要點。

第2題以“搓、舔、掐”等動詞,凸顯父親卷煙動作的熟練;下文寫父親躲出去抽煙,暗含了父親對晚輩的體諒,表現了無邊的父愛——這是作者寫作這一細節的真實意圖。了解言外之意,從細節中看出作者的意圖,需要具有較高的欣賞水平。

三、藝術手法

藝術手法涵蓋內容甚廣,文學作品在記敘、描寫、抒情乃至結構、選材方面的技巧都可以稱為藝術手法,如象征、照應、烘托、渲染、聯想、想象、類比、虛實相生、點面結合、以小見大、欲揚先抑等,當然還包括各種常見的修辭手法。

1. 教材練習資源常見的有修辭手法的分析,如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變色龍》的課后練習:三、這是一篇諷刺小說。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說說這篇小說是如何運用對比、夸張等藝術手法表現出諷刺效果的。

運用某種修辭手法達到某種效果,這是基本的語文知識。教材的練習設計重點在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如何運用修辭手法,為何能收到這種修辭效果。

有的要求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分析文章。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社戲》的課后練習:二、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融合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以本文所寫的某件事為例,具體分析這些表達方式各自的作用。

還有一些在“閱讀提示”中提醒師生注意課文具體藝術手法的運用,如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孤獨之旅》:小說心理刻畫細致入微……大量的環境描寫對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細細品讀,體會小說的詩意。

2. 中考試題分析涉及藝術手法的中考試題,一般不要求辨認修辭手法,而是在題干中指明修辭手法,要求學生賞析其作用。

【例7】第⑩段畫線句運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請結合全文品析這樣表達的妙處。

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棵樟樹,立于時間之中,枝葉婆娑,周身浸透綠意。

(重慶B卷第16題)

涉及修辭的中考試題,重點逐漸落在鑒賞過程的表述,如本題要求學生答出:把自己比擬為樟樹,物我相融,表明作者與樟樹都是村莊歷史變革的見證者,寫出村莊給了作者滋養和希望。

更多的試題集中于欣賞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和句子。例如:【例8】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①從人物描寫角度賞析第⑩段畫線句。

②賞析第段加點詞的表達效果。

(江蘇宿遷卷第17題)第1題將賞析句子與分析人物描寫聯系起來,能力要求較高。畫線句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了張師傅磨刀手藝的高超,對人們爭相讓張師傅磨刀起鋪墊作用。第2題加點詞“嘿嘿”,表現了張師傅憨厚、純樸的品質——這里沒有手法的辨認,沒有任何套話可以引用,這樣的試題能促進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培養學生欣賞文本語言妙處的能力。

還有一些根據文本語言特點設置的試題,很難套用既定的答題思路解答。比如,有的句子是多個動詞連用,寫出動作發出者的特殊心理過程;有的是精確的動作描述,重點在欣賞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嫻熟功夫;有的是詞類活用臨時構成了新的語境等,不一而足。試題的發展趨勢是拒絕答題套路和答題模板,引導教師注重啟發學生思維,通過課堂教學和練習,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理解和欣賞文本,提高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

四、敘事視角

這項能力涉及分析敘事視角的變化對文本賞析的影響,以及不同文體轉換帶來的敘事視角的變化等。

1. 教材練習資源敘事視角的變化,如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的叔叔于勒》的課后練習:二、這篇小說是從約瑟夫這樣一個少年的視角來敘述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不妨試著變換一下敘事視角,體會一下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敘事者講述同一故事,會帶來審美上的全新感受。這個故事也可以從菲利普夫婦、于勒、旁觀者等不同的敘事角度來講述,取舍材料,分析心理,會帶來很大的審美差異。

文體轉換,如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變色龍》的課后練習:四、如果根據課文內容編演一個小品,由你做導演,你對警官奧楚蔑洛夫、巡警葉爾德林、首飾匠赫留金這三個人物的衣著、表情、語氣、動作等,會進行怎樣的設計?說說你的想法。

小說主要是供閱讀的,小品主要是供觀賞的,前者訴諸文字,后者訴諸舞臺表演。將課文改為小品,故事內容沒變,但人物的衣著、表情、語氣、動作要根據小說內容重新設計。解答這道題,學生需要交互使用閱讀與寫作能力,根據小說的具體描寫來設計舞臺動作和表情。這種練習訓練的是學生主動運用語言的能力。

2. 中考試題分析選擇什么視角講述故事是很有講究的。中考試卷中的這類試題如下:【例9】這篇小說以“十二歲的我”的視角來敘述故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湖南岳陽卷第24題)未成年人視角可以帶來敘事的朦朧感,十二歲的“我”還不理解大人之間的情感,人物關系的解釋空間更大。這類試題從敘事學的角度給學生理解文本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近年來在中考試卷中出現的頻率呈上升趨勢。

有的試題考查敘事視角變化的效果,例如:【例10】文章中對“樹祖”的稱謂先用“他”后來用“你”,簡要分析原因。(新疆卷第19題)同一篇文本內部的敘事角度發生轉換,一般是作者要凸顯某種情感。這里由“他”轉為“你”,表達了“我”

對“樹祖”的尊敬和依賴之情;使用第二人稱,有如面對面交流,更顯親切,也表達了“我”對“樹祖”的敬仰。

還有一類試題要求學生改換敘事角度,重新組織故事,將閱讀與寫作勾連起來,更值得玩味。例如:【例11】同學們想把《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也搬上舞臺,請參考第一幕“劇情”的寫法,根據備選篇目內容和劇情要點,撰寫一幕“劇情”。(不少于150字)劇情要點:主角的情況配角的情況對這一幕戲的思考備選:A.《阿長與〈山海經〉》B.《五猖會》C.《藤野先生》(浙江麗水卷第12題)這道題建立在學生所熟悉的課文基礎上,給出了寫作支架,設置了具體情境,明確了交際對象和交際目的。

除了閱讀能力,教材助讀系統中還有一些其他能力訓練點值得梳理。建立起課堂教學與評價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教師將課本練習訓練到位,也有助于從試題檢測的角度矯正教學的方向,為教學和評價提供一些新的路徑。

猜你喜歡
學科知識中考
高校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模式研究
中考新題型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通向學科育人的學科知識觀
品讀
初中學生物理學習壓力成因及緩解策略
伴你走進“旋轉”中考園
中考“三數”大掃描
學校德育要植根于學科知識的意蘊之中
垂直平分線,中考怎樣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