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巷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研究——以“小腳丫丈量歷史”園本課程創生為例

2022-06-25 07:07
早期教育 2022年6期
關鍵詞:古巷園本班級

徐 茹

(揚州市商業職工幼兒園,江蘇 揚州 225000)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2017年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揚州素有“巷城”之稱,五百多條老巷猶如一本冊頁,有書有畫,處處錦繡。我園周邊縱橫交錯著一條條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老街古巷,古巷里的一磚一瓦、一宅一院、一檐一梁、一樹一花、一井一石,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江蘇省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實施要求指出,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現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都是課程資源。為此,我園深入挖掘園所周邊有教育價值的“古巷文化”資源,構建“小腳丫丈量歷史”園本課程,力求建設具有文化品性的幼兒園課程。

一、挖掘資源,梳理關鍵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資源,拓展幼兒學習和生活空間。教師要不斷更新課程觀和資源觀,深入挖掘幼兒園周邊的本土文化資源,豐富園本課程的文化內涵。蜿蜒曲折的幽深小巷,巷連巷、巷通巷、大巷里面通小巷,而且街巷的命名也很有特點?!肮畔镉巍背躞w驗引發了孩子們對巷名來源的好奇,教師及時捕捉討論中的有效信息,基于當下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對巷名文化展開了梳理。

資源開發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兒童,豐富適宜的資源能給他們帶來綜合、有效的學習。借助梳理巷名文化的契機,我們以“古巷文化”為切入點,篩選具有教育價值的物質文化資源與精神文化資源,形成了幼兒園教育資源地圖。同時,我們還從資源名稱、資源內容、關鍵經驗等方面,構建了“古巷文化”教育資源素材庫(部分內容如下表所示)。

二、頂層設計,編制課程方案

虞永平教授在《走進民間藝術世界——幼兒民間藝術教育活動設計》一書中指出,民族文化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內容,幼兒園課程具有傳遞社會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實踐中,我們以《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課程游戲化精神為引領,以幼兒園的環境和資源為背景,以幼兒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構建“小腳丫丈量歷史”園本課程體系,讓幼兒充分感受“古巷文化”的魅力,不斷豐富園本課程的文化內涵。

1.基于地域文化背景,建設課程文化

虞永平教授在《學前課程 幸福童年》一書中指出,幼兒園課程的發展不只是幼兒園課程文本的完善、實踐和優化的過程,更是幼兒園課程文化的形成、充實和完滿的過程。在園本課程的實踐中,我們把“文”內含于心,把“化”外顯于行——秉承“興博學之風、懷博愛之心、具博學之才、做博雅之人”的教育信念,遵循“博雅啟智,融和共生”的園所文化,基于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古巷文化”教育性、生活性和親緣性的特點,通過“品文化、說文化、繹文化”的方式,努力為幼兒提供適宜的、多樣化的資源支撐,引領幼兒“用手觸摸歷史、用腳丈量世界、用心品味文化”,在文化中啟蒙、在環境中熏陶、在游戲中體驗,使之成為“博文約禮、博學睿智、博學善思、博學篤行”的博雅之子。

2.基于兒童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

2016年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提出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凇吨袊鴮W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及《指南》的文件精神,我們結合幼兒園課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從文化理解和傳承、思維和創新、溝通和合作三個維度定位課程目標,制訂了“小腳丫丈量歷史”園本課程目標(如下圖所示),其中,“文化理解與傳承”是核心。

圖 “小腳丫丈量歷史”園本課程總目標

3.基于”古巷文化“資源,選擇課程內容

在審議“古巷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我們架構了古巷建筑、古巷生態、古巷非遺等課程內容,并對各個維度的子主題和幼兒核心素養進行再架構,同時也考慮了各個主題與各領域內容之間的平衡,兼顧課程的生成與預設,關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新經驗的建構。以古巷建筑之“園林里的博物學”為例,我們選取了亭、臺、樓、閣、廊、橋等古園林建筑元素生成子課程,由各年級組結合幼兒的興趣點和《指南》中各年齡段的主要經驗,對課程目標、核心素養、領域活動、區域游戲和環境創設等方面進行細化和梳理,同時提出相應的實施建議和活動示例。

