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革命的先行者會是那些億萬富翁嗎?

2022-06-27 09:51編譯李威
世界科學 2022年6期
關鍵詞:航天飛機美國宇航局火星

編譯 李威

我觀看過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時模糊的電視畫面。從那以后,每當抬頭注視月亮,我都會想起人類歷史上的這次非凡壯舉。在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升空入軌的12年之后,人類就成功地實施了登月計劃。如果保持這種勢頭,在這之后的10年或20年之內,人類肯定就會在火星上留下腳印。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當時的期望。然而,那時是美蘇太空競賽的時代,當時美國宇航局的預算占據了美國總預算的4%。在贏得競賽的勝利之后,投入巨額資金的動力就變得不足了。

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這些成就只不過是歷史書上的文字。然而,人類的空間技術正在迅速發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利用衛星進行通信、預報天氣、監測和導航。登陸火星等其他行星的機器人探測器拍攝并傳回了各種各樣獨特環境的照片??臻g望遠鏡也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人類,或者說我們當中的一小部分人,可能正處于太空探索時代的邊緣。相比之下,登月似乎只能算是一種尋常的舉動。

月球最后的訪客——阿波羅17號的宇航員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和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于1972年從太空返回。在之后50年的時間里,人類的太空探索進程似乎不進反退:雖然前后有數百人冒險進入太空,但基本都還是在低軌道的國際空間站(ISS)中繞地飛行。國際空間站在科學和技術上的收益確實很高,但是相較于機器人任務,性價比要低一些。這些太空航行也不像當年蘇聯和美國大膽的太空計劃那樣令人振奮。

航天飛機在退役之前一直是運送人員往返國際空間站的主要載具。人類歷史上一共發射過135次航天飛機,其中共發生過2次事故。宇航員和試飛員是愿意接受低于2%這樣一個風險水平的。但將航天飛機宣傳為一種針對平民的安全運載工具,并不是明智的做法。1986年挑戰者號災難的受害者中,就有一位平民女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每一次事故都是全美國人民的痛苦經歷,并導致航天飛機航行計劃的中斷。為了進一步降低風險,人們付出了代價高昂的努力,但效果非常有限。

21世紀,我們將派出由微型探測器組成的編隊對整個太陽系進行探索。約25年前,美國宇航局發射了卡西尼號探測器,它在飛行了7年之后,又花了13年時間探索土星及其衛星。與之相比,未來的探索技術還要先進得多。在之后的幾年里,我們可能會利用機器人在太空中組裝巨型輕質結構:例如使用從月球或小行星開采的原材料建造巨大的薄紗狀反射鏡,用于望遠鏡的搭建或太陽能的收集。這種機器人甚至可以在更高的軌道上維修航天器。

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AI)的進步使得太空探索對人類本身的依賴正在降低。阿波羅17號的宇航員施密特是一名地質學家,他可以收集有價值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本。但在未來,利用火星探測器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能讓機器人來工作,為什么還要再派一個人呢?當然,盡管如此,我還是希望人類和機器人一同探索——并不是為了某個實際目標,而是為了體現冒險的意義。

像SpaceX和藍色起源公司這樣的私營企業將硅谷文化帶入了一個長期由美國宇航局和幾家航空企業集團主導的領域。它們改進了火箭技術并降低了成本。此外,他們對風險的厭惡程度可能要低于美國宇航局。相比于西方政府資助的宇航員,志愿者們也愿意承受更高的風險。因此,這些由私人贊助而非公共資金保障的項目,應該成為人類太空航行的先驅。

我們需要避免使用“太空旅游”一詞。它讓人們相信,這樣的冒險是常規的、低風險的。如果人們普遍持有這樣的看法,那么事故將會不可避免地重演,和航天飛機的事故一樣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創傷。這樣的冒險行為必須定義為危險的運動或勇敢的探索,才能用來“推廣”。21世紀晚些時候,勇敢的冒險者——比如拉努夫·費恩斯(Ranulph Fiennes)或早期極地探險家那樣的人——很可能會建立獨立于地球的“基地”。 埃隆·馬斯克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他曾說過,自己想在火星上壽終正寢——當然死亡原因并不是撞擊火星。

但是,我們更長遠的目標應該是什么?馬斯克和我已故的同事斯蒂芬·霍金設想,火星上的第一批“定居者”安頓下來之后,將會有數以百萬計的其他人跟隨他們而來。但這是一種危險的錯覺。在火星上應對氣候危機要困難得多。哪怕是珠穆朗瑪峰的峰頂,也要遠比太陽系中的其他環境舒適。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并不存在“行星B”。但我仍然想為那些探索火星的先驅者歡呼喝彩,因為他們將在22世紀及以后人類的發展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我這么說是因為,這些極難適應新棲息地的開拓者,相比地球上的拓荒者,改變自己的動力更強。他們會對未來幾十年里日益成熟的基因工程技術和人體機械改造技術加以利用。人們希望這些技術在地球上受到嚴格監管——但在火星上,這遠遠超出了監管機構的控制范圍。我們應該祝他們好運,希望他們的后代可以適應外星環境。這可能是人類向新物種分化邁出的第一步。

引領后人類時代發展的將是這些太空冒險者,而不是那些滿足于適應地球生活的人?;蛟S是在深空——不是在地球上,甚至不是在火星上——非生物“大腦”將發展出人類無法想象的能力。

在燃料耗盡之前,太陽還能再存活60億年。而正在膨脹的宇宙將持續更長的時間——也可能永遠存在下去。因此,即使只有地球上誕生了智慧生命,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對宇宙來說無足輕重:我們的群體可能在未來分散定居,使得更復雜的智能文明在整個銀河系內傳播。星際航行——甚至是星系間航行——對于接近永生的人來說不是什么大事。

盡管我們不是演化樹的末端分支,但人類可以宣稱,我們向電子實體過渡并將影響傳播到地球之外的過程,具有真正的宇宙學上的意義。但這又令我們提出了一個進一步的問題:我們的后代會成為第一批在銀河系內散居的智能生物嗎?有沒有可能,他們會遇到起源于某顆古老恒星周圍行星上的其他文明?

資料來源 The Guardian

猜你喜歡
航天飛機美國宇航局火星
美國宇航局“Artemis”月球探測計劃新進展
玩轉火星
航天飛機和馬屁股
火星!火星!
穿行宇宙的“太空梭”——航天飛機
美國宇航局拍攝地表畫面 色彩斑斕美麗
別了,航天飛機時代
圖說
火星之旅
插一:航天飛機發射掠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