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述梅樁壺之美
——紫砂作品“可心梅樁”的制作感悟*

2022-06-02 07:22吳春鵬
陶瓷 2022年5期
關鍵詞:壺把紫砂壺紫砂

吳春鵬

(上海葆柜實業有限公司 上海 202105)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眾多的民間手工藝術經歷了滄桑巨變,從當下的時代來講,很多民間手工藝術都面臨斷代失傳,究其本質在于現代社會對于美的需求,對于承載于美的物質與過去產生了本質的區別,只有契合社會文明的發展,深度地融入到當代人的文化和生活當中,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才會生存發展。紫砂藝術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紫砂壺膾炙人口,深受世人喜愛,其材質得天獨厚,有著絕佳的適茶性,但這絕不是紫砂能夠在當下繁榮的最主要原因,究其根本還在于其本身的文化性。

文化性是一個抽象的屬性,不帶有任何物質參數,無法用確定的數字來進行衡量,但世界上眾多的國家、民族、地區都普遍地帶有這種屬性,甚至其中有些還是獨一無二的。中國自古以來便以繁榮的文化而自豪,華夏衣冠的自信曾歷經千年而不倒,只是由于近代的屈辱史,讓很多人忘卻了我們曾經的驕傲。然而,隨著當下的我國國力的不斷提升,同時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根脈也沒有斷絕,這種古老的文化自豪、文化自信即將重新歸來。

1 傳統梅樁壺之美

從明代以來,紫砂壺的造型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衍化,它與其他陶瓷制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形多變、其尚款銘,能夠在傳統文人的生活中增添意趣。所謂意趣是文化之屬,是生活中的快樂。古代社會的娛樂活動相對于今天是十分之匱乏的,文化的傳播使人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所以在當時中華文明受人羨慕,得到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尊崇,才得以形成了一個以中華文明為中心的文化圈。紫砂壺就是這樣誕生、衍化,天然就帶有中華文化的屬性,進而能夠承載文化所衍生出來的內容。

明代是文人文化昌盛的時期,如明式家具一樣的審美形成了一種文化的風潮,受此影響明代的紫砂亦顯得堂皇正大,簡是永恒不變的主題。紫砂光器是絕對的主流,知道明末清初時期,紫砂花器才發展了起來,其最初的審美自然是樸素的,即便是梅亦以質樸的形象作為主流,這也直接影響了梅樁壺之后的造型衍變。梅在普通人的眼里,僅只是毗鄰錯節,花開正艷;而在文人的眼里則是寒霜傲骨、臨寒不屈,意蘊的錯綜復雜構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審美觀,傳統梅樁壺的創造是建立在這種觀念之上。這種內部的文化氣息從這一壺式誕生以后,便啟發了所有紫砂匠人,或追求自然的真實,盡可能地還原,或融入夸張變形,使之發生趣變,但自始至終都是圍繞著梅之意韻而展開的,梅的肌理、梅的獨特,梅的各部位的制作,逐步在探索中完善了美的邏輯,這樣的梅樁壺自然是傳統的,帶有長久文化傳承之美,從梅樁壺的外形上就可以明白,它就如同中華恒久的文明一樣,能夠屹立不倒。在傳統文人社會中,梅樁壺的創作更像是文化經典的傳承,是一種帶有“文”的雅,久而久之追求“雅”便成為了文人的表象,文人必文雅就如同標簽一樣,梅樁壺也因此被這種強大的文化慣性所同化,主動地迎合文人的喜好,將所有“不雅”的地方都去掉,茶壺的造型對梅的演繹也日臻簡潔。這種趨勢直到清末才有所改觀,梅樁壺上被增添了更多的裝飾,稱為“野趣”,這同樣是文人之“雅”的一部分,所謂“野”即為不同,可見當時由于各類陶瓷器同質化嚴重,不得不做出改變,然而太大的變化依舊會遭到抨擊,把握其中的尺度,維持“簡”和“雅”依然要高于“趣”,可以說傳統梅樁壺之美便如同傳承了數千年的中國文人一樣,免不了會帶有歷史的沉重和僵化,這是時代的枷鎖亦是傳統本身的底色。

