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遂平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做法與探索

2022-06-08 05:25遂平縣農業農村局許科
河南農業 2022年5期
關鍵詞:產權制度集體經濟鄉鎮

遂平縣農業農村局 許科

2017 年,遂平縣被確定為省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遂平縣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堅持提升政治站位,聚焦重點任務,健全工作機制,切實抓好各項改革任務落地,取得了扎實成效,在全市率先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截至2020 年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結束,全縣共清查核實資產14.56 億元,資源性資產8.98 萬元,清產核資后全縣集體資產增加11.6 億元,比清產核資前增長3.9 倍,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3.4 萬戶、53.2 萬人,量化資產2 969.35 萬元。

一、強化工作推動

(一)領導重視到位

遂平縣堅持把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縣、鄉、村三級書記攻堅工程安排部署,遂平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縣四個班子領導、縣直相關單位領導和鄉鎮黨委書記為成員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村也成立了相應組織。遂平縣委、縣政府將產權制度改革納入鄉鎮年度重點工作考核目標,與各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壓實責任,構筑了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組織體系和責任體系,使縣、鄉、村三級領導切實增強了產改工作的主體意識、主角意識、主場意識,在改革中負起責任用心干,開動腦筋創新干,擼起袖子加油干。

(二)政策支持到位

遂平縣研究出臺了《遂平縣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遂平縣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實施方案》《遂平縣關于各級財政撥款在農村形成的資產權屬問題的意見》等12 個配套文件。鄉、村制定出具體工作臺賬、工作細則和相關制度。

(三)宣傳培訓到位

遂平縣把宣傳培訓貫徹產權制度改革的全過程,通過微信平臺、遂平零距離、發放宣傳冊、印發“致農民朋友的一封信”、懸掛橫幅、出動宣傳車等方式,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沉下去,先后組織工作人員到省內外學習考察,邀請專家進行專題集中輔導組織業務人員下沉到鄉村,分批次逐鄉鎮、逐村開展培訓。全縣共開展各類培訓596 次,培訓業務骨干2762 人,培養了一大批改革操盤手,讓基層干部明白“為什么改?怎么改?改了以后怎么辦?”。

二、規范有序運行

遂平縣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緊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這條主線,把握政策、主動對標、注重節奏、有序推進。

(一)嚴把代表選舉關

各村結合實際,以家族、居住區域和自愿結合的方式,10~15 戶為一個選區,依法依規依程序推選出一名群眾信任的代表,并簽訂代表授權書,參與本村產權制度改革全過程。

(二)嚴把清產核資關

遂平縣緊扣清理、登記、核實、公示、確認、上報6 個環節,全面進行清產核資,摸清了集體家底。一是實現資源歸屬清。為了解決政府撥款、減免稅費等形成的資產和項目建設形成的資產產權歸屬問題,遂平縣出臺了《遂平縣關于各級財政撥款在農村形成資產權屬問題的意見》,對自然資源、財政、水利、扶貧、教育等14 個部門在農村形成的資產權屬予以確認。這一做法得到中央督導組的充分肯定和推介。二是實現資產家底清。采取“圖表+實測”“照片+定位”等方法,對集體資產進行逐筆逐項清理,真正做到賬實相符。清產核資結束后,按照村級自查、鄉鎮復查、縣級核查“三步走”的方式,開展清產核資“回頭看”工作,確保清產核資數據全面、真實、準確。三是實現遺留問題清。針對部分村承包合同不規范、不完善問題,依法依規對現有合同進行規范,并結合縣委巡察、掃黑除惡、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全面清理非法占用、侵占集體資產資源現象。目前,全縣重新發包合同585 份,涉及金額277.5 萬元;重新簽訂合同482 份,涉及金額103.2 萬元;規范合同349 份,重新發包金額562.6 萬元;共清收拖欠集體租金91.3 萬元,處理移交案件58 件。

(三)嚴把成員界定關

遂平縣堅持“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綜合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的貢獻等因素,實行“寬接受、廣覆蓋”,統籌進行成員身份確認工作,保障了弱勢群體、特殊人群的權益。

(四)嚴把股權配置關

遂平縣把經營性資產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使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得到了保護。歷史遺留債務仍歸屬村“兩委”管理,讓集體經濟組織輕裝上陣,更好地保值增值。

三、確保健康發展

(一)創新督導推進機制

遂平縣建立了周例會、會商會、推進會、觀摩會“四會”機制,全過程管控,引正糾偏。壓實督導責任,成立由縣處級領導干部任組長的3 個督導組,對鄉鎮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全程督導,發現問題現場反饋、立即整改,保證改革的進度和質量。

