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史研究取向及其在中學歷史教學的應用

2022-06-06 22:14袁泉
速讀·中旬 2022年4期
關鍵詞:近代史中學歷史教學應用

袁泉

◆摘 要:作為教師不僅僅要對課本所涉及的知識和體系要了然于心,更要有總體意識。就高中歷史教學而言,我們在具體的知識層面上要通盤考慮和整體把握,更要有一定的學術意識,要洞悉本領域的最新動態,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有靈魂和支撐點,否則最好的教學結果不過就是“看山即是山”而已,我們就會淪落為“教書匠”,而無法成為不斷成長的有著科研教學雙向能力的教學人才。

◆關鍵詞:近代史;研究取向;中學歷史教學;應用

一、近代史研究脈絡的嬗變

(一)由“革命范式”轉向“現代化范式”

研究取向即研究方式,方法或曰范式(或者稱之為歷史觀)。在這一領域,西方處于先進的地位。正是由于西方處于先進地位。正是由于西方各種史學理論引入中國,才開創我國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20世紀初,新史學初步興起,以馬克思史學為代表的新史學在中國興起。新時期以來,近代史研究(更加強調社會史)在繼續重視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更加強調從社會史角度來考察分析問題,從原來單純強調革命之“革命范式”轉而提出“現代化范式”,從原來注重長時段歷史規律總結式,長篇單一“事件史”向更加細微的小事件、小地域、小人物著手,由原來只關注帝王、將相、英雄、偉人之精英史轉而關注社會普通民眾甚至于社會底層,社會邊緣。由原來僅關注國家、男性、大城市轉而關注族群、女性,區域及諸多以往被忽略的歷史面相的呈現。伴隨著研究取向的改變,諸多跨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被大量引入,大大擴展近代史研究領域的視野。

近代史研究之“革命范式”是為當時特殊政治環境的產物,其服務于政治,是建構當時政治史的主流方向。該范式突出的反映了當時中國最重要的主題:國家獨立、政治民主;集中反映了當時民眾的訴求和社會最關切之問題。但是其極其強烈的革命和政治取向幾乎掩蓋包括經濟、文化、教育、民眾生活在內的豐富多彩而復雜的歷史,同時也影響到中國一些史實的評價及其評價標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之范式轉換。舊范式以農民起義、以革命奪權為主線,新范式以現代化角度來看待中國近代史?!艾F代化模式”則強調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等整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逐步轉變的一系列過程?,F代化是傳統的制度和價值觀念在功能上對現代性的要求不斷適應的過程。從“現代化模式”角度,“以現代化”為中心來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不同于以革命史為中心來研究中國近現代史,須重建一個包括革命史在內的而不是排斥革命史的新的綜合分析框架。須以現代化生產力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社會進步、國際性整合等綜合標志對近一個半世紀的中國大變革給予新的客觀評估?!艾F代化模式”是包含革命范式的,兩者關系:反帝是為國家獨立,建立平等的國際關系以便合理利用國外資源;反封是為了爭取民主,建立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更好的進行現代化的社會動員。因此,反帝反封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現代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重要動力,也為現代化建設解決制度、道路問題掃除了障礙。不足之處是對于“現代化”沒有一個廣泛認同的定義?!艾F代化”是作為傳統的對立面而被突出強調的,但是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在許多方面并非如同“現代化”所描述那樣完全去除“舊傳統”的社會,而是新舊交錯多種因素糅合在一起的復雜體。以往中國近代史研究是以宏大敘事見長,強調歷史的階級性,進步性,忽略了歷史發展的延續性。實際上,傳統社會的延續性,巨大慣性仍在歷史的深層左右著近代歷史的走向?!艾F代化”一詞源于西方,不可避免帶上以西方視角來看待中國,更甚者拿“西化”、“工業化”來解釋“現代化”,帶有明顯的“西方中心論”的論調。同時現代化強調社會諸多方面的轉換、變換,使得近代史研究內容龐大,復雜而陷入難以把握其主線脈絡。