三、多方策略,實踐文化課程

1.“園部—年級組—班級”三級聯動,創生園本課程

我們構建了“園部—年級組—班級”三級聯動體系:幼兒園為引領,整體架構園本課程的理念、框架、評價等,為課程的創生和發展掌舵領航;各年級組為抓手,帶領組員進行課程再審議,聚焦主題框架、實施策略和評價進行研討,為課程建設保駕護航;班級為基點,追隨兒童的視角,聚焦“古巷文化”,結合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或主題,按照“整合已有經驗—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深度探究—重構新經驗”的路徑,梳理脈絡,讓課程實施落地生根。真正有效的課程,必定是在班級生態中孕育和生長的,凝聚著師幼的智慧和創造。以班級為基點的課程建設,從靜態的計劃到動態的調整,“園部—年級組—班級”三級聯動,有利于把握課程建設的全過程,推動課程建設深入有效開展。

2.“顯性—留白—隱性”內外兼修,打造沉浸式環創

我們在“博雅啟智,融和共生”的園所文化引領下,力求打造“形神兼備”的顯性文化環境。如利用花草樹藤、石沙水木等元素打造原生態環境,營造雅致、親切、溫馨的環境氛圍。室內環創選擇幼兒關注的古巷居民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為主題,從布局、色調、材質上進行整體設計和規劃,融入瓦片墻、花格邊框、國風布條、麻布粗繩等元素,打造沉浸式環創。班級環境融入橋文化、水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元素,主題墻圍繞“我知道什么”“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的發現是什么”“我還想知道什么”四大版塊,呈現幼兒進行資料收集、照片記錄、圖畫表征和藝術創作的活動軌跡。

其中,在主題墻、區角、材料等方面,我們又進行了“恰到好處”的留白,為幼兒提供更多文化創作的空間和資源。在“形神兼備”的文化環境和“恰到好處”的留白之中,師幼的一言一行,都在隱性傳遞著“求同存異、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皾櫸锛殶o聲”的滋養和浸潤,促進了師幼的共同成長,增強了師幼的文化自信、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感。

3.“家—園—社區”三位一體,構建教育共同體

課程資源庫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載體之一,建立課程資源庫需要合理地開發與利用地域資源、家長資源和社區資源。家長不僅是信息提供者、活動督促者、課程材料提供者,還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參與者。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家長參與園本課程審議、構建和評價。如家長根據班級的課程計劃,和孩子一起走進古巷,探尋生活中的各種亭橋,“一亭橋小迎恩橋、雙亭橋渡江橋、三亭橋通江門橋、四亭橋解放橋、五亭橋蓮花橋、六亭橋廣陵大橋……”家鄉的童謠讓孩子們對亭橋如數家珍,豐富了其對園本課程的認知。

幼兒園周邊的古園林、盧氏鹽商文化館、民間藝人工作室、中國淮揚菜博物館等,都是“古巷文化”傳承的實踐基地。印制一幅雕版作品,捏一個古風面人,剪一帖精美窗花,孩子們感受到了傳統技藝和非遺文化的魅力與精髓。家庭、幼兒園、社區等教育共同體的建立,拓展了園本課程資源空間,構筑了幼兒成長的文化生態圈。

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根植傳統文化土壤,充分挖掘有教育價值的文化資源,多途徑開展傳統文化活動,讓幼兒從小汲取故土的文化營養,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猜你喜歡
古巷園本班級
作 品:珠璣古巷尋根
實施精準園本培訓 建強培優教師隊伍
班級“四小怪”
班級英雄
園本課程開發的迷失與回歸
如何構建和諧班級
古巷
古巷游記
古巷遺風:司門口老街
運用多元智能構建園本課程的研究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