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體育公園的健康公平性及其空間要素研究
——以重慶中心城區為例

2022-06-23 03:15徐苗張莉媛
風景園林 2022年5期
關鍵詞:公平性房價公園

徐苗 張莉媛

促進體育活動(health-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正成為全球性議題[1],世界各國相繼出臺各種公共政策,大力提升大眾對體育的參與程度[2-3]?!?015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公告》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社區體育場地”是市民進行體育鍛煉的首選體育場地類型,其占比高達70.7%[4]。然而,長期以來體育場地面積呈現從省市級、區級到社區級逐級遞減的“倒三角”結構[5],基層社區體育場地建設明顯不足。近年來隨著城市存量更新工作的推進,社區體育場地的數量和質量都有顯著提升,但對于有限的城市康體資源,不同社會群體在獲取能力、獲得成本和滿意程度上往往存在現實差異[6]。社區體育公園作為一種主要滿足居民日常使用,通過配置適宜規模的綠地和體育設施,實現生態服務、體育健身、社會文化等綜合效益的社區戶外康體空間,憑借其占地靈活、投資成本低的特征,成為珠海[7]、重慶[8]等城市優化社區康體環境、提升社區康體服務的重要抓手。然而,基于邊角地營建的社區體育公園在用地條件、社區環境、人群使用等方面仍呈現出較強的異質性,本研究基于健康公平視角,以重慶中心城區社區體育公園為例,結合建成特征與社會經濟屬性,對社區體育公園的健康公平性及其空間要素展開研究并提出相關優化建議,以期為存量康體空間更新的空間分配與空間建設提供理論借鑒。

1 近現代城市社區戶外康體空間發展及其公平性研究

1.1 社區戶外康體空間發展概述

縱觀近現代西方城市發展史和規劃史,建設兼具綠地和運動功能的戶外康體空間是促進城市健康福祉的重要舉措[9-10]。18世紀末德國園林理論家希爾施菲爾德(C. C. L.Hirschfeld)在《園林藝術原理》(德語:Theorie der Gartenkunst)中首次提出“大眾園林”(德語:volksgarten)的概念,并逐漸發展為增加了更多戶外運動場所的“大眾公園”[11]。在現代城市公園建設浪潮中,歐美各國高度重視公園的“公共”和“康體”特征,結合運動場等休閑娛樂設施建設城市公園[12-14],使綠地與體育運動相適應。隨著紐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等大尺度集中綠地持續滋生出擁擠等城市問題,紐約州議會于1887年通過《小型公園法案》(Small Parks Act)[10],積極促進了社區尺度下不同階層的休閑體育活動。之后,英國[15-16]、德國[2]、美國[17]等國家的政府及機構出臺多部正式法案、建設標準和項目計劃,進一步推進社區戶外康體空間與社區體育發展。當下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傳染疾病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圍內急劇上升,英、美等國家在其城市發展政策中,不斷倡導提高口袋公園等社區戶外康體空間的密度和可達性,以此促進全體公民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18-19](表1)。

表1 西方發達國家康體空間發展脈絡[2,9-19]Tab. 1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ecreation and sports space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2,9-19]

中國近現代的城市公園等戶外康體空間建設較為緩慢,但少數大城市中的公園如廣州中央公園,除了承載景觀、娛樂、教育功能之外,也配置有網球場等體育場地[20]。新中國成立之后,公共戶外康體空間的數量和質量雖然相較之前均有較大提升,但在“生產型”城市建設背景下,城市康體環境與設施仍然建設不足,“單位”體制下的城市空間格局也對康體資源的分配公平性有所影響。改革開放后,在住房市場化政策推動下,各類社區與社區戶外康體空間得到迅速發展,但高密度、超強度的城市建成環境開發模式,使社區鍛煉需求與土地資源約束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優先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健身設施;要求系統梳理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城市空閑地、邊角地、公園綠地等空間資源”[21]。各地正大力建設社區體育公園等社區戶外康體空間,其空間分配的健康公平性問題日益凸顯。