(二)由“事件史”轉向區域研究

由原來的“事件史”縱向拉開的單一取向,向區域研究轉向。區域史研究是一定時期內具有同質性或共趨性歷史進程研究,如果不具有區域同質性或者共趨性,不應該歸于區域史,只能歸屬于其它規范下。近年來的所謂區域研究多屬于研究的區域化取向,或者是研究主體的地方化,因此研究者既要考慮環境對區域形成與演變的作用和影響,更要注重自然科學尚不能包容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人文因素。90年代史學界開始注意歷史研究“空間”轉換問題,選擇新的空間研究單位,實現了“區域轉向”。區域社會史成為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潮流;另一方面,學術轉型過程中引入新的方法、理論,在以社會,文化,經濟為基本范疇的區域史框架內靈活的構建起新的解釋框架或者體系,試圖重建整個近代史的體系。

以前之歷史只注重重要歷史人物的記載、評價,近代歷史研究則將關注點則從上層向下層轉移,由所謂僅僅關注少數人物的精英史轉而關注社會底層、社會邊緣。這些研究呈現給我們更豐富的社會,更立體、更多層次的社會,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加深,重拾以往歷史研究中被忽略,遮蓋,掩蓋的面相。

二、近代史研究取向在中學歷史研究的應用

一直以來中學歷史教學與高校文科各專業的要求有明顯的差距:各高校文科專業,都力求吸取新的研究成果,跟上學術發展的步伐,而中學課本是服務于基礎教育的普及讀物,從編寫到調整需要一個較長周期。

(一)教材層面

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就有體現,必修二的第二單元第12課《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第13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不同程度的將視野轉向了社會層面(社會史視角)和文明層面(科技發展是為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人教版也增加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主題,豐富了教材中近代史內容。

(二)考試層面

作為導向和“指揮棒”作用的高考(包括全國卷和各地方卷)更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引進了史學前沿的理論。2012年的全國高考的第40題是以城市交通信號燈來滲透社會史觀,即從表象的技術進步、城市發展深入到社會史的核心人和人的發展。

(三)日常教學

以我們中山地區歷史教學為例,一直以來以來,特別是2012年以來,中山歷史教育教學不斷調整,從最開始的強調三維設計到目前實施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從背景分析依賴政治、經濟、文化到多元、多視角分析;從強調重難點,概念解讀到批判性思維。日常教師培訓和教學上我們從最開始補充各種史觀(現在是唯物史觀,其他稱之為視角),強調多視角,挖掘新史料到請大學教授為我們上課,到大學教師直接在高中上課,用師范和現身說法來演繹大學學術前沿和高中教學的有效,有機結合。

我們之所以強調對前沿學術的關注,不是要求學生掌握所有最新的史學動態,而是通過不同歷史觀、范式的引入使得同學們能在多種角度來認識歷史,突破之前課本單一、呆板的思維方式、刻板固化的、過于政治化傾向。通過比較客觀、多元的標準來解放同學們的思想,進而激發同學們的創造性思維。

通過多種有沖突的研究取向,甚至是矛盾的范式的展現,指出其內在的標準和取向,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思考這些研究取向的優缺點。只有采取這種兼容并蓄的態度和方式,才能培養中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才是學好歷史課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通過這種方式來努力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到不惟“上”、不惟“書”。也就是要結合歷史實際進行具體的分析,根據實踐證明了的立論,不要完全依賴某些已有的傳統結論或書本上缺乏說服力的論斷。換句話說,就是要追求科學性。

當然,新的研究取向和史觀的引入既給中學歷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廣大歷史教師一個挑戰(其實也是機會),這些新思想、史觀的引入顛覆了以前一本書教好幾屆,一個教案用一輩子的情形。新的形勢要求我們歷史老師不斷給自己充電,不斷追蹤本學科的學術動態才能應對社會對我們的更高要求。文科的諸多科目的課標都在不斷提升:由知識提升發展到能力培養,進而又提出了素養的目標。這種形勢之下,只有終身學習,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素養才有可能將自身的素質、素養有效的、逐漸影響我們的學生、甚至內化為其自身的一種習慣、思維方式。F3521F5E-FEDC-48F0-9D92-299061994CD7

猜你喜歡
近代史中學歷史教學應用
近代以降制約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論略
透過李鴻章看中國近代外交史
GM(1,1)白化微分優化方程預測模型建模過程應用分析
煤礦井下坑道鉆機人機工程學應用分析
氣體分離提純應用變壓吸附技術的分析
會計與統計的比較研究
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影響名師成長的威脅性刺激及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啟示
環境史與中學歷史教學
關于啟蒙運動教學的幾點想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