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2022-05-30 00:24林震
學習與研究 2022年11期
關鍵詞: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生態文明專章以“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題,部署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綠環生碳”四大舉措,致力于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期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美麗中國

[中圖分類號] D220;X2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11-0116-04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根本大計,其目標和任務就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厚植了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起點上,黨的二十大報告以“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題,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這一主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十一篇的標題完全一致,體現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明確的目標和路徑。大會報告首次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定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方面,大會報告提出的四大舉措可以概括為“綠環生碳”,①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綠環生管”措施相比,②前三項是之前政策的升級版和加強版,第四項舉措則是黨代會報告首次對“雙碳”戰略進行部署。這四大舉措并非單打獨斗、各自為政,需要系統謀劃、統籌協調,即報告所指出的“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期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增長之路。十年來,黨全面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生態文明建設仍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尤其在生態環境問題的源頭治理方面,還存在三個“沒有根本改變”,①其中,首要的是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為此,“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定性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求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方面的調整優化。這是從源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路徑。產業結構調整是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基礎,改善能源結構是減少污染源、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有力舉措,而運輸結構優化則是要求推動運輸組織方式由相對獨立向多式聯運轉變,加快大宗物資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從而在提升綜合運輸能力的同時節能降碳。大會報告要求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2021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全面節約”作為國家戰略,這是我國在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作出的戰略考量,是維護國家資源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已在諸多領域、行業中進行全面節約戰略的布局和實施。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全面加強資源節約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已于2020年修訂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的修改完善工作也已提上議事日程。因此,我們要切實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大會報告要求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就需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大力發展以綠色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增加綠色消費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鼓勵和倡導綠色消費。

科學精準,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

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減污之路?!傲己蒙鷳B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笔陙?,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但過去高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同時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值更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容忍度更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關系14億多中國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為此,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了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針,要求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重申,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蓖瑫r,強調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任務:在藍天保衛戰中要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在碧水保衛戰中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在凈土保衛戰中要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開展新污染物治理。在制度保障方面,強調了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排污許可制是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的核心制度。2021年3月1日,《排污許可管理條例》正式實施;2022年3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強排污許可執法監管的指導意見》,要求構建企業持證排污、政府依法監管、社會共同監督的生態環境執法監管新格局,到2025年年底,實現排污許可清單式執法檢查全覆蓋,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執法監管體系全面建立。二是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通過不斷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三是構建嚴密的環境風險防控體系。通過加強風險評估和預警,加強重點領域環境風險管控,加強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管理等途徑,探索建立全過程、全鏈條、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體系。四是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堅持問題導向、敢于動真碰硬,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擴綠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間內,由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大到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整個地球生物圈,小到一個微生物種群,不僅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物質資源,也在維持生命支持系統和環境動態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在快速發展過程中,自然生態系統承受了巨大壓力,不少地方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出現生態系統結構破壞、功能喪失或衰退、穩定性和生產力降低、抗逆能力減弱等問題,一些地區還面臨舊賬未還、又欠新賬的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三性”——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具體部署了八個方面的任務:一是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我國已制定出臺《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目標是到2035年,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基本繪就。二是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預計到2035年,我國國家公園總數將達到50個左右,面積超過160萬平方公里,整個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18%以上,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三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國家制定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十年規劃(2021—2030年)》,并將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四是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大面積增加生態資源總量,大幅度提升生態資源質量,大范圍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五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打通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最后一公里”。六是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七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以提升地方開展生態保護的積極性,讓保護生態環境的人不吃虧、能受益。八是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要完善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防控滅除和監督管理制度,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部際協調機制和府際合作機制,以此推動外來入侵生物聯防聯控工作發展。

先立后破,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降碳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這是我國立足自身能源資源稟賦和高質量發展要求作出的自主承諾,展現了推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大國擔當。

實現“雙碳”戰略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謀劃、穩步推進;要堅持先立后破的原則,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糾正“運動式”減碳行為,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出臺,此后陸續頒布了分領域分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保障方案,構建起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為“雙碳”目標的實現確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強調未來一段時間要做好的六項“雙碳”工作。一是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二是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三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四是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下一步要健全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制度的出臺。五是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六是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主動承擔與國情相符合的國際責任,積極建設性參與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合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

(本文是2022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專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2JZDZ006〉,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LLZZA01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林震,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任征

①“綠環生碳”,即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②“綠環生管”,即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①三個“沒有根本改變”,即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

猜你喜歡
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探討
基于遺址保護的城市和諧共生機制研究
神圣的復興 精美的定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