2 當代工藝美術思想對傳統梅樁壺的審美影響

當代紫砂藝術受到各種新的美術理論、設計理論的影響,正逐步發生著蛻變,從傳統工藝美術衍變成符合當下需求的造物術。從根本上來說,紫砂陶藝作為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基因并沒有改變,它還是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產生了變化,形成了當下所看到的樣子。作品“可心梅樁”(見圖1),是在當代美術思想影響下創作而成的。朱可心老先生在傳統梅樁壺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變化革新,不再是單調的“簡”而是在梅的整體表現上,盡可能多的營造出豐富的感覺,從這把壺整體的造型、裝飾來看,其變化多樣、細節豐富,不同部位的造型特點都融于一體,結合紫砂壺常用的形體結構,使梅的各個細節顯化,自然合理地組合成一個整體,就如同傳統繪畫一樣,展現了一幅美好圓滿的畫面。

圖1 “可心梅樁”壺

同樣是梅樁壺,作品“可心梅樁”在局部細節的塑造上工夫極深,一般來說經典的梅樁造型其對于表面肌理的處理以光潤為主,梅樹的瘤節為輔,裝飾的梅花就如同畫龍點睛一般淺嘗輒止,少而精是梅花裝飾的關鍵,而在這把壺上的梅花盛開,不僅大小各異,形態不同,還塑造了不同角度、不同狀態的梅花,并合理地鋪陳在壺面之上,依舊采用貼塑法,配合光潤的壺面,營造出虛空立體的裝飾感受,單以梅花的造型來說,即使單獨開列,亦稱得上“美”。美是當代工藝美術思想的核心要素,其創作的目的在于是否能產生美,“可心梅樁”上的梅花貼飾在原本的梅樁造型中僅僅只是點綴,但在這里卻并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別,無論是裝飾還是造型,都是以一個整體來進行設計,豐富的梅花貼塑就需要梅枝盡可能的延長,其生長延伸就需要更長的距離,這一點通過沿著壺面的蜿蜒展布加以解決,梅花與枝條之間的大小比例也經過合理的計算,從而從大小合宜地把端延伸出來。壺把從壺面上方延伸下來,構成一個耳圈又回到壺面之上,壺把上的瘤節經過刻意的切削,在外部展現出殘缺感,使人意猶未盡,壺把內圈則處理得十分光潤,這亦是當代工藝美術設計的應有之義,茶壺既要美觀更要好用,圓潤的壺把提供了良好的使用舒適度,且這樣的設計并未影響到壺把造型的觀感,可以說這部分的制作包含了當代工藝美術思想。

3 文化的傳承性產生美

作品“可心梅樁”中另一部分的美則源自于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化帶有一種典型的韌性,會在器物中頑強地生存,梅樁壺的審美從古典走向現代,其文化性并沒有改變,看到“可心梅樁”依舊會產生源自于久遠歷史的悸動,依然會想起梅的精神韻味,同樣也帶上了幾分傳統文人的雅致。文化的傳承在梅樁這一類壺式上并不需要額外添加任何審美元素,其題材本身便帶來了相應的意韻及趣味,文化的傳承本身便自帶一種天然的美。紫砂壺藝是明顯帶有文化傳承的,從成形技藝、技法到題材的選擇,造型的延續,都顯現出明顯的傳承性,當代工藝美術理論從技術層面解析出了如何利用工藝在現實中呈現良好的比例,從而獲得整體觀賞性,而文化傳承所帶來的美則帶有更多精神層面影響,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影響與完美的比例等技術性工藝手段是相互沖突的,這時就需要創作者根據實際情況來加以取舍和權衡。例如在作品“可心梅樁”壺流及壺鈕的制作,這些部位與壺體鑲接時可以采用更彰顯自然生長的暗接法,但這就會削弱“梅”內蘊中的骨味,要知道梅花是有傲骨的,這一點可以通過明接所形成的堅實的輪廓來體現,采用暗接法就顯得過于“柔和”,不利于展現梅的個性,這就是工藝美與傳承美之間的取舍。

4 結語

壺式造型美的傳承絕不僅僅是單純的造型復制,梅樁壺作為一種老味十足的壺形,始終讓人品味著梅花生長所歷經的滄桑,所展現的生命和頑強,始終是這一壺式精神塑造的重點,未來的紫砂壺造型必然會更加富有想象力、更具個性,亦更加符合時下所處的文化氛圍,紫砂壺之美始終包含了材質之美、工藝之美、傳承之美,這便是獨屬于中國文化的紫砂陶藝。

猜你喜歡
壺把紫砂壺紫砂
養護紫砂壺,堅持最重要
養護紫砂壺,堅持最重要
無相
劉少白
碧桃千秋 流韻四方
淺談紫砂“龍躍神珠壺”的造型及其藝術價值
一粒珠
淺談宜興紫砂藝術創作
購買紫砂壺4忌
購買紫砂壺忌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