1.2 社區戶外康體空間的公平性研究

在建成環境學科中,“你在哪”(where you are)代表的環境公平性問題是社區戶外康體空間資源配套與升級的重要議題[22-24]。社區戶外康體空間的公平性研究主要分為地域均等、空間公平、社會公平3個部分[25]:1)地域均等研究關注較大地理尺度下康體空間資源的規模等量問題,以人均指標為核心對象[25];2)空間公平研究充分強調“空間可達性”的概念,基于計算模型的可達性指標被應用于康體空間的布局研究之中[26];3)社會公平研究主要探討種族、社會經濟地位、生命周期等社群特征[27-29]與康體空間規模、可達性等要素之間的社會分異現象。中國規劃政策部門通過宏觀調控能較好地調節與平衡公共戶外康體空間在數量、位置方面的空間分配,但需注意康體設施在建成特征上廣泛存在不均等性[30-32],同時相關研究表明康體空間的建成特征差異會對城市居民的體力活動[33]、身心健康[34-35]造成實際影響。本研究將影響社區戶外康體空間健康公平性的關鍵空間要素分為空間可達、場地共享、配置標準3類。

1)空間可達。社區戶外康體空間的可達性直接關乎居民日常體育鍛煉的基本時空機會與健康水平[36],空間可達性除了與城市道路網絡密切相關之外,在地形高差與空間規模等制約條件下,空間界面、出入口數量及特征也通過影響使用者的感知或實際可達性約束著空間可達能力。

2)場地共享。社區戶外康體空間的場地共享度是促進居民健康績效的重要環境要素之一,混合的用地功能與業態能增加個體的活動時間和運動量[37],多元的正式及非正式活動能激活社群交往行為及滿足人們的各類服務需求,兩者有助于提高生理-心理-社會的多重健康績效。

3)配置標準。社區戶外康體空間的配置標準要素關系到居民長期鍛煉的積極性與滿意度,相關研究通過跟蹤與對照試驗證明通過優化場地的空間配置與設計特征能提升使用者的體力活動水平[38]。此外,社區戶外康體空間在“場地面積與形狀”“安全維護”“美學設計”“設施與服務”“自然環境”等配置要素上容易存在社會分配差異[39-41],并會對其空間可達性[42]與場地活動多樣性[43]造成關聯影響。

2 重慶中心城區社區體育公園的發展概述

為了有效緩解中心城區康體資源匱乏的難題,重慶相關部門于2018年頒布《利用主城建成區邊角地建設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實施方案》和《重慶市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建設導則》等文件,計劃在2018—2020年共建設92個社區體育公園以提升城市社區戶外康體空間品質(表2)。社區體育公園多利用城市閑置邊角地改造而成,其中占地面積為1 hm2以下的社區體育公園占比約為57.6%,可分為綜合型、親水型、園林型3類[45](表3)。在設施配置方面,社區體育公園主要配套籃球、羽毛球等球類運動場地,健身器械設施以及管理用房、公廁等公共服務設施,設施數量和種類因地而異。在運營維護方面,社區體育公園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投資,運營成本由當地私營企業通過合同約定的部分經營范圍及內容自行創收來承擔。

表2 重慶中心城區社區體育公園分區建設情況[44-45]Tab. 2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parks in various districts with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44-45]

表3 重慶中心城區社區體育公園空間分類[45]Tab. 3 Spatial classific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park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45]

3 社區體育公園健康公平性評價

3.1 樣本選擇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擇重慶中心城區建成并開放的58個社區體育公園為樣本展開調查分析(圖1)。樣本所屬社區類型較為豐富,覆蓋了以中低房價為主的老舊小區與安置房社區,以及以中等房價、中高房價為主的普通商品房與高檔商品房社區,基本涵蓋全譜系的社會經濟屬性。首先,通過層次分析法[46]對空間可達、場地共享、配置標準3個一級指標及10個二級指標構建權重判斷矩陣(表4),參照各指標的賦分標準評價社區體育公園建成質量,將數據標準化處理并賦值1~5分;其次,基于鏈家平臺(cq.lianjia.com),以社區體育公園為幾何中心,獲取距其300 m范圍內不同小區的二手房價格,以價格均值作為社區社會經濟屬性的評價數據;最后,將各社區體育公園建成質量指標與社區房價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并以空間要素分析深化公平性討論。

圖1 重慶中心城區社區體育公園樣本空間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park sampl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表4 社區體育公園建成質量評價指標及其含義Tab. 4 Built-up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community sports parks and meaning thereof

3.2 社區體育公園健康公平性評價結果

社區體育公園建成質量評價指標與社區房價相關性分析(表5)結果顯示,整合3類一級指標數值的綜合建成質量指標與社區房價在0.0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配置標準指標與社區房價在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空間可達指標和場地共享指標與社區房價無顯著相關性。

表5 社區體育公園建成質量評價指標與社區房價相關性分析Tab. 5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built-up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community sports parks and community housing prices

