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通勤,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2022-07-04 11:33闖山
時代郵刊·上半月 2022年9期
關鍵詞:交通

闖山

開車難、路途遠、地鐵擠,是不少上班族的通勤“心病”。今年7月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呈現了我國城市職住空間與通勤特征的變化情況。報告顯示,超過1400萬人單程通勤時長大于60分鐘,通勤壓力在多地普遍存在。

對于上班族而言,通勤時長無疑是影響工作日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報告稱,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反映就近職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又稱“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測度。從近兩年的監測數據來看,不少人要實現“幸福通勤”,依然有一段路要走。分析青年人群的通勤特征、職住選擇以及對住房保障的需求,有助于為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提供參考和啟發。

不少超大型城市面臨著“通勤難”“通勤時間過長”等問題,這跟巨大的城市規模與多元的城市功能交融催生的“職住分離”現象密不可分。

以北京為例,這座占地面積超過1.6萬平方公里的大都會,約有2.5個上海、10個廈門大,倫敦、巴黎等外國大城市與之相比,更是顯得小巧袖珍。與此同時,人才、產業等的加速集聚,讓空間在北京成為搶手資源,使得商業區、辦公區與居住區背向發展。隨之而來的“職”與“住”空間分離,一定程度上拉長了人們的通勤時間,也抬高了上下班往返奔波的成本。

談到一些超大城市的交通困擾時,歷史因素也是繞不開的。上述報告顯示,北上廣深4個城市中,深圳通勤時間超過60分鐘的人所占比例為12%,甚至低于城市規模更小的特大城市平均水平。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后發城市的優勢。相較于改革開放后崛起的城市,北京等“古都”在城市建設時需要考慮更多復雜因素。從以胡同、四合院為基底的老城肌理,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大院”格局,再到改革開放初期修路架橋的大刀闊斧……行走在北京的路上,市民處處都能邂逅不同形態的“歷史遺產”,而這種多元并存的現狀也讓改善交通成為“在存量里找增量”的繡花功夫。

在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品質的當下,如何有效緩解通勤壓力、不斷提升通勤效率和質量,城市管理者還需要進行更多思考、付出更多行動。

上海等城市大力發展高效便捷的軌道交通,通過在既有道路中開辟潮汐車道、持續不斷打通交通堵點、采用數字技術提升出行智慧水平等方式縮短市民出行時間。一些地方高度重視城市的科學規劃,讓都市圈內交通便捷廉價、公共服務到位、職住適度平衡的“分中心”吸納更多人口。在不斷探索實現城市發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宜居宜業動態平衡的過程中,“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越來越多發展細節中得到彰顯。

從城市發展史看,高密度的居住環境與高強度的人際交往,使得城市區別于鄉村,能夠擁有更低的交易成本。而這正是在“前互聯網時代”,城市經濟繁榮、產業興旺的空間密碼。

在城鎮化深入推進、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如何讓城市更好地服務于人,特別是為在這里打拼、立足的年輕人提供更有力的關懷與更舒心的環境,不僅影響著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更直接關乎一座城市的未來。

猜你喜歡
交通
?交通暢行
?和諧交通
和諧交通
交通暢行
交通縱橫寫新篇
繁忙的交通
新交通 心溝通
小小交通勸導員
交通是平的
交通拯救人、關注人、愛護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