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問題研究”教學中融入生態文明觀的實踐探究

2022-06-10 21:57張琳嫻王思超
地理教育 2022年6期
關鍵詞:海綿問題研究觀念

張琳嫻 王思超

摘 要: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2019年9月,國教材[2021]5號文件提出“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的相關指南。本文將以“如何讓城市不再‘看?!边@節“問題研究”為例,嘗試將生態文明觀融合地理課程,探究生態文明觀融合路徑的設計及價值追思。

關鍵詞:問題研究;生態文明觀;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6-0058-03

一、引言

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這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對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其中所蘊含的生態文明觀,即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觀念,與高中地理學科素養中的人地協調觀不謀而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是指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指南和行動綱領,它具有整體化、綠色化、協調化、法制化等特點,[1]其豐富內涵為學生在“問題研究”中感悟生態文明提供了充分的素材與途徑。

在人教版必修地理的“問題研究”中,如何時“藍天”常在、能否淡化海冰解決環渤海地區淡水短缺問題、如何讓城市不再“看?!?、低碳食品知多少等,都可滲透生態文明觀,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但由于學生所處的城市——寧波,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發的城市,而霧霾、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并不突出。因此,本文選擇學生感受更為真切的“如何讓城市不再‘看?!币徽n,通過建構主義思想,將生態文明觀嵌入到學生認知中,真正有效落實地理知識,內化人地協調觀,培養地理實踐力等關鍵能力和價值追求。

二、“問題研究”中融入生態文明觀的有效路徑

生態文明觀融合的路徑,可以通過教師大單元教學設計以滲透觀念;學生積極參與項目化實踐以樹立觀念;并以“翻轉課堂”的形式,由學生傳遞觀念;最終通過國家政策、辯論、知識構建等方式進行觀念的高度內化;并在過程中進行生態文明觀樹立的有效評價。

1.采用大單元教學以滲透觀念

課程以“知識點+價值觀”的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為核心,以土壤和植被等核心知識的“大整合”“大遷移”為明線,以生態文明觀的樹立為暗線,進行統籌設計。

“土壤和植被”作為學生探究“看?!眴栴}的一條主線,貫穿整節課程,幫助學生深度探究其在“看?!眴栴}的成因和治理過程中的角色擔當,理解生態文明追求整體、協調、循環、再生與平衡的五大目標。同時肯定生態文明建設中人地關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人類思想的共識。

教學由三部分構成即第一課時的先導課、學生課后實踐探究、第二課時正式課三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的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2.采用項目化實踐以樹立觀念

項目化實踐是強調學生主動性與幫助學生進行問題研究、構建思想的好途徑。也是“知識立意”教育轉變為“素質發展”學習的好方法。但在實施過程中,為促進深度探究,提高思想的內化程度,筆者設計實踐報告模板(圖2)和第一課時的先導課以指導學生的實踐與學習,同時也可將實踐報告列入“學生檔案袋”中,作為評價方式之一。

學生最終提交的實踐報告,呈現出研究主題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樣化、研究成果多角度等特點,既能體現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用心,也能看出實踐研究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同時反映生態文明觀的初步樹立。

3.采用翻轉課堂實施教學以傳遞觀念

第二課時正式課的設計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進行,用學生的課題匯報代替了教師的微課、微視頻。真實的研究成果呈現往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生態文明觀傳遞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筆者在學生諸多課題中,選擇了“以李惠利中學為例談談海綿校園的建設”和“海綿城市如何吸水并循環利用(以寧波為例)”兩個課題。

前者是以李惠利中學在2016年改造時按照“海綿校園”的標準建設的事實,開展以“李惠利中學”為研究對象的海綿校園探究。要求采用實地調查法、訪談法和網絡資料查找法,對校園內的各個角落進行了調研,并總結出八個海綿校園建設的典型案例(圖3)。十分鐘的講述,讓學生明白了學校雨水去向的全路徑,同時將生態文明觀的“辯證認識”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的思維已經進入到生態文明要考慮資源的循環、再生與利用,而不是單純解決生態系統的整體穩定性。最后,學生還提出了李惠利中學海綿校園的改造建議,由此可見學生對環境保護具有更高的愿景,并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將生態文明建設視為己任,具備一定的公民擔當意識。

海綿城市如何進行吸水并循環利用(以寧波為例)案例(圖4),學生通過資料查找了解海綿城市的內涵,并仔細研究海綿城市示意圖,網絡搜索得知海綿城市建設的方法有:建設濕地公園、樹木、湖泊、污水處理廠等。再通過網絡檢索關鍵字,找尋合適地點(江北姚江公園、姚江大閘、南環高架、校門口生態樹池等)進行實地調研,撰寫報告。在南環高架和生態樹池部分的講述中,學生以提問的方式,與同伴一起對高架路的排水方式、材料,生態樹池的設計原理進行了探討,其中體現了生態文明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盡管城鎮化的建設會使得城市洪澇災害加劇,但美麗中國的建設并不能為了青山綠水而停下發展的腳步,而是要謀求人類發展與環境和諧共生,由此才有了道路建設需要充分考慮城市地面有效排水功能的方案。

4.采用多種途徑評價以內化觀念

(1)通過“政策”研讀提升思想認識

教師通過展示2012年我國正式提出“海綿城市”概念以來,所頒布的海綿城市政策及《寧波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8—2030)》,從而展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黨的支持與指導,其建設確保在法律的框架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1]并且引導學生堅定不移地跟黨走,才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正確路徑。

(2)通過“辯論”碰撞思想

通過設計“研究報告打分單”(圖5),誘發學生思考,展開有效辯論?;顒佑蓛A聽報告的學生發出針對報告的質問,由匯報小組的成員進行答辯,雙方形成兩大陣營,進行激烈“辯論”?!稗q論”不重結果,而重過程中的思辨。鼓勵人人參與,即時提問、探討問題,潛移默化中不斷進行生態文明思想矯正,最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通過“展示”評價思想

生態文明融合中的思想評價,可以通過多途徑的方式輸出結果來體現。包括撰寫研究報告、匯報研究報告、質疑和探討匯報課題及課程最后的知識建構(請通過繪圖的方式,說明植被和土壤在海綿城市中的作用)等。這些既是生態文明觀念外化的有效途徑,也能追蹤學生在全過程中的思想變化,存入“學生檔案袋”,作為教學評價的依據。

三、在“問題研究”中融入生態文明觀的思考

1.融入生態文明觀是“黨的領導”進入地理課堂的必要嘗試

2019年9月,國家教材委員會發布《“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黨的領導”相關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和實踐經驗進課堂教材,加強對中小學進行黨的全面領導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生態文明觀體現在人地協調觀核心素養上,通過“問題研究”滲透生態文明觀的嘗試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

2.融入生態文明觀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

基于“問題研究”教學融入生態文明觀,可以有效落實在課程統籌設計過程中培養人地協調觀;基于課題研究中的問題提出、分析和解決以及課堂中問題思辨交流等有利于綜合思維培養;基于各自選題中對研究對象(如寧波李惠利中學、老舊小區等)進行探討、基于問題研究中各種地理方法的運用能促進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真正落實。

3. 融入生態文明觀是高中生進行創新學習的有效嘗試

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從偏重理論研究轉向加強實踐探索,從傳授型的知識獲取轉向有意義的創造性學習。融入生態文明觀的“問題研究”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基于知識認知和觀念認知發展的深入學習與深入探索。它不以知識點的落實和觀念統一為目標,而是關注學生在體驗中的變化,強調內化后學生的行為方式,如學生能否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觀念,能否提出自己的質疑與意見等。

4. 融入生態文明觀是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途徑

基于“問題研究”融入生態文明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能否有效組織和管理實踐活動與掌控課堂;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應對學生的深度質疑;是否具備整合教材和核心理念的能力等。這些都促使教師樹立更高的職業追求,促進更長遠的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文娟,劉春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21(28):87-89.

猜你喜歡
海綿問題研究觀念
解讀“海綿寶寶”
超級海綿在哪里?
豎琴海綿
釣魚的觀念
當觀念成為藝術
殷周時期“中”觀念的生成演變
陽光體育背景下中學武術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十二星座時間觀念排行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