將樣本所在社區根據房價排序分為中高房價社區、中等房價社區以及中低房價社區,相對應繪制社區體育公園各建成質量評價指標分值的箱線圖(圖2),結果表明:1)在空間可達指標方面,中低與中等房價社區鄰近的社區體育公園空間可達性差距不大,中高房價社區鄰近的社區體育公園空間可達性相對更低;2)在場地共享指標方面,中等房價社區鄰近的社區體育公園共享度更高,其次是中高房價社區,中低房價社區最低;3)在配置標準指標方面,社區體育公園的配置標準與社區房價呈現出逐級遞減的趨勢,中低房價社區鄰近的社區體育公園相對處于劣勢。

圖2 不同房價社區中社區體育公園建成質量評價指標分值箱線圖Boxplot of scores of built-up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community sports parks in communities with different housing prices

4 影響社區體育公園健康公平性的關鍵空間要素

4.1 空間可達

相較于社區社會經濟特征,城市環境形態與場地空間設計對社區戶外康體空間可達性的影響更為直接。以老舊小區為代表的中低房價社區較多位于城市開發成熟地段且以小尺度、開放式的空間肌理為主,其鄰近的社區體育公園具有較高的道路網絡密度與連通性;而中高房價社區通常為大尺度、封閉式的門禁社區,城市交通微循環較差,導致鄰近的社區體育公園整體外部可達性較低。開放界面與出入口數量主要受到地形限制:平地社區體育公園的界面多為街道、廣場、建筑、綠植,空間基本全開放;而山地社區體育公園的界面多為邊坡、臺地及崖壁,與城市道路直接相連的出入口數量較少且通常分布在不同高程,從而對場地實際可達性造成影響。雖然社區體育公園的空間可達差異與社區房價無顯著相關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高房價社區鄰近的社區體育公園存在空間內向化的潛在風險,如桐梓山社區體育公園受到山地地形與大型門禁社區的雙重制約(圖3),場地使用趨于孤島化,容易間接加大其空間可達性的社會分異。

圖3 桐梓山社區體育公園的道路網絡與場地界面分析Analysis of the road network and site interface of Tongzishan community sports park

4.2 場地共享

鑒于社區體育公園主要利用城市邊角地建設,周邊用地功能混合度整體呈隨機分布,在促進不同社會群體活動的場地共享度方面作用不一。中等房價社區雖然社會經濟水平尚好,但在高強度、高容積率的住房開發模式下,社區內部的私有康體資源往往呈擁擠狀態,因此居民大多對公共戶外康體空間具有更強的使用意愿與更高的使用頻率,使得此類社區鄰近的社區體育公園展現出較高的場地共享活力。中高房價社區在優質社區戶外康體空間分配上更具優勢,質量越好的社區體育公園也更易吸引人群開展不同類型的活動。反觀中低房價社區,雖然其整體戶外康體資源較為稀缺,但社區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社區居民在社區體育公園參與活動的全齡共享活力不足。

此外,社區體育公園的場地設計與活動管理也明顯影響著場地共享度。以興樂社區體育公園為代表的小型臺地場地缺乏兒童游樂空間與無障礙坡道,人群活動多樣性與吸引力較低。而心湖北等社區體育公園通過設置無障礙坡道、親子共享空間等包容性的場地設計,充分保障全齡需求、親子需求與殘疾人士需求,同時允許商戶、小攤販與社會團體在場地內開展正規小型商業活動、非正規商業活動與休閑活動,社會群體活動的場地共享度得以擴展,小型康體空間的綜合健康服務潛力得到顯著提升(圖4、5)。

圖4 心湖北和興樂社區體育公園場地活動分布Distribution of activities in Xinhubei and Xingle community sports parks

圖5 心湖北社區體育公園人群活動People activities in Xinhubei community sports park

4.3 配置標準

不同于空間可達指標和場地共享指標與場地周邊環境密切相關,配置標準指標主要反映場地內部特征。由于58個社區體育公園用地面積差異明顯,場地規模差距最大超過30余倍,場地內部設施數量與類型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一定的不均衡現象,如鄰近中低房價社區的松江東、西社區體育公園與鄰近中高房價社區的彈子石社區體育公園,前者僅布局乒乓球臺、健身步道與少量健身器械,而后者配置了類型及數量豐富的籃球場、羽毛球場、足球場、兒童樂園等體育休閑設施及便民服務設施(圖6)。除了考慮正常使用狀態下的設施配置外,自然與人為的“侵占”也影響著場地設施使用的公平性。前者如松江東社區體育公園曾被夏季洪峰淹沒(圖7),導致了該康體資源的周期性失效與受損;后者如中低房價社區鄰近的藍沁苑社區體育公園產生了“邊緣菜地”景觀(圖8),突顯了部分低收入人群的自我現實需求與維護康體空間的公共意識相沖突。大多數社區體育公園綠化覆蓋率較高,但一些社區體育公園為了維護管理之便,采用實體圍墻等內向管理措施,大大降低場地的綠色滲透性與延伸性,場地綠化環境的植物多樣性、療愈功能也還有待增強。