(二)創新“三資”監管機制

遂平縣以鄉鎮機構改革為契機,明確鄉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和街道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為“三資”管理部門,每個鄉鎮(街道)配備2 名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做到機構、編制、人員三到位,切實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

(三)創新平臺運行機制

遂平縣建好“三個平臺”。一是建設農村集體資產交易管理平臺,充分發揮其信息發布、產權交易、資產評估、抵押融資、平臺服務等功能,讓集體資產能交易,能投資,能增值,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二是建設農村財務管理平臺,按照“分級管理、村民參與、全程監督”原則,規范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交易規則和流程,實現遂平縣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三是建設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平臺,讓農民群眾便捷地了解集體資產管理和運營情況,確保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知情權、監督權、管理權。

(四)創新檔案管理機制

遂平縣完善縣、鄉、村、組四級檔案,由遂平縣檔案局統一指導,對所有產權制度改革檔案及時整理并分類編號裝訂成冊,實行統一歸檔管理。鄉、村、組檔案由鄉鎮統一保管,嚴格落實檔案管理制度,確保檔案完整安全和有效使用。

四、探索“六種模式”

遂平縣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徑,初步形成了“1+1+6”發展模式。第一個“1”,即堅持黨建引領。全縣203 個振興股份經濟合作社,均由村黨支部書記任理事長,推動村黨組織走上前臺、主動作為。第二個“1”,即政府注資引導。遂平縣財政為每村注入不低于30 萬元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擬注入6 235 萬元。遂平縣以振興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依托,使發展集體經濟和集體發展經濟相結合,加強對區域資源的統籌配置,定好盤子、厘清路子、開對方子,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上精準發力,提高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目前,已形成6 種經濟發展模式。

(一)鄉村旅游模式

遂平縣依托村域人文歷史、自然山水、區位優勢等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旅游及配套服務,在遂景公路沿線建成杰美葡萄莊園、河南綠盈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鴻壹香椿基地等特色休閑農莊、觀光農業園、農家樂 36 家。

(二)項目引導模式

遂平縣整合各類政策、項目資金投入到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特色產業。采取財政直投方式,籌資7 344 萬元在37 個貧困村建立了光伏電站,所得收益全部歸村集體,每村每年可增加經濟收入在15 萬元以上,受益農戶2 214 戶。

(三)龍頭帶動模式

遂平縣發揮龍頭企業優勢,與村級優勢產業、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有機結合。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村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就業扶貧等形式,為周邊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增加增收渠道。

(四)特色小鎮改革模式

遂平縣整合區域內人文歷史、民俗文化、自然生態、特色產業、土地林地等資源,與開發主體進行股份合作。在嵖岈山景區北側遂平縣友利實業有限公司建設植物觀光園200 hm2,豐富了景區看點,補齊了景區植被覆蓋率低的短板。

(五)政府注資拉動模式

遂平縣結合脫貧攻堅,對193 個有貧困人口的村,設立扶貧產業發展引導基金,采取“資源集約利用、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以鄉鎮為單位建設產業扶貧示范園,對評審可行的產業發展項目,按每村每年10 萬元的標準,分批將資金注入各村振興合作社,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改革成果。目前,全縣已注入發展引導基金2950 萬元。

(六)城改拉動模式

遂平縣以城中村改造為契機,明晰產權,股份到人。建設倉儲、門面房、冷庫收取租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通過這6 種發展模式的引領帶動,目前,遂平縣旅游休閑采摘觀光園已達100 家,其中集體入股占30%左右,年收入10 萬元以上的村集體已達46 個,年收入50 萬元以上的村集體3 個,集體經濟蓬勃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今后,遂平縣將緊緊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機遇,進一步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使之與精準扶貧、壯大集體經濟有機結合,確保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與鄉村振興相互銜接,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動力。

猜你喜歡
產權制度集體經濟鄉鎮
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和糧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計劃
我國鄉鎮污水處理模式的探討
鄉鎮改革怎樣防止“改來改去”?
鄉鎮權力能否跳出“虛化陷阱”?
村集體經濟是如何“無中生有”的?——楊陵區農村集體經濟的成長之道
伊川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探索
破解空殼村,黨建如何引領——以漢濱區壯大集體經濟為例
“老鄉鎮”快退休,“新鄉鎮”還稚嫩 鄉鎮干部亟須“平穩換代”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問題分析
國有企業產權應允許部分員工持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