圖6 彈子石社區體育公園體育設施Sports facilities in Danzishi community sports park

圖7 被淹沒的松江東社區體育公園Flooded Songjiangdong community sports park

圖8 藍沁苑社區體育公園“邊緣菜地”景觀Landscape of “vegetable plot on the edge” in Lanqinyuan community sports park

5 社區體育公園營建與優化建議

在未來存量城市更新進程中,利用邊角地建設社區體育公園等康體空間是提高康體資源供應能力、踐行健康城市理念的重要舉措,對其營建優化工作提出以下6點建議。

5.1 適度傾斜優質資源

提高社區體育公園建設密度以全面提升服務范圍,使不同社會群體都能充分在戶外體育空間中參與體力活動。同時重視社區體育公園的質量分配公平性,由于中低房價社區的戶外康體空間普遍不足且高度依賴公共投資,高品質的場地與設施資源可適度向中低收入社區傾斜。

5.2 開展健康影響評價

加強社區體育公園的前期選址甄別,避免選用易因災害風險造成健康風險的場地。除了建成環境之外,還可結合空氣、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健康活動、健康宣傳等社會環境對社區體育公園進行健康影響評價,并將其納入健康社區、健康城區的評選工作中,為保障和完善社區體育公園健康服務提供支撐。

5.3 建立精細化調節平臺

借鑒ParkScore數據庫[47],以交互平臺可視化呈現社區體育公園的地理覆蓋范圍以便發現空間服務盲區,疊加社區人口密度、居民收入及年齡等社會數據洞察重點調節區域,并完善路網、地形、交通設施等信息模擬不同社區體育公園建設方式產生的服務差異。

5.4 提升場地服務能力

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借助地形環境靈活布置體育空間與設施,利用綠化植物與互動設施優化場地出入口及導引標識的可識別性;另一方面可提供加載有路線指引、設施情況、實景預覽與活動預約等服務的在線地圖,綜合提升社區體育公園的空間可達性與服務能力。

5.5 增強戶外康體空間聯系

大多數社區體育公園場地規模受限且分布零散,可鼓勵開放各類私有、封閉的存量康體空間,以城市慢行系統有機串聯各類康體空間斑塊,使社區體育公園積極融入開放的全域戶外康體空間體系中,銜接社區與城市不同層級的體育活動。

5.6 完善場地包容性設計

可在高差較為復雜的場地增加無障礙升降機、外掛電梯、局部無障礙緩坡等便民設計,降低地形對老年人、殘疾人可達性的制約。充分考慮多元人群的親子互動、社會交往與療愈服務需求,靈活安排運動、休閑與景觀設施,提高時空活動的彈性與多樣性。

6 結語

本研究在空間要素的視角下對社區體育公園的健康公平性展開了調查,發現58個社區體育公園樣本在綜合建成質量與配置標準指標方面呈現出與社區房價即居民收入水平相聯系的異化趨勢,位于中低房價社區的社區體育公園配置標準指標相對偏低。盡管空間可達與場地共享指標沒有表征出顯著的空間分異,但需注意街道網絡、社區環境等空間要素對場地康體服務能力與健康公平性的適應與制約。將空間控制性要素引入社區體育公園的健康公平性評價,是對拓展空間公平性理論與實證方法的有益嘗試,為人本導向下優化社區戶外康體空間分配、完善存量康體空間更新等相關領域提供一定借鑒。

致謝(Acknowledgments):

感謝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碩士研究生陳芯潔、趙茜、楊雪梅、蔡雨昕、劉婷對現場調研及數據搜集工作提供的幫助。

猜你喜歡
公平性房價公園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房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
在公園里玩
核心素養視閾下中小學課堂評價的公平性研究
房價上漲抑制英國出生率:每年少生7000多名嬰兒
云環境下能耗感知的公平性提升資源調度策略
提高職工醫保統籌層次的必要性及其難點分析
2016房價“漲”聲響起
